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 观察多层螺旋CT 在老年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实际效果,探讨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8 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我院接收的58 例老年胃肠道间质瘤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诊断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n=30)与对照组(n=28)。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X 射线诊断,观察组则进行多层螺旋CT 扫描。对比两组患者的检出率以及检出部位。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检出率明显高与对照组患者,P<0.05。检出部位方面,观察组患者的胃部、横结肠系膜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在老年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断中,与常规X 线片相比,多层螺旋CT 诊断的准确率明显更高。
关键词:老年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诊断;多层螺旋CT
0 引言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其发病部位主要为胃部、结直肠、小肠以及食道。该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40 岁以下的患者相对较少。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病程短至数天,长至数十年,一般情况下,早期患者以及良性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其主要病症与肿瘤的大小以及具体位置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在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诊治中,及早诊断与治疗对患者的预后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就老年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诊断方法进行分析,对比常规X 线片与多层螺旋CT 扫描的诊断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定义1.3[33] 设f:H→(-∞,+∞]是正则的。若模Ø:R+→[0,+∞)是单调增加的,且仅仅在0点下降为0。当满足下列条件时:
女人约莫三十四五的样子,肩上挎了个粉色坤包,步态轻盈。进了店,女人径直到了钻石柜。玉敏知道,好戏来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随机选取我院2018 年1 月至2018年12 月收治的58 例老年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患者纳入标准:①年龄≥65 岁;②经临床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③影像学检查资料完整。患者早期临床表现:上消化道出血19 例,腹部包块17 例,腹痛12 例,便血10 例。按照患者接受的诊断方式,将58 例患者分为观察组(n=30)与对照组(n=28)。观察组中,男19 例,女11 例;患者年龄65-87 岁,平均(65.72±4.15)岁;对照组中,男18 例,女12 例;患者年龄66-85 岁,平均(65.38±4.93)岁。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结果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X 射线检查,选择西门子AXIOM Luminos dRF 数字胃肠机,对患者进行小肠低张力造影与X 射线双重造影。观察组患者接受多层螺旋CT 扫描,采用西门子SOMATOM Spirit 多层螺旋CT 机,对患者进行诊断。检查方法如下:①嘱患者于检查前6 h 禁食;②设置层厚与间隔均为5 mm,条件120 kV,165 mAs;③协助患者采取仰卧位,选取膈顶部位至耻骨联合部位为扫描范围;④常规进行平扫,准确判断病灶的范围;⑤给予对比剂,注射速率维持在4.0 mL/s 左右,进行增强扫描;⑥注射完成后的30 s、65 s 以及5 min 分别进行动脉期、静脉期、延期扫描,扫描结束后根据获得的原始数据进行三维重建,设置层厚与间隔为0.3 cm。两组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均由我院具备丰富临床经验的两名影像学医师进行分析,对肿瘤的具体位置、形态、边界以及远处转移情况等进行评估,达成共识后,完成诊断。
在各类疾病的诊治中,患者病情的准确诊断是整个诊治过程的重要基础。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症以及相关检查获得的结果,对患者的具体病情作出综合性的评价,并根据病情评估的具体结果拟定相应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是保证治疗效果的重要基础。从近年来各类疾病的诊断效果来看,得益于诊断设备的改进、诊断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关研究对诊断标准、诊断指标作出的研究与分析,多种疾病的诊断率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从现有的影像学诊断方式来看,CT 扫描、MRI扫描等技术的应用得到了较大范围的推广。针对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诊断,肖彬等[1]就超声诊断与多层螺旋CT 扫描的诊断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提示,两种检查方法对胃肠道间质瘤的检出均有一定的价值,但多层螺旋CT 扫描的效果明显更佳。在临床实践阶段,多层螺旋CT 扫描的诊断价值也得到了验证,并逐渐成为老年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诊断的重要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涉及的数据采用SPSS 17.0 进行处理与分析,当P<0.05 时,即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胃部、横结肠系膜两个部位的检出率以及胃肠道间质瘤的总体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胃肠道间质瘤检出率对比[n(%)]
?
