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栖有孔虫论文_陈龙,黄明立,史宇坤

导读:本文包含了底栖有孔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冷水,生境,实验室,温度,地球化学,咸水,群落。

底栖有孔虫论文文献综述

陈龙,黄明立,史宇坤[1](2019)在《底栖有孔虫壳体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指标及其“生命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底栖有孔虫壳体的微量元素含量在海洋地球化学研究中有重要意义,Mg/Ca、Sr/Ca、B/Ca、Cd/Ca等是反演古海洋环境要素的有效指标。但是,有孔虫属种间、个体间甚至个体内部的壳体微量元素受到"生命效应"的影响,呈现出显着的差异。不同的样品处理方法、测试手段等因素,也会影响元素含量的测试结果。这些差异是有孔虫生物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关键性问题,严重制约着元素指标的校准和应用。本文总结了近几十年来底栖有孔虫壳体主要微量元素指标的研究进展,首次系统地归纳了不同类群的微量元素含量差异,并结合有孔虫个体间以及个体内的差异信息,理清了元素指标的主要功能和关键问题,概述和分析了"生命效应"对元素指标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微体古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钟福昌,向荣,杨艺萍,赵美训[2](2018)在《近7ka来南黄海中部冷水团演化的底栖有孔虫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海中部冷水团与现代黄海环流体系密切相关,对区域海洋环境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黄海冷水团的变迁对理解区域环境变化机制有重要意义.底栖有孔虫群落对底层水体环境变化响应敏感,是底层水团重建的重要指标.对南黄海中部泥质区N02柱样中沉积物样品进行底栖有孔虫群落分析,重建了南黄海中部冷水团全新世期间的演化.底栖有孔虫的群落结构特征及Q型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全新世沉积环境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6.9~5.0ka期间,底栖有孔虫以Ammonia ketienziensis为主,指示南黄海中部冷水团为全新世最强盛期,黄海沿岸流对研究区域底层水体的影响较小; 5.0~2.9ka期间, Ammonia ketienziensis含量显着减少,而Hanzawaia nipponica显着增加,表明南黄海中部冷水团较前一阶段有所减弱,其影响范围有减小趋势,相应的黄海沿岸流对研究区域底层水体的影响略有加强但影响依然较小; 2.9ka以来,指示黄海沿岸流的低温、低盐属种Protelphidium tuberculatum和Buccella属分子开始较多出现,反映了黄海沿岸流对研究区域底层水体的影响显着增强,而南黄海中部冷水团则为7ka来最弱阶段.整体上,全新世南黄海中部冷水团和沿岸流对研究区底层水体的影响呈此消彼长的关系.南黄海中部冷水团在全新世期间的波动演化可能是区域气候因素(ENSO、东亚冬季风及北半球太阳辐射量变化等)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配置综合作用于南黄海区域的结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2018年10期)

郭启梅,李保华,Jin-Kyoung,Kim[3](2018)在《中更新世前后地中海溢出流演化——来自130万年以来葡萄牙岸外底栖有孔虫的证据(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The upper 415 meter-long core sediments of Site U1391(1085 m water depth) from the Northeast Atlantic Ocean off the Portuguese margin were studied for deciphering the variability of the Mediterranean Outflow Water(MOW) intensity over the last 1.3 million years based on stable isotopes and benthic foraminifera.The main MOW current was inferred to intensify during MIS 1,MISs 9-11,MISs 18-25 and MISs 28-40 on the 400-kyr timescale,and strengthen during MIS 1,MIS 5,MIS 7,MIS 9,MIS 11,MIS 13,MIS 15,MISs 17-19,MIS 21,MISs 23-25,MISs 28-30,late MIS 34 to MIS 35,late MIS 36 to early MIS 37 and MIS 40 on the 100-kyr timescale,as evidenced by increased abundance of the MOW indicator "the elevated epibenthos group".On the timescale of 400 kyr,low abundance of the elevated epibenthos group corresponded to high values of 400-kyr eccentricity when clusters of sapropels deposited in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Sea,reflecting the impact of African monsoon on the MOW intensity.On the timescale of 100 kyr,high abundance of the elevated epibenthos group corresponded to low values of Globigerina bulloides δ18 O during 0.7-0 Ma and 1.3-1.25 Ma,which possibly implied the influence of global ice volume/global sea level on the MOW intensity.During 1.25-0.7 Ma(the Mid-Pleistocene climate transition),low content of the elevated epibenthos group occurred at 100-kyr eccentricity maxima,possibly as a result of intensified African monsoon.Spectral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abundance of the elevated epibenthos group had prominent periodicities of 417 kyr,98 kyr,41 kyr,23 kyr and 19 kyr,close to Earth's orbital periods of eccentricity,obliquity and precession,suggesting teleconnections between the MOW dynamics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s.(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9-17)

