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合酵母营养盐在啤酒发酵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魏志阳[1](2019)在《二茬丢糟加粮再发酵生产老白干优质酒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丢糟是白酒生产的主要副产物,含有丰富的营养和呈香呈味物质,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白酒丢糟,对我国白酒行业的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重大意义。本课题采用纯种培养选育的高产酯低产高级醇酿酒酵母与复合酶制剂协同糖化发酵,对丢糟加粮再发酵工艺进行优化,达到产酒生香同步;同时利用酒尾和纯种培养乳酸菌生物合成乳酸乙酯,生产具有老白干香型特征的优质白酒,实现白酒酿造副产物的资源化利用。(1)对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同时测定老白干酒醅中乳酸、乙酸、乳酸乙酯和乙酸乙酯的方法进行研究。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乳酸、乙酸、乳酸乙酯和乙酸乙酯在一定范围内均有着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0.9991,相对标准偏差(RSD)≤2.5%,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稳定性。发酵酒醅用10%(v/v)乙醇溶液静置萃取30 min后检测,发现四种物质的回收率均在93.2%~104.9%之间,符合老白干香型白酒酒醅定量检测的要求。(2)构建了过表达醇乙酰基转移酶编码基因ATF1同时敲除酯水解酶编码基因IAH1的重组菌株MY-12。发酵试验结果显示:与亲本菌株AY-12相比,重组菌株乙酸乙酯含量增加了 20倍,乙酸异戊酯含量提高到49.74 mg/L,高级醇降低了 45.0%,而基本发酵性能无明显变化。(3)二茬丢糟加粮再发酵生产老白干酒工艺优化。结果显示:最适发酵条件为配糟比1:3,酸性蛋白酶30 U/g原料,MY-12酵母接种量0.3亿/g原料,KH2PO4 0.18 g/100g,MgS04 0.14 g/100g,发酵周期21天。在该发酵条件下,酒醅含酒量达8.0%(v/w),是三茬发酵酒醅中酒精含量的5~7倍,主要风味物质乙酸乙酯、乳酸乙酯和高级醇的含量分别为16.7 mg/100g、41.7 mg/100g和14.1 mg/100g,所生产的白酒与三茬酒相比,不仅在质量和产量上均有很大提高,且残淀粉降低了两个百分点。(4)对干酪乳杆菌乳酸发酵工艺和南极假丝酵母脂肪酶B(Nov-435)在水相中催化酒尾和乳酸发酵液合成乳酸乙酯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显示:干酪乳杆菌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培养基糖含量12g/100mL,发酵温度35℃,接种量10%,发酵周期15天,乳酸含量达86.02 g/L;制备高乳酸乙酯酯化液的最佳工艺为酒度40%vol的酒尾与乳酸发酵液体积比1:1,pH=3.0,酯化酶0.5%,反应温度30℃,反应时间21d,乳酸乙酯含量达12.05 g/L。(5)酯化液在白酒生产中应用的研究发现,制备调味酒的最佳酒精度为45%vol,此时不仅乳酸乙酯含量较高(17.62 g/L),而且酒体清澈透明;添加相当于酒醅量10%的酯化液串蒸后基酒中的酯类物质含量即可达到老白干大茬、二茬优质酒的水平。
刘劲松,施清,罗天,邬善远,李梅忠,许引虎[2](2016)在《应用有机营养优化酒精发酵水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酒精发酵中酵母的组成,包括元素、含量以及作用。阐述了酒精发酵有机营养剂的机理,重点说明了应用发酵营养剂提高发酵酒精生产水平的措施,包括微调原料蒸煮工艺、改变成熟酒母指标、取消额外加酸、改变营养结构等方式,通过以上措施可实现指标优化。
张敬佐[3](2016)在《精酿法酿造苹果起泡酒的工艺研究》文中指出苹果起泡酒属于低度酒,是使用纯苹果汁进行发酵的,大部分是微发酵酒,苹果起泡酒中还存有苹果汁,酒体中既含有酒的芳香,又含有苹果香。苹果起泡酒中保留了苹果原有的糖类、氨基酸和矿物质等,具有调节人体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控制体内胆固醇水平和抗衰老等医疗保健作用。精酿苹果酒的原料和工艺一般都有别于工业苹果酒,追求苹果酒原有的好味道,如苹果香。这些是在普通苹果酒中体会不到的。所以说精酿苹果酒与一般的苹果酒的差异就在于香味。不同的苹果品种,不同的备制方法,酿造时不同的流程,给了精酿苹果酒和自酿苹果酒Homebrew无限的可能。现在的很多酒吧,都有自己的精酿设备,通过购买苹果浓缩汁和苹果酒专用干酵母,就可以轻松酿造一款苹果起泡酒。本试验用浓缩苹果汁酿造苹果起泡酒,选取不同的初始糖度、酸度、发酵温度、酵母营养物(磷酸氢二铵、硫胺素)添加量、酵母接种量等条件进行实验。从苹果起泡酒的酿造原料选择和调节浓缩汁到不同初始糖度等方面,对苹果起泡酒工艺进行深入研究。能够酿造苹果起泡酒的酵母菌种种类很多,酿造过程中产生的风味物质差异也会很大,选用相同的苹果汁糖度,加入不同酿酒酵母后,酿造成的苹果起泡酒风味也会有很大的差别。本实验对啤酒酵母、果酒酵母CBC-1、Angle、苹果起泡酒干酵母等四种酵母,在相同的发酵条件下进行发酵,每隔24h测定发酵液中的残糖,当发酵液中无气泡产生时停止发酵,通过酒精度、残糖、滴定酸的测定和苹果起泡酒的感官评价,对酵母进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苹果起泡酒干酵母对糖的利用率最高,起发比较快,沉降力好,发酵结束后,苹果起泡酒具有一定的抗菌能力,口感也很丰满。苹果起泡酒发酵过程中所选用的发酵液初始糖度,并不是越高越好,糖度太高会对酵母的生长繁殖等不利。由本实验中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在不同初始糖度下酿造的苹果起泡酒,初始糖度为21°P时,酿造而成的苹果起泡酒口感最佳,色泽最漂亮,所以在以精酿法酿造苹果起泡酒时,选用的初始糖度为21°P最佳。在苹果起泡酒澄清处理的实验中,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膨润土-明胶添加量在0.5+0.05mL时透光率最高,高达97%,而且在苹果起泡酒中添加膨润土-明胶的实验操作比较简单,易操作,实验时间比较短,适合精酿设备生产苹果起泡酒的需求。
