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食行为论文_付言峰,方晓敏,王锋超,潘晶晶,王学敏

导读:本文包含了采食行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采食,家畜,杜洛克,性能,山猪,生长激素,公猪。

采食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付言峰,方晓敏,王锋超,潘晶晶,王学敏[1](2019)在《两个培育品种猪生长肥育早期采食行为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旨在研究苏山猪和苏紫猪在生长肥育早期的采食行为种质特性和生长相关激素水平。选取62头试验猪,其中32头苏山猪,30头苏紫猪。按品种、性别、类型和体重分成8组,每组饲养在对应的OSBORNE测定站栏中,每天测定站会获得每头猪所有的采食数据,包括体重、采食量、采食次数、采食时间等。同时,猪生长激素(GH)和促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浓度在猪第100日龄时,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技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用时40 d,试验期间共获得33 195条采食数据,自由采食贯穿于全天24 h,其中下午16:00为采食峰值,其次为下午17:00和上午8:00,白天(5:00~19:00)中午11:00为采食低谷。各栏间试验猪采食数据比较结果显示,体重最高栏的猪次采食量也最高,体重最低的猪次采食量也最低,第4栏猪的次采食量、体重和次投料量均最高(P<0.05);不同品种、性别和类型猪间的采食性状均差异显着,苏紫猪的所有采食性状均显着高于苏山猪。各栏间试验猪日数据比较结果显示:日采食时间和日体重均为第4栏最高,日采食量、日采食次数、日采食时间均为第2栏最低。不同品种、性别和类型猪间的日数据均差异显着(P<0.05),日采食量、日采食次数和日采食时间,均为苏紫猪显着高于苏山猪,母猪高于公猪。猪生长激素(GH)浓度,第2栏最高,显着高于第1、3、4、6、7栏(P<0.05),肥猪的GH浓度显着高于种猪(P<0.05),苏山猪和苏紫猪间、公母猪间GH浓度差异均不显着。猪促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浓度,第8栏最高,显着高于第4、6栏(P<0.05),不同品种、性别、类型猪的GHRH浓度差异均不显着。结论:自由采食时,猪只喜欢在16:00~17:00和8:00~9:00间集中采食,体重大的猪采食量更大,苏紫猪的所有采食性状均显着高于苏山猪,母猪日采食量、日采食次数、日采食时间均显着高于公猪,GH和GHRH的最高值不出现在同一栏猪中,肥猪的GH浓度显着高于种猪。(本文来源于《养猪》期刊2019年06期)

张晓峰,张文志[2](2019)在《草食家畜的采食行为与牧场管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牧场管理关系到牧场中动物的生长水平以及整个牧场的经济效益。所以,我们需要对牧场中草食家畜的采食情况进行研究,并对草食家畜的牧场管理进行分析。本文将对牧场中的草食家畜采食行为进行研究,同时结合牧场的管理办法,分析草食家畜的生长状态与牧场管理水平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当代畜禽养殖业》期刊2019年10期)

赵云翔,邝伟键,彭兴,李私丞,张从林[3](2019)在《湿热环境对后备公猪采食行为和饲料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中国南方高温高湿环境对扬翔华系杜洛克后备公猪在生长育肥期采食量、采食时间等采食行为和饲料效率的影响,本研究以扬翔华系杜洛克后备公猪在FIRE测定站的998 195条采食记录为基础,使用温湿度自动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圈舍温度和湿度。采用R 3.5.1软件统计猪群昼夜采食节律,运用线性混合模型分析不同温湿度水平采食行为和饲料效率的差异,并尝试建立扬翔华系杜洛克生长公猪实际采食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扬翔华系杜洛克生长猪的采食行为呈昼夜节律变化,受日温度变化影响;当环境温度在20~24℃,温湿指数(THI)在66~71时,生长猪的饲料转化率(FCR)和剩余采食量(RFI)均较低;当环境温度超过25℃,THI超过74时,FCR最高可提高13.98%,RFI最高可提高182.92%。综上可知,在华南地区湿热环境下,当环境温度控制在18~22℃、THI在65~70时,扬翔华系杜洛克生长公猪的采食量较高,FCR和RFI较低,饲料效率较高。THI可作为监测生长公猪热应激的候选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包跃先,林晓春[4](2019)在《雏鸡采食行为相互影响的相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雏鸡采食行为的相互影响进行实验,将10日龄的白色来航鸡96羽分成1羽组、 2羽组和3羽组,利用育雏器饲养到6周龄,所喂饲料是普通育雏料,每日给食、给水,同时测定各周龄体重和采食量,并通过肉眼和8mm的录像机观察雏鸡采食行为的同时性、采食量。结果显示,体重在各周龄时3羽组>2羽组>1羽组,组间差异显着(P<0.05);给食后30min各组采食量均能达到当天总采食量的10%左右,且存在给食刺激效应,给食30min后的采食量伴随羽数的增加而减少, 2羽组和3羽组的采食量比1羽组多,原因是采食行为群体间促进的结果; 2羽组和3羽组中,复数个体的采食行为存在明显的同时性现象,多羽共同采食的机会比1羽采食的机会要多;一次采食的次续时间多为10~25s, 1羽组有延长趋势。结果说明,雏鸡采食行为群体间的促进现象是存在的,复数个体采食的同时性也证明采食行为群体间的社会促进。1羽组采食行为的发生是给食刺激造成的,其采食强度比2羽组和3羽低。(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禽种业》期刊2019年08期)