南海明,许博超,黄湘通,杨守业,郭肖伊[4](2018)在《底栖有孔虫(Florilus decors)壳体微量元素/钙比值的LA-ICP-MS原位微区分析方法及应用——以长江口外海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深海沉积物中有孔虫壳体的微量元素、同位素测试技术已较为成熟,而河口近海沉积物中有孔虫壳体元素微区测试却鲜有报道。本文报道了一种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分析法测试取自长江口外沉积物中的有孔虫壳体元素/钙比值的技术,研究了氦气载气流量、能量密度、束斑大小、激光剥蚀频率等参数对测试结果的影响,优化了活体有孔虫原位分析方法。应用确定的测试条件对2016年7月取自长江口外的底栖有孔虫优美花朵虫样品(Florilus decors)进行测试,发现Mg、Sr等元素/钙比值在壳体不同位置上无显着差异,而Mn的数据较为离散,可能与有孔虫生长过程中经历的水环境及其变化有关。(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常凤鸣,赵松,李铁刚[5](2018)在《东海内陆架的末次冰消期冰融水脉冲事件记录:底栖有孔虫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末次冰消期约1.8 kaBP以来,高纬冰盖大面积消融,巨量的淡水倾泻进入北大西洋以及南极附近海域,导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近120~140m。众多记录显示末次冰消期海平面并非平稳的上升,而存在多次脉冲式的快速上升事件(Melt Water Pulse,MWP)。东海北部内陆架DC1钻孔中,底栖有孔虫组合和沉积物特征的变化清楚地揭示了一个末次冰消期海平面变化控制的叁段式沉积体系演变序列:冰消期(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学分会第十七次学术年会–中国古生物学会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第十八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7-20)

丁旋,樊耘畅,樊加恩,印萍,李秋子[6](2018)在《海岸带沉积物中不同属种底栖有孔虫对~(14)C测年的影响及其原因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底栖有孔虫是浅海陆架区钻孔岩芯~(14)C测年的良好材料,但由于其个体细小,为了获得足够的样品量,常常采用不区分属种和大小的混合壳体样品,不利于高分辨率的古环境研究。本研究以东海陆架浙闽沿岸泥质区的钻孔沉积物样品为例,对其中不同的底栖有孔虫属种壳体化石分别进行~(14)C测年,结果显示同一沉积物样品中不同的底栖有孔虫属种壳体化石~(14)C年龄值存在差异,以Quinqueloculina spp.壳(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学分会第十七次学术年会–中国古生物学会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第十八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7-20)

