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烟台:瞄准“数字烟台”(论文文献综述)
郭友武[1](2021)在《基于高质量发展 科学布局 山东省食品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研究》文中提出一、背景意义(一)产业背景:食品产业是国家食品安全战略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及保障民生的基础产业,是山东省国民经济的传统优势支柱产业。发展食品产业对拉动农业增值、带动工业发展、推动服务业繁荣和产业振兴、乡村建设、促进国内外双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山东省是食品产业大省,已连续33年位列全国食品工业营收第一(附件1),
吴珊珊[2](2021)在《基于贫困户满意度的Y市精准扶贫实施效果研究》文中认为2020年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习总书记又作出设立过渡期、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部署。Y市属于县级市,地处三市交界处,具有很强的代表意义。Y市2018年底基本完成脱贫,2019年9月,Y市政府提出要打好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组合拳”,2020年38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摘帽出列。Y市现已具有良好的政策经济及社会基础,其脱贫成效已经显现。因此,对Y市精准扶贫效果进行研究,有利于充分了解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明确当前扶贫工作过程存在的问题,为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进行有效的衔接奠定基础。本文基于贫困户满意度对Y精准扶贫实施效果进行研究,通过对Y市四个乡镇195个自然村共计650位贫困户进行入户走访调查,获得第一手的调查数据。首先基于贫困户对各项政策的满意度,运用因子分析法,从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考核三个方面对精准扶贫实施效果进行评价,计算出在不同公因子上的得分,从而对精准扶贫效果进行综合评价。进而运用有序Logistics模型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从贫困户基本特征、精准识别效果、精准帮扶效果、精准考核效果四个层面来探究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贫困户的性别、年龄、家庭收入来源、就业扶贫的满意度、产业扶贫的满意度、家庭收入的满意度、健康扶贫的满意度、家庭收入的满意度、生产生活变化的满意度、书记致富能力的满意度、对帮扶责任人的满意度、政府工作的满意度等变量显着影响精准扶贫效果。Y市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但精准扶贫工作仍需继续落实。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对后扶贫时代开展工作的相关对策建议。一是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提升乡村振兴效应;二是培育主导产业发展,打造乡村农业全产业链;三是强化基层人才培育,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四是巩固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
杨洋[3](2021)在《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研究(1874-1949)》文中指出特殊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是时代文明进步的体现,是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保障残疾人权益平等,让残疾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举措。然而,在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社会对残疾人的教育关注十分有限,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特殊教育。清末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特殊教育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交融中产生,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调适和完善。基于对这一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背景审视、内容考察、影响因素分析与特点归结以及对发展历程的评析与启示思考的探讨与研究,为当代中国特殊教育的本土化发展累积经验、提供借鉴。论文以历史的角度,对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考察,从特殊教育各时期具体的内容入手,以全局和局部相结合的方式,描绘出这一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基本图景。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及比较研究法等,探索变迁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中积累了何种经验,并对历史进程进行分析解读,以达到以史鉴今的目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清末特殊教育的滥觞与起步。主要探讨了自西学东渐伊始,社会有识之士对特殊教育的舆论宣传及教会特殊教育机构建立所经历的初期探索历程,具体包括特教师资培养、特殊教育课程体系建立与教学方法移植、学校的经费来源以及生源和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通过对清末特殊教育的初创历程进行描述,分析这一时期特殊教育的发展受哪些外界因素的影响,揭示其发展背后的推动力。第二章民初特殊教育的规范化发展。国家通过制定教育宗旨、划定特殊教育的行政管理来确立特殊教育在学制体系中的地位,对特殊学校的管理发挥着若隐若现的作用,特殊教育开始逐渐被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中。同时,特殊学校的办学实践有了新的起色,在特教师资培养、课程教学、经费来源等方面趋向正规学校发展,生源和学生就业也较原来有了较大变化。第三章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特殊教育发展的转型渐变。随着国家在政治上得到统一,教育行政也趋于稳定,政府除了制定特殊教育宗旨和对其进行教育行政管理划分外,开始加强对私立特殊学校的立案监管。同时,义务教育政策的完善,卫生教育、慈善救济政策的强化实施,对这一时期特殊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辅助推动作用。