董爱静[4](2015)在《巴氏醋杆菌AC2005果醋发酵营养盐的研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醋酸的工业发酵过程中,为保证菌体生长,提高发酵效率,需要为其提供适合的营养。发酵营养盐是指醋酸发酵过程中添加到培养基中用于提高发酵效率的一种营养复合物,本论文利用巴氏醋杆菌AC2005进行苹果醋发酵,并采用单因素实验结合Plackett-Burman和Box-Behnken实验设计以及响应面分析方法,对影响苹果醋发酵的不同因素进行研究,开发出一种能够提高苹果醋发酵效率的营养盐。利用单因素方法研究了不同种类碳源和氮源对苹果醋发酵的影响,分别确定了蔗糖、酵母粉、谷氨酸、维生素B5、乙酸钠、磷酸二氢钾为营养盐的基本组成。利用Plackett-Burman和Box-Behnken实验及响应面分析方法确定各因素最佳添加水平约为:蔗糖4 g/L、维生素B5 0.1 g/L、谷氨酸0.5 g/L,酵母粉1.0 g/L,对模型进行验证实际值为55.5±0.9 g/L,与预测值55.14 g/L近似。根据以上结果开发出一种苹果醋发酵营养盐,组成为谷氨酸8.93%、酵母粉17.86%、蔗糖71.43%、维生素b5 1.78%,添加量为5.60 g/L。利用15 L自吸式发酵罐研究了营养盐对苹果醋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营养盐后,其醋酸发酵效率由原来的0.62 g/L/h提高至0.87 g/L/h,提高了40.32%,说明营养盐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利用摇瓶分析营养盐对巴氏醋杆菌AC2005菌体生长、代谢活性以及乙醇脱氢酶及乙醛脱氢酶酶活性的影响,发现添加营养盐后菌体干重提高了 32.73%,MTT法测定菌体活性提高了 35.42%,ADH和ALDH比酶活分别提高了 7.5%和52.2%。利用LC-MS/MS多肽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研究了营养盐对菌体蛋白表达的影响。共检测到85个差异显着的蛋白,其中下调及消失的蛋白36个,上调及新出现的蛋白49个,上调蛋白主要涉及菌体能量产生与转换、碳水化合物的转运与代谢、分子伴侣等功能蛋白,说明营养盐一方面可以促进细胞内葡萄糖的代谢,为氧化还原反应提供能量;另一方面可以直接提高氧化还原酶的表达量;同时营养盐还可能促进细胞膜蛋白及压力响应蛋白的表达从而提高菌体的耐酸性。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的方法研究了营养盐对苹果醋风味的影响,苹果醋中可检测出的挥发性成分共25种,包括8种酸类物质,5种酯类物质,4种醛类物质,3种醇类物质和其它5种酮、烯等物质。与不添加的营养盐相比,添加营养盐后发酵所得苹果醋挥发性组分变化不大,营养盐的应用并不会对对苹果醋的风味有负面的影响。
张吉鹍,娄佑武[5](2011)在《粗饲料及其生物处理技术与在动物日粮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结合相关研究综述了粗饲料的生物处理技术及相关产品的设计与应用方法。
蔺善喜[6](2010)在《低高级醇啤酒酵母的选育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高级醇是啤酒中主要的风味物质,适量的高级醇能赋予啤酒丰满的口感,增加酒体的协调性,过量则会给啤酒带来异杂味,使人头晕、头痛,并引起人体某些疾病。降低啤酒中高级醇的含量是现代啤酒企业所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菌种改良和发酵条件是控制高级醇的主要方法,淡雅、清香、低高级醇、绿色健康的啤酒必将是21世纪的发展方向。本试验从实验室收藏的啤酒酵母菌株出发,利用紫外线和硫酸二乙酯对出发酵母菌株进行复合诱变处理,根据酵母菌高级醇的合成代谢与乳酸代谢途径之间的关系,采用乳酸培养基、碳酸钙培养基和TTC上层培养基三重筛选获得优良菌株。同时采用响应面分析方法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得到最优发酵参数。利用具有全夹套制冷,C.I.P自动清洗系统的1000 L不锈钢发酵设备,进行中试啤酒发酵。出发菌株经过紫外线-DES(硫酸二乙酯)复合诱变处理后,高级醇含量降低了24.34%。响应面分析方法优化得到最佳发酵条件:发酵温度10.91℃,氨基酸含量为172.83mg/L,接种量为3.44%,高级醇含量为70.8 mg/L。中试12°P啤酒发酵结果显示高级醇含量降低明显,总高级醇产量70.67mg/L,低于市售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啤酒高级醇含量的平均值,达到了国际优质啤酒的标准。对发酵啤酒其他成分进行分析检测显示,酒精度为4%、双乙酰0.071mg/L、总酯29.1mg/L、总醛18.51mg/L、总酸3.15ml/L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酒液淡黄、清澈透明、富有光泽、酒质柔和、浓香醇厚、有明显酒花香和麦芽香,并且具有啤酒特有的爽口苦味和杀口力。
赵迎春[7](2009)在《无麦芽啤酒生产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8年我国的啤酒产量突破了4000万kL,连续七年蝉联世界第一啤酒大国的称号,人均消费量也逐年增长。我国传统啤酒生产依赖于麦芽质量,而制麦过程消耗的能源非常大。随产销量的增大啤酒工业迅猛发展,啤酒生产的能源、资源等的消耗也越来越多。近年来我国不断出台节能减排的相关政策、法规,所以在啤酒行业中实现节能与减少废弃物排放量变得尤为重要。本课题研制的无麦芽啤酒具有原料来源广、能耗小、废物排放少等优点,具有极高的投资价值和市场潜力。成品无麦芽啤酒与市售几个品牌啤酒进行了品评对比,并对排序结果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结论表明无麦芽啤酒在感官方面更具优势。课题针对无麦芽啤酒的特殊糖化工艺、发酵工艺及风味改良做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主要分为两方面,其内容和结果如下:1.特殊的生产工艺:①糖化是无麦芽啤酒生产的关键步骤,直接影响到成品酒的质量。本课题采用大麦为原料,大米、小麦为辅料,对无麦芽啤酒的糖化工艺进行了研究。