转座子突变论文-蒋云峰,王琰,郭祯儒,徐彬杰,朱静

转座子突变论文-蒋云峰,王琰,郭祯儒,徐彬杰,朱静

导读:本文包含了转座子突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西藏半野生小麦,Q基因,脆穗,去驯化

转座子突变论文文献综述

蒋云峰,王琰,郭祯儒,徐彬杰,朱静[1](2019)在《Q基因的转座子插入突变导致去驯化过程中普通小麦重获脆穗性》一文中研究指出Q是重要的驯化基因,它控制小麦的脱粒性、穗轴脆性、开花期、穗密度等驯化相关性状。西藏半野生小麦是我国特有的六倍体小麦亚种,其最典型的性状是脆穗。我们前期的研究中已经从西藏半野生小麦中鉴定到3个控制脆穗性状的主效QTL,分别位于2DL、3DS和5AL。本研究通过近等基因系衍生群体对位于5AL的QTL(Qbr.sau-5A)进行精细定位,成功将其定位于0.04 cM的遗传距离范围,对应34 kb的物理区域,最终确认Qbr.sau-5A的效应来源是西藏半野生小麦的Q基因(命名为Q~t)。基因序列分析显示Q的第五外显子有一个161 bp的转座子插入。利用酵母双杂、突变体以及转基因方法证明功能丧失是Q导致西藏半野生小麦脆穗的原因。基于Q基因区域147 kb的捕获测序序列构建聚类树,进一步证明Q~t起源于驯化的Q基因,是普通小麦去驯化的结果。在282份具有脆穗性状的小麦材料中检测Q~t,发现Q~t仅存在于西藏半野生小麦材料中,并受到强烈的选择。综上,本研究解析了一个西藏半野生小麦控制脆穗性状的主效位点Qbr.sau-5A为阐明西藏半野生小麦的起源提供了关键分子证据,为了解作物去驯化提供了新的有价值的案例。(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吴文娜,赵莹,王会敏,陈瑶瑶,郝志敏[2](2019)在《玉米内生菌YY1转座子突变体库的创制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内生菌因与宿主植物长期共处而形成互利的共生关系,内生菌通过分泌抗菌活性物质抑制土壤中土传病原菌的生长,减少病原菌对作物的侵染。转座子技术是一种研究目的基因的分子手段,已广泛用于芽胞杆菌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携带MiniTn10转座子的载体PIC333质粒,含有ColE1复制起点、温度敏感型复制子以及壮观霉素和红霉素抗性(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亚琴,张宇瑶,贺红,李颛,邓志成[3](2019)在《广藿香青枯病菌Tn5转座子插入突变体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以从感染了青枯病的广藿香植株中分离的青枯菌菌株PRS-84为供试菌株,利用电击转化法,对青枯菌进行Tn5转座子插入突变,在含卡那霉素的培养基上筛选抗性克隆。对抗性克隆进行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PCR鉴定,并利用反向PCR技术获得转化子Tn5转座子插入位点的侧翼序列并进行序列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青枯菌感受态细胞经电击转化后,获得了抗性克隆。经PCR扩增,抗性克隆在预计的约700 bp处出现特异性条带。反向PCR扩增获得了转化子Tn5转座子插入位点的侧翼序列,经序列测定及同源性分析,初步推测3个突变体的Tn5转座子插入位点基因分别为typ A基因、rec O基因和gid A基因。该研究建立了广藿香青枯病菌Tn5转座子插入突变体系,获得了青枯菌Tn5转座子插入突变体,为构建广藿香青枯菌突变体库及发现青枯菌致病基因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魏立帆[4](2018)在《利用转座子插入突变文库研究杀鱼爱德华氏菌代谢和毒力互作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转座子是存在于染色体上的一段可移动的DNA。基于已经成熟的Mariner家族Himar1转座子pMAR2×T7,我们设计并改造成满足特定需求的转座子pMKGR。pMKGR携带庆大霉素抗性标签和mCherry红色荧光标签,也携带无启动子的EGFP和卡那霉素阅读框,识别TA碱基位点并且插入染色体。以杀鱼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piscicida)为模式菌,成功构建了包含20,668个插入位点确定的突变株文库。该文库覆盖杀鱼爱德华氏菌全基因组(编码3,599基因)中2,806个基因,覆盖率为78.0%。根据文库的分析数据和中性碱基模型,我们预测杀鱼爱德华氏菌大约有464个必需基因。针对文库不同的筛选目的,在文库的基础上构建了 5个不同的子库,利用5个子库进行了体内外毒力相关基因的筛选。Tn-seq筛选结果显示,杀鱼爱德华氏菌毒力表达与其代谢状态密切相关,尤其是甘露糖代谢和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的突变导致该菌的体内存活能力显着降低。对于甘露糖代谢,E.piscicida通过ManXYZ催化甘露糖生成甘露糖-6磷酸(Man-6P),经ManA催化进一步生成果糖-6磷酸(Fru-6P),参与糖酵解过程。我们发现,甘露糖代谢产物Man-6P可以通过直接结合DeoR家族转录调控因子ETAE_2071(EvrA),调控叁型分泌系统(T3SS)以及六型分泌系统(T6SS)表达。实验证实,EvrAR141和EvrAR221是和Man-6P相互作用的关键氨基酸。突变这两个氨基酸后,EvrA不能感受并结合甘露糖,进而关闭esrB的表达。在考察脂肪酸和T3/T6SS表达之间关系时,我们发现E.piscicida体内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和T3SS显着负相关(R2=0.981)。实验发现,游离长链单不饱和脂肪酸(UFA)可以直接与EsrC相互作用,使EsrC失去结合DNA的能力,最终关闭T3/T6SS的表达。通过对EsrC蛋白结构的模拟分析,发现EsrC和UFA直接作用的关键氨基酸为EsrCR38。在E.piscicida感染宿主和成功定植过程中,UFA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UFA不仅动态调控了杀鱼爱德华氏菌T3/T6SS毒力系统的表达,而且促进了宿主细胞内脂滴(Lipid droplet,LD)的大量形成,进一步介导炎症反应,清除病原菌。在宿主细胞中,多余的脂肪酸主要以甘油叁酯和胆固醇酯的形式储存在LD细胞器中。细胞中LD的含量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线性相关。E.pisciciEa感染宿主细胞的过程显着降低了宿主细胞中LD的含量,E.piscicida ΔT3SS感染过程却显着激活了宿主体内SCD1表达,促进了LD形成。E.piscicida T3SS对宿主细胞中UFA/LD合成的抑制不依赖于T3SS针状结构,而依赖于T3SS效应物。UFA显着抑制了EE.piscicida在HeLa细胞中定植,E.piscicida在SCD1-/-细胞中的定植水平显着高于在野生型HeLa细胞中的定植水平。在E.piscicida感染斑马鱼过程中,外加油酸显着提高了斑马鱼的存活率,SCD1-/-斑马鱼显示出对E.piscicida更高的敏感性。UFA/LD既能抑制病原菌毒力表达,又能激活宿主免疫响应,以抵抗和清除外来的病原菌。因此,UFA/LD在抵抗E.piscicida感染宿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自然界中,病原菌利用自身代谢物或者宿主体内代谢物作为信号调控毒力表达是病原菌适应复杂多变体内外环境的一种重要策略。本课题利用转座子插入突变文库为工具,以E.pipscicida为模式菌,研究病原微生物代谢和毒力互作关系。本研究为水产病原防治和水产养殖提供重要的指导。(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8-10-23)