特殊教育的师资培养、课程设置、语言教学、办学经费等方面“中国化”的色彩愈益浓厚。第四章南京国民政府后期特殊教育发展的挫折复兴期。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给本就薄弱的特殊教育事业重创一击,但在民族生存危机意识强烈的时代背景下,受过教育的残疾人接手开办特殊教育的重任,政府在保存和发展特殊教育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使特殊教育事业得以存续。战后,政府对特殊教育制定了相对完善的规划,但受政局动荡影响并未实施。不过,特殊教育在民间推动与政府引导的合力作用下,特教师资培养专业性逐渐增强,课程体系和教学实践日渐规范,经费来源也逐渐有了稳定的保障,特殊教育逐渐向制度化的方向迈进。第五章在对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历程梳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影响特殊教育发展的内外因素,来揭示其自身与所处环境的互动关系。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外在大环境的更迭所产生的影响,同时特殊教育自身功能的转换,人本价值的逐渐突显,以及适应本土发展的自我调整,也是促成其具有独特发展态势的关键因素。在多重因素的交互影响下,清末民国时期的特殊教育显现出了鲜明的特点,而这些特点也是这一时期的特殊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发展的重要时代标识,更有助于厘清特殊教育的发展思路。第六章从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中,辩证地评析特殊教育发展的经验和局限性,并以史为鉴,探索当前特殊教育发展的方向,即拓展特殊教育观念视角,社会融合与自主发展并举;加强特殊教育政策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体系建设;优化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师资专业化发展;丰富特殊教育课程教法内涵,把握借鉴与创新合理尺度;扩充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凝聚多元力量均衡发展,这些经验可以为当下特殊教育体系的充实和完善提供借鉴和启示。
栾悦[4](2021)在《“十四五”,烟台再出发!》文中研究表明"十四五"时期,是烟台厚积薄发、乘势而上、大有作为的关键时期。开启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市新征程上,各种积极因素正加速集聚——到2025年,力争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到2500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建成国内一流的海洋经济大市;确保实际使用外资突破120亿美元,外贸进出口突破4000亿元,努力将烟台打造成为面向日韩和东北亚、连接"一带一路"、连通欧美的重要"桥头堡";
亓健生,孙艳[5](2020)在《烟台大学深化校地校企融合走出高质量发展共赢之路 服务大需求 激活新动能》文中认为9月20日至22日,由烟台大学与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合办的"产才融合"高端论坛——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专场活动成功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院所的12位"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应邀与本地生物医药企业代表、医院代表、学校师生共同探讨生物医药与大健康领域的学术前沿问题,为科技赋能地方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发展献计献策。这场"高精尖"论坛的举办,
禚鹏[6](2020)在《烟台市牟平区精准扶贫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贫困问题始终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如何切实有效地扶贫脱贫历来是世界各国积极探索的方向。“精准扶贫”作为一种更为科学更有成效的扶贫方式,自被提出以来,广受关注。其相对于粗放扶贫,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实施精准扶贫能够切实有效地使贫困户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但精准扶贫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在实施过程中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能否做好精准扶贫工作,直接影响着人们向往的美好生活,关系着小康社会是否能按时全面建成。本文以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精准扶贫工作实际情况为例,从理论和实证角度研究了扶贫标准、扶贫对象、扶贫资金、扶贫方式和扶贫成效等多方面的内容,创新地构建了基于灯光指数、多项社会经济指标、政府转移支付、贫困标准、贫困发生率及贫困人口评价等多项主客观指标的精准扶贫成效评价模型,通过对该模型的分析,发现牟平区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显着的成绩,同时也存在扶贫效率由快变慢的情况。对牟平区贫困人口通过问卷的形式进行抽样调查,了解贫困人口的基本情况、主观感受等,分析出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最后综合牟平区精准扶贫工作实况、扶贫成效评价模型分析、贫困人口致贫原因等多方面内容,指出了当地精准扶贫工作在运行过程中存在扶贫效率较低、贫困户主动脱贫意识不强、帮扶主体工作不到位、扶贫资金项目缺乏监管考评、地方扶贫政策具有局限性等不足之处,从而有针对性地从提高扶贫效率、增强贫困户斗志和能力、强化扶贫绩效考核、高效利用扶贫资金、引入社会力量等方面提出了具有现实意义的对策,为保证精准扶贫发挥其应有作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车梦瑶[7](2020)在《南京大学生对抖音的认知和使用研究》文中认为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兴起之后,社会上对其评价褒贬不一。为了弄清大学生群体对抖音等短视频的认知偏好和使用情况,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南京大学生为对象,展开了一次调查研究。在调查与分析之前,对认知和使用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以此为基础得出研究路径,并对相应的研究对象进行分析,为调查研究做好准备工作。根据调查得到的数据,采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进行科学处理和分析,发现南京大学生对于抖音这类短视频APP的认知偏向积极,使用时间长于抖音的总体用户。同时,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了新的问题,一方面,大学生课余生活偏向于视频化休闲方式,存在课余生活安排不合理的现象;另一方面,短视频中的不良内容,可能会在长期观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大学生的文化审美、价值观以及社会化进程等方面。最后,结合媒介与教育的视角,针对抖音运营和高校教育两方面的问题,分别提出相应对策。一方面为抖音未来更好地服务大学生群体给出建议,另一方面通过学校和大学生可以采取的措施,强化课余视频化生活的综合性教育功能与专业性教育功能,实现更具教育功能的课余视频化生活。