针对糖化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水解酶类的最佳作用条件进行正交实验,确定最佳的糖化条件:原辅料粉碎混合后,以1:4的料水比于44℃投料,调节pH至6.5,添加中性蛋白酶、β-葡聚糖酶,升温至55℃,保温20min;调节pH至5.5,添加α-淀粉酶、糖化酶,升温至60℃保持30min;加热到达78℃后保温10min,灭酶活;α-淀粉酶、糖化酶、中性蛋白酶、β-葡聚糖酶的用量分别为0.04mL/100g、0.03mL/ 100g、0.12g/100g及0.07 g/100g。②发酵阶段添加酵母营养盐,可提高酵母的增长倍数和出芽率,增加酵母细胞数,降低死亡率;使双乙酰、酒度、发酵度等主要指标得到明显改善;发酵时间和双乙酰还原速度可以提前24h,其最佳用量为100ppm。2.无麦芽啤酒的风味改良: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色谱等实验方法研究了无麦芽啤酒中的风味物质,并与其他知名品牌的啤酒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无麦芽啤酒高级醇含量高而芳香酯含量低,麦腥味较明显。通过在糖化过程中添加不同比例焙烤大麦和焦香麦芽制备麦汁,并进行发酵得到的成品酒风味得到良好的改善。成品酒品评结果为:添加120℃焙烤大麦的啤酒风味改善效果不太明显,但添加焦香麦芽的啤酒基本达到啤酒各种风味要求,且焦香麦芽的比例为8%时效果最佳。
刘建民[8](2009)在《工业酒精酵母活力检测方法的应用评价及高活力培养》文中研究表明酵母的质量是发酵过程中重要的因素,对酵母的活力进行准确、快速的评价,是近几年来国内外一直致力的研究课题。在生产过程中,影响酒精酵母活力的因素很多,包括菌株的差异,接种量的选择,酵母培养时的通氧情况,发酵过程温度与压力的控制等。酵母特别是在培养成分贫瘠的培养基中培养,其活力对发酵时间、发酵强度等都有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酒精厂的经济效益。准确、及时地分析并培养出高活力的酵母对酒精的生产有直接的意义。主要研究方法和结果如下:1、通过对三种测定啤酒酵母活力方法的比较,对工业酒精酵母活力的测定并不是都适用,可见不同的酵母菌种有着不同的性质。三种测定方法只有酸化力实验能准确的判断酵母的活力,而且方法操作简单,只需要常规的实验设备,并且操作时间短,整个过程只需35 min,对及时判定酵母的活力有指导意义。2、测定酸化力的最佳条件酵母泥浓度为10%、葡萄糖浓度为5%、温度为25°C时,酸化力GIPE值稳定并以较大值体现。3、GIPE值与酵母的产酒精能力相关系数为0.8406,表明酸化力与酵母发酵产酒精能力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利用酸化力可以对酵母的发酵能力进行判断。4、结果表明当添加Na+浓度0.005 mol/L、K+浓度0.05 mol/L、Mg2+浓度0.002 mol/L、Ca2+浓度0.005 mol/L时,酵母表现的活力高于不添加离子的空白培养基培养的酵母,分别高5.47%、10.17%、7.81%、4.59%。5、酒精酵母生理代谢相关参数的变化情况表明,四种混合离子培养基培养的酵母活力最大,比空白高35.61%,并能维持高活力状态时间较长,这表明酒精酵母生长的环境中添加4种离子,具有彼此协调,相互促进的作用。6、通过实验得出以木薯粉培养高活力酵母的最佳条件为糖化时间40 min,尿素0.25%,钾离子浓度0.005 mol/L,钙离子浓度为0.002 mol/L,优化后活力最高时淀粉利用率提高了2.73%。由酒精发酵实验可知,酵母的发酵能力不仅和活力有关,还和细胞数有关,所以,酵母的培养既要高活力又要高细胞数,才能提高发酵效率。
高建奇[9](2008)在《啤酒发酵中双乙酰的调控》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从啤酒酵母工程菌出发,采取双乙酰抗性处理方法,通过将啤酒酵母在1.5mg/L、2.0 mg/L、2.5 mg/L双乙酰含量梯度的麦汁培养基内培养,筛选到能够在高浓度双乙酰含量下进行正常代谢活动的抗双乙酰的变异酵母菌株,进行双乙酰5代间歇耐性培养,再进行低温发酵试验,取双乙酰峰值含量较低的1株进行连续耐性培养,培养柱流加发酵液连续驯养7d后,从柱中分离筛选出5株菌进行低温发酵试验,得到双乙酰峰值含量最低、细胞大小中等、发酵度较高的菌株YZB。通过研究优选菌株YZB在不同麦汁营养条件和发酵培养条件下的发酵情况,总结啤酒发酵风味副产物的形成和积累规律,分析无机离子对副产物的影响,获得最佳的发酵营养条件和发酵工艺条件。对于麦汁成分的影响,就麦汁浓度、α-氨基氮含量、麦汁中添加剂铁、锌和硒离子的含量进行研究,研究其对酵母增殖以及双乙酰生成和还原的影响,并得出这些离子成分的合适添加量。发酵工艺条件的影响,主要就主酵温度、酵母接种量对于双乙酰的还原,缩短啤酒的成熟时间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论如下:(1)选育的低产双乙酰啤酒酵母菌株YZB经EBC放大试验,其双乙酰峰值为0.38mg/L,比出发菌株下降40%~42%。发酵结束后酒液中双乙酰含量为0.08~0.09mg/L,真正发酵度为65.4%~65.9%,其余发酵性能基本保持不变,连续转接7代后其遗传性状稳定。(2)低双乙酰菌株YZB最佳麦汁营养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原麦汁浓度11.0%和α-氨基氮含量165 mg/L,在麦汁中添加0.70 mg/L的FeSO4·7H2O,或添加0.75 mg/L的ZnSO4·7H2O,在麦芽制备中添加200 mg/L的Na2SeO3,有利于控制较低的双乙酰含量,啤酒风味基本不变,发酵时间可缩短一半。(3)低双乙酰菌株YZB最佳发酵条件研究结果表明:主发酵温度13℃、接种量为12%时,菌株发酵速度加快,有利于获得风格淡爽、稳定性好的啤酒。能控制较低的双乙酰含量,缩短发酵时间,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方维明[10](2005)在《啤酒发酵代谢产物双乙酰和高级醇的控制与调节》文中指出双乙酰和高级醇是啤酒发酵中最重要的风味物质。双乙酰也是啤酒发酵成熟的标志物质,过量的双乙酰给啤酒带来不愉快的“馊饭味”,而适量的高级醇可使酒体丰满圆润、口感柔和协调,但高级醇含量过高,不仅会给啤酒带来异杂味,还易发生醇类中毒,导致醉酒。因此,双乙酰和高级醇超量已成为制约啤酒质量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提高温度、缩短周期、增加辅料的低成本快速发酵中,这一问题更加突出。