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超塑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塑性,合金,晶粒,钛合金,摩擦,加工,组织。
超塑性论文文献综述
叶凌英,孙泉,李红萍,刘胜胆,张新明[1](2019)在《预变形对2050铝锂合金晶粒细化及超塑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形变热处理工艺制备2050铝锂合金细晶板材,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等研究预变形对第二相分布、晶粒组织及板材超塑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预变形后,高温过时效过程中板材晶内形成大量亚晶,大量的亚晶界促进了T_B相的析出同时提高了粗化速率,显着增加了晶内T_B相的尺寸,使得有效激发再结晶形核第二相粒子体积分数由0.92%提高至3.28%。同时与未预变形板材相比,板材中心层平均晶粒尺寸由12.59μm降低至9.59μm,表层平均晶粒尺寸由10.79μm降低至8.60μm,晶粒细化效果得到明显改善,超塑性变形能力显着提升,在490℃,2×10~(-4)s~(-1)的变形条件下,伸长率由230%提高至470%。(本文来源于《材料工程》期刊2019年12期)
李芳芳,李耀,蒋莺鸽,焦传熔,徐国富[2](2019)在《新型Al-Zn-Mg-Cu-Zr合金挤压棒材的超塑性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宏观织构(Texture)、扫描电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手段研究了一种热挤压Al-Zn-Mg-Cu-Zr棒材的超塑性行为和组织演变。试验结果表明,合金在470~510℃的温度范围和5×10~(-4)~5×10~(-3) s~(-1)的应变速率范围内可以实现合金的超塑性(伸长率≥200%)。在490℃和5×10~(-3) s~(-1)变形条件下,合金的动态软化机制以动态回复为主,但动态软化过程不够充分,随着变形程度的增加,HAGBs占比减小,形变织构强度增加。同时由于Al_3Zr颗粒的存在,可以有效的钉扎晶界和位错,抑制热变形过程中再结晶的发生。此外,通过分析超塑性拉伸数据可知,Al-Zn-Mg-Cu-Zr合金的平均应变速率敏感性指数和平均变形激活能分别为0.2和187.7 kJ/mol。因此,主要的超塑性变形机制是晶格扩散协调的位错攀移。(本文来源于《湖南有色金属》期刊2019年06期)
陈楚,余新平,潘光永,齐永杰,黄庆华[3](2019)在《多重退火超塑性压缩TC21钛合金显微组织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TC21钛合金进行超塑性压缩变形及多重退火热处理,研究其对合金显微组织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两相区超塑性压缩变形,大变形区与自由变形区相比,α相转变为亚稳β相的数量更多;在β单相区变形,变形温度越高,β相晶粒尺寸越大。随后进行双重退火热处理,在相同变形条件下,析出的针状α相尺寸虽然随退火次数不断变大,但形成的网篮组织交织程度更高。最后进行叁重退火,形成的网篮组织比双重退火更为细密,并且降低双重退火温度,可显着减小析出的针状α相尺寸。对比发现,随着超塑性变形温度升高,无论双重退火还是3重退火,析出的针状α相尺寸都不断变大,退火前变形温度对退火后组织状态有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期刊2019年11期)
叶凌英,杨栋,李红萍,张新明,廖荣跃[4](2019)在《5A90铝锂合金超塑性变形机理的定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聚焦离子束在5A90铝锂合金试样表面蚀刻微米尺寸高分辨网格,在温度480℃、初始变形速率1×10~(-3)s~(-1)的变形条件下,定量研究其超塑性变形过程中晶界滑移和晶内位错滑移对总变形的贡献量,并采用扫描电镜、电子背散射衍射观察合金超塑性变形的组织演变作为佐证。结果表明:位错运动在超塑性变形初期(ε<0.65)的贡献量约为60%~80%,为主要变形机制,在该阶段条带状晶粒逐渐细化和等轴化,平均晶粒尺寸减小约40%,晶粒转动作为协调机制;随着应变量的增大,发生明显的动态再结晶,晶粒尺寸开始增大,晶内位错滑移的作用逐渐减小,晶界滑移成为变形的主要机制。(本文来源于《材料工程》期刊2019年11期)
张学敏,曾卫东,李悦,曹宇霞,梁梦妍[5](2019)在《粗晶Ti40合金超塑性变形时的动态软化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单向拉伸试验对粗晶Ti40合金进行了超塑性能测试,并结合TEM和EBSD分析技术研究了该合金超塑性变形过程中的动态软化行为及机制。结果表明:粗晶Ti40合金在所选实验条件下具有良好的超塑性能并在840℃、1×10~(-3)s~(-1)条件下获得最大延伸率436%;基于形变Z因子和断裂延伸率并结合微观组织分析可将变形条件划分为无超塑性、动态回复、动态再结晶3个区域;分别基于Sellars模型和KM方程建立了Ti40合金超塑性变形的动态再结晶临界应变模型和位错密度演变模型;粗晶Ti40合金超塑性变形过程中的动态回复以位错运动-位错胞-多边形化-形成亚晶的机制为主;动态再结晶机制主要为亚晶持续转动导致大角度晶界形成的连续动态再结晶。(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9年10期)
