萃取发酵论文-相龙贝,李小蓉,曹雁平,王成涛,杨雪莲

萃取发酵论文-相龙贝,李小蓉,曹雁平,王成涛,杨雪莲

导读:本文包含了萃取发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红曲色素,萃取发酵,正交实验,发酵罐

萃取发酵论文文献综述

相龙贝,李小蓉,曹雁平,王成涛,杨雪莲[1](2019)在《红曲霉液态萃取发酵产红曲色素的放大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曲色素是通过红曲霉菌发酵而制备的一种天然药食两用的色素。萃取发酵,通过在发酵培养基中添加萃取剂,解除胞内红曲色素的积累作用和负反馈抑制,从而提高红曲色素产量。根据前期研究,将筛选得到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植物油配比,所得萃取剂具有较为理想的萃取能力和生物相容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发酵罐放大培养,优化了发酵罐发酵条件,并研究了萃取发酵对红曲色素产量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以及正交实验优化得到发酵罐生产的最佳条件:转速为200 r/min,通气量为3 v/vm,pH为5.0。在此条件下,红曲红、橙、黄色素含量分别达到164.7 U/mL、132.4 U/mL、122.6 U/mL。加入Brij 35后,红曲红、橙、黄色素含量可分别达到239 U/mL、203.7 U/mL、187.1 U/mL,相对于常规发酵提高了45.11%、53.85%、52.61%。(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13)

[2](2019)在《从水溶液中萃取乙酸的溶剂及厌氧微生物发酵生产乙酸的工艺(续)》一文中研究指出(上接第9期第40页)将含有改性溶剂/助溶剂和乙酸的溶剂流股送至含有第一"溶剂"塔,收集器和第二"酸"塔的蒸馏系统。在低沸点助溶剂和0.3atm的温和真空压力的条件下操作第一蒸馏塔,使塔温最小化并允许从改性溶剂A和一些助溶剂分离出乙酸、水和助溶剂的塔顶产物,所述助溶剂保留在塔的底部。通过真空操作将底部温度保持在130℃的最高温度。将塔底的(本文来源于《乙醛醋酸化工》期刊2019年10期)

[3](2019)在《从水溶液中萃取乙酸的溶剂及厌氧微生物发酵生产乙酸的工艺(续)》一文中研究指出(上接第8期第39页)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涉及本发明的改性溶剂与选择的助溶剂的混合物,该混合物还具有用于萃取和蒸馏过程以回收乙酸方法的优选特性。可以选择多种非醇助溶剂作为上述改性溶剂的外加剂,也可以选择市售的Adogen283溶剂。由于使用Adogen283溶剂及其改性形式可能具有较高的分布系数,因此在这些混合物中可以使用多种助溶剂。助溶剂仅与混合物中使用的助溶剂的比例,成比例地降低Kd。例如,50%Adogen283溶剂或其改性形式和50%任何类型助溶剂的混合物具有纯Adogen283溶剂的(本文来源于《乙醛醋酸化工》期刊2019年09期)

[4](2019)在《从水溶液中萃取乙酸的溶剂及厌氧微生物发酵生产乙酸的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种从水不溶性溶剂/助溶剂混合物中提取乙酸的方法,包括(a)水不溶性溶剂,其包含大于50%(体积)的高支链二烷基胺异构体混合物和小于约1%(体积)的单烷基胺,所述溶剂的分布系数大于10;(b)沸点低于所述溶剂(a)沸点的非醇助溶剂的至少10%(按体积计)。用于从水物流中提取乙酸,优选水不溶性溶剂包括高支链二烷基胺的异构体混合物的体积约91%、单烷基胺的体积约0.2%和叁烷基胺的体积约9%,所述溶剂的分配系数大于10。用于生产乙酸的厌氧微生物发酵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在生物反应器中发酵包含选自(1)一氧化碳,(2)(本文来源于《乙醛醋酸化工》期刊2019年08期)

李洁,王喻淇,梅晓丹,刘子菡,宋帅[5](2019)在《固相萃取结合UHPLC-LTQ-Orbitrap MS分析黄精发酵前后的化学成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固相萃取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静电场轨道质谱(UHPLC-LTQ-Orbitrap MS)技术对黄精发酵前后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方法采用Waters HSS T3(100 mm×2.1 mm,1.7μm)色谱柱,以0.1%甲酸水溶液和的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 mL/min,在电喷雾正离子模式下进行检测,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对各主要色谱峰进行归属。结果根据所获得的精确相对分子质量,同时结合色谱保留行为、质谱裂解规律、特征碎片离子、对照品比对以及相关文献报道,共鉴定发酵前后黄精中的69个化学成分,包括57个甾体皂苷类成分、5个黄酮类成分、4个叁萜皂苷类成分、2个生物碱类及1个有机酸类成分。其中,从发酵前黄精提取液中鉴定了62个化学成分,从发酵后黄精提取液中鉴定了18个化学成分。结论发酵对黄精中的化学成分影响很大,如成分异构化、原生苷种类以及含量减少、次生苷或苷元含量的增多等,可为黄精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9年13期)