本研究采用双乙酰和苯磺隆抗性法筛选,获得YZB、YZD菌株经EBC放大实验其双乙酰峰值为0.36 mg L-1,比出发菌株APV下降42%~44%。发酵结束后酒液中双乙酰含量为0.07~0.08 mg L-1,真正发酵度为65.8%~66.1%,其余发酵性能基本保持不变,连续转接7代后其遗传性状稳定。 结合酵母中高级醇代谢和乳酸代谢,建立了一套以高活性的乳酸脱氢酶为筛选目标的低含量高级醇菌株选育方法。采用该方法,以低双乙酰啤酒酵母YZD菌株为出发菌株,通过诱变及乳酸平板、麦芽汁—碳酸钙平板、TTC上层平板显色方法,选育分离得到的Y1110菌株,高级醇积累量为70.2 mg.L-1,比出发菌株YZD降低了28.7%,双乙酰和其它发酵性能基本不变;经8次转接培养,菌株Y1110为遗传性能稳定的低双乙酰、低高级醇啤酒酵母菌株。 本研究对Y1110菌株及其出发菌株、突变等株16株不同来源的酵母菌株进行全基因组RAPD分析,建立并优化了酵母RAPD扩增体系和分型系统,从2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了3条具有较好的扩增多态性,共扩增出34条RAPD谱带,多态性为85.3%;获得了稳定清晰的RAPD指纹图谱。对图谱特征谱带的分析和菌株差异性分析显示了遗传相似系数和距离与菌株不同亲缘关系之间的联系;聚类分析发现Y1110和Y0403、Y0705属于同一类群,与原始菌株APV、出发菌株YZD及菌株YZB类群相近,显示了Y1110菌株与选育菌株谱系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为Y1110菌株的分型、标记、发酵菌株检测以及菌种资源保护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反映了菌株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和菌株的表型、生理生化特征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低双乙酰、低高级醇菌株Y1110进行的发酵营养和培养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原麦汁浓度11.0%的和α-氨基氮含量165 mg.L-1有利于控制较低的双乙酰和高级醇,得到
二、复合酵母营养盐在啤酒发酵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合酵母营养盐在啤酒发酵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二茬丢糟加粮再发酵生产老白干优质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白酒概述 |
1.2 老白干香型白酒概述 |
1.2.1 老白干香型白酒发展概况 |
1.2.2 老白干香型白酒的生产工艺 |
1.2.3 老白干香型白酒主要风味物质形成机理 |
1.2.4 老白干香型酒醅中风味物质的分析检测 |
1.3 调味酒在白酒勾调中的应用 |
1.4 固态法白酒生产中主要副产物的综合应用 |
1.4.1 固态酒糟的综合利用 |
1.4.2 酒尾的利用 |
1.5 酶制剂和纯种培养微生物的应用 |
1.5.1 酶制剂在白酒生产中应用 |
1.5.2 纯种微生物培养在白酒生产中的应用 |
1.6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1.6.1 课题依据 |
1.6.2 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原料与酶制剂 |
2.1.2 菌株与质粒 |
2.1.3 主要试剂 |
2.1.4 主要仪器 |
2.1.5 主要培养基 |
2.1.6 主要溶液 |
2.2 实验方法 |
2.2.1 HPLC法测定老白干酒醅中主要酸、酯 |
2.2.2 引物设计 |
2.2.3 目的片段与质粒的获取 |
2.2.4 酵母转化 |
2.2.5 融合双倍体 |
2.2.6 KANMX抗性的剔除 |
2.2.7 二茬丢糟加粮再发酵生产老白干酒工艺 |
2.2.8 利用酒尾生产高乳酸乙酯酯化液的研究 |
2.3 分析方法 |
2.3.1 酒度的测定 |
2.3.2 CO_2失重的测定 |
2.3.3 残淀粉的测定 |
2.3.4 主要风味物质含量的测定 |
2.3.5 总挥发酸的测定 |
2.3.6 总酯的测定 |
3 结果与讨论 |
3.1 HPLC法测定老白干酒醅中主要酸、酯 |
3.1.1 检测方法的确立 |
3.1.2 酒醅处理方法的确定 |
3.1.3 小结 |
3.2 适量高产酯低产高级醇菌种构建 |
3.2.1 过表达ATF1同时敲除IAH1重组单倍体构建 |
3.2.2 过表达ATF1同时敲除IAH1重组双倍体构建 |
3.2.3 过表达ATF1同时敲除IAH1对菌株发酵性能及酯醇代谢的影响 |
3.2.4 小结 |
3.3 二茬丢糟加粮再发酵生产老白干酒工艺的优化 |
3.3.1 配糟比的确定 |
3.3.2 酒糟乳酸含量对发酵的影响 |
3.3.3 润粮水温的比较 |
3.3.4 是否培菌的确定 |
3.3.5 酸性蛋白酶添加量的确定 |
3.3.6 营养盐添加量的确定 |
3.3.7 发酵周期的确定 |
3.3.8 酯化酶对主要风味物质含量的影响 |
3.3.9 不同酵母对主要风味物质含量的影响 |
3.3.10 小结 |
3.4 利用酒尾生产高乳酸乙酯酯化液的研究 |
3.4.1 乳酸发酵工艺的优化 |
3.4.2 乳酸乙酯酯化工艺的优化 |
3.4.3 小结 |
3.5 高乳酸乙酯酯化液的应用 |
3.5.1 高乳酸乙酯调味酒的制备 |
3.5.2 串蒸法生产优质老白干酒 |
3.5.3 小结 |
4 结论 |
4.1 全文总结 |
4.2 论文的创新点 |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5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 致谢 |
(2)应用有机营养优化酒精发酵水平(论文提纲范文)
1 酒精酵母的成分分析及营养需求 |
2 酒精发酵营养剂的特性分析 |
3 原料处理的微调 |
4 成熟酒母指标的微调 |
5 p H值的微调 |
6 酵母营养结构的微调 |
7 直接指标优化 |
8 小结 |
(3)精酿法酿造苹果起泡酒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苹果起泡酒的发展与现状 |
1.1.1 苹果起泡酒的发展历史 |
1.1.2 苹果起泡酒发展现状 |
1.2 苹果起泡酒的概念 |
1.3 精酿苹果起泡酒的概念 |
1.3.1 精酿苹果起泡酒 |
1.3.2 精酿苹果起泡酒的发展前景 |
1.3.3 精酿苹果起泡酒的酿造优点 |
