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例甲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治疗分析

37例甲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治疗分析

(佳木斯市传染病院一病区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摘要】目的:探讨甲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药物治疗。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甲型病毒性肝炎患者37例临床治疗方法效果进行分析。结果:37例患者经调整免疫,系统保肝及抗炎对症治疗,所有患者均出院病情时均有明显好转。结论:以休息、补充营养为主,辅以适当的药物治疗,避免酗酒、劳累、感染及肝毒性药物的使用等对肝脏的不利因素。

【关键词】甲型病毒性肝炎;药物治疗;

【中图分类号】R5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5-0062-02

人类甲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人类甲型肝炎病毒(hHAV)简称甲肝病毒(HAV)所引起的主要经消化道传播的急性病毒性肠道传染病。HAV感染包括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后者即造成明显肝损害的急性甲型肝炎。预后良好,治疗原则以适当休息、合理营养和护肝治疗。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甲型病毒性肝炎患者37例临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甲型病毒性肝炎患者37例,其中男27例,女10例,发病年龄10~70岁,平均年龄36±3.5岁。所有患者均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甲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1],所有患者血清抗-HAVIgM均为阳性。其中急性黄疸型肝炎34例,无黄疸型肝炎3例。临床表现为发热31例,乏力33例,厌油20例,纳差35例,腹胀30例,恶心呕吐19例,尿色加深35例,巩膜黄染33例,肝脏肿大18例,脾脏肿大2例。

1.2方法

应避免饮酒及使用对肝脏有害的药物。注意休息减轻患者体力和脑力消耗,保持肝脏足够的血流供应,减轻肝脏的生理病理负担,有利于肝脏功能的恢复。病程早期症状明显、肝功能损害严重时,强调卧床休息,这样可以缩短病程,防止病情向重型肝炎发展。给予易消化及富含较高热量、蛋白质、维生素和适量脂肪的食物。起病之初,有明显消化道症状时应予以低脂肪的清淡饮食,待食欲好转后逐步改为普通饮食。在食物种类和食量上,一般不做过多限制[2]。保肝药物可酌情选用易善复、甘利欣、水飞蓟素(商品名利加隆)、硫普罗宁(商品名凯西来)、门冬氨酸钾镁、腺苷蛋氨酸(商品名思美泰)、还原型谷胱甘肽(商品名古拉定)等药物,以稳定和修复肝细胞膜及解毒,加速胆汁排泄,从而维持肝细胞正常功能。药物治疗不应过多,避免增加肝脏负担。对甲型肝炎病程迁延或IgM抗体持续在高水平的患者,可以用干扰素治疗,3MU,1次/d,肌肉注射,一般用药10~20d。

2.结果

37例患者经调整免疫,系统保肝及抗炎对症治疗,所有患者均出院病情时均有明显好转。患者住院天数平均为18±3.5天。其中病情出现反复1例,复发时临床症状及肝脏损伤均较第一次轻,病程延长至3个月以上。

3.讨论

易感者人群被HAV感染,大多数不出现明显的症状和体征,但在感染者的粪便内可查到HAV和血清抗HAVIgM转为阳性,称为隐性感染。于潜伏期后出现临床轻重不同表现的显性感染仅占少数[3]。甲型肝炎的潜伏期为15~45d,平均为30d。甲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急性肝炎,是自限性疾病,不进展为慢性,但个别病例病程可迁延至3~6个月。也可引起淤胆型肝炎、暴发型肝炎。

急性黄疸型肝炎感染后经一段时间的潜伏期(平均为30d,范围15~45d)后发病。典型的急性黄疸型肝炎病程2~4个月,分为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黄疸前期一般为5~7d,主要表现为急性起病,出现病毒血症的症状,如畏寒、发热(成人多为高热),伴乏力、全身不适;以及消化道症状,如食欲不振,厌油食,恶心、呕吐,肝区不适,腹痛、腹泻、腹胀等;同时尿色逐渐加深。以上症状可持续数日至2周。少数患者可无明显自觉症状。主要的体征是肝区压痛及叩击痛。末梢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略低,淋巴细胞比例增高,可见异常淋巴细胞,血清ALT异常和抗-HAVIgM阳性。黄疸前期因没有特异性症状,容易误诊为病毒感染、急性胃肠炎而延误治疗[4]。约在发病后一周热退,而症状明显,可持续2~6周。主要表现为体温下降,体力、食欲等自觉症状逐渐减轻,而尿色却继续加深,呈浓茶色或豆油色,皮肤和巩膜黄染,大便颜色可变浅,可伴有皮肤瘙痒,少数可有心动过缓等表现。肝脾可肿大,伴有触痛,肝区可有叩痛。血清ALT达高峰,血清胆红素>17.1μmol/L。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部分人感染甲型肝炎病毒后表现为亚临床感染,即感染后病毒在体内复制,并经粪便排出病毒,但无任何临床表现,仅通过特异性血清学检查才能发现。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起病相对缓慢,病情较轻,除无黄疸外,其他同急性黄疸型肝炎,病程多较黄疸型长。血清抗-HAVIgM阳性和ALT异常,血清胆红素<17.1μmol/L。

本病的诊断首先要注意是否有不洁饮食史,是否有肝炎患者的密切接触史,是否注射过甲肝疫苗,同时还要注意发病的季节等流行病学资料。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及胆红素升高,抗-HAVIgM、抗-HEVIgM阳性,或抗-HEVIgM和IgG双阳性或-抗HEVIgG滴度出现4倍以上升高,或抗-HEVIgG由阳性转为阴性,或由阴性转为阳性即可确诊。

甲型肝炎不转变为慢性,主要采取支持与对症治疗。密切观察老年、妊娠、手术后或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病情,若出现病情转重,应及时按重型肝炎处理。甲型肝炎患者在1~2个月内大都恢复,少部分可表现为病程迁延或复发,主要见于成年人。病程可迁延至3~6个月或病愈后出现临床症状,丙氨酸转氨酶持续高于正常水平或达正常水平后复升。无或仅有轻度自觉症状,多无黄疸。

【参考文献】

[1]李启龙,刘艳玮,孟庆玲,王红霞,吴敏.甲型病毒性肝炎136例临床治疗体会[J].中外医疗,2009,28(19):37-37

[2]赵宁,窦晓光.376例成人甲型病毒性肝炎临床分析[J].中华临床医学荟萃杂志,2004(1):54-54

[3]赵宁,李智伟.成人甲型病毒性肝炎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19):1537-1538

[4]方德周.论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治疗的合理及有效用药[J].中国医药指南,2011,09(16):212-213

标签:;  ;  ;  

37例甲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治疗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