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本构关系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模型,关系,应力,局部,弹性,骨料,镁合金。
本构关系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朱忠锋,王文炜,郑宇宙,田俊,谈笑[1](2019)在《基于非接触式观测技术的FRP/ECC复合材料反复受拉本构关系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虑不同种类的纤维复合材料(FRP)格栅、格栅层数及加卸载循环方式,采用非接触式观测技术(DIC)和传统应变片测量方法,对FRP格栅与ECC复合材料试件进行了单轴反复拉伸试验,研究复合材料的轴向抗拉力学性能,验证DIC非接触式观测技术的有效性。在试验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FRP/ECC复合材料反复受拉本构关系模型。试验结果表明,玄武岩(BFRP)格栅/ECC能充分地发挥纤维格栅的材料性能和ECC基体的高延伸性和多点开裂特性,显着提高ECC基体的极限抗拉强度。不同循环加载方式对FRP/ECC复合材料试件的加卸载路径有显着影响,但对其极限应力/应变的影响较小。BFRP/ECC复合材料的变形恢复能力要优于CFRP/ECC复合材料的变形恢复能力。DIC非接触式观测技术能有效地捕捉到试件的开裂,观测裂缝的萌生、发展过程,获得破坏形态,获得应力-应变全曲线。计算结果表明,建议的应力-应变关系模型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可以有效地预测FRP/ECC复合材料的反复受拉本构关系。(本文来源于《土木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胡道春,王蕾,王红军[2](2019)在《基于修正Johnson-Cook模型的C5191-H磷青铜高速冲裁本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高速冲裁过程中材料的应变硬化、应变速率强化、热软化效应数据难以获取,无法建立物理仿真动态模型的问题,利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和分离式Hopkinson拉杆装置对C5191-H磷青铜分别进行应变速率为1、500、1000和1500 s-1、温度为20~400℃的拉伸试验,利用试验数据拟合并修正了经典的Johnson-Cook动态方程,并在高速冲裁数值模拟中验证了修正后的本构方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C5191-H磷青铜拉伸变形时呈现出明显的应变硬化和应变速率敏感性;利用试验数据拟合并修正应变强化项的Johnson-Cook动态本构模型,此模型具有较高的大应变、高速率、热效应本构关系描述精度,并能较好地描述该材料的高速冲裁物理仿真过程。(本文来源于《塑性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王立远[3](2019)在《传统非局部弹性本构关系及纳米结构的材料行为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综述了常用于纳米结构力学分析的传统非局部弹性本构关系。结果表明,基于无限体假设下的非局部弹性本构关系并不能准确地反映纳米尺度物体各点处的非局部效应。此外,虽然非局部本构关系可以潜在地考虑表面效应,但传统非局部弹性本构关系忽略了这些效应。因此,它也不能准确地考虑表面效应。所以,传统的非局部本构关系对于材料行为建模和纳米结构的力学分析通常是不准确的。此外,本文还对Timoshenko梁柱屈曲问题中常见的非局部本构关系进行了分析,从而证明了传统非局部弹性本构关系的另一个局限性。最后,提出了可以更准确地应用本构关系的一些特殊情况。(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论文集(CCTAM 2019)》期刊2019-08-25)
黄斌,吕泓旺,宋阳,吴羿兴[4](2019)在《基于改进的多段线性本构模型的超弹性 SMA螺旋弹簧力-位移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多段线性形状记忆合金(SMA)本构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螺旋弹簧的基本力学性能,给出了复杂荷载下超弹性SMA螺旋弹簧力-位移关系模型的数值仿真方法。对Motahari提出的SMA多段线性本构模型进行了改进,给出了子环曲线弹性模量的定义,使子环的模拟更加逼近试验结果。同时,考虑到SMA螺旋弹簧的轴向大变形,将原来的一维模型推广到兼顾截面扭转和弯曲两种效应的二维模型。通过两种NiTi螺旋弹簧试件在多种荷载工况下的拉伸试验,对所建立的力-位移关系仿真模型进行了验证。仿真与试验结果表明,应用建立的超弹性SMA螺旋弹簧力-位移关系模型能较为准确地模拟复杂加载工况下弹簧的力学行为。和Motahari模型相比,本文提出的力-位移模型更接近试验结果。(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期刊2019年04期)