1.4 苹果起泡酒的市场现状及前景 |
1.4.1 苹果起泡酒的市场现状 |
1.4.2 苹果起泡酒的市场前景分析 |
1.4.3 苹果起泡酒的研究现状 |
1.5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1.6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酵母的选用 |
2.2.2 苹果起泡酒的过程控制 |
2.2.3 发酵过程控制 |
2.2.4 酵母营养盐在苹果起泡酒中的使用 |
2.2.5 苹果汁中维生素C的添加 |
2.2.6 苹果起泡酒的澄清方法选择 |
2.2.7 苹果起泡酒过滤 |
2.2.8 瓶装苹果起泡酒杀菌 |
2.2.9 苹果汁浓缩液稀释 |
2.2.10 氧气的控制 |
2.2.11 后修饰实验 |
2.2.12 苹果起泡酒后贮 |
2.2.13 装瓶 |
2.2.14 巴氏杀菌 |
2.3 分析方法 |
2.3.1 苹果起泡酒中双乙酰的测定 |
2.3.2 发酵度的测定 |
2.3.3 酒精度的测定 |
2.3.4 总糖的测定 |
2.3.5 α-氨基氮的测定 |
2.3.6 苹果起泡酒色度的测定 |
2.3.7 苹果汁浓缩液的比重测定 |
2.3.8 pH |
2.3.9 大肠菌群的检测 |
2.3.10 总酸 |
2.4 苹果起泡酒的的品评方法 |
2.4.1 苹果起泡酒品评环境要求 |
2.4.2 苹果起泡酒的专业品评步骤 |
2.4.3 顺序排列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原料的选择 |
3.1.1 苹果起泡酒酿造用水的水质要求 |
3.1.2 苹果浓缩汁的质量分析 |
3.1.3 苹果起泡酒酵母的选择 |
3.1.4 苹果浓缩汁的成分调整 |
3.1.5 苹果起泡酒中的SO2 |
3.1.6 偏重亚硫酸钾的添加量对苹果起泡酒的影响 |
3.1.7 酵母营养盐的添加试验结果 |
3.2 发酵温度对苹果起泡酒发酵影响的结果分析 |
3.3 不同苹果汁糖度对酿造的影响的结果分析 |
3.4 苹果浓缩汁稀释倍数的确定 |
3.5 优化苹果起泡酒正交试验设计 |
3.5.1 最佳方案实验结果分析 |
3.6 苹果起泡酒澄清方法的结果讨论 |
3.6.1 蛋清的澄清效果 |
3.6.2 明胶-单宁澄清效果 |
3.6.3 膨润土-明胶的澄清效果 |
3.6.4 壳聚糖的澄清效果 |
3.6.5 结果与分析 |
3.7 苹果起泡酒口味的调整 |
3.8 苹果起泡酒的感官分析 |
4. 结论 |
5.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4)巴氏醋杆菌AC2005果醋发酵营养盐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苹果醋概述 |
1.1.1 苹果醋生产现状 |
1.1.2 苹果醋的风味与营养 |
1.2 苹果醋酿造工艺及发酵机理 |
1.2.1 苹果醋酿造工艺 |
1.2.2 醋酸发酵机理 |
1.3 醋酸菌及其代谢特点 |
1.3.1 醋酸菌及其分类 |
1.3.2 醋酸菌的代谢特点概述 |
1.4 醋酸发酵营养盐概述 |
1.4.1 营养盐定义 |
1.4.2 影响醋酸发酵的营养因素 |
1.5 立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6 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菌种 |
2.1.2 培养基 |
2.1.3 主要溶液 |
2.1.4 主要试剂 |
2.1.5 主要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菌种保藏方法 |
2.2.2 苹果醋发酵 |
2.2.3 苹果醋发酵营养盐的研发 |
2.2.4 营养盐对苹果醋发酵的影响 |
2.2.5 营养盐对苹果醋风味的影响 |
2.3 分析方法 |
2.3.1 醋酸浓度(以总酸计)的测定 |
2.3.2 乙醇浓度的测定 |
2.3.3 生物量的测定 |
2.3.4 菌体ADH和ALDH酶活的测定 |
2.3.5 菌体活性的测定(MTT法) |
2.3.6 菌体蛋白的LC/MS鉴定 |
2.3.7 SPME/GC-MS对风味物质的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营养盐的研发 |
3.1.1 苹果醋发酵影响因素的确定 |
3.1.2 单因素优化实验 |
3.1.3 Plackett-Burman实验 |
3.1.4 最陡爬坡实验 |
3.1.5 Box-Behnken实验设计与响应面分析 |
3.1.6 模型验证 |
3.2 营养盐的应用 |
3.2.1 摇瓶分批发酵实验 |
3.2.2 摇瓶分割发酵实验 |
3.2.3 营养盐在15L自吸式发酵罐中的应用 |
3.3 营养盐对巴氏醋杆菌AC2005的影响 |
3.3.1 营养盐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
3.3.2 营养盐对菌体活性的影响 |
3.3.3 营养盐对巴氏醋杆菌AC2005脱氢酶(ADH/ALDH)酶活影响 |
3.3.4 营养盐对巴氏醋杆菌AC2005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 营养盐对苹果醋风味成分的影响 |
4 结论 |
5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 致谢 |
附录 |
(6)低高级醇啤酒酵母的选育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代谢副产物对啤酒风味的影响 |
1.2 高级醇对啤酒风味的影响及对人体的危害 |
1.2.1 高级醇对啤酒风味的影响 |
1.2.2 高级醇对人体的危害 |
1.3 啤酒中高级醇阈值及高级醇的形成 |
1.3.1 啤酒中高级醇阈值 |
1.3.2 高级醇的形成 |
1.4 影响高级醇含量的主要因素 |
1.4.1 酵母菌株的影响 |
1.4.2 麦汁成份的影响 |
1.4.3 发酵条件的影响 |
1.5 降低啤酒中高级醇的研究进展 |
1.5.1 酵母菌种的选育技术 |
1.5.2 发酵过程中高级醇的控制 |
1.6 低高级醇啤酒酵母的筛选原理 |
1.7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意义 |
1.7.1 主要内容 |
1.7.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原料与菌种 |
2.1.2 主要试剂及配置 |