赵熠[5](2018)在《Sleeping Beauty转座子介导的小鼠胚胎干细胞插入突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基因功能有很多方法,比如经典正向遗传学技术常用的紫外诱变、化学诱变、逆转录病毒或转座子介导的插入突变等,反向遗传学技术常用的TALEN、ZFN、CRISPR/Cas9等。尽管基因编辑的方法有很多,但小鼠的全基因组突变仍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Sleeping Beauty(SB)转座子系统,自从1997年发现以来,常与基因捕获的方法协同作用,进行基因功能的研究。本课题采用的就是将SB转座系统与poly(A)-trap载体结合,以用于研究小鼠胚胎干细胞(mES)的插入突变。我们使用的poly(A)-trap载体含有缺乏poly(A)信号的新霉素(Neo)抗性基因的表达盒,其侧翼为SB转座子的两个反向末端重复序列。Poly(A)-trap的完整组件可以插入目标基因的TA二核苷酸,与内源基因正确剪接,同时使用1 μg/ml DOX瞬时诱导SB转座酶表达。能够有效中断mES细胞中被捕获到的基因的转录从而形成多个G418抗性细胞克隆。首先在已有基础上构建了新的poly(A)捕获载体 pT2/Poly(A)-trap-Short、pT2/Poly(A)-trap-ES 及诱导表达 SB11转座酶的转座酶载体pCMV-rtTA · TRE-SB11。这两个捕获载体pT2/Poly(A)-trap-Short和pT2/Poly(A)-trap-ES上包括基因识别组件和基因破坏组件。转座酶载体pCMV-rtTA·TRE-SB11则是通过Tet-on系统诱导表达SB11转座酶,从而提高突变效率。我们通过Tet-on系统所需的DOX对滋养层细胞、小鼠胚胎干细胞的生长增殖等不同层面的影响情况,确定了 DOX合适的使用浓度及使用时间。对得到的突变小鼠胚胎干细胞品系进行了胚胎干细胞特性如全能性、自我更新能力、遗传稳定性、分化潜能等的检测,明确了我们使用的转座子及捕获载体和诱导方式、筛选方法对小鼠胚胎干细胞应具备的特性不会造成显着的破坏,可使它们尽可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维持。同时还对构建突变小鼠胚胎干细胞品系的方案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优化,将转座效率从10%左右提高到了 42%左右。最终我们基于SB转座子确定了一套完整的方法体系用于构建突变小鼠胚胎干细胞品系。在数次突变筛选中,我们从二十叁个细胞克隆中鉴定了六个转座事件,其中四个插入内源基因,两个位于内源基因之间。Syngap1+/-细胞自我更新、全能性、遗传稳定性和分化的能力不受DOX处理和G418筛选的影响。这些发现表明,这种SB转座子系统介导的poly(A)捕获可用作大规模诱导小鼠胚胎干细胞基因突变和进一步产生突变小鼠品系的替代工具。(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8-10-01)