董帅帅,类彦立,李铁刚,翦知泯[7](2018)在《底栖有孔虫群落对海水pH降低的响应——实验生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吸收了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CO_2,导致全球海水pH下降,生活于其中的钙质生物(如有孔虫)最有可能受到影响。本研究采集了黄海陆架区不同深度(34-73 m)的五个站位的沉积物,在船上对整个底栖有孔虫群落连同沉积物在3个pH(8.3,7.8和7.3)下分别进行6周和12周的活体培养,以研究底栖有孔虫群落对海水pH和培养时间的响应。实验共鉴定出活体底栖有孔虫60种,共计5918只。统计分析表明,绝大部分有孔虫群落参数(群落丰度、物种数、Margalef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在5个站位均随海水pH降低而显着(p<0.05)减小。此外,底栖有孔虫对海水pH降低的响应存在物种特异性:Protelphidium tuberculatum和Cribroelphidium frigidum对海水pH降低非常敏感,在低pH的海水中消失;而其他种类的底栖有孔虫(如Lagenammina atlantica、Verneuilinulla advena、V.propinqua、Haplophragmoides applanata和H.canariensis)可以耐受低pH的海水。对底栖有孔虫壳质类型组成分析表明,玻璃质壳有孔虫含量与海水pH呈显着正相关,而胶结质壳有孔虫含量与海水pH呈显着负相关。不同培养时间(6周和12周)仅对近岸站位的底栖有孔虫群落产生显着影响,而远岸站位的底栖有孔虫群落在低pH海水中培养6周即完全衰退。本研究表明,黄海陆架区近岸区域的底栖有孔虫群落对海水pH降低具有较高的抵抗力,而远岸区域的底栖有孔虫(尤其是黄海冷水团中央区域)最容易受到海水pH降低的负面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学分会第十七次学术年会–中国古生物学会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第十八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7-20)

李蒙,类彦立,李铁刚[8](2018)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青岛湾底栖有孔虫群落对温度变化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潮间带环境复杂多变,生活于其中的底栖有孔虫受包括温度在内的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实验室条件下将取自青岛湾潮间带含有底栖有孔虫的表层沉积物在5个温度(6,12,18,24和32℃)下培养100天,每个温度下4个处理,获得并分析了活体底栖有孔虫共计6205枚。结果显示20个处理下有孔虫丰度为66–158枚/克干重,最低丰度出现在6℃(平均74枚/克干重),最高丰度出现在18℃(平均131枚/克干重)。各条件下玻璃质壳有孔虫均占绝对优势,有孔虫丰度N(枚/克干重)与温度T(℃)呈二次相关N=25.38+11.17*T-0.32*T2(R2=0.522)。实验设计的温度范围内,随着培养温度的升高,底栖有孔虫的物种数、群落丰度、Margalef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和物种均匀度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叁种壳质类型的有孔虫丰度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不同壳质类型的有孔虫峰值丰度出现的温度不同。随温度升高,瓷质壳有孔虫比例升高,而玻璃质壳有孔虫比例降低;优势种中Quinqueloculina seminula丰度和比例均升高,Ammonia beccarii,A.tepida丰度和比例均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A.aomoriensis丰度先上升后下降,比例先下降后上升。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室培养环境下,温度变化会显着影响潮间带底栖有孔虫的群落组成,不同种的底栖有孔虫对温度变化的响应存在差异,这将为应用底栖有孔虫的群落组成反演古环境提供一定的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学分会第十七次学术年会–中国古生物学会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第十八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7-20)