任志鹏[8](2020)在《烟台市招商引资政府推进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世界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全球经济命运共同体日益明显,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经济发展水平成为世界上评判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也代表了一国在国际社会上的话语权。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进行改革开放以来,已经走过了近40个年头,在这个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我国积极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优秀的管理经验,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我国的资本积累、技术革新、产业结构调整等,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直接动力。出于以上的经济需要,招商引资成为各级地方政府日益重视并推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能。各级地方政府通过设立专门招商引资机构、出台各种优惠政策、成立专业产业园区、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等,来吸引外资、吸引国内其他地区的资本,来实现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但是,各地方政府在具体的招商引资推进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影响了招商引资的实效。作者多年来一直从事烟台市政府的招商引资推进工作,深度参与了烟台市招商引资的产业发展规划、驻点招商推进、项目谈判落地、客户走访接待、招商会议筹备、优惠政策拟定、营商环境打造等诸项业务。可以肯定的是,烟台市政府的招商引资推进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实效,无论在盘活土地和载体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打造产业引导基金、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还是在加速城市化进程、增进人民福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杠杆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政企服务的进一步公开透明,烟台市政府的招商引资推进工作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招商人才队伍不专业、片面重视土地因素、招商引资推进随意性、服务意识不高、监督考核机制不合理等问题,导致在招商引资推进过程中质量和效率出现问题,内生动力不足,影响了烟台市政府的形象和政府公信力。所以,本文基于作者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体会,结合烟台市政府在招商引资推进工作中的实际,提出影响招商引资推进工作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参考国外先进的招商引资推进理念和实例,形成针对烟台市招商引资推进的合理化建议,以期促进招商引资推进工作进一步取得实效。
王松[9](2020)在《山东农业近代化专题研究(1860-193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为立国之本,重农思想深植于中华文化之中。山东自古为农业大省,农业生产关乎华北乃至全国稳定。研究山东农业近代化,对认识中国近现代农业史、经济史、社会史和传统三农的现代化转型,揭示转型历程中的时代性与过渡性质,具有理论意义;对梳理近代化历程起源与节点,廓清近代化体系及其发展规律,给中国近代化以准确历史定位,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对凝炼农耕文明精华,探寻“乡村振兴”,推动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战略实施,具有鲜明的现实关照作用。本文使用民国时期史料汇编、报纸杂志、人物文集、回忆录和地方史志等原始史料,尤其是发掘征引了各类馆藏官方档案,综合运用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理论,对山东农业近代化进行了动态考察。并拟定从“新旧动能转换”视角,抓住从“西”到“东”和从“旧”到“新”历史发展趋势,以“变”字为关键,着力研究1860年到1937年山东农业改良的内容及发展过程。运用专题研究等手段,以时间为序,横向上以农业机构、农业科学技术、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农业政策等方面为基点,呈现山东农业近代化的重点和特点。随着近代外国入侵与资本主义文明的传入,山东农业在中西文化、制度、观念等方面的互动中发生了近代化转变。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第一,科学化。通过引进西方先进的选种、种植、施肥、采集等技术并逐渐推广以提高产量。落后的生产方式其影响虽未能完全消除,但随着时间发展,使用科学技术已经成为近代山东农业不可动摇的趋势;第二,体系化。近代山东农业开始出现供销一体的现代生产模式,这一特征在乡建运动中尤为突出;第三,机械化。清末新政以来,山东新式农业机械开始逐步取代手工生产工具,西方农业机械的引进逐渐成为一种潮流。纵观整个民国,虽然由于时局、技术等问题,机械化影响还未广遍农村,但其进程从总体上一直持续,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山东农业机械化打下基础;第四,商品化。随着卷入国际市场,山东农业不可避免地出现区域专门化生产,农作物商品率进一步增加。在此过程中,山东农业近代化进程既对其作用,又受其影响。这一关系同列强侵略、国家主权等因素相糅合,最终构成了山东农业商品化发展的复杂面相;第五,开放化。近代山东农业开始突破省级联系的局限,与外国对接,从而使得山东农业得以面向世界。第六,观念上的开放。由于农业科学宣传和新式农业教育的影响,山东民众从最初敌视、畏惧外国群体与科学,逐步过渡到有保留的接触,最终积极引进、运用并宣传西方农业知识,并努力探寻适合山东发展的农业近代化方式。总体来看,山东农业近代化是从旧到新的过渡性变革。从农业法规、部门设置、教育制度的频繁变动到农业发展路径的激烈争论与主题变化,表现出时代性与不稳定性的辩证统一。