何嘉敏,于兰,于新,刘学云,江芳[6](2019)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分析益生菌发酵复合果蔬汁挥发性成分》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果蔬汁发酵前后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比较,为提高果蔬发酵产品的质量提供参考。该文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分析发酵果蔬汁的挥发性成分并对其方法进行了优化。结果显示,益生菌发酵复合果蔬汁饮料发酵前后香气成分及含量有显着差异,共鉴定出67种挥发性成分。发酵后产生27种新挥发性成分,消失了3种挥发性成分,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也由发酵前的18.94%增加为67.90%。其中醇类化合物、酸类化合物、酯类化合物、烃类化合物、醛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均有增加,还鉴定出了乙基香兰素及异丁基噻唑。(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9年16期)

冯冬[7](2019)在《关于温和搅拌辅助膜分散法增强发酵液丙酸萃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丙酸(Propionic acid,简称HA)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细化工原料,应用十分广泛,丙酸及其盐是目前世界上最安全有效的食用性防腐剂。由于具备价格低廉、经济效益高以及条件温和等优点,生物发酵法生产丙酸受到了越来越普遍的关注。然而发酵液成分复杂且丙酸含量较少,常用的分离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如萃取方法需通过剧烈的机械搅拌才可获得高萃取率,但是剧烈的搅拌会破坏发酵液中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从而造成乳化等现象,极大地影响了萃取性能。此外生物发酵法制备羧酸过程中分离的费用通常要占到总成本的40%以上,因此如何经济高效地实现发酵液中丙酸的分离回收意义重大。膜分散萃取方法是一种具有高效、快速分离、分相快等优点的分离方法,本论文首次采用温和搅拌辅助膜分散萃取方法对发酵液中丙酸进行分离回收。实验采用了自搭建的膜分散设备为研究模型,采用了玻璃砂芯为分离膜材料,叁辛胺(Triocylamine,简称TOA)与磷酸叁丁酯(Tributyl phosphate,简称TBP)作为萃取剂,正辛醇与磷酸叁丁酯为稀释剂,并采用低速搅拌提供适宜的膜表面横向剪切力,避免了膜表面的物料堆积污染和发酵液乳化负影响。论文对膜分散行为,搅拌辅助膜分散萃取丙酸的热力学,动力学,传质机制以及膜反萃丙酸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萃取剂浓度、丙酸浓度、相比对萃取性能的影响,评估了萃取过程中的分配系数(Partition coefficient,简称K_D)、负载率(loading rate,简称Z)、萃取效率(Extraction efficiency,简称E)。叁辛胺-正辛醇体系,相比为1:1,V_(HA)=1%,V_(TOA)=40%,一级萃取效率几乎可高达100%。分别以传质平衡时间和总体积传质系数(Total volumetric mass transfer coefficient,简称K_ta)作为参数对比了两种萃取方法的动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温和搅拌辅助膜分散萃取方法获得更小粒径的液滴(70-250μm),相接触面积提升1.42-5.29倍,加快了传质平衡。应用G1玻璃砂芯温和搅拌辅助的膜分散萃取实验达到传质平衡的时间比机械搅拌萃取快2-10倍。温和搅拌膜分散方法的K_ta始终大于搅拌方法,最大值可提升0.06 s~(-1),验证了温和搅拌辅助膜分散方法增强了丙酸萃取的动力学性能。通过分析萃取过程中的传质阻力揭示了膜分散萃取过程的传质机理,温和搅拌辅助的膜分散萃取过程的传质阻力小于机械搅拌萃取过程。丙酸及萃取剂浓度都对萃取过程的传质机制有一定的影响,例如V_(HA)从1%增大到5%,萃取过程由有机相传质控制转变为由反应过程以及传质过程共同控制。V_(TBP)从10%增大到80%,R_o从20%增加到75%左右,这意味着传质过程逐渐从反应过程的控制变为控制反应过程和传质过程,最后到传质过程控制。采用疏水性膜进行膜分散反萃实验,氢氧化钠水溶液作为分散相,含有丙酸的有机相作为连续相,通过膜分散的反萃过程实现了有机相的再生,叁辛胺-正辛醇体系在最优实验条件下,多级反萃效率高达100%,总富集因子可达到25。反萃之后的有机相再次进行膜分散萃取丙酸实验,萃取性能几乎没有减弱。通过红外光谱分析证明了膜分散萃取以及膜分散反萃丙酸的性能。(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李佳明,裴红运,赵文婧,高玉花,张向阳[8](2019)在《超声萃取-重氮偶合光度法快速检测发酵茶中亚硝酸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超声萃取法提取6种不同发酵茶中的亚硝酸盐,并用重氮偶合光度法测定其含量。结果表明,用超声萃取-重氮偶合光度法测定发酵茶叶中的亚硝酸盐,其结果与常规的水浴提取-重氮偶合光度法无差异,且该方法具有简便省时,不需加热,适于批量测定的优点,可以作为一种快速测定发酵茶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茶叶》期刊2019年05期)

