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MAPINFO在秭归县鸳珠岭村退耕还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汪飞[1](2009)在《尉犁县退耕还林综合效益评价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尉犁县退耕还林工程为依托,以生态学原理、可持续发展原理、统计学原理等为理论依据,立足实际,针对塔里木河中下游县域尺度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参考国内外有关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从生态学角度进行县域尺度退耕还林综合效益评价理论、方法的研究,结合尉犁县退耕还林工程的实际情况选取指标,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尉犁县退耕还林工程进行效益评价考察其实施成效。取得了以下成果:(1)探讨了县域尺度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的评价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国家退耕还林工程的基本政策以及工程效益评价的理论基础,探讨了构建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以及指标权重、指标的量化和综合评价的计算方法,建立了县域尺度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为荒漠内陆河流域县域尺度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的评价提供了方法借鉴。(2)对尉犁县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价利用所构建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尉犁县退耕还林工程的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首先,生态效益显着,其指数为0.739。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森林覆盖率逐年增加,使尉犁县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土地次生盐渍化以及沙漠化的蔓延得到了遏制,土壤理化性质得到了改良,也发挥了一定的节水效益。其次,经济效益指数为0.543,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不是很显着。退耕还林优化了尉犁县农业产业结构,使林产品收入有所增加。在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使尉犁县的投资环境得以改善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进一步提高了经济成分多元化程度以及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了工业以及第三产业,也为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创造了条件。但经济效益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完全显现。因而尉犁县退耕还林工程的经济效益在短时期内还不是很显着。再者,发挥了相应的社会效益,其指数为0.65,效益比较显着。尉犁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以及人均林地占有面积,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资源配置趋于合理。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加深了农牧民对西部大开发的理解,提高了民众的环保意识及生产技术水平,进一步促进了生态农业的建设。同时,也提高了尉犁县的知名度,为尉犁县退耕还林工程的持续开展创造了条件。最后,尉犁县退耕还林综合效益指数为0.699。说明尉犁县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产生了比较显着的生态效益,也促进了尉犁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本与尉犁县的实际情况相符,也基本符合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根本宗旨。与预期目标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原因是尉犁县退耕林分大多都还处于幼林阶段,林分、林种结构不完善以及退耕还林工程本身具有的“后效性”,导致各项功能效益还没有完全发挥,其次是尉犁县本身的自然气候条件以及经济条件所限。但总体上尉犁县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是成功的,各项效益还有很大的发挥潜力,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因此,从发展的角度来看,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科技水平的发展和提高,尉犁县退耕还林工程的各项效益将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最终可以达到预期目标。(3)根据评价结果,对尉犁县退耕还林工程提出了经营措施为了更好的完善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以及退耕还林的持续经营,根据尉犁县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的评价结果,结合尉犁县退耕还林工程的实际,建议合理调整林分结构和林种配置,积极营造节水型生态经济林,进一步增加科技投入,规范管理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综合配套服务。
郭峰,王雅雯[2](2007)在《基于GIS分析的辽阳市退耕还林决策方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辽宁省辽阳市为例,探讨了基于GIS技术的退耕还林方案。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结合辽阳当地的实际情况,从获得的数据中选取了坡度、高程、人均耕地面积、与辽阳市中心的距离等4个评价因子,将这些因子在统一的地理坐标系统下,分别构造各自新的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利用MapInfo软件,从获得的最新的土地利用数据中提取旱地数据,并将提取出的旱地数据生成117085个网格,每个网格赋予各个因子的值,在退耕还林中作为一个基本的评价单元;应用熵权法确定各因子在退耕还林中的权重;构建退耕还林综合评价模型,利用此模型逐网格进行综合评价。文中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辽阳市退耕还林的合理化建议。
汪福学[3](2004)在《退耕还林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文中提出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长期和综合的重大林业生态建设项目,在整个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实行退耕还林项目监测与管理是保障工程顺利完成的重要内容,是保证工程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手段。 本研究以“3S”技术为依托,进行退耕还林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以RegionManager软件为平台进行二次开发。该系统通过遥感影像以及其他专题资料的解译判读,从宏观角度进行区域退耕还林基础数据获取,结合现场资料,建立区域资源数据库,掌握区域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数据资料,科学合理地进行土地资源的规划和利用,进行全面、立体和适度的生态景观格局配置。通过对退耕还林工程分析,建立退耕还林监测与管理指标体系,客观、准确、及时的反映出不同退耕还林技术措施及其配置的效益和成果,进行退耕还林质量控制,建立和健全监测评价系统,积累项目实施以及管理的经验,科学的评价退耕还林生态环境建设的综合效益,完善退耕还林管理体系。