周向珍,朱辉[6](2018)在《百脉根根瘤菌MAFF303099 Tn5转座子插入突变体库的构建及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百脉根根瘤菌MAFF303099为材料,利用转座子Tn5-sacB转座技术得到了约10 000个MAFF303099的转座接合子,构建随机插入突变体库进行保藏;同时建立了一套能从突变体库中快速筛选突变菌株的方法,且鉴定到共同结瘤基因nodB的突变体。结果表明:组成突变体库的接合子基因组中均有Tn5-sacB插入,叁亲本转化效率为3.75×10~(-5);与野生型相比,MAFF303099 nodB的突变体在表型上不能使其宿主百脉根形成根瘤。(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郑雪芳,刘波,朱育菁,陈德局,陈小强[7](2018)在《高效离子交换色谱法分析青枯雷尔氏菌Tn5转座子突变菌株的异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Tn5转座子突变菌株的异质性,筛选出无致病力高效生防菌株。【方法】利用已构建的青枯雷尔氏菌致病力参考指标"弱化指数(attenuation index,AI)"和接种番茄植株的生物测定法对60株供试的青枯雷尔氏菌Tn5转座子突变菌株进行致病力测定;利用高效离子交换色谱法研究不同致病力突变菌株的色谱行为异质性;构建色谱效价指数(chromatography titer index,CTIi),CTIi=Si/(S1+S2+S3)×100%(i=1、2或3;S1、S2和S3分别对应P1、P2和P3的峰面积),测定不同致病力青枯雷尔氏菌突变菌株的CTIi值,用皮尔逊相关系数(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PCC)分析色谱效价指数与突变菌株的致病力和青枯病害防治效果的相互关系。【结果】基于AI值和生物测定结果,青枯雷尔氏菌Tn5转座子突变菌株具有3种不同致病力类型:强致病力、无致病力和中间型。强致病力菌株共33株,其AI值介于0.49—0.63,接种番茄15 d,植株发病率为66.33%—100%;无致病力菌株共有20株,其AI值介于0.78—0.89,接种番茄15 d,植株发病率为0;中间型菌株共有7株,其AI值介于0.68—0.73,接种番茄15 d,植株发病率为24.17%—45.92%。20株无致病力突变菌株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效果测定结果显示,防治效果介于16.68%—92.45%,菌株T831防治效果最好,达91.74%,其次是菌株T780,防治效果为87.51%,菌株T497防治效果最差,为16.68%。不同致病力青枯雷尔氏菌的高效离子交换色谱分离结果显示,青枯雷尔氏菌经高效离子交换色谱可以分离出P1(出峰时间为0.6 min)、P2(出峰时间为4.4或4.5 min)和P3峰(出峰时间为5.9或6.0 min);强致病力菌株和无致病力菌株均具有3种不同峰类型:单峰、双峰和3个峰,强致病力菌株的主峰为P3峰,无致病力菌株的主峰为P1峰,中间型菌株有双峰和3个色谱峰两种类型;强致病力菌株中CTI3为100%的菌株,致病力最强,诱导番茄植株发病率均达85%以上,CTI3<100%的菌株,接种后番茄植株发病率介于66.33%—84.14%;无致病力菌株中CTI1达100%的菌株,其防治效果高,均达到80%以上,CTI1<90%的菌株,其防治效果低,介于16.68%—63.62%;CTI3与突变菌株致病力呈极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PCC值为0.62;CTI1与无致病力突变菌株的防治效果呈极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PCC值为0.80。【结论】青枯雷尔氏菌Tn5转座子突变菌株具有3种致病力类型,不同致病力菌株的色谱行为不同。构建的色谱效价指数CTI1可用于快速筛选出无致病力高效生防菌株,CTI3可作为青枯雷尔氏菌致病力的参考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朱锦祥[8](2017)在《基于转座子突变技术的毕赤酵母必须基因鉴定和功能基因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巴斯德毕赤酵母是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外源蛋白真核表达系统之一。作为甲基营养型酵母,毕赤酵母也是研究甲醇利用途径和过氧化酶体合成途径的一种模式酵母。毕赤酵母的全基因组测序工作于2009年完成,然而,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基因的功能仍未被鉴定,超过30%的基因被注释为假定蛋白。为加快毕赤酵母未知功能基因的鉴定,本研究在毕赤酵母中开发了一种基于piggyBac(PB)转座子的高效转座突变系统,用于正向遗传筛选;开发了一套基于TcBuster(TcB)和Sleeping beauty(SB)转座子的TcB/SB联合转座子系统,用于毕赤酵母必需基因的鉴定及功能基因的筛选。PB转座子拥有很高的转座效率和精确的位点剪切能力,是真核生物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转座子。PB转座子的原始转座酶PBase可使转座元件的转座频率达到0.03,经突变改造的转座酶hyPBase可实现频率为0.43的转座效率,几乎每两个细胞就有一个细胞会发生转座突变。本研究中,使用基于PB的转座突变系统筛选到3个碳源代谢阻遏基因,分别是PAS_chrl-l_0300、PAS_chr4_0334和PAS_chr4_0769。前两者参与葡萄糖阻遏甲醇的功能已经有文献报道,后者是首次在毕赤酵母中得到鉴定的基因。全基因组必需基因的鉴定有利于认识许多生命过程的分子基础,诸如代谢研究和合成生物学等领域研究进展受益于近年来越来越多生物组织的必需基因得到鉴定。传统鉴定必需基因的方法是通过基因敲除以判断其致死性,但该方法耗时耗力。近年来,转座子突变技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联合,形成了转座子插入测序技术,大大加快了必需基因的鉴定。但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转座子插入测序的应用都是局限在细菌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细菌拥有诸如mariner和Tn5这种低偏好性的转座子系统。为在毕赤酵母中建立转座子插入技术,本研究尝试检测五种随机性强、插入核心靶位点为TA碱基的转座子,最终检测到TcB和SB在毕赤酵母中的转座事件,转座效率分别为-1.2×10-2和-2.1×10-3。为减少实验工作量,我们开发了一种液体富集方法,可以提高转座突变株的密度。研究发现,TcB和SB在毕赤酵母中插入偏好性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将两种转座子的插入数据联合使用有利于基因必需性的分析。合并TcB和SB的插入突变库后,在葡萄糖条件下鉴定得到202858个独立插入位点,平均每1 kb基因组序列拥有22个插入。利用这些亚饱和插入数据,本研究开发了一种机器学习逻辑斯蒂回归分类模型,将毕赤酵母的5040个注释基因分类为必需基因、非必需基因和模糊类。推定的必需基因共有1086个基因,其中有491个基因与酿酒酵母和粟酒裂殖酵母的必需基因同源,这类必需基因可能参与了基因转录、蛋白翻译和初级代谢等基础过程。有些基因是毕赤酵母专属的必须基因,这类基因可能在甲基营养型酵母中扮演重要角色。进一步地,结合之前的实验数据和本实验室的基因敲除数据去预测分类系统的精确性。为分析基于条件必需基因的筛选方法在毕赤酵母中的可行性,本研究还应用此技术鉴定了毕赤酵母的甲醇条件必需基因,通过比较葡萄糖条件必需基因和甲醇条件必需基因,初步筛选出126个可能参与甲醇利用途径的功能基因。这些基因包括了一些已知的甲醇代谢相关的基因和一些未知的假定基因,并通过点板实验和甲醇氧化酶显色实验验证了部分未知基因。作为非常规酵母的一员,毕赤酵母的研究团队远少于酿酒酵母和粟酒裂殖酵母这两种模式酵母的研究团队。研究经费和实验劳动力的不足阻遏了全基因组敲除实验在非常规酵母中的应用。本研究在毕赤酵母中开发的转座子插入测序技术,为毕赤酵母提供了一种低劳动成本的基因必需性鉴定方法。这种方法有希望进一步拓展到其他非常规酵母中。(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7-11-09)