谭艺帅[5](2019)在《再生混凝土单轴受压本构关系及损伤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新型绿色建材的再生混凝土已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研究的热点课题,并取得了一些具有应用前景的技术成果。国内外学者关于再生混凝土力学特性做过大量研究,由于再生骨料和试验方法的不同,其研究结果存在差异。目前用损伤理论描述再生混凝土的破坏过程的相关成果较少,为今后实际的推广应用,再生混凝土受压损伤模型需进一步探讨。探究关于再生骨料类型和掺量对试验材料本构模型的作用,本文试验设计了5组,分别为普通混凝土组;再生粗骨料取代组;再生细骨料取代组;再生粗、细骨料同时取代组;掺加纤维组(不同再生骨料替代率分别为30%,50%和100%,纤维用量采用每立方米混凝土掺入1.5kg)。在单轴受压工况下对各组试件进行了研究,依照本文的试验数据,研究了再生骨料类型和掺量对试件的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峰值应变、极限应变的变化规律,总结出各组试件关于弹性模量、峰值应变及试验曲线的数学表达式,并得到相关结论:再生骨料掺量跟试件的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呈现负相关,而与试件的峰值应变和极限应变呈现正相关;纤维的掺入会使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峰值应变和极限应变提高,其延性得到很好的改善;再生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全曲线形状与普通混凝土相似,基于过镇海模型拟合得到的再生混凝土本构关系在描述材料受压变化规律的效果较好。依据本文试验得到的相关数据,将再生混凝土作为含有初始损伤材料,用初始损伤去量化再生骨料类型和掺量对试验的影响规律。在我国混凝土规范中关于其本构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描述再生材料的一维受压损伤模型,并通过试验数据进行了模型验证,其吻合度较好;研究分析了试验中各组试件单轴受压损伤演化的过程,并得到相关结论:各组试件的损伤演化过程较为相似,在达到峰值应变前试件损伤量比较大,随着试件应变的增加,其损伤量也逐渐攀升,最终会趋于一致;加入再生细骨料并不会对试件产生较大损伤;加入纤维会较大程度降低试件的初始损伤。(本文来源于《北京建筑大学》期刊2019-06-01)
孙宇,张恒,万志鹏,任丽丽,胡连喜[6](2019)在《基于动态再结晶软化理论的Ti-22Al-25Nb合金新型本构关系模型(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热压烧结制备Ti-22Al-25Nb合金热模拟压缩所得实验数据,研究合金在热变形温度为975~1075°C、应变速率为0.001~1s~(-1)条件下的热变形行为。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建立包含Z参数模型、动态再结晶临界模型与动态再结晶动力学模型的新型本构关系模型。实验结果表明:Ti-22Al-25Nb合金的热变形激活能为410.172 kJ/mol,且临界应变与峰值应变之间的比值为0.67。此外,所建立的本构关系模型的预测值在应变速率为0.1 s~(-1)、应变量小于0.1条件下与实验值相差较大,但整体上流动应力水平预测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并采用EBSD技术对动态再结晶动力学模型的预测精度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期刊2019年03期)