2.1.3 培养基 |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3 菌株诱变的研究 |
2.3.1 出发菌株的性能研究 |
2.3.2 出发菌株的复合诱变处理 |
2.3.3 诱变后菌株发酵性能的研究 |
2.4 啤酒发酵条件的优化 |
2.4.1 啤酒发酵条件单因素试验 |
2.4.2 响应面法优化啤酒发酵条件 |
2.5 诱变后菌株中试啤酒发酵 |
2.5.1 发酵工艺 |
2.5.2 成分分析 |
2.5.3 酵母回收 |
2.6 啤酒成分检测分析方法 |
2.6.1 总酸的测定 |
2.6.2 总酯的测定 |
2.6.3 总醛的测定 |
2.6.4 双乙酰的测定 |
2.6.5 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
2.6.6 密度瓶法测定原麦汁浓度及酒精度 |
2.6.7 气相色谱分析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出发菌株的性能研究 |
3.1.1 出发菌株生长曲线 |
3.1.2 出发菌株啤酒发酵试验分析 |
3.2 出发菌株的诱变处理 |
3.2.1 紫外诱变处理 |
3.2.2 硫酸二乙酯诱变处理 |
3.2.3 低高级醇啤酒酵母的筛选 |
3.3 诱变后菌株发酵性能检测 |
3.3.1 发酵性能检测分析 |
3.3.2 乳酸脱氢酶的测定 |
3.4 啤酒发酵条件的确定 |
3.4.1 发酵条件对高级醇含量的影响 |
3.4.2 麦汁成分对高级醇含量的影响 |
3.4.3 响应面法优化啤酒发酵条件 |
3.5 诱变后菌株中试啤酒发酵 |
3.5.1 中试啤酒发酵分析 |
3.5.2 酵母的回收 |
第4章 讨论 |
4.1 优良啤酒酵母筛选标准的探讨 |
4.2 紫外-DES复合诱变降低高级醇含量的可行性 |
4.3 通过氨基酸控制啤酒中高级醇的含量 |
4.4 发酵条件对啤酒中高级醇含量的影响 |
4.5 中试啤酒发酵的意义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7)无麦芽啤酒生产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世界啤酒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
1.1.1 世界啤酒发展的历史 |
1.1.2 世界啤酒发展的现状 |
1.2 中国啤酒工业的历史及现状 |
1.2.1 中国啤酒工业的发展历史 |
1.2.2 中国啤酒工业的发展现状及方向 |
1.3 无麦芽啤酒的概念 |
1.4 无麦芽啤酒的研究现状 |
1.4.1 无麦芽啤酒糖化外源水解酶 |
1.4.2 无麦芽啤酒发酵工艺 |
1.4.3 无麦芽啤酒风味物质 |
1.5 无麦芽啤酒的市场前景分析 |
1.6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1.7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无麦芽啤酒生产工艺的研究 |
2.1 材料与设备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仪器设备 |
2.2 原料选择与实验方法 |
2.2.1 原料选择 |
2.2.2 实验方法 |
2.2.3 麦汁及啤酒指标测定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最佳粉碎度 |
2.3.2 糖化方法选择 |
2.3.3 蛋白质休止时间确定 |
2.3.4 糖化条件优化 |
2.3.5 发酵条件优化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无麦芽啤酒风味改进的研究 |
3.1 材料与设备 |
3.1.1 实验材料 |
3.1.2 仪器设备 |
3.2 方法与步骤 |
3.2.1 添加剂的选择 |
3.2.2 啤酒中挥发性香味组分测定方法 |
3.2.3 啤酒中有机酸组分测定方法 |
3.2.4 啤酒中双乙酰含量的测定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麦香物质及其添加量的确定 |
3.3.2 无麦芽啤酒的挥发性香味物质与知名品牌啤酒的比较 |
3.3.3 无麦芽啤酒的有机酸与知名品牌啤酒的比较 |
3.3.4 无麦芽啤酒的双乙酰与知名品牌啤酒的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无麦芽啤酒的综合评价 |
4.1 感官分析 |
4.2 无麦芽啤酒质量 |
4.2.1 感官指标 |
4.2.2 理化指标 |
4.2.2 卫生指标 |
4.3 成本核算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1.1 无麦芽啤酒生产工艺 |
5.1.2 无麦芽啤酒风味改善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8)工业酒精酵母活力检测方法的应用评价及高活力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酵母质量评价方法 |
1.1.1 荧光检测法 |
1.1.2 酸化力检测法 |
1.1.3 镁离子释放试验 |
1.1.4 其他方法 |
1.2 无机离子对酵母生理代谢的影响 |
1.2.1 钠离子对酵母的影响 |
1.2.2 镁离子对酵母的影响 |
1.2.3 钾离子对酵母的影响 |
1.2.4 钙离子对酵母的影响 |
1.2.5 混合离子对酵母的影响 |
1.3 木薯原料酒精发酵 |
1.4 立题意义 |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试验菌种 |
2.1.2 主要试剂与原材料 |
2.1.3 实验仪器 |
2.1.4 培养基 |
2.2 实验方法 |
2.2.1 酵母的制备 |
2.2.2 酵母酸化力的检测 |
2.2.3 活力滴定 |
2.2.4 镁离子释放试验 |
2.2.5 种子活化方法 |
2.2.6 考察离子对酵母的影响 |
2.2.7 液化 |
2.2.8 糖化 |
2.2.9 培养条件的优化 |
2.2.10 酒精发酵试验 |
2.3 分析方法 |
2.3.1 葡萄糖的测定 |
2.3.2 菌浓的测定 |
2.3.3 pH 值的测定 |
2.3.4 细胞数测定 |
2.3.5 死亡率 |
2.3.6 酒精体积分数测定 |
2.3.7 还原糖的测定 |
2.3.8 总糖的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工业酒精酵母活力检测方法 |
3.1.1 酸化力实验 |
3.1.2 活力滴定实验 |