钟福昌,向荣[9](2018)在《底栖有孔虫群落对南黄海中部泥质区全新世海洋环境演化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南黄海是一个地理位置独特的陆架浅海,在独特的环流体系下形成了巨厚泥质沉积体,作为高沉积速率的稳定沉积体,它蕴含着丰富的古环境变化信息,是研究过去海洋环境和气候变化的绝佳档案库。深入研究南黄海中部泥质区对理解区域环境变化机制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南黄海中部泥质区不同位置7个沉积物柱样的底栖有孔虫群落分析,通过综合对比系统探讨了南黄海中部泥质区全新世期间古环境阶段性演化特征,首次重建了全新世期间黄海中部冷水团的演化史,并初步探讨了影响黄海中部冷水团强弱变化的驱动因素。所得主要认识和结论如下:南黄海中部泥质区14 ka以来经历了3个主要的演化阶段:14~10 ka期间,南黄海中部泥质区北缘整体呈滨岸环境,水深较浅,底栖有孔虫丰度相对较高,南黄海中部泥质区中心区域离岸较远,水深较深,底栖有孔虫丰度很低;在10~8 ka期间,海平面呈现快速上升时期,整体陆架环境较动荡,水动力环境较强,南黄海中部泥质区几乎无底栖有孔虫出现;8 ka以来,南黄海中部泥质区中心区域进入泥质沉积,黄海中部冷水团核心区域形成,底栖有孔虫丰度逐渐增加并达到与现在相当的水平,南黄海中部泥质区北缘在8 ka左右虽已进入泥质沉积,但7 ka左右才开始受到黄海中部冷水团的影响。通过多柱样的粗组分数据和年代数据综合对比,我们认为南黄海中部泥质区的形成年代在10~7.5ka期间,不同位置泥质沉积的形成年代有显着区域差异。总体上,南黄海泥质区西北缘、西缘泥质沉积较早形成;南黄海中部泥质区中心和北缘的泥质沉积形成略晚一些。结合各柱样中底栖有孔虫丰度数据进行分析,我们认为南黄海中部泥质区泥质沉积的形成时间可能早于黄海中部冷水团的形成时间,且南黄海中部泥质区不同位置受到黄海冷水团影响的起始时间也存在区域差异。根据南黄海中部泥质区7个沉积物柱样中底栖有孔虫群落结构特征以及Q型因子分析结果,首次重建了近7 ka来南黄海中部冷水团的阶段性演化序列:7~5 ka期间,南黄海泥质区各柱样中底栖有孔虫以Ammonia ketienziensis为主,指示黄海中部冷水团为全新世最强盛期,黄海沿岸流对南黄海中部泥质区底层水体影响较小;5.0~3.0 ka期间,各柱样中Ammonia ketienziensis含量显着减少,而Hanzawaia nipponica显着增加,表明南黄海中部冷水团较前一阶段有所减弱,,其范围有减小的趋势,而黄海沿岸流对南黄海中部泥质区西北缘和西缘的影响略有增加但影响依然较小,且无法影响到泥质区中心位置;3.0 ka以来,指示黄海沿岸流的低温、低盐属种Protelphidium tuberculatum和Buccella属分子开始在南黄海中部泥质区西北缘和西缘较多出现,反映了黄海沿岸流对黄海中部泥质区外围底层水体的影响显着增强,而黄海中部冷水团则为7 ka来最弱阶段。整体上,全新世期间黄海中部冷水团和黄海沿岸流对南黄海中部泥质区西北缘、北缘底层水体的影响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全新世期间南黄海环流体系的波动演化可能是区域气候因素(ENSO、东亚冬季风及北半球太阳辐射)在不同时期综合影响黄海环流体系进而作用于南黄海区域的结果。(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学分会第十七次学术年会–中国古生物学会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第十八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7-20)

李蒙,类彦立,李铁刚,王雪皎,郑萌萌[10](2018)在《实验室培养下温度和盐度对底栖有孔虫Ammonia aomoriensis (Asano,1951)存活和生长的影响——基于形态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叁个温度(6℃,12℃和18℃)和四个盐度(20‰,25‰,30‰和35‰)完全交互条件下,对中国近海常见底栖有孔虫Ammonia aomoriensis活体进行单个体分组培养实验,每组12个体,实验周期为28d,每两天测量虫体长径和短径、记录房室数目和存活情况,以研究温度和盐度对A.aomoriensis存活、生长和形态变化的影响。统计结果显示,在实验设计的温度和盐度范围内,低温对其存活具有抑制作用,6℃时虫体出现死亡早且最终存活率低,而盐度无明显影响;温度对A.aomoriensis长径和短径的生长均有极显着的影响(p<0.001),随着温度升高,生长加快;盐度对A.aomoriensis长径和短径的生长均无显着的影响。实验设计中最适宜的18℃时,两圈房室以上的A.aomoriensis每生长一个房室平均时间3.5-7d,长径和短径的生长速率分别为0.7~1.3μm/day、1.2~1.9μm/day。培养结束后A.aomoriensis的虫体长宽比与温度显着相关(p<0.05),与盐度无显着相关,且温度升高,个体长宽比减小,形态更接近于圆形,推测其可以作为指示温度变化的指标。温度和盐度对A.aomoriensis的交互作用在长径的生长中显着,在短径的生长和长宽比中不显着。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相比于盐度,温度对A.aomoriensis存活、生长和形态变化影响更显着。(本文来源于《微体古生物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底栖有孔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黄海中部冷水团与现代黄海环流体系密切相关,对区域海洋环境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黄海冷水团的变迁对理解区域环境变化机制有重要意义.底栖有孔虫群落对底层水体环境变化响应敏感,是底层水团重建的重要指标.对南黄海中部泥质区N02柱样中沉积物样品进行底栖有孔虫群落分析,重建了南黄海中部冷水团全新世期间的演化.底栖有孔虫的群落结构特征及Q型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全新世沉积环境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6.9~5.0ka期间,底栖有孔虫以Ammonia ketienziensis为主,指示南黄海中部冷水团为全新世最强盛期,黄海沿岸流对研究区域底层水体的影响较小; 5.0~2.9ka期间, Ammonia ketienziensis含量显着减少,而Hanzawaia nipponica显着增加,表明南黄海中部冷水团较前一阶段有所减弱,其影响范围有减小趋势,相应的黄海沿岸流对研究区域底层水体的影响略有加强但影响依然较小; 2.9ka以来,指示黄海沿岸流的低温、低盐属种Protelphidium tuberculatum和Buccella属分子开始较多出现,反映了黄海沿岸流对研究区域底层水体的影响显着增强,而南黄海中部冷水团则为7ka来最弱阶段.整体上,全新世南黄海中部冷水团和沿岸流对研究区底层水体的影响呈此消彼长的关系.南黄海中部冷水团在全新世期间的波动演化可能是区域气候因素(ENSO、东亚冬季风及北半球太阳辐射量变化等)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配置综合作用于南黄海区域的结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底栖有孔虫论文参考文献