王凯旋,郭萍,毛小南,侯红苗,潘浩[6](2019)在《一种新型超塑性钛合金的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一种新型超塑性钛合金在不同加工条件下的力学性能及显微组织。结果表明:合金棒材经过轧制后的显微组织较原始锻态的组织均匀细小;室温力学性能分析结果表明,轧制棒材的力学性能较锻棒的力学性能优异;棒材超塑性分析结果表明,细化晶粒可改善合金的超塑性能,该合金的最佳超塑性变形温度在750℃左右,最大伸长率达到1164%,超塑性变形机制研究表明对变形起主导作用的是晶界行为和扩散蠕变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材料热处理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尚霞,马利华[7](2019)在《不同FSP转速处理的车减震材料用Mg-Zn-Zr合金超塑性变形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车减震材料用Mg-Zn-Zr合金进行500~1500 r·min~(-1)转速搅拌摩擦加工(FSP)处理,并对合金超塑性变形过程的晶粒尺寸、微观形貌、第二相组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过FSP后,在母材中形成了弥散分布状态的细小第二相组织。当FSP转速提高后,显着改善镁合金的第二相颗粒细化,并形成均匀弥散分布。在合金中存在弥散相β,有效保证了合金在应变速率下的良好超塑性。FSP会引起合金发生明显的动态再结晶现象,当FSP转速提高后,合金中形成了更大的晶界错位角,合金晶界分布结果和随机晶界分布差异性变小。所有FSP转速下合金伸长率都达到200%以上,表现出良好的超塑性。当FSP转速增大后,合金最佳应变速率与伸长率都会显着提高,并且变形温度也会上升。各合金经过超塑性变形后都发生了晶界滑移,而且当FSP转速提高,晶粒发生了明显细化。(本文来源于《锻压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曹耿华,郑振兴,刘一雄,王敏,李纬华[8](2019)在《微观组织演变对细晶Mg-Y-Nd合金超塑性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初始应变速率为2×10~(-2)~4×10~(-4)s~(-1),温度为683~758 K的条件下,对用水下搅拌摩擦加工制备的细晶Mg-Y-Nd合金进行高温拉伸实验,研究了微观组织演变对其超塑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因为具有细小均匀的微观组织和良好的热稳定性,Mg-Y-Nd合金在733 K和3×10~(-3)s(-1)初始应变速率下表现出最大的伸长率(967%),在758 K和2×10~(-2)s(-1)条件下表现出最优的高应变速率超塑性(900%)。在高温下暴露时间过长导致α-Mg晶粒和第二相颗粒显着长大,使试样的伸长率明显降低;因为第二相颗粒与镁基体之间有良好的变形协调性,在相界处不会产生明显的应力集中,裂纹主要在晶界生成。(本文来源于《材料研究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张学敏,惠玉强,李咪,刘晓飞,赖运金[9](2019)在《基于BP神经网络的WSTi3515S阻燃钛合金超塑性变形行为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WSTi3515S阻燃钛合金超塑性拉伸试验所得试验数据为基础,基于BP (Back Propagation)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了该合金超塑性变形过程中流变应力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模型的输入参数为变形温度、应变和应变速率;输出参数为流变应力;结构为3×10×12×1双隐含层的4层网络模型。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WSTi3515S合金超塑性变形时各热力学参数之间高度非线性的复杂关系,可精确地预测超塑性拉伸过程中的流变应力,平均相对误差为1.08%。(本文来源于《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期刊2019年06期)
李升[10](2019)在《5A70铝合金超塑性成形/扩散连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铝合金以其优异的机械加工性能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精密成形等制造行业被广泛应用。针对铝合金超塑性成形与扩散连接进行研究,在应用于成形复杂、特殊零件和改善装备承载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高强、不可热处理强化铝合金工业化应用中细晶超细晶铝合金板材的制备,及其超塑性成形中晶粒组织、析出相、空洞和断面丝状物等变化机制是铝合金超塑性研究的重要基础。本文针对5A70铝合金超塑性成形和扩散连接基本理论和工业应用展开研究和探索,具体研究工作如下:针对5A70铝合金细晶板材制备问题,首先总结了前期厚板制备过程中对于析出相分布的控制要求,进而分析不同热处理温度和时间对于该合金再结晶晶粒组织变化的影响。