此外,由于农业发展规律与外国干涉的影响,山东农业近代化分期较为明显。山东农业近代化始于外国传教士来鲁;清末新政开启了山东农业近代化的自主尝试;20世纪20年代起,山东农业发展路径不再单一借鉴日本发展模式,开始有意识的师法欧美。至韩复榘主鲁,山东农业近代化呈现出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局面,显示出山东农业的深入发展。山东农业近代化具有重大意义:其一,它标志着山东农业领域对传统体系与制度的逐步批判,自此山东的小农经济格局得以进行改造;其二,它代表着近代民族主义思潮对山东经济领域的影响。农业利权与农业发展间关系,成为近代山东政府与社会共同探讨和努力完善的对象;其三,从保守到开放,昭示着山东逐渐融入近代世界农业体系;其四,从传统农业走向近代化,显示出山东农业的巨大潜力;其五,山东传统农业精华在近代化过程中能与时俱进,其生命力及潜力,有力地证明了山东农业能够在近代历史巨变中走向新生。农业近代化乃至现代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尽管由于国际国内形势、体制、经济等原因限制,山东农业发展不甚彻底,但能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前行,无疑是近代山东的卓越成绩。山东农业近代化,在中国近代山东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王若愚[10](2020)在《新时代山东形象对外传播研究 ——以《走向世界》封面报道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志着中国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方位。在该视域下审视我国的对外传播工作,笔者认为我国对外传播已步入“3.0时代”,意味着我国对外传播事业面临新的要求、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传递好中国声音,讲述好中国故事是新的要求;新一轮“中国威胁论”卷土重来,舆论环境愈加多元化、复杂化,对外传播面临转型“阵痛”是新的挑战;“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创新性国际新秩序的提出是新的机遇。在该背景下,建构良好的国际形象、提升国际话语权,是新时代的中国以及各地市必须面对的问题。《走向世界》杂志由山东政府新闻办公室主管主办,是山东唯一的中英双语外宣期刊。杂志已创刊30多年,是山东改革开放发展历程的见证者,对山东形象的国际传播起到重要桥梁作用。封面报道是杂志每一期最核心内容的集中呈现,一般占据杂志绝大部分的首部体量,同时该杂志的封面报道揉合了质量精良的封面图片、干练有力的封面配字以及深度细致的专题报道,是杂志期望引导观察者优先重点关注的内容,为海内外对山东要事信息有需求的受众提供了权威的官方话语诠释。本研究对2012-2019年共405期《走向世界》杂志的封面报道进行了类目建构,梳理并提取了杂志呈现的山东形象元素;再通过量化的内容分析和质化的文本分析,结合“框架的三层次”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将杂志封面报道建构的山东形象进行了低层次操作框架、中层次实证框架、高层次界定框架三个层次框架的分析。最后针对杂志在山东形象对外传播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提出4条解决路径。各章节的研究设计和研究成果如下:绪论部分包括研究缘起、研究的核心概念、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设计、研究难点与创新点5个主要部分,交代研究的背景。第一章为《走向世界》封面报道特点分析。该部分主要是山东形象的低层次操作层面框架分析。笔者从杂志综合版封面报道的图片元素、文字元素、议题与事件三方面入手进行了量化的内容分析。发现杂志对高清精美的航拍全景摄影具有选择倾向性,杂志呈现的山东景观元素偏向选择游憩景观、海河湖景观和城市景观,而对山东标志性元素偏向选择人文标志符号,出现最多的是儒家文化视觉符号;封面配字最常见的表达式是“A的B”的短句式,语言风格口号化倾向明显;人文与历史、经济与科技以及省市发展规划是杂志最为关注的议题。第二章为《走向世界》封面报道构建的山东形象。该部分主要是山东形象中层次实证导向框架分析。该章节结合杂志封面报道的文本内容和相关山东时事历程,详细阐述了杂志封面报道构建的7个中层次实证导向框架,即“建设文化强省的山东”、“幸福山东”、“促进各区域协调发展的山东”、“建设创新强省的山东”、“建设农业强省的山东”、“建设品牌强省的山东”和“建设开放强省的山东”。这7个中层次框架共同指向“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省的山东”这一高层次界定框架。第三章为《走向世界》封面报道山东形象界定框架分析。本章节通过文本分析和归因分析两个维度探讨高层次界定框架是如何呈现的以及呈现该框架的动因。笔者发现高层次框架构成的途径是封面报道作为行为者采用“问题→转机”的转折关系话语使观察者生成认知框架,即将负面的先前事件通过“虽然有问题,但积极解决问题”式的话语引向正向的主要事件,其中存在强转折、中转折、弱转折三个层面的转折关系。又通过归因分析发现杂志之所以呈现这样的高层次框架是因为行为者张力、观察者张力、时代要求张力相互作用下的结果。第四章为《走向世界》封面报道对外传播的困境与解决路径分析。该章节指出《走向世界》在对外传播中面临着话语权与话语力不相匹配的困境,话语力弱明显制约着山东形象的建构,杂志应从“掌握话语权”到“提升话语力”转变。具体的解决路径是:一是重构话语体系,打通“话语流”;二是融合多种媒介,传播方式商业化;三是延伸传播主体,构筑话语同盟;四是改进话语策略,创新修辞表达。最后一部分是结论。总结本研究的研究成果,指出本研究尚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展望。
二、烟台:瞄准“数字烟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烟台:瞄准“数字烟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高质量发展 科学布局 山东省食品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背景意义 |
二、政策依据 |
三、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四、山东省食品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研究 |
附件1: |
附件2: |
(2)基于贫困户满意度的Y市精准扶贫实施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三 技术路线 |
第四节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一 创新点 |
二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 贫困户 |
二 精准扶贫 |
三 满意度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 反贫困理论 |
二 贫困户满意度理论 |
三 参与式扶贫理论 |
第三章 Y市基本情况及精准扶贫实施情况 |
第一节 Y市基本情况 |
第二节 Y市精准扶贫政策实施情况 |
一 精准识别情况 |
二 政策实施情况 |
三 扶贫成效情况 |