[1].陈龙,黄明立,史宇坤.底栖有孔虫壳体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指标及其“生命效应”[J].微体古生物学报.2019

[2].钟福昌,向荣,杨艺萍,赵美训.近7ka来南黄海中部冷水团演化的底栖有孔虫记录[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8

[3].郭启梅,李保华,Jin-Kyoung,Kim.中更新世前后地中海溢出流演化——来自130万年以来葡萄牙岸外底栖有孔虫的证据(英文)[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4].南海明,许博超,黄湘通,杨守业,郭肖伊.底栖有孔虫(Florilusdecors)壳体微量元素/钙比值的LA-ICP-MS原位微区分析方法及应用——以长江口外海域为例[J].海洋学报.2018

[5].常凤鸣,赵松,李铁刚.东海内陆架的末次冰消期冰融水脉冲事件记录:底栖有孔虫证据[C].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学分会第十七次学术年会–中国古生物学会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第十八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6].丁旋,樊耘畅,樊加恩,印萍,李秋子.海岸带沉积物中不同属种底栖有孔虫对~(14)C测年的影响及其原因初探[C].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学分会第十七次学术年会–中国古生物学会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第十八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7].董帅帅,类彦立,李铁刚,翦知泯.底栖有孔虫群落对海水pH降低的响应——实验生态学研究[C].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学分会第十七次学术年会–中国古生物学会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第十八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8].李蒙,类彦立,李铁刚.实验室培养条件下青岛湾底栖有孔虫群落对温度变化的响应[C].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学分会第十七次学术年会–中国古生物学会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第十八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9].钟福昌,向荣.底栖有孔虫群落对南黄海中部泥质区全新世海洋环境演化的响应[C].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学分会第十七次学术年会–中国古生物学会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第十八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10].李蒙,类彦立,李铁刚,王雪皎,郑萌萌.实验室培养下温度和盐度对底栖有孔虫Ammoniaaomoriensis(Asano,1951)存活和生长的影响——基于形态测量[J].微体古生物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柱状样岩心的沉积序列、粒度垂...岗巴地区强东剖面部分底栖有孔虫孔底栖有孔虫丰度(a)...岗巴强东剖面上白垩统冷青热组底栖西藏岗巴地区强东剖面C/T界线附近#~4 灌木和草本花粉含量与北大西洋底栖

标签:;  ;  ;  ;  ;  ;  ;  

底栖有孔虫论文_陈龙,黄明立,史宇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