张建波[9](2017)在《用转座子分析胞苷脱氨酶中的插入突变耐受位点》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蛋白质工程中,通过在蛋白质的特定位点进行拆分或插入新的结构域可构造出不同的调控元件,但如何发现蛋白质中特定的改造位点限制着这些调控元件的构建。因此,找到一种合适的方法来筛选目的蛋白中的改造位点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构建了基于转座子的体外转座反应体系,经优化后能够快速、高效地构建转座子随机插入文库,且构建的随机插入文库满足多样性和均一性的要求。在目的蛋白的选择上,我们将激活诱导的胞苷脱氨酶(AID)蛋白作为研究对象,AID蛋白的脱氨作用能够实现碱基C→T的特异性突变,利用AID蛋白及其同家族成员的脱氨特性构建的单碱基基因编辑工具能够实现单碱基的精确编辑,由此了解AID蛋白中的插入突变耐受位点对其后续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构建了转座子随机插入到AID蛋白中的文库,通过后续的酶切连接分别将(GGGGS)2片段和(EAAAK)2片段插入到AID蛋白中,最终通过基于利福平抗性的鉴定方法筛选出AID蛋白中的两个耐受插入区域:loop7和C端,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易错PCR和循环富集筛选的策略筛选出了一系列活性较野生型AID蛋白不同程度提高的、带有插入突变的易错PCR突变体,这为后续改造和利用AID蛋白提供了实验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7-10-01)