吴继宏,余菁菁,周林,朱爽[9](2019)在《双水相体系萃取分离发酵液中的裂褶菌多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裂褶菌发酵液为原料,采用双水相体系对裂褶菌多糖(SPG)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通过比较乙醇/Na_2CO_3、乙醇/K_2HPO_4、乙醇/(NH_4)_2SO_4、PEG/(NH_4)_2SO_4 4种组成的双水相体系对SPG的萃取率和分配系数的影响,确定最佳双水相体系;考察有机相和无机相的质量分数及料液比对SPG萃取率及蛋白质清除率的影响,进一步优化了萃取条件;最后采用红外光谱验证了多糖的结构。结果表明:最佳双水相萃取体系为25%乙醇/20%Na_2CO_3,最适料液比(v/w)为1:15时,SPG的萃取率达94.14%±1.59%,蛋白质清除率为93.35%±5.73%;红外光谱可以推断分离的多糖为裂褶菌多糖,含有呋喃环,糖苷键可能为α型。(本文来源于《食品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裴莹,黄斌[10](2019)在《双水相萃取发酵液中的α-酮戊二酸》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新型的低分子有机溶剂/无机盐双水相体系来萃取分离发酵液中的α-酮戊二酸。用双光束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对α-酮戊二酸进行定性定量测定,确定了其最佳吸收波长为235.14 nm,确定标准曲线回归方程,在0.005—0.25 g/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采用浊点法绘制了丙酮/(NH_4)_2SO_4双水相体系的相图。实验主要研究丙酮用量、(NH_4)_2SO_4用量和萃取温度对α-酮戊二酸在两相中分配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为:系统总量40 g,发酵液用量10 g,丙酮10 g,硫酸铵4 g,温度25℃。在此条件下,α-酮戊二酸的分配系数为1.67,萃取率为90.14%。(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期刊2019年03期)

萃取发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上接第9期第40页)将含有改性溶剂/助溶剂和乙酸的溶剂流股送至含有第一"溶剂"塔,收集器和第二"酸"塔的蒸馏系统。在低沸点助溶剂和0.3atm的温和真空压力的条件下操作第一蒸馏塔,使塔温最小化并允许从改性溶剂A和一些助溶剂分离出乙酸、水和助溶剂的塔顶产物,所述助溶剂保留在塔的底部。通过真空操作将底部温度保持在130℃的最高温度。将塔底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萃取发酵论文参考文献

[1].相龙贝,李小蓉,曹雁平,王成涛,杨雪莲.红曲霉液态萃取发酵产红曲色素的放大工艺研究[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2019

[2]..从水溶液中萃取乙酸的溶剂及厌氧微生物发酵生产乙酸的工艺(续)[J].乙醛醋酸化工.2019

[3]..从水溶液中萃取乙酸的溶剂及厌氧微生物发酵生产乙酸的工艺(续)[J].乙醛醋酸化工.2019

[4]..从水溶液中萃取乙酸的溶剂及厌氧微生物发酵生产乙酸的工艺[J].乙醛醋酸化工.2019

[5].李洁,王喻淇,梅晓丹,刘子菡,宋帅.固相萃取结合UHPLC-LTQ-OrbitrapMS分析黄精发酵前后的化学成分[J].中草药.2019

[6].何嘉敏,于兰,于新,刘学云,江芳.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分析益生菌发酵复合果蔬汁挥发性成分[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

[7].冯冬.关于温和搅拌辅助膜分散法增强发酵液丙酸萃取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9

[8].李佳明,裴红运,赵文婧,高玉花,张向阳.超声萃取-重氮偶合光度法快速检测发酵茶中亚硝酸盐[J].中国茶叶.2019

[9].吴继宏,余菁菁,周林,朱爽.双水相体系萃取分离发酵液中的裂褶菌多糖[J].食品科技.2019

[10].裴莹,黄斌.双水相萃取发酵液中的α-酮戊二酸[J].化学工程.2019

标签:;  ;  ;  ;  

萃取发酵论文-相龙贝,李小蓉,曹雁平,王成涛,杨雪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