朱昱[7](2019)在《基于Johnson-Cook模型的Q355B钢动态本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冲击、爆炸作用下结构的动力响应研究多以数值分析为主以试验为辅,而模拟结果的有效性依赖于材料动态本构关系及其参数的准确性。而为了得到冲击作用下结构力学响应的准确描述,既要了解结构材料的应变硬化特性,也要分析高应变率、高温、大应变以及应力状态改变和加载历史对结构材料力学行为的影响。在《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2018中,Q355钢代替了原有的Q345钢,从2019年2月起,Q355钢将在建筑中大量应用,因此对其开展动态本构关系研究意义重大。本文以Q355B钢为研究对象,对常用于冲击与爆炸领域的Johnson-Cook(下文简称J-C)模型的十个参数进行测定,研究发现J-C模型不能很好的表达温度软化效应,提出修正J-C(下文简称MJ-C)模型;通过Taylor撞击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验证了MJ-C模型的有效性,为建筑结构抗冲击相关领域研究奠定基础。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1.Q355B钢J-C模型参数标定相关试验为标定J-C模型的十个参数,进行以下材料性能试验,包括:拉伸试验、扭转试验、霍普金森动态压缩试验。获得Q355B钢在不同温度、应力叁轴度及应变率下的应力-应变曲线、屈服强度、断裂应变等。2.Q355B钢的J-C模型参数标定及修正通过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标定J-C模型的十个参数;研究发现J-C模型不能很好表达Q355B钢的温度软化效应,对J-C模型的温度项进行了修正,提出修正的J-C模型,即MJ-C模型并标定了该模型的十二个参数。3.基于Taylor撞击试验的Q355B钢MJ-C模型的验证采用Taylor撞击试验方法,开展了Q355B钢弹体撞击刚性靶板的破坏行为研究。建立Taylor撞击试验的数值模型,其材料模型采用MJ-C模型,与试验中杆弹的特征尺寸及破坏模式比较,验证MJ-C模型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期刊2019-03-01)
梁卫国,杨健锋,廉浩杰,王志勇,沈文豪[8](2019)在《基于黏聚型裂纹本构关系的煤岩水力压裂韧性破坏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线弹性断裂力学作为一种十分成功的断裂理论框架,已被广泛地应用于表征固体材料中裂纹扩展行为。对于线弹性岩石断裂力学来说,岩石一般被简化为脆性材料,相对于裂纹尺寸及试件尺寸,其裂纹尖端前断裂过程区(Fracture process zone,FPZ)范围很小可以被忽略。而另一方面,煤的破坏形式通常表现为韧性破坏,即其应力峰值后存在明显的应变软化区。对于这种韧性材料,其断裂过程区尺寸范围相对较大且会对材料的断裂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线弹性断裂理论不再适用于描述煤体中裂纹扩展。而黏聚型模型(Cohesive zone model,CZM)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理论工具,能够描述韧性材料断裂过程区中的断裂行为。在该黏聚型本构模型理论中,裂纹尖端前的断裂过程区被简化为一条闭合的裂纹或闭合的裂纹面(分别对应二维及叁维情况),其中断裂过程区内非线性断裂行为通过黏聚力与相对位移之间的本构关系进行表征。通过对煤进行圆盘形紧凑拉伸试验建立了不同煤阶煤(其中包括弱黏煤、气煤、肥煤、贫瘦煤及无烟煤)的黏聚型裂纹本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煤试件煤阶的升高,其初始刚度及峰值载荷逐渐升高,最大张开位移逐渐降低,试验峰后软化阶段载荷-CTOD曲线趋于线性变化且破坏形式逐渐趋于脆性破坏。采用Karihaloo多项式黏聚型本构方程对5种煤阶煤软化曲线进行拟合,得到煤体中黏聚型裂纹模型本构关系的一般形式。针对煤层松软的力学特性和韧性破坏特征,建立了基于黏聚型裂纹本构关系的煤岩水力压裂多场耦合方程组,包括多孔介质变形方程、孔隙渗流方程、裂隙渗流方程及Karihaloo多项式本构关系方程。并采用包含裂隙流水压自由度的黏聚型界面单元法进行数值模拟。结合大型真叁轴水力压裂实验,验证所得煤岩水力压裂模型的正确性;根据数值模拟和物理实验结果,讨论了煤岩松软的力学特性及其裂纹尖端过程区对水力压裂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煤炭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李雷[9](2018)在《基于改进Arrhenius模型的Ti-55531合金跨相区本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上对Ti-55531合金进行高温热压缩试验,获得了变形温度为1033~1183 K、应变速率为0. 001~1 s-1和压下量为60%条件下的流变应力曲线。试验结果表明,在变形初期受到加工硬化的主导,流变应力迅速上升达到峰值,随后软化作用开始占据主导,流变应力随着应变的增加有所降低。基于Arrhenius本构方程,通过数据的计算和拟合,得到该合金在两相区和单相区的变形热激活能Q分别为280. 25和183. 14 kJ·mol-1。同时,考虑到变形温度T对材料参数A的影响,建立了不同相区材料参数A关于变形温度T的关系,并基于得到的不同相区的Q值和A值,建立了该材料在单相区和两相区的Arrhenius本构模型。(本文来源于《锻压技术》期刊2018年12期)