第四章 数据来源、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 |
第一节 数据来源 |
第二节 指标体系 |
一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二 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框架 |
三 指标体系的构成 |
第三节 模型构建 |
一 因子分析模型 |
二 有序Logistics模型 |
第五章 实证结果分析 |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分析 |
一 贫困户的基本信息 |
二 政策实施情况 |
三 贫困户满意度情况 |
第二节 Y市精准扶贫政策实施效果实证分析 |
一 因子分析 |
(一)信度与效度检验 |
(二)提取公因子与解释的总方差 |
(三)因子旋转命名 |
(四)得分计算 |
二 实施效果的结果分析 |
第三节 Y市精准扶贫实施效果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一 变量定义与说明 |
二 相关性分析 |
三 回归分析 |
四 稳健性分析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一 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提升乡村振兴效应 |
二 培育主导产业发展打造乡村农业全产业链 |
三 强化基层人才培育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
四 巩固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 |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研究(1874-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的问题 |
三、文献综述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五、研究的价值 |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七、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清末特殊教育的滥觞与起步(1874—1911) |
一、清末特殊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 |
(一)动荡政局为开办特殊教育提供宽松土壤 |
(二)西学东渐的文化传播为特殊教育的产生创造条件 |
(三)新教育发展为特殊教育移植创设宽容氛围 |
二、清末特殊教育的嚆矢 |
(一)清末特殊教育的舆论宣传 |
(二)教会特殊教育机构的兴起 |
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启蒙 |
(一)盲教育师资培养的肇始 |
(二)聋哑教育师资培养的肇始 |
四、特殊教育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的初步探索 |
(一)确立“识字明道”的培养目标 |
(二)尊西仿新的课程体系初具 |
(三)教学方法的移植与改进 |
五、特殊教育经费对西国的依附 |
(一)教会慈善人士的联合募捐 |
(二)国内教会组织的支持资助 |
六、特殊学校生源就业与发展规模 |
(一)学校生源及就业情况 |
(二)教会办学的零星尝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民国初期特殊教育的规范化发展(1912-1926) |
一、民初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
(一)军权至上的政局导致特殊教育发展边缘化 |
(二)城市社会变动改变残疾人的救助观念 |
(三)教育热潮迭起为特殊教育发展创设民主氛围 |
二、民初特殊教育政策的形成与确立 |
(一)民初特殊教育宗旨的流变 |
(二)特殊教育行政管理体系的初定 |
(三)特殊学校确立地位与规范管理 |
三、特殊教育师资来源的自给自足 |
(一)特殊学校毕业生扩充师资队伍 |
(二)特殊学校附设短期师资训练班 |
四、特殊教育培养目标变革与课程教学完善 |
(一)确立“塑造独立国民”的培养目标 |
(二)课程内容的丰富充实 |
(三)语言教学方法的改进与调试 |
(四)上海盲童学校的个案考察 |
五、广源众筹的多渠道经费来源 |
(一)特殊学校的外源性筹资 |
(二)特殊学校的内源性筹资 |
六、特殊学校生源就业与发展规模 |
(一)学校生源及就业情况 |
(二)教会办学增加,国人积极仿办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特殊教育的“中国化”渐变(1927-1936) |
一、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
(一)教育行政渐趋稳定与教育秩序规范 |
(二)国内预防残疾意识逐渐增强 |
(三)儿童学研究的发展促使国人关注残疾儿童 |
二、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特殊教育政策的调整与发展 |
(一)特殊教育宗旨的核心确立 |
(二)特殊教育行政管理体系的调整 |
(三)私立特殊学校的管理权过渡 |
(四)特殊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变通政策 |
(五)卫生教育与慈善救济的强化实施 |
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体系的初步形成 |
(一)确立职业性与师范性相结合的培养目标 |
(二)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课程设置 |
(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经验积累 |
四、特殊教育培养目标革新与课程教学的本土探索 |
(一)确立“盲哑教育职业化”培养目标 |
(二)课程内容的宗教性弱化 |
(三)国人对语言教学的尝试与突破 |
五、西方母国经费来源缩减 |
(一)国内捐款与政府补助增加 |
(二)制定学费标准,补充学校经费 |
六、特殊学校生源就业与发展规模 |
(一)学校生源及就业情况 |
(二)教会与国人办学数量的此消彼长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南京国民政府后期特殊教育发展的挫折复兴(1937-1949) |
一、南京国民政府后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
(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致使特殊教育重心南移 |
(二)特殊教育专业组织的兴起助力 |
(三)战后中国经济崩溃导致特殊教育生存举步维艰 |
二、南京国民政府后期特殊教育政策的规划与完善 |
(一)战时特殊教育政策的应时调整 |
(二)战后特殊教育政策的完善性规划 |
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专业性增强 |
(一)专业性与师范性相结合的培养目标 |
(二)注重系统理论学习的课程设置 |
(三)延聘专业教师开展培训 |
(四)战后拟定专业师资培养方案 |
四、特殊教育办学目标与课程教学体系的日趋完善 |
(一)确立“培养社会有用公民”的培养目标 |
(二)课程内容的规范设置 |