何航,熊子标,首雅潇,谢清,谢和芳[5](2019)在《不同饲养方式对雏鹅夜间采食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两种饲养方式对0—3周龄雏鹅夜间采食行为的影响,分析夜间采食行为与生产性能的关系,以期为生产中安排饲喂模式提供参考。【方法】将120只体重基本一致((97.78±2.67)g)的1日龄四川白鹅随机分为两组(公母各半),即网上平养(net rearing,NR)组和地面平养(floor rearing,FR)组,每组设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鹅。试验于2016年8月在西南大学畜禽养殖基地进行,试验期共21 d,平均温度为(28.72±2.16)℃,相对湿度为(85.76±8.73)%。参照美国NRC(1994)鹅的营养需要配制日粮,代谢能为11.97 MJ·kg~(-1),粗蛋白质含量为20.43%,试验期自由采食和饮水。记录日采食量,于7、14和21日龄称重,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家禽生产性能名词术语和度量统计方法(NY/T 823-2004)测定试验期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在试验结束前3d,利用红外高清监控摄像系统进行录像采集,将视频采集后,利用视频软件,参照鸡和小鼠夜间行为观察的方法加以改进,每间隔10 min设定为一个视频段,共72个视频段,重复观察鹅的夜间采食行为,观察时间为18:00至次日6:00,记录鹅夜间采食行为时间。【结果】NR组平均每只鹅夜间采食行为持续时间为19.07 min,FR组平均每只鹅夜间采食行为持续时间14.26 min,二者间差异极显着(P<0.01)。两种饲养方式下雏鹅初始体重差异不显着(P>0.05),NR组鹅末重显着高于FR组(P<0.05),NR组平均日采食量极显着高于FR组(P<0.01),平均日增重显着高于FR组(P<0.05),料重比二者间差异不显着(P>0.05)。对夜间采食行为持续时间与生产性能相关性分析可知,NR组夜间采食行为持续时间与平均日采食量呈显着正相关(r=0.796,P<0.05),与平均日增重也呈显着正相关(r=0.807,P<0.05),与料重比呈显着负相关(r=-0.816,P<0.05);FR组夜间采食行为持续时间与平均日采食呈极显着正相关(r=0.950,P<0.01),与平均日增重呈显着正相关(r=0.801,P<0.05),与料重比之间没有显着相关性(r=-0.573,P>0.05)。通过建立夜间采食行为持续时间与生产性能间回归方程可知,NR组平均日采食量y1(g·d~(-1))、平均日增重y2(g·d~(-1))和料重比y_3与夜间采食行为持续时间x1(min/12h)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_1=-222.70+29.96x_1-0.78x21(R~2=0.956,P=0.009)、y_2=6.73+1.46x1(R~2=0.650,P=0.043)、y_3=2.83-0.05x1(R~2=0.654,P=0.050);由于FR组料重比与夜间采食行为持续时间之间没有显着相关性,固不能建立回归方程。因此,FR组平均日采食量y4(g·d~(-1))、平均日增重y5(g·d~(-1))与夜间采食行为持续时间x2(min/12h)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4=~(-1)0.10+4.13x_2(R~2=0.904,P=0.004)、y5=-39.82+4.83x2(R~2=0.644,P=0.045)。【结论】两种饲养方式下,NR组鹅夜间采食行为持续时间高于FR组,且夜间采食行为的增加提高了鹅的生产性能。因此,建议生产中采用网上育雏方式,同时要保证夜间饲粮的供应,满足雏鹅的夜间采食活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3期)