杜邓襄[10](2017)在《玉米高效转基因体系建立与基于人工Ac/Ds转座子的激活标签突变体生成系的创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的转基因技术,为植物的遗传改良提供了一条新的分子育种途径。农杆菌介导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植物的遗传转化,转化的外源基因具有单拷贝插入,遗传稳定等优点,但该技术在玉米的遗传转化中,成功的报道并不多见。通过研究,进一步提高植物转基因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选择标记的存在提高了转基因的效率,是转基因系统的最关键的部分之一,筛选标记的优化一直是发展高效的转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选用新型的相对安全的筛选标记和筛选标记的剔除等技术策略,为安全转基因应用提供了有效途径,成为现代转基因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功能基因组学时代,突变体是研究基因功能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随着玉米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定,解析玉米全部基因功能为目标的功能基因组研究已成为玉米基因组学研究的重点。大型突变体库是玉米功能基因组研究的重要技术平台,激活标签突变群体是这一平台的一个主要技术支撑。在本研究中,建立起了一个以胚性愈伤组织为受体材料的玉米农杆菌转化系统,通过新型转基因载体的构建和转化体系的确立,建立起了一个高效的转基因体系。在转基因体系的基础上初步创建了一个基于人工转座子Ac/Ds系统的激活标签突变体生成系,并筛选到表型突变体材料。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以玉米自交系A188为受体材料,建立农杆菌介导的玉米胚性愈伤组织转化体系,并获得抗虫玉米材料。通过转化方法筛选、受体材料的筛选和酶解处理优化,获得了38.33%的转化效率。通过除草剂双丙氨膦抗性筛选得到了37个独立转化事件的转基因植株211株。通过靶基因cry1C*的PCR、Southern杂交和RT-PCR检测筛选得到11个靶基因稳定表达的转基因材料,ELISA检测和田间表型验证表明材料具有优良的玉米螟抗性。2.构建了新型转化载体p HZM1N-Rsc,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高效、准确的转化筛选流程和标记剔除程序。农杆菌介导的玉米胚性愈伤组织转化后,通过绿色荧光筛选成功获得了6个荧光表达的愈伤组织,PCR检测和Southern杂交分析表明绿色荧光作为筛选标记具有91.367%的筛选效率。热激处理后获得了4个标记剔除完全的转基因植株,IPTII基因的表型效应筛选和分子检测结果表明筛选标记基因剔除完全。转化获得的无筛选标记转基因植株通过籽粒表型验证了靶基因Rsc功能。3.构建完成激活标签转座子载体p HZM1-Rsc-Activation,并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构建了激活标签转座子Ds系。利用本研究建立的转基因体系,使用玉米胚性愈伤组织作为受体材料,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和绿色荧光筛选,获得了48个独立转化事件的玉米植株,PCR检测和Southern杂交分析后挑选35个单拷贝的转化事件单株构建了激活标签人工转座子的Ds系。使用染色体步移的方法分离了7个激活标签人工转座子的侧翼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分别将它们定位在玉米第1、3、6、7、9、10染色体上。4.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选育了转座酶Ac系。设计了非自主性转座酶im-Ac的特异性引物,通过B73回交导入和目标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获得了携带转座酶的Ac系。通过背景回复率分析、田间表型鉴定和转座酶活性验证筛选得到了B73遗传背景下的转座酶材料Zm Ac-B73-57。5.制备了7个激活标签突变体生成系并进行了DT生成系的初步分析。利用Ds系与Zm Ac-B73-57杂交得到了7个激活标签突变体生成系,统计其转座频率在16.5%到78.3%之间。利用激活标签突变体生成系DT1开展了分子验证、人工转座子跳跃的染色体位置分布、激活标签突变体生成系的保种繁殖、潜在突变籽粒选择等试验。进行了小规模表型突变体筛选,发现了株高、叶色、虚拟病斑等性状突变体类型,初步验证了9个变异性状稳定的符合激活标签突变体遗传特性的材料。(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转座子突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植物内生菌因与宿主植物长期共处而形成互利的共生关系,内生菌通过分泌抗菌活性物质抑制土壤中土传病原菌的生长,减少病原菌对作物的侵染。转座子技术是一种研究目的基因的分子手段,已广泛用于芽胞杆菌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携带MiniTn10转座子的载体PIC333质粒,含有ColE1复制起点、温度敏感型复制子以及壮观霉素和红霉素抗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转座子突变论文参考文献