3 讨论
1.3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检出率,并就不同部位的检出率进行分类对比,探讨两种诊断方法的临床诊断价值。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ACE)是血管内膜细胞的一种糖蛋白[1],相对分子质量为120~150 kDa[2],通过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 angiotensin system, RAS)和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kallikrein-kinin system, KKS)而引起血压升高[3]。
根据已有的医学研究,胃肠道间质瘤起源于原始间叶组织,多数学者认为,该病系胃肠道卡哈尔间质细胞或起源于幼稚细胞向卡哈尔间质细胞分化引起。在既往的医疗实践中,胃肠道间质瘤主要发生于食道至肛门的整个胃肠道结构内,有时也发生于肠系膜或者后腹膜等部位,患者多因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腹部不适或者腹痛等症就诊,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以及呕血等情况。为探寻胃肠道间质瘤的有效诊断方法,我单位结合既往的临床实践以及同类文献资料,选择X射线检查以及多层螺旋CT 扫描两种检测方法的临床诊断效果进行分析。就本次研究的结果来看,与常规的X 线片检查相比,多层螺旋CT 扫描对胃肠道间质瘤的检出效果明显更佳。在研究过程中,多层螺旋CT 扫描对患者病灶部位的显示,病灶的特征、性质以及大小等方面的准确判断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增强扫描操作,对患者胃肠壁结构的显示以及胃肠道间质瘤与其他肿瘤之间的鉴别诊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基于此,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断中,选择多层螺旋CT扫描作为诊断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与实践价值。结合本次研究过程中胃肠道间质瘤的X 线表现与既往临床经验,X 线检查以及胃肠道造影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评价价值相对有限。尤其是针对病变部位完全位于腔外的患者,采用X 线检查不容易发现病灶,有时仅可见布局的外压性改变,甚至显示正常。与X 线检查相比,多层螺旋CT 扫描的效果则较为显著。在实践应用中,多层螺旋CT 包括平扫与增强扫描,能够更好的显示、判断病灶与周围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反映胃肠道间质瘤的血供情况,以及肿瘤的密度、边缘、形态、生长方式等病理特点。此外,多层螺旋CT 扫描在评估肿瘤内部的钙化情况、出血情况、囊变以及坏死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此外,谭森良等人[2-3]就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CT 表现与病理危险度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根据相关文献的研究结果,多层螺旋CT 扫描的结果对高危险程度的胃肠道间质瘤以及低危险程度的胃肠道间质瘤的甄别有着积极作用,通过多层螺旋CT 扫描获得的影像学资料,对肿瘤的危险程度进行综合性评价,能够为后续的疾病治疗以及疗效评估等提供重要的参考。根据马菊香等人的研究,影响胃肠道间质瘤危险程度的因素主要有肿瘤的直径、肿瘤的部位、边界、生长方式、形态以及强化方式等,而多层螺旋CT 扫描的结果对上述因素的判断均有一定的参考意义[2]。既往诊断实践中,肠系膜、网膜胃肠道间质瘤与起源于这些部位的其他肉瘤在CT 表现上的区分难度较大,因而胃肠道间质瘤的鉴别诊断是患者病情评估的重要内容。在胃肠道间质瘤的鉴别诊断方面,消化道的其他间叶性肿瘤(如神经源性肿瘤、脂肪瘤等)均来源于胃壁,此类患者的CT 表现与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相似,鉴别诊断存在一定的难度,常需要结合病理检查等结果确诊;针对胃肠道淋巴瘤与间质瘤的鉴别诊断,有学者认为真假肠腔征的判断对其鉴别诊断有一定的指导作用[3]。
综上所述,在老年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断中,多层螺旋CT 扫描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能够较好的显示患者病灶部位与周围组织之间的关系,为影像学医师评估肿瘤大小、性质等病理特征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 肖彬,曹阳,陈志华,等.超声和多层螺旋CT 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对比[J].湖北医药学院学报,2017(03):68-71.
[2] 谭森良,何国梁.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特点及CT表现对照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26(10):1932-1935.
[3] Iannicelli E, Carbonetti F, Federici G F,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mputed Tomography Features, Pathological Findings, and Prognostic Risk Assessment in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J]. J Comput Assist Tomogr,2017,41(2):271-278.
中图分类号:R828.3
文献标识码:B
DOI:10.19613/j.cnki.1671-3141.2019.84.155
本文引用格式:赵斌,买明江·艾肯木.多层螺旋CT 诊断老年胃肠道间质瘤的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4):231+241.
标签:患者论文; 胃肠道论文; 间质论文; 多层论文; 螺旋论文; 医药论文; 卫生论文; 肿瘤学论文; 消化系肿瘤论文;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年第84期论文; 新疆库车县人民医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