李直强[6](2019)在《草地退化和放牧时期对牛羊采食行为及采食互作关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草地生态系统(grassland ecosystem)作为我国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兼具生态保护与生产服务两大重要功能,维持其结构与功能的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90%草地都处于不同程度的退化状态,而粗放、不合理的放牧利用方式是造成草地大面积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草地作为被管理的生态系统,在如今大面积的草地退化背景下,草地放牧管理(grazing management)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迫切需要探索出一种科学且精准的草地放牧管理模式来应对日益严峻的草地退化现状。牛羊作为草地最常见的放牧家畜(grazing livestock),具有体积大、能量需求高的特点,其采食行为(foraging behavior)是整个草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键步骤,在维持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完整与功能正常发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天然草地在不同退化状态及不同放牧时期下的植物资源数量、质量以及群落结构均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会通过上行控制效应(bottom-up)影响到牛羊的采食行为,而牛羊的采食行为又会以下行控制效应(top-down)反馈作用于植物群落。由此,本研究以牛、绵羊为对象,系统地研究了在不同退化草地和不同放牧时期下牛羊采食效率、食性选择等重要行为特征的变化规律,揭示了放牧家畜在不同退化草地及不同放牧时期的采食行为策略以及不同家畜种类(牛羊)间的采食互作关系,探讨了不同家畜种类与植被之间的协同进化特征。该研究不仅为未来制定更为精准科学的放牧管理模式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亦有助于提高我们对动物采食理论和草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机制的认识。主要结论如下:(1)随着草地植被生长的季节变化,牛羊采食行为均发生显着变化,且变化规律存在差异。在7月植物生长盛期,绵羊采食效率(单位游走步数下的采食口数)和采食多样性(食谱构成的多样性)显着低于6月植物生长初期;相反,牛的采食效率在7月显着高于6月,而采食多样性并未发生显着变化。植被数量和质量的季节动态变化决定了牛羊的不同采食响应规律,小体尺动物-绵羊具有更高的食物质量需求,随着生长季的推移,草地植物适口性的降低限制了绵羊的可利用食谱宽度,降低了采食多样性,进而增加了其对高适口性物种的搜索成本,此外,7月植物群落结构复杂性的增加也进一步增加了绵羊的搜索成本,从而降低了采食效率;相反,大体尺动物-牛具有更高的食物数量需求,随着生长季的推移,草地植物生物量的增加将提高其口食量,从而降低游走消耗,提高采食效率。(2)草地斑块化的退化特征对牛羊采食行为均有显着影响。随着草地斑块化退化,绵羊采食效率在6月和7月均显着提高,而牛采食效率只在7月植物生长盛期显着提高,在6月显着降低。不同退化草地植物物种组成和分布特征的差异决定了牛羊的不同采食响应规律。斑块化退化使植物资源在空间上分布更为集中,有助于提高家畜发现喜食植物的概率,从而提高其采食效率;同时,由于牛对食物数量的要求较高,而退化草地在6月由于碱斑的存在导致牛可利用的植物生物量减少,进而降低了家畜采食效率,而绵羊对食物质量的要求较高,退化草地植物资源的聚集分布导致绵羊表现出显着高的采食效率。(3)牛羊采食行为既具有一定差异性,也具有一定相似性。差异性主要体现在采食效率上,研究发现,不论在何种植被条件下,牛的采食效率都显着高于羊,这是牛羊体尺巨大差异所决定的,同时也是牛羊生态位分化最直接的体现;相似性主要体现在采食选择上,牛羊在6月主要采食羊草、芦苇等生长较早的禾本科植物,而在7月将采食主要集中在狗尾草上,这与退化和未退化草地中禾本科植物居多且在7月狗尾草适口性高并呈现出不同大小的斑块化分布模式有关。同时我们研究也发现了在植被生长季盛期时,当牛羊处于植物多样性较高、分布均匀且垂直结构复杂的群落结构下,牛由于其较低的选择性,难以对食物资源做出精细的选择,更偏向于采食最丰富的禾本科植物,包括羊草和狗尾草,采食多样性较低,但其资源利用效率更高,对食物资源的耐受能力更强;而羊虽采食一定的狗尾草,但更偏向于对豆科的杂类草植物的采食,羊采食多样性高,而其资源利用效率低,牛羊在食性选择上出现明显的生态位分化。(4)牛羊互作与植物资源丰富程度和植物群落结构相关。通过比较分析单牧混牧数据发现,牛采食在短期内并未受到羊的影响,而羊在6月受到牛的采食抑制作用,7月并未表现出明显差异,这与放牧初期植物资源较为缺乏以及牛在6月游走步数高采食速率快有关,从而在空间资源利用上对羊形成了采食抑制,因此我们建议牛羊混牧的利用方式宜选择在植物资源丰富的放牧季盛期进行。此外我们的研究还发现牛羊互作效应还与植物群落结构密切相关,在多样性较高、均匀且垂直结构复杂的样地放牧时,羊在牛采食过的样地采食更长时间,表明牛羊之间由于采食生态位分化而可能存在正相互作用。综上,本研究从放牧家畜种类、草地退化状态和不同放牧时期叁方面作为切入视角,获得了对野外家畜采食行为更深入的认识。牛羊采食行为应对植被生长季变化有着符合自身生理需求的采食行为规律变化,因此,本研究结果建议在制定科学合理的放牧管理政策时,放牧时期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不同放牧时期牛羊的采食均发生明显改变,这可以为我们判断不同时期草地资源利用状况以及根据动物采食选择来调控草地资源利用提供重要的依据。其次,本研究也反映了对于斑块化退化草地放牧利用应格外注意,斑块化退化草地较适宜绵羊放牧的利用方式,而对于牛放牧利用应注意放牧季节或时期,在植物资源更加丰富的时候较为适宜,若在放牧季初期采取牛放牧的管理方式,一方面牛较低的采食效率不利于其生产性能的提高,另一方面较低的采食效率可能带来对草地过强的践踏效应,从而可能加速草地的退化过程,但无论牛羊放牧利用都应严格控制放牧强度和时间,因为我们的研究结果也预示着草地资源较大尺度上的斑块化分布不利于抵抗家畜的选择性采食,不合理的放牧利用可能造成草地进一步的异质性和多样性的降低,维持草地植物群落结构的完整有助于维持整个放牧生态系统的稳定。最后,本研究体现了牛羊采食行为差异性与相似性并存且与植被条件紧密相关,牛具有更高的采食效率和食物耐受能力,因此我们建议在放牧利用斑块化草地的时候,可采用先羊后牛的混牧模式,而在较为均质,植物多样性较高的草地放牧利用时,可采用先牛后羊或牛羊同时的混牧模式,从而使得草地资源能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并且降低动物过强的选择性采食对草地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李庆岗,吴义景,苏世广,杨勇[7](2019)在《圩猪生长性能及采食行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圩猪生长肥育期生长性能和采食行为,利用菩提果9ZC型种猪智能饲喂计料系统对30~90 kg圩猪阉公猪和阉母猪各10头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圩猪阉公猪自27.44 kg至94.58 kg阶段的日增重、料重比、日采食量、日采食时间、采食速度、日采食次数分别为366.9 g、4.24、1.556 kg、76.90 min、21.01 g/min、5.77次,阉母猪自21.19 kg至91.10 kg阶段分别为349.3 g、4.36、1.522 kg、79.18 min、19.88 g/min、5.93次,阉公猪的日增重、日采食量、采食速度略高于阉母猪(P>0.05),料重比、日采食时间、采食次数略低于阉母猪(P>0.05);日增重、料重比、日采食量、采食速度、日采食次数随着体重增长而增加,而日采食时间随着体重增长而降低;圩猪的采食行为多发生在白昼,阉公猪、阉母猪平均白昼采食量分别占日采食量的73.52%和73.26%,平均白昼采食时间分别占日采食时间的73.81%和74.79%,阉公猪、阉母猪间均差异不显着(P>0.05)。(本文来源于《养猪》期刊2019年02期)