[1].蒋云峰,王琰,郭祯儒,徐彬杰,朱静.Q基因的转座子插入突变导致去驯化过程中普通小麦重获脆穗性[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2].吴文娜,赵莹,王会敏,陈瑶瑶,郝志敏.玉米内生菌YY1转座子突变体库的创制及分析[J].植物保护学报.2019

[3].王亚琴,张宇瑶,贺红,李颛,邓志成.广藿香青枯病菌Tn5转座子插入突变体的构建[J].中国中药杂志.2019

[4].魏立帆.利用转座子插入突变文库研究杀鱼爱德华氏菌代谢和毒力互作机制[D].华东理工大学.2018

[5].赵熠.SleepingBeauty转座子介导的小鼠胚胎干细胞插入突变研究[D].武汉大学.2018

[6].周向珍,朱辉.百脉根根瘤菌MAFF303099Tn5转座子插入突变体库的构建及筛选[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8

[7].郑雪芳,刘波,朱育菁,陈德局,陈小强.高效离子交换色谱法分析青枯雷尔氏菌Tn5转座子突变菌株的异质性[J].中国农业科学.2018

[8].朱锦祥.基于转座子突变技术的毕赤酵母必须基因鉴定和功能基因筛选[D].华东理工大学.2017

[9].张建波.用转座子分析胞苷脱氨酶中的插入突变耐受位点[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

[10].杜邓襄.玉米高效转基因体系建立与基于人工Ac/Ds转座子的激活标签突变体生成系的创建[D].华中农业大学.2017

标签:;  ;  ;  ;  

转座子突变论文-蒋云峰,王琰,郭祯儒,徐彬杰,朱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