余波[4](2004)在《退耕还林(草)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可持续发展原理、森林可持续经营原理、生态学原理、林业生态工程学原理、统计学原理等为理论依据,以退耕还林(草)系统为对象,进行了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方法的初步研究,建立相应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洪雅县境内退耕还林(草)系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相应的案例分析。取得了以下成果: (1) 通过大量文献查阅以及实地调查,归纳总结出了退耕还林(草)系统的概念、组成要素、结构层次、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相关关系以及系统的运行机制、系统的功能以及系统发展的目标和内涵,初步构建了退耕还林(草)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理论基础体系。 (2) 在退耕还林(草)系统可持续评价理论指导下,提出了建立退耕还林(草)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指标选择的思路和方法、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指标的量化和综合评价指数的计算方法,为后面的实例分析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3) 在退耕还林(草)系统可持续评价的理论基础和退耕还林(草)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论的指导下,结合洪雅县退耕还林(草)发展情况,提出了一套包括4个层次,26个指标的退耕还林(草)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与以往区域级森林可持续经营指标体系的研究相比,有所创新,提出了区域具体森林类型(退耕还林)可持续经营指标体系。 (4) 根据所构建的指标体系,结合洪雅县境内退耕还林(草)系统及其周边的社会、经济、资源、环境条件特点特别考虑到研究区域现有统计数据的可得性,确定了26个指标所需监测的因子和测算方法以及各指标相应的参照值。 (5) 利用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对洪雅县境内的退耕还林(草)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退耕还林(草)系统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为0.778,系统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可持续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研究区退耕林分还处于幼林阶段,林分结构不合理,各项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另外就是外部经济条件受限。 (6) 退耕还林(草)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关键是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以量化、动态、综合地评价退耕还林(草)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根据不同区域退耕还林(草)系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系统诊断,采取相应的经营措施,有利于指导退耕还林(草)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研究区退耕还林(草)系统的现状,应以发挥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根本出发点,采取相应抚育措施,合理调整林分结构,使其向空间镶嵌式分布、混交结构发展。
廖显春,王鹏程,刘刚,陈祖全,王佐庆[5](2002)在《MAPINFO在秭归县鸳珠岭村退耕还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
二、MAPINFO在秭归县鸳珠岭村退耕还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APINFO在秭归县鸳珠岭村退耕还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尉犁县退耕还林综合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2.1 研究内容 |
1.2.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退耕还林的内涵 |
2.2 国外退耕还林的概况 |
2.3 国内退耕还林的概况 |
2.4 国内外退耕还林的相关研究 |
2.4.1 国外退耕还林的相关研究 |
2.4.2 国内退耕还林的相关研究 |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区概况 |
3.1.1 地理位置 |
3.1.2 地形地貌 |
3.1.3 气候特征 |
3.1.4 水文特征 |
3.1.5 土壤特征 |
3.1.6 植被及野生动物 |
3.1.7 社会经济 |
3.1.8 研究区存在的问题 |
3.1.9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 |
3.2 研究方法 |
3.2.1 总体思路 |
3.2.2 样地设置及土壤调查方法 |
3.2.3 资料来源 |
3.2.4 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探讨 |
第四章 尉犁县退耕还林综合效益评价 |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2 指标调查因子和计算方法 |
4.3 指标内涵和指标值的计算分析 |
4.3.1 生态效益指标 |
4.3.2 经济效益指标 |
4.3.3 社会效益指标 |
4.4 指标变量汇总 |
4.5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6 综合效益指数的计算 |
4.7 评价结果与分析 |
4.8 尉犁县退耕还林工程的建议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可能的创新点 |
5.3 讨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 |
致谢 |
(3)退耕还林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退耕还林的发展与现状 |
1.1 退耕还林工程的历史发展 |
1.2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进展 |
1.2.1 号召动员阶段 |
1.2.2 试点示范阶段 |
1.2.3 工程建设阶段 |
1.2.4 后期巩固阶段 |
1.3 国外退耕还林概况 |
1.3.1 美国退耕还林概况 |
1.3.2 欧洲退耕还林概况 |
1.4 中外退耕还林之比较 |
1.4.1 退耕还林目的比较 |
1.4.2 退耕还林基础比较 |
1.5 退耕还林管理发展与现状 |
2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2 土壤概况 |
2.3 农业概况 |
2.4 气候概况 |
2.5 社会经济概况 |
3 退耕还林监测与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
3.1 退耕还林监测与管理内容 |
3.1.1 目的与意义 |
3.1.2 研究内容 |