朱大鹏,刘超,胡臻北,林蔓菁,吴复渠[8](2019)在《泌乳奶牛采食、反刍、逍遥行为和日粮纤维性物质表观消化率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对比不同泌乳阶段奶牛的采食、反刍、逍遥行为和日粮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选择体重、胎次相近的8头健康荷斯坦泌乳奶牛,其中,4头处于泌乳盛期(泌乳盛期组),4头处于泌乳后期(泌乳后期组),进行了采食行为观察和消化试验,两组奶牛预饲期20 d,正试期15 d。结果表明,泌乳盛期组奶牛每天的干物质采食量为21.2 kg,极显着高于泌乳后期组的14.1 kg(P<0.01),但两组奶牛的采食时间和采食次数无显着差异(P>0.05),泌乳盛期组奶牛每千克DM采食的时间也极显着低于泌乳后期组奶牛(P<0.01);一昼夜总反刍时间泌乳盛期组奶牛极显着低于泌乳后期组(P<0.01),每千克DMI需反刍时间泌乳盛期组奶牛极显着低于泌乳后期组(P<0.01)。泌乳盛期组奶牛躺卧、走动和站立时间与泌乳后期组奶牛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泌乳盛期组奶牛日粮中NDF和ADF的表观消化率极显着低于泌乳后期组(P<0.01),两组奶牛NDF的表观消化率分别为55.8%、67.8%,ADF的表观消化率分别为44.2%、60.7%。(本文来源于《畜牧与饲料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王家迎,张代坚,刘祥兴,钱土清,彭文清[9](2019)在《台湾杜洛克公猪采食行为与生长性能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台湾杜洛克猪在育肥阶段采食行为与生长性能的关系,选取体重(41.3±9.1)kg健康的生长猪134头,采用奥斯本全自动种猪生产性能测定系统采集猪采食数据和体重数据,通过统计猪群采食行为24 h的变化规律,对猪群采食行为和生产性能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猪群在1 d中存在2个采食高峰,分别是07:00—10:00和16:00—20:00;猪日增重与日均采食量显着正相关,与日均采食次数、日均采食时长无显着相关;料重比与日增重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与日均采食量、日均采食次数和日均采食时长都无显着相关。(本文来源于《猪业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刘洪波,施兆红,程光民,张善芝,徐芳[10](2019)在《日粮维生素E水平对羊的采食行为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日粮中添加维生素E对绵、山羊采食行为及精液品质的影响,采用4×4拉丁方设计,给绵、山羊饲喂4种维生素E浓度不同,而其它营养成分均一致的日粮,探索日粮中添加维生素E对绵、山羊采食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维生素E与采食行为无关,日粮中添加维生素E对对绵、山羊每昼夜采食时间、采食次数、每昼夜反刍时间、反刍次数和反刍间隔上的影响差异不显着(P>0.05)。(本文来源于《山东畜牧兽医》期刊2019年01期)