(三)特色教学法的形成 |
五、经费来源渐趋稳定 |
(一)社团组织的经费补助 |
(二)政府经费投入渐增 |
六、特殊学校生源就业与发展规模 |
(一)学校生源及就业情况 |
(二)学校数量扩充,残疾人渐成办学主体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特点 |
一、特殊教育发展的外生性影响因素 |
(一)政权更替与国家权力触角的延伸 |
(二)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新生与生产力的客观需求 |
(三)中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强势推进 |
二、特殊教育发展的内生性影响因素 |
(一)特殊教育自身的功能转换 |
(二)特殊教育的人本价值逐渐突显 |
(三)适应本土发展的自我调整 |
三、特殊教育发展的特点归结 |
(一)教育观念由“养”到“教”不断明晰 |
(二)教育监管由“放”到“收”的集权化 |
(三)特教师资培养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
(四)课程教学体系杂糅走向融合的本土化适应 |
(五)经费来源由单一走向多元的开放化集资模式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评析与启示 |
一、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经验 |
(一)特殊教育本质功能的表达与强化 |
(二)政府主权意识觉醒加强特殊教育整顿规范 |
(三)特教师资培养体系的形成与教学经验积累 |
(四)西式课程与教学方法的植入与改造 |
(五)多方支援加强特殊教育根基巩固 |
二、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困境 |
(一)角色定位摇摆不定,教育观念难转变 |
(二)政策法规零散不健全影响特殊教育规范管理 |
(三)师资培养体系欠缺阻碍教学工作进展 |
(四)课程教学过度依赖制约特殊教育独立发展 |
(五)经费支出基础薄弱导致特殊教育发展缓慢 |
三、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当代启示 |
(一)拓展融合教育观念视角,社会融合与自主发展并举 |
(二)加强特殊教育政策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体系建设 |
(三)优化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师资专业化发展 |
(四)丰富特殊教育课程教法内涵,把握借鉴与创新合理尺度 |
(五)扩充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凝聚多元力量均衡发展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4)“十四五”,烟台再出发!(论文提纲范文)
烟台市委改革办六大领域,纵深推进烟台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 |
打造“掌上办事之城” |
建设社会治理现代化优秀城市 |
烟台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打造全国领先世界一流海洋牧场示范之城 |
高点定位,力争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2500亿元 |
实施“六个突破”,着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新体系 |
强化工作措施,着力打造海洋发展新优势 |
烟台市生态环境局打好蓝天保卫战、碧水攻坚战、净土持久战 |
烟台市商务局将烟台打造成面向日韩和东北亚、连接“一带一路”、连通欧美的重要“桥头堡” |
突出国际视野、战略眼光高起点谋划对外开放新格局 |
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高水平打造经贸合作新优势 |
坚持先行先试、联动创新高标准打造对外开放新阵地 |
突出优质高效、争创一流高效率打造营商环境新优势 |
烟台市文化和旅游局“十四五”,烟台将打造成国际知名滨海文旅目的地 |
两核两带五高地形成海陆发展新格局 |
擦亮烟台“新”品牌叫响“胶东红潮”文化热潮 |
推进“国”字号品牌创建让旅游城市转向城市旅游 |
烟台市公安局聚焦平安主业,建设平安烟台 |
聚焦平安主业,建设更高水平平安烟台 |
聚焦系统治理,靠前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
聚焦改革创新,顺应群众美好生活新期盼 |
聚焦规范执法,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
烟台市交通运输局“三个新跨越”,构建烟台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
基础设施新跨越 |
运输服务新跨越 |
可持续发展能力新跨越 |
烟台市农业农村局聚焦农业强乡村美农民富,书写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
聚焦“三条主线” |
实施“十大行动” |
烟台市科技局创新驱动,凸显高质量发展科技支撑 |
坚持全市创新一盘棋,统筹全域创新布局 |
强化五大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多措并举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
强化三大核心技术研发布局,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动能 |
实施六大科技创新行动,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
烟台市卫生健康委均等普惠便捷,建设“健康烟台”! |
“十四五”末,全市人均期望寿命提高1岁左右 |
着力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
“十四五”末,基层门诊量占全市的50%以上 |
全面推进“医养健康强市”建设 |
(5)烟台大学深化校地校企融合走出高质量发展共赢之路 服务大需求 激活新动能(论文提纲范文)
对接地方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以校企共建学院提升人才培养的“含金量” |
瞄准地方经济发展的科研需要:以产学研用相结合加大服务地方的“贡献度” |
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以校地企融合谋求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
(6)烟台市牟平区精准扶贫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贫困 |
2.1.2 精准扶贫 |
2.2 理论基础 |
2.2.1 多维贫困理论 |
2.2.2 贫困代际传递理论 |
2.2.3 反贫困理论 |
2.2.4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2.2.5 社会精细化理论 |
3 牟平区精准扶贫工作实况调查 |
3.1 牟平区概况 |
3.1.1 基本情况 |
3.1.2 选择牟平区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
