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古学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存古学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存古学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学堂,国粹,晚清,张之洞,清末,书法,儒家。

存古学堂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魏婷[1](2019)在《从存古学堂的设立看晚清学部的兴学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新政时期,中国教育改革的主流是学习西方近代先进文化。在清季朝野大体认同"趋新"的办学大方向下,张之洞却提倡以保存国粹为目的,创办存古学堂。并于1907年主掌学部后大力支持存古学堂的创办,但少数存古学堂的设立并未影响晚清教育改革的方向。(本文来源于《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季禾子[2](2018)在《传统教育的离异与回归》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中叶以来,受西方的刺激,中国的传统教育开始受到冲击。传统社会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向近代社会转变的问题。本文是关于湖北传统教育近代化过程的研究,从湖北的传统教育这一角度入手,采取个案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经心书院作为湖北传统教育的一个代表,从书院的发展过程中可以折射出一段历史的变迁。本文对湖北的经心书院到存古学堂的发展情况进行研究,主要包括洋务运动时期经心书院的创办及发展情况,清末新政初期经心书院改设为勤成学堂的过程,以及新政时期存古学堂的创办及发展等具体问题。以经心书院的创办到存古学堂的停办为研究时段,通过研究揭示湖北的传统教育在近代化背景下的一系列问题,例如传统教育作为近代教育的本土基础有着不容忽视的历史地位,传统教育与新式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及传统教育在近代化背景下的自我调适以及发展的问题等。通过以上研究呈现和揭示出湖北传统教育的特点以及在教育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并论证湖北教育近代化的发展属于非单线发展,教育近代化的过程存在多重制约因素。(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孟庆星[3](2017)在《武昌存古学堂与近代高等书法学科教育的肇始》一文中研究指出存古学堂是晚清官方在"新教育"中保存国粹的主要形式。其中,作为各省仿办的范例,张之洞首创并倾注大量心血的武昌存古学堂规模最大,体制最典型。在武昌存古学堂教育体系构架中,作为"中学"的"书法学"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开启了近代高等书法学科化教育的曲折历程。对晚清武昌存古学堂书法教育理念与实践的梳理,对当代书法教育尤其是高等书法专业教育会有所启迪。(本文来源于《中国书法》期刊2017年08期)

孟庆星[4](2016)在《武昌存古学堂与近代高等书法学科化教育的肇始》一文中研究指出存古学堂是晚清官方在"新教育"中保存国粹的主要形式。其中,作为各省仿办的范例,张之洞首创并倾注大量心血的武昌存古学堂规模最大,体制最典型。在武昌存古学堂教育体系构架中,作为"中学"的"书法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开启了近代高等书法学科化教育的曲折历程。(本文来源于《叁峡文化研究》期刊2016年00期)

郭书愚[5](2016)在《清季咨议局与存古学堂的兴废缓急之争——以闽、鲁、湘、苏四省的“存古”纠葛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存古学堂是清季官方在"新教育"体系中保存国粹的主要形式,且被纳入"筹备立宪"的办学规划中。各省兴办存古学堂的相关事项通常要交咨议局审议,咨议局则通过提案和议案介入实际的办学运作。过去对此研究明显不足。考察当时闽、鲁、湘、苏等省官绅围绕存古学堂的冲突和论争,尤其是各省咨议局反对兴办该校的提案及其引发的争议、博弈和对立,应能从特定视角增进对清季咨议局议事纷争的全面理解,并为进一步认知清季"筹备立宪"中官绅之间极其错综复杂的关系提供一个具体而微的例子。(本文来源于《广东社会科学》期刊2016年01期)

郭书愚[6](2014)在《开放而不失其故:张之洞兴办湖北存古学堂的努力》一文中研究指出存古学堂是清季官方在"新教育"中保存国粹的主要形式。其中张之洞首创并倾注大量心血的湖北存古学堂规模最大,有较深远而重大的寄托,是各省仿办的范例,过去对此研究不足。张之洞力图以不失其故的新式学堂办法保存国粹,并未着力宣扬该校办学"不失其故"的一面,而是在彰显其"新教育"属性的同时,试图静默地将其认同的传统办学取向"见之于行事"。对该校独特地位、学脉传承及其在招考录取、中西课程配置等方面具体运转的考察,可以增进我们对清季"新教育"的全面理解,以及对当时保存国粹办学努力这一复杂历史图景的认知。张之洞兴办存古学堂的观念和作法有些"曲高和寡",也算不上成功,却是我们理解和思考"国粹"及其保存方式时相当值得注意的面相。(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研究》期刊2014年06期)

黄克利[7](2014)在《存古学堂:历史、文化与逻辑》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面对清末剧烈的社会变革所导致的政治动荡和道德沦丧的现实时,大多民众将其归因于"古之不存",即维系社会道德作用的国粹的丧失。因此,存古学堂的设立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是历史发展的惯性使然。其出现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填补废除科举制后的真空、对西方文化的本能抵抗、保国保种的文化策略等叁个方面。存古学堂在行动上和实践上开启了保存国粹、维护传统道德文章的先河,对从废除科举制到民国前期长达二十余年的存古、读经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来源于《大学教育》期刊2014年09期)