3.2 退耕还林监测与管理技术体系 |
3.2.1 遥感技术 |
3.2.2 地理信息系统 |
3.2.3 全球定位系统 |
3.2.4 管理信息系统 |
3.3 技术路线 |
4 退耕还林监测与管理指标选择与获取 |
4.1 指标选取的原则 |
4.2 指标的选取 |
4.2.1 退耕因子指标 |
4.2.2 营林因子指标 |
4.2.3 管理因子指标 |
4.2.4 效益监测指标 |
4.2.5 效益监测的方法与计算 |
4.3 指标的获取方法 |
4.3.1 获取数据流程分析 |
4.3.2 遥感 |
4.3.3 地面观测 |
4.3.4 调查 |
5 退耕还林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建立 |
5.1 信息系统的目标 |
5.2 信息系统设计的原则 |
5.3 信息系统的环境设计 |
5.3.1 硬件环境配置 |
5.3.2 软件环境配置 |
5.4 信息系统的结构设计 |
5.5 信息系统的功能设计 |
5.6 数据库设计 |
5.6.1 逻辑结构设计 |
5.6.2 元数据设计 |
5.6.3 数据库表结构设计 |
6 系统实现--以大通县为例 |
6.1 系统编程 |
6.2 系统测试 |
6.3 系统运行 |
6.3.1 数据采集 |
6.3.2 图形数据库的建立 |
6.3.3 属性数据库的建立 |
6.3.4 系统应用 |
6.4 系统更新 |
7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图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硕士期间获得成果清单 |
致谢 |
(4)退耕还林(草)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1.1 绪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3.1 退耕还林(草)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 |
1.3.2 退耕还林(草)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研究 |
1.3.3 退耕还林(草)系统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 |
1.4 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 |
2.1 退耕还林的研究综述 |
2.1.1 退耕还林的含义 |
2.1.2 国内外退耕还林历史及现状 |
2.1.3 国内退耕还林相关研究 |
2.1.4 国外退耕还林相关研究 |
2.1.5 小结 |
2.2 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综述 |
2.2.1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内涵与理论框架 |
2.2.1.1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内涵 |
2.2.1.2 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特征 |
2.2.1.3 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理论框架 |
2.2.2 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理论及方法 |
2.2.2.1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概念及涵义 |
2.2.2.2 可持续发展指标的作用与功能 |
2.2.2.3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指标研究的方法论进展 |
3 退耕还林(草)系统可持续评价的理论基础 |
3.1 退耕还林(草)系统分析 |
3.1.1 退耕还林(草)系统的概念 |
3.1.2 退耕还林(草)系统的结构分析 |
3.1.3 退耕还林(草)系统的特征分析 |
3.1.4 退耕还林(草)系统要素间相关关系分析 |
3.2 退耕还林(草)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
3.2.1 退耕还林(草)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3.2.2 退耕还林(草)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
3.2.3 制约退耕还林(草)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
4 退耕还林(草)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探讨 |
4.1 建立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 |
4.2 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 |
4.3 评价指标体系的特性分析 |
4.4 指标选择的思路和方法 |
4.5 指标权重确定 |
4.6 指标的量化 |
4.7 综合评价模型 |
5 实证分析 |
5.1 研究区概况 |
5.1.1 自然状况 |
5.1.2 社会经济状况 |
5.2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现 |
5.2.1 基本情况 |
5.2.2 退耕还林工程取得的初步成效 |
5.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3.1 一般评价指标体系 |
5.3.2 指标调查因子及计算 |
5.3.3 指标内涵和指标值的计算 |
5.3.3.1 生态可持续指标 |
5.3.3.2 经济可持续指标 |
5.3.3.3 社会可持续指标 |
5.3.4 指标变量汇总 |
5.4 各层次指标权重确定 |
5.4.1 构造判断矩阵 |
5.4.2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5.5 系统综合评价值计算 |
5.6 评价结果及分析 |
5.7 洪雅县退耕还林(草)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7 参考文献 |
(5)MAPINFO在秭归县鸳珠岭村退耕还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规划地区基本情况 |
2 资料收集与整理 |
3 退耕还林规划 |
4 MapInfo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
4.1 系统设计原则 |
4.2 系统设计方法 |
4.3 系统技术功能结构框架[6] |
4.4 属性数据库的建立 |
4.5 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
4.6 MapInfo软件连接与产品输出 |
5 效益估算 |
5.1 直接经济效益 |
5.2 生态效益 |
5.3 社会效益 |
6 结论及讨论 |
四、MAPINFO在秭归县鸳珠岭村退耕还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尉犁县退耕还林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 汪飞. 新疆大学, 2009(01)
- [2]基于GIS分析的辽阳市退耕还林决策方案分析[J]. 郭峰,王雅雯.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7(34)
- [3]退耕还林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D]. 汪福学. 北京林业大学, 2004(04)
- [4]退耕还林(草)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D]. 余波. 四川农业大学, 2004(01)
- [5]MAPINFO在秭归县鸳珠岭村退耕还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 廖显春,王鹏程,刘刚,陈祖全,王佐庆.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