3.2 牟平区精准扶贫工作实践 |
3.2.1 精准识别 |
3.2.2 精准帮扶 |
3.2.3 精准管理 |
3.2.4 精准退出 |
3.3 牟平区贫困人口取样调查及描述性分析 |
3.3.1 年龄分布 |
3.3.2 收入情况 |
3.3.3 致贫原因 |
3.3.4 受教育情况 |
3.3.5 扶贫满意度情况 |
3.4 贫困成因分析 |
3.4.1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占绝大多数 |
3.4.2 贫困户受教育程度低 |
3.4.3 家庭劳动力少 |
3.4.4 刚性消费较多 |
3.4.5 生产条件较差 |
4 牟平区精准扶贫成效评价分析 |
4.1 现行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
4.2 构建精准扶贫成效评价模型 |
4.2.1 评价指标的选取 |
4.2.2 数据来源及获取方法 |
4.2.3 评价流程 |
4.2.4 创建灯光指数 |
4.2.5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4.2.6 结果输出 |
4.3 精准扶贫成效模型结果分析 |
5 牟平区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不足与建议 |
5.1 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不足 |
5.1.1 扶贫效率较低 |
5.1.2 贫困人口主动脱贫意识不强 |
5.1.3 帮扶主体工作不到位 |
5.1.4 扶贫资金项目缺乏监管考评 |
5.1.5 地方扶贫政策具有局限性 |
5.2 对精准扶贫工作的建议 |
5.2.1 多措并举提高扶贫效率 |
5.2.2 增强贫困人口脱贫斗志和能力 |
5.2.3 绩效考核与奖惩问责 |
5.2.4 高效利用扶贫资金 |
5.2.5 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南京大学生对抖音的认知和使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认知与使用相关理论 |
第一节 认知、态度与行为 |
第二节 精心的可能性 |
第三节 使用与满足 |
第二章 研究对象概况 |
第一节 短视频的发展概况 |
第二节 抖音及相关视频平台概况 |
第三节 大学生用户群体分析 |
第三章 南京大学生总体数据与本次调研抽样设计 |
第一节 南京大学生总数据 |
第二节 样本的基本情况 |
第四章 南京大学生对抖音的认知分析 |
第一节 抖音认知——偏向积极 |
第二节 娱乐需求——认知的出发点 |
第三节 熟人态度——影响认知的重要因素 |
第四节 认知调查结果及其与数据的匹配性 |
第五章 南京大学生对抖音的使用情况 |
第一节 抖音用户的使用情况 |
第二节 抖音与哔哩哔哩的比较分析 |
第三节 抖音与爱奇艺的比较分析 |
第四节 使用调查结果及其与数据的匹配性 |
第六章 调查发现的问题及对策 |
第一节 抖音运营和高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以大学生为目标受众的抖音运营策略 |
第三节 基于认知和使用对实现教育功能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2 :南京大学生对抖音认知和使用情况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8)烟台市招商引资政府推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招商引资 |
2.1.2 政府职能 |
2.2 理论基础 |
2.2.1 无缝隙政府理论 |
2.2.2 整体政府理论 |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
3 烟台市招商引资政府推进的现状分析 |
3.1 采取的举措与取得的成效 |
3.1.1 采取的举措 |
3.1.2 取得的成效 |
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缺乏精通招商引资人才 |
3.2.2 片面重视土地因素 |
3.2.3 招商引资推进缺乏稳定性 |
3.2.4 服务水平不高 |
3.2.5 招商引资推进动力不足 |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对招商引资推进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
3.3.2 招商引资推进理念落后 |
3.3.3 招商引资推进思路不明确不稳定 |
3.3.4 营商环境建设不到位 |
3.3.5 监督考核激励体系不合理 |
4 国外与国内其它地区招商引资政府推进的经验借鉴 |
4.1 国外招商引资政府推进概况 |
4.1.1 新加坡: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全球知识技能人才储备 |
4.1.2 美国:发展开发区群聚经济 |
4.1.3 日本大阪:提供精细化服务 |
4.2 国内其它地区政府促进招商引资概况 |
4.2.1 昆山:重点发展产业链招商 |
4.2.2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机构改革实行聘任制 |
4.2.3 苏州工业园: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
4.3 经验借鉴 |
4.3.1 把人才放在第一位 |
4.3.2 优化营商环境 |
4.3.3 实施产业集聚政策 |
4.3.4 完善绩效考核激励 |
5 加强烟台招商引资政府推进的对策建议 |
5.1 招商引资政府推进转型升级 |
5.1.1 加强专业技能学习 |
5.1.2 进一步解放思想 |
5.1.3 强化招商推进部门职能 |
5.1.4 科学编制规划 |
5.2 确定新形势下烟台的招商引资重点方向 |
5.2.1 产业链招商 |
5.2.2 资本运作招商 |
5.2.3 制造业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 |
5.2.4 重视“双招双引”工作 |
5.2.5 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
5.3 大力改善营商环境 |
5.3.1 重点抓好“放管服” |
5.3.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
5.3.3 积极搭建招商平台 |
5.3.4 建设信用政府 |
5.3.5 完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 |
5.4 完善监督考核激励机制 |
5.4.1 完善监督问责机制 |
5.4.2 严把项目质量关 |
5.4.3 科学经济考核 |
5.4.4 激励与压力并举 |
5.4.5 建立干部容错纠错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山东农业近代化专题研究(1860-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农业问题: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基础 |
二、选题的价值、意义与作用 |
(一)学术价值 |
(二)理论意义 |
(三)现实作用 |
三、学术史综述 |
(一)史料出版 |
(二)馆藏档案 |
(三)学术成果 |