采食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牧场管理关系到牧场中动物的生长水平以及整个牧场的经济效益。所以,我们需要对牧场中草食家畜的采食情况进行研究,并对草食家畜的牧场管理进行分析。本文将对牧场中的草食家畜采食行为进行研究,同时结合牧场的管理办法,分析草食家畜的生长状态与牧场管理水平的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采食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1].付言峰,方晓敏,王锋超,潘晶晶,王学敏.两个培育品种猪生长肥育早期采食行为特性研究[J].养猪.2019

[2].张晓峰,张文志.草食家畜的采食行为与牧场管理研究[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9

[3].赵云翔,邝伟键,彭兴,李私丞,张从林.湿热环境对后备公猪采食行为和饲料效率的影响[J].中国畜牧杂志.2019

[4].包跃先,林晓春.雏鸡采食行为相互影响的相关分析[J].中国畜禽种业.2019

[5].何航,熊子标,首雅潇,谢清,谢和芳.不同饲养方式对雏鹅夜间采食行为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9

[6].李直强.草地退化和放牧时期对牛羊采食行为及采食互作关系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9

[7].李庆岗,吴义景,苏世广,杨勇.圩猪生长性能及采食行为分析[J].养猪.2019

[8].朱大鹏,刘超,胡臻北,林蔓菁,吴复渠.泌乳奶牛采食、反刍、逍遥行为和日粮纤维性物质表观消化率对比分析[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9

[9].王家迎,张代坚,刘祥兴,钱土清,彭文清.台湾杜洛克公猪采食行为与生长性能相关性研究[J].猪业科学.2019

[10].刘洪波,施兆红,程光民,张善芝,徐芳.日粮维生素E水平对羊的采食行为影响的研究[J].山东畜牧兽医.2019

论文知识图

1 可可西里暖季藏棕熊食性及采食行为反刍动物采食行为测定系统构成...3 暖季可可西里藏棕熊两种采食行为围栏内外坡鹿采食行为的时间分...不同处理对生长猪采食行为的影...加挂采食行为活动无线电遥测笼...

标签:;  ;  ;  ;  ;  ;  ;  

采食行为论文_付言峰,方晓敏,王锋超,潘晶晶,王学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