王羚伊,王忠堂[10](2018)在《一种新的材料本构关系模型及计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材料本构关系模型的准确性显着影响材料变形过程计算机仿真的精度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材料本构关系模型,并采用多次回归分析计算方法确定模型中的相关系数。首先,采用热模拟实验方法测试材料真实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其变形工艺参数包括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其次,确定新的材料本构关系模型的表达形式,定义涉及的相关变量以及相关系数;最后,根据材料热变形时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的实验数据,采用多次回归分析方法和计算软件确定新的材料本构关系模型中的相关系数,建立新的材料本构关系模型。采用上述方法建立了AZ31镁合金材料新的本构关系模型,其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吻合,最大相对误差为12. 5%。(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期刊2018年S2期)
本构关系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高速冲裁过程中材料的应变硬化、应变速率强化、热软化效应数据难以获取,无法建立物理仿真动态模型的问题,利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和分离式Hopkinson拉杆装置对C5191-H磷青铜分别进行应变速率为1、500、1000和1500 s-1、温度为20~400℃的拉伸试验,利用试验数据拟合并修正了经典的Johnson-Cook动态方程,并在高速冲裁数值模拟中验证了修正后的本构方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C5191-H磷青铜拉伸变形时呈现出明显的应变硬化和应变速率敏感性;利用试验数据拟合并修正应变强化项的Johnson-Cook动态本构模型,此模型具有较高的大应变、高速率、热效应本构关系描述精度,并能较好地描述该材料的高速冲裁物理仿真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本构关系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朱忠锋,王文炜,郑宇宙,田俊,谈笑.基于非接触式观测技术的FRP/ECC复合材料反复受拉本构关系模型[J].土木工程学报.2019
[2].胡道春,王蕾,王红军.基于修正Johnson-Cook模型的C5191-H磷青铜高速冲裁本构关系[J].塑性工程学报.2019
[3].王立远.传统非局部弹性本构关系及纳米结构的材料行为模型[C].中国力学大会论文集(CCTAM2019).2019
[4].黄斌,吕泓旺,宋阳,吴羿兴.基于改进的多段线性本构模型的超弹性SMA螺旋弹簧力-位移关系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9
[5].谭艺帅.再生混凝土单轴受压本构关系及损伤模型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9
[6].孙宇,张恒,万志鹏,任丽丽,胡连喜.基于动态再结晶软化理论的Ti-22Al-25Nb合金新型本构关系模型(英文)[J].TransactionsofNonferrousMetalsSocietyofChina.2019
[7].朱昱.基于Johnson-Cook模型的Q355B钢动态本构关系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9
[8].梁卫国,杨健锋,廉浩杰,王志勇,沈文豪.基于黏聚型裂纹本构关系的煤岩水力压裂韧性破坏模型[J].煤炭学报.2019
[9].李雷.基于改进Arrhenius模型的Ti-55531合金跨相区本构关系[J].锻压技术.2018
[10].王羚伊,王忠堂.一种新的材料本构关系模型及计算方法[J].计算机应用.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