(四)其它方面 |
四、学术要点 |
(一)选题切入点 |
(二)重点 |
(三)难点 |
(四)学术创新点 |
五、相关界定 |
(一)时间界定 |
(二)主体界定 |
第一章 近代山东种植业发展述评 |
第一节 山东农业种植地域的专门化发展 |
一、土地占有状况与作物致诱性变迁 |
二、天灾人祸与农业种植专门化 |
三、专门化生产的成就与局限 |
第二节 山东农业种植的商品化发展 |
一、赋税与农业商品化发展 |
二、交通与农业商品化发展 |
三、农业商品化的局限 |
第三节 农业种植的科学化发展 |
一、化肥与农药的施用 |
二、水利灌溉的发展 |
三、农业机械的使用 |
小结 |
第二章 基督教与山东农业近代化 |
第一节 传教士来源及其见闻 |
一、来鲁传教士的差会来源与发展概况 |
二、传教士眼中的山东农业 |
第二节 传教士的早期农业活动 |
一、优质品种的引进 |
二、推动副业发展 |
三、先进科学技术的宣传 |
第三节 乡建运动与农业现代化——以齐鲁大学为例 |
一、被教会忽视的山东农业 |
二、振兴农业的尝试 |
三、迟滞的进程——齐鲁大学农事活动的局限 |
小结 |
第三章 外国政府和团体与山东农业近代化 |
第一节 外国在山东的农业活动 |
一、山东农业调查 |
二、外国的农业投资与援助 |
三、棉麦借款与山东农业 |
第二节 德日在青岛的农业建设 |
一、德占时期的农业建设 |
二、日占时期的农业建设 |
第三节 外国团体与山东农业:以山东华洋义赈会为例 |
一、组织架构与资金来源 |
二、赈济工作 |
三、农业活动 |
四、成就与局限 |
小结 |
第四章 山东农业近代化历程中的农业机构 |
第一节 农业部门的近代化发展 |
一、中央农业部门的近代化进程 |
二、山东地方农业部门的近代化沿革 |
三、山东农业部门近代化局限 |
第二节 山东基层农业机构建设 |
一、各级农事试验场沿革 |
二、农业部门人员构成 |
三、基层农业机构发展:以青岛为例 |
第三节 政府与农业活动:以青岛防治赤星病运动为视角 |
一、20 世纪30 年代青岛农业状况 |
二、运动发起及筹备 |
三、官民矛盾的形成 |
四、围殴村长事件与政府应对 |
五、官民矛盾的解决 |
小结 |
第五章 山东农业近代化历程中的教育机构 |
第一节 山东各级农业学校沿革 |
一、山东高等农业教育 |
二、山东初、中等农业教育 |
三、成就与局限 |
第二节 高等农业人才培养:以山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为中心 |
一、教员情况及管理 |
二、癸卯学制与学校生源 |
三、课程安排与学生管理 |
四、学业、就业、职业:由成绩表引发的审思 |
第三节 山东地方农业教育 |
一、士绅与山东农业学校 |
二、山东地方农校运行及学界反思 |
三、乡建运动与农业教育实践 |
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10)新时代山东形象对外传播研究 ——以《走向世界》封面报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
(四)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存在的不足 |
三、研究设计 |
(一)理论指导 |
(二)研究方法 |
(三)类目建构 |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一)研究的难点 |
(二)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走向世界》封面报道特点分析 |
第一节 图片元素 |
一、艺术风格形式 |
二、景观性元素 |
三、标志性元素 |
第二节 文字元素 |
一、文字样本概述 |
二、词频分析 |
第三节 议题与事件 |
一、经济与科技议题 |
二、文化与历史议题 |
第二章 《走向世界》封面报道构建的山东形象 |
第一节 建设文化强省的山东 |
一、传统文化底蕴丰富 |
二、大力发展现代文化产业 |
第二节 幸福山东 |
一、人文氛围——民生山东 |
二、外部环境——美丽山东 |
第三节 促进各区域协调发展的山东 |
第四节 建设创新强省的山东 |
第五节 建设农业强省的山东 |
第六节 建设开放强省的山东 |
第七节 建设品牌强省的山东 |
第三章 《走向世界》封面报道山东形象界定框架分析 |
第一节 形象生成机制:“问题→转机”式的转折关系话语建构正面的山东形象 |
一、“虽然..,但是..”引导的强转折关系 |
二、“不仅不..,反而..”引导的中转折关系 |
三、隐匿连接词的弱转折关系 |
第二节 形象生成归因:行为者、观察者与时代要求三种张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
一、行为者动因——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一个原则、一个方针”与外宣期刊的特性 |
二、观察者动因——受众的培养与满足 |
三、时代要求动因——新时代重建宏大叙事的历史使命 |
第四章 《走向世界》封面报道对外传播的困境与解决路径分析 |
第一节 面临的困境:“话语权”与“话语力”不相匹配 |
第二节 解决路径 |
一、重构话语体系,打通“话语流” |
二、融合多种媒介,传播方式商业化 |
三、延伸传播主体,构筑话语同盟 |
四、改进话语策略,创新修辞表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2012-2019年《走向世界》封面 |
附录二 :2012-2019年《走向世界》封面编码类目 |
附录三 :2012-2019年《走向世界》封面图片配字词频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
致谢 |
四、烟台:瞄准“数字烟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高质量发展 科学布局 山东省食品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研究[J]. 郭友武. 中国食品工业, 2021(21)
- [2]基于贫困户满意度的Y市精准扶贫实施效果研究[D]. 吴珊珊. 烟台大学, 2021(12)
- [3]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研究(1874-1949)[D]. 杨洋.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十四五”,烟台再出发![J]. 栾悦. 走向世界, 2021(18)
- [5]烟台大学深化校地校企融合走出高质量发展共赢之路 服务大需求 激活新动能[J]. 亓健生,孙艳. 山东教育(高教), 2020(11)
- [6]烟台市牟平区精准扶贫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 禚鹏.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1)
- [7]南京大学生对抖音的认知和使用研究[D]. 车梦瑶. 烟台大学, 2020(06)
- [8]烟台市招商引资政府推进研究[D]. 任志鹏.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9]山东农业近代化专题研究(1860-1937)[D]. 王松.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10]新时代山东形象对外传播研究 ——以《走向世界》封面报道为例[D]. 王若愚. 山东师范大学, 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