3.1.3 镁离子释放试验 |
3.1.4 结果分析 |
3.1.5 酸化力实验优化 |
3.1.6 酸化力重复试验 |
3.1.7 酸化力试验在实际中的应用 |
3.2 以酸化力为指标评价无机离子对酵母活力的影响 |
3.2.1 钠离子对酵母活力的影响 |
3.2.2 钾离子对酵母活力的影响 |
3.2.3 镁离子对酵母活力的影响 |
3.2.4 钙离子对酵母活力的影响 |
3.2.5 各种培养条件下酵母生理代谢参数的变化 |
3.3 基于GIPE 方法的木薯原料基质中高活力酵母的培养 |
3.3.1 不同糖化时间对酵母的影响 |
3.3.2 不同氮源对酵母的影响 |
3.3.3 脲浓度对酵母的影响 |
3.3.4 钠离子浓度对酵母的影响 |
3.3.5 钾离子浓度对酵母的影响 |
3.3.6 镁离子浓度对酵母的影响 |
3.3.7 钙离子浓度对酵母的影响 |
3.3.8 对照试验 |
3.3.9 酒精发酵试验 |
4 结论与展望 |
4.1 主要结论 |
4.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啤酒发酵中双乙酰的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啤酒的种类 |
1.1.1 根据啤酒的色泽进行分类 |
1.1.2 根据啤酒原辅材料分类 |
1.1.3 根据啤酒杀菌方式分类 |
1.1.4 其它分类方法 |
1.2 啤酒生产技术 |
1.2.1 啤酒发酵流程 |
1.2.2 啤酒发酵技术方法类型 |
1.2.3 啤酒发酵生产控制 |
1.2.4 啤酒发酵技术发展 |
1.3 啤酒品质及其控制技术 |
1.3.1 啤酒的品质 |
1.3.2 啤酒的风味及成熟 |
1.4 啤酒中的双乙酰及其对啤酒质量和风味的影响 |
1.4.1 啤酒中双乙酰产生的机制 |
1.4.2 影响双乙酰含量的主要因素 |
1.4.3 啤酒中双乙酰的控制途径 |
1.4.4 控制啤酒中双乙酰的具体措施 |
1.5 啤酒酵母发酵特性的改良 |
1.5.1 构建低双乙酰菌株,缩短啤酒成熟期 |
1.6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
1.6.1 立题依据 |
1.6.2 研究内容 |
1.6.3 论文设计 |
第二章 低双乙酰啤酒酵母选育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双乙酰抗性菌株的筛选 |
2.2.2 菌株稳定性试验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YZB菌株发酵条件及其对双乙酰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测定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不同营养条件对啤酒发酵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 |
3.2.2 发酵条件对啤酒发酵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 |
3.3 小结与讨论 |
3.3.1 不同麦汁营养成分对啤酒发酵代谢产物的影响 |
3.3.2 不同发酵工艺条件对啤酒发酵代谢产物的影响 |
第四章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啤酒发酵代谢产物双乙酰和高级醇的控制与调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0 前言 |
1 啤酒种类 |
2 啤酒生产技术 |
2.1 啤酒的发酵流程 |
2.2 啤酒发酵技术方法类型 |
2.3 啤酒发酵生产控制 |
2.4 啤酒发酵技术发展 |
3 啤酒品质及其控制技术 |
3.1 啤酒的品质 |
3.2 啤酒的风味及成熟 |
4 啤酒中的双乙酰及其对啤酒质量和风味的影响 |
4.1 啤酒中双乙酰产生的分子机制 |
4.2 影响双乙酰含量的主要因素 |
4.3 啤酒中双乙酰的控制途径 |
4.4 控制啤酒中双乙酰的具体措施 |
5 啤酒中的高级醇及其对啤酒质量和风味的影响 |
5.1 啤酒中高级醇形成的机理 |
5.2 啤酒中高级醇阈值及其对啤酒质量和风味的影响 |
5.3 影响高级醇含量的主要因素 |
5.4 啤酒高级醇含量的控制及措施 |
6 分子生物学与啤酒酿造技术 |
6.1 啤酒酵母菌种的鉴定、分型和标记 |
6.2 啤酒酵母特性的改良 |
6.3 啤酒发酵中的杂菌检测 |
6.4 啤酒酿造原辅材料的鉴定与改良 |
7 研究意义及内容 |
7.1 立题依据 |
7.2 研究内容 |
7.3 论文设计 |
第二章 低双乙酰啤酒酵母选育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菌种和麦芽汁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1.4 培养基 |
1.2 试验方法 |
1.2.1 啤酒发酵试验方法 |
1.2.2 试验处理方法 |
1.2.3 双乙酰耐性培养方法 |
1.2.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由双乙酰抗性筛选目标菌株 |
2.1.1 双乙酰抗性菌株获得 |
2.1.2 双乙酰抗性菌株发酵性能实验 |
2.1.3 双乙酰耐性培养 |
2.1.4 双乙酰抗性菌株发酵放大试验 |
2.2 由紫外诱变及苯磺隆抗性筛选目标菌株 |
2.2.1 由紫外诱变及苯磺隆抗性菌株的获得 |
2.2.2 苯磺隆抗性菌株低温发酵 |
2.2.3 苯磺隆抗性菌株双乙酰耐性培养 |
2.2.4 苯磺隆抗性菌株放大试验 |
2.3 筛选菌株稳定性试验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低高级醇啤酒酵母选育方法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菌种和麦芽汁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1.4 培养基 |
1.2 试验方法 |
1.2.1 啤酒发酵试验方法 |
1.2.2 试验处理方法 |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3.1 啤酒发酵常规指标测定 |
1.3.2 啤酒发酵副产物测定 |
1.3.3 啤酒发酵生化指标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诱变处理结果 |
2.1.1 不同时间处理对致死率的影响 |
2.1.2 目标菌株的初筛 |