郭书愚[8](2013)在《“新旧交哄的激进时代”:以张之洞和存古学堂的“守旧”形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清季朝野大体皆认同趋新的办学大方向。唯在野趋新士人中弥漫着对国家衰弱的焦虑情绪,以及急于追赶西方的紧迫感。在此氛围中,"守旧"成为晚清重臣张之洞及其晚年倡办的存古学堂在时人心中普遍留存的负面形象,与其自定位和办学实践形成鲜明对照。对相关面相的考察,可帮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当时"学界"趋新程度的多层次差异,重建清季各种言说纷纭驳杂的动态历史图景,进而推进对那一时代的认知。(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1期)

郑和兵,王森[9](2011)在《浅析张之洞创办存古学堂之缘由》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中国面临叁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国人在社会大变革中探索中华民族的出路,同时也开始迷失自我,他们抨击与抛弃儒家传统文化,甚至全面否定其历史地位。以儒臣自居的张之洞为保存儒家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特设存古学堂。(本文来源于《传承》期刊2011年26期)

许金萍[10](2011)在《清末存古学堂的办理及历史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年间,随着西学不断输入中国,国内崇尚和学习西学之风日益盛行,而传统的国学则面临着传承上的风险。以张之洞为代表的保存国学派在当时提出通过开设存古学堂来传扬国学的想法。在清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当时各地纷纷开设存古学堂,但这些存古学堂延至民国初年即先后以失败告终。其失败的原因值得思考。目前我国国内学术界对于存古学堂的研究还停留在浅表的层面上,研究不够系统和深入。很多研究者只是简单而不无偏颇的将存古学堂作为“新教育”的对立物略作历史解读。也有一些研究者对湖北和四川两省存古学堂的创建、宗旨、课程、学院、教师、学制、经费等内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析,并对这些学堂最终衰亡的原因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但是,所有这些研究还谈不上系统和全面,特别是既往的研究都没能从这类教育机构对现代教育也有一定启迪的角度,对存古学堂进行专门而详尽的分析。有鉴于此,本文对存古学堂产生的原因及背景、它的发展和衰亡以及其办理过程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评析,指出存古学堂在办学中存在未进行合适的自身定位,培养目标缺乏规格和内涵,教学内容缺乏计划性和科学性,缺乏对教学进行衡量的客观标准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存古学堂衰落和消亡的原因,指出它的办学理念陈旧落后,缺少民众认识,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并非社会所亟需,政策上从未受到完全的支持,经费上缺乏以及生源逐渐缩小。为进一步说明问题,本文还以湖北存古学堂为个案,解析了它的创设经历。最后,作者反思了存古学堂带给现代教育哪些启示,指出当代教育要正确对待“国学热”,在通识教育中穿插国学经典教育,将国学经典教育同素质教育紧密联系,保留国学教育中的博雅精神,国学经典教育要体现出人文教育精神主旨。(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1-05-01)

存古学堂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9世纪中叶以来,受西方的刺激,中国的传统教育开始受到冲击。传统社会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向近代社会转变的问题。本文是关于湖北传统教育近代化过程的研究,从湖北的传统教育这一角度入手,采取个案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经心书院作为湖北传统教育的一个代表,从书院的发展过程中可以折射出一段历史的变迁。本文对湖北的经心书院到存古学堂的发展情况进行研究,主要包括洋务运动时期经心书院的创办及发展情况,清末新政初期经心书院改设为勤成学堂的过程,以及新政时期存古学堂的创办及发展等具体问题。以经心书院的创办到存古学堂的停办为研究时段,通过研究揭示湖北的传统教育在近代化背景下的一系列问题,例如传统教育作为近代教育的本土基础有着不容忽视的历史地位,传统教育与新式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及传统教育在近代化背景下的自我调适以及发展的问题等。通过以上研究呈现和揭示出湖北传统教育的特点以及在教育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并论证湖北教育近代化的发展属于非单线发展,教育近代化的过程存在多重制约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存古学堂论文参考文献

[1].魏婷.从存古学堂的设立看晚清学部的兴学设计[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

[2].季禾子.传统教育的离异与回归[D].华中师范大学.2018

[3].孟庆星.武昌存古学堂与近代高等书法学科教育的肇始[J].中国书法.2017

[4].孟庆星.武昌存古学堂与近代高等书法学科化教育的肇始[J].叁峡文化研究.2016

[5].郭书愚.清季咨议局与存古学堂的兴废缓急之争——以闽、鲁、湘、苏四省的“存古”纠葛为例[J].广东社会科学.2016

[6].郭书愚.开放而不失其故:张之洞兴办湖北存古学堂的努力[J].社会科学研究.2014

[7].黄克利.存古学堂:历史、文化与逻辑[J].大学教育.2014

[8].郭书愚.“新旧交哄的激进时代”:以张之洞和存古学堂的“守旧”形象为例[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9].郑和兵,王森.浅析张之洞创办存古学堂之缘由[J].传承.2011

[10].许金萍.清末存古学堂的办理及历史反思[D].华中师范大学.2011

标签:;  ;  ;  ;  ;  ;  ;  

存古学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