采用轧制与热处理相结合的工艺方案,解决了工业化应用中大型钣金件铝合金超塑性原材料的制备问题。通过对于轧制热处理工艺的不断优化处理,最终在2道次热轧和12道次冷轧过程中结合再结晶热处理获得晶粒尺寸大小为8.48μ 的细晶5A70铝合金超塑性薄板。针对5A70铝合金超塑性变形问题,采用超塑性单向高温拉伸实验,研究了不同温度(400~550℃)和应变速率(5×10-3~5×10-4s-1)的超塑性变形行为,获得该合金的最大超塑性断裂延伸率为437%。基于应变速率敏感性指数、变形激活能等分析,表明晶格扩散主导的晶界滑移是该合金超塑性变形的主导机制。基于位错、析出相和晶粒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了应力集中引起的空洞形核机制;并讨论了在扩散、超塑性扩散和塑性变形控制时空洞的长大、连接、聚集和初始裂纹源的形成过程。通过对超塑性断裂界面基体和丝状物中各元素成分含量等分析,明确了亚微米丝状物为断裂界面中富镁相粒子的沉淀和富镁氧化物的生长所致。针对5A70铝合金扩散连接问题,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针对不同温度(650~800 K)和界面粗糙程度(光滑和粗糙)的扩散连接体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扩散速率和扩散层厚度具有强烈的温度依赖性,揭示了扩散连接过程中界面原子的行为特征。结合热模拟实验对该合金扩散连接的温度和压力参数进行了探究,并通过某型号吊挂产品超塑性成形/扩散连接组合工艺实验进行了验证;获得满足工业化要求的超塑性成形性能,对应的剪切强度和抗拉强度分别为49~51 MPa和246~255 MPa。针对具有中间铜层界面的扩散连接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为铝合金扩散连接工业化应用提供一种思路。本文基于超塑性单向拉伸实验、扩散连接分子动力学模拟和热模拟实验及其检测分析结果,针对细晶5A70铝合金超塑性变形中影响超塑性断裂延伸率的主要因素和变形特征进行了研究,为工业化应用提供理论基础;针对不同温度和不同扩散连接界面下的分子动力学模拟,为扩散连接界面前处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具有实际工程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4)
超塑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通过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宏观织构(Texture)、扫描电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手段研究了一种热挤压Al-Zn-Mg-Cu-Zr棒材的超塑性行为和组织演变。试验结果表明,合金在470~510℃的温度范围和5×10~(-4)~5×10~(-3) s~(-1)的应变速率范围内可以实现合金的超塑性(伸长率≥200%)。在490℃和5×10~(-3) s~(-1)变形条件下,合金的动态软化机制以动态回复为主,但动态软化过程不够充分,随着变形程度的增加,HAGBs占比减小,形变织构强度增加。同时由于Al_3Zr颗粒的存在,可以有效的钉扎晶界和位错,抑制热变形过程中再结晶的发生。此外,通过分析超塑性拉伸数据可知,Al-Zn-Mg-Cu-Zr合金的平均应变速率敏感性指数和平均变形激活能分别为0.2和187.7 kJ/mol。因此,主要的超塑性变形机制是晶格扩散协调的位错攀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超塑性论文参考文献
[1].叶凌英,孙泉,李红萍,刘胜胆,张新明.预变形对2050铝锂合金晶粒细化及超塑性的影响[J].材料工程.2019
[2].李芳芳,李耀,蒋莺鸽,焦传熔,徐国富.新型Al-Zn-Mg-Cu-Zr合金挤压棒材的超塑性行为研究[J].湖南有色金属.2019
[3].陈楚,余新平,潘光永,齐永杰,黄庆华.多重退火超塑性压缩TC21钛合金显微组织演变[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19
[4].叶凌英,杨栋,李红萍,张新明,廖荣跃.5A90铝锂合金超塑性变形机理的定量研究[J].材料工程.2019
[5].张学敏,曾卫东,李悦,曹宇霞,梁梦妍.粗晶Ti40合金超塑性变形时的动态软化行为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9
[6].王凯旋,郭萍,毛小南,侯红苗,潘浩.一种新型超塑性钛合金的性能[J].材料热处理学报.2019
[7].尚霞,马利华.不同FSP转速处理的车减震材料用Mg-Zn-Zr合金超塑性变形分析[J].锻压技术.2019
[8].曹耿华,郑振兴,刘一雄,王敏,李纬华.微观组织演变对细晶Mg-Y-Nd合金超塑性性能的影响[J].材料研究学报.2019
[9].张学敏,惠玉强,李咪,刘晓飞,赖运金.基于BP神经网络的WSTi3515S阻燃钛合金超塑性变形行为预测[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19
[10].李升.5A70铝合金超塑性成形/扩散连接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