2.1.3 目标菌株的复筛 |
2.1.4 目标菌株的终筛 |
2.2 菌株Y1110与出发菌株的比较 |
2.2.1 外观浓度与α-氨基氮 |
2.2.2 高级醇与双乙酰 |
2.2.3 乳酸和乳酸脱氢酶活性 |
2.3 菌株Y1110与出发菌株YZD发酵成品啤酒质量指标的比较 |
2.4 筛选菌株稳定性试验 |
3 讨论 |
3.1 低高级醇啤酒酵母菌种选育新方法的代谢基础 |
3.2 低高级醇啤酒酵母菌种选育方法的建立 |
4 小结 |
第四章 Y1110菌株RAPD分型分析与标记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菌种和麦芽汁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1.4 随机引物 |
1.1.5 培养基 |
1.2 试验方法 |
1.2.1 啤酒酵母DNA提取方法 |
1.2.2 DNA纯度及浓度的检测 |
1.2.3 啤酒酵母RAPD-PCR扩增体系的建立和优化 |
1.2.4 随机引物的筛选和RAPD多态性谱带的确定与分析 |
1.2.5 聚类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DNA提取方法的比较 |
2.2 啤酒酵母RAPD分型系统的建立和优化 |
2.2.1 RAPD扩增体系的优化 |
2.2.2 RAPD的重复性 |
2.3 Y1110菌株的RAPD分析 |
2.3.1 随机引物的筛选 |
2.3.2 .RAPD扩增结果 |
2.3.3 Y1110等酵母菌株特征谱带分析 |
2.3.4 菌株差异程度分析 |
2.3.5 诱变获得的目标酵母菌株及其突变株等的聚类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五章 Y1110菌株发酵条件及其对双乙酰和高级醇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菌种和麦芽汁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1.4 培养基 |
1.2 试验方法 |
1.2.1 啤酒发酵试验方法 |
1.2.2 试验处理方法 |
1.3 指标分析方法 |
1.3.1 啤酒发酵常规指标测定 |
1.3.2 啤酒发酵副产物测定 |
1.3.3 啤酒酵母生长形态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营养条件对啤酒发酵及代谢产物的影响 |
2.1.1 原麦汁浓度的影响 |
2.1.2 α-氨基氮的影响 |
2.1.3 富铁麦汁的影响 |
2.1.4 富锌麦汁的影响 |
2.1.5 富硒麦芽的影响 |
2.2 发酵条件对啤酒发酵及代谢产物的影响 |
2.2.1 主发酵温度的影响 |
2.2.2 不同接种量的影响 |
3 讨论 |
3.1 麦芽汁营养成分与啤酒发酵代谢产物 |
3.2 发酵培养条件与啤酒发酵代谢产物 |
4 小结 |
第六章 啤酒发酵中高级醇代谢与乳酸脱氢酶关系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菌种 |
1.1.2 培养基 |
1.1.3 主要试剂 |
1.1.4 主要仪器设备 |
1.1.5 LA测定用主要溶液 |
1.1.6 LDH测定用主要溶液 |
1.2 试验方法 |
1.2.1 乳酸测定方法 |
1.2.2 乳酸脱氢酶活性测定 |
1.2.3 乳酸测定试验处理方法 |
1.2.4 乳酸脱氢酶试验处理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啤酒发酵中乳酸测定方法研究 |
2.1.1 检测波长扫描选择 |
2.1.2 乳酸标准曲线 |
2.1.3 抗干扰试验 |
2.1.4 显色稳定性试验 |
2.1.5 精确度试验 |
2.1.6 回收率试验 |
2.2 啤酒酵母乳酸脱氢酶活力测定方法研究 |
2.2.1 蛋白质浓度标准曲线绘制 |
2.2.2 酵母细胞破碎方法比较 |
2.2.3 乳酸脱氢酶提取液透析时间比较 |
2.2.4 酶反应初速度动力学曲线 |
2.2.5 pH对酶反应的影响 |
2.2.6 温度对酶反应的影响 |
2.3 啤酒酵母LDH活力与啤酒高级醇含量关系 |
2.3.1 不同菌株LDH活力、LA及高级醇含量比较 |
2.3.2 菌株Y1110发酵过程研究 |
2.3.3 麦汁浓度对Y1110菌株LDH及高级醇的影响 |
2.3.4 主发酵温度对Y1110菌株LDH及高级醇的影响 |
2.3.5 接种量对Y1110菌株LDH及高级醇的影响 |
2.3.6 添加乳酸对Y1110菌株LDH、LA及啤酒高级醇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啤酒发酵中LA测定方法比较 |
3.2 啤酒酵母LDH活力测定方法比较 |
3.3 啤酒发酵中高级醇与酵母LDH活力及啤酒LA含量的关系 |
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复合酵母营养盐在啤酒发酵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二茬丢糟加粮再发酵生产老白干优质酒的研究[D]. 魏志阳.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7)
- [2]应用有机营养优化酒精发酵水平[J]. 刘劲松,施清,罗天,邬善远,李梅忠,许引虎. 酿酒科技, 2016(09)
- [3]精酿法酿造苹果起泡酒的工艺研究[D]. 张敬佐. 齐鲁工业大学, 2016(05)
- [4]巴氏醋杆菌AC2005果醋发酵营养盐的研发[D]. 董爱静. 天津科技大学, 2015(05)
- [5]粗饲料及其生物处理技术与在动物日粮中的应用[A]. 张吉鹍,娄佑武. 《第六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论文集, 2011(总第169期)
- [6]低高级醇啤酒酵母的选育及应用[D]. 蔺善喜. 黑龙江大学, 2010(11)
- [7]无麦芽啤酒生产技术的研究[D]. 赵迎春. 山东轻工业学院, 2009(03)
- [8]工业酒精酵母活力检测方法的应用评价及高活力培养[D]. 刘建民. 江南大学, 2009(05)
- [9]啤酒发酵中双乙酰的调控[D]. 高建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2)
- [10]啤酒发酵代谢产物双乙酰和高级醇的控制与调节[D]. 方维明. 南京农业大学, 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