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雪平
摘要:就阅读来说,强调学生要“读”:朗读、诵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总之要多读,反复读,要读得熟,以至背出来。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应主张学生去体验、感悟、理解、评判,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以往由教师把现成的结论塞给学生,以大量的、空洞的理性分析排斥个人感悟的做法。因此,本文主要讨论了如何让学生从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的问题。
关键词:朗读;体验;课外阅读;略读;浏览
一、重视诵读教学,使学生读得正确,并逐步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
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例如,学生朗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些句子时,速度要慢,节奏要缓,语音要轻,语调要低。从而使人进入到梦一般的意境中去,想像欣欣向荣和平等的世外桃源美景。学生朗读《三峡》中的“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读这些句子,速度要快,节奏要急,语音要重,语调要高。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充分领略到一泻千里的江水的气势,既使人感到惊心动魄,又使人感到豪气万丈,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充满趣味。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读的情境,给足读的时间,为学生提供读的帮助,让学生自由地读、充分地读、在读中体会、不断感悟。
正确朗读的基本要求包括:1.读准字音。要读得清晰、洪亮,不容许有丝毫含糊,对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尤其要认真对待。这样读才能促进听觉记忆,有助于正确地掌握词义;2.节奏鲜明。关键在于要正确地划分停顿,既要根据词与词之间关系的疏密来划分一句话中的停顿(这种停顿一般极短,但能察觉出来),又要善于区分复句和分句后的停顿(前者较长,后者较短)。也要指出,这样做有助于正确把握句意;3.读出一点语气。主要是读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这四种语气。判断语气的根据主要是文意,也要看用了哪些虚词。这一条有一定的难度,在起始阶段教师不妨作一点示范性的说明。例如“不足为外人道也”当用祈使语气读,用“也”作结表示诚恳地希望如此;“大道之行也”当用陈述语气读,“也”有提示下文的作用。
文言文的背诵使学生逐步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把背诵练习移到课堂上来,置于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当堂达到成诵或基本成诵。在课上实现成诵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诵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学生不仅在课下乐于继续练习以求巩固,而且敢于尝试背诵课本以外的名文。
二、重视阅读体验,注重阅读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课程标准》真正的阅读首先应该保持阅读的新鲜感,不带任何先入的主见、不做任何分析地去读,以感悟为基础。要亲身体验与作品中的人物共命运,同欢乐,体察他们心灵的每一个细微的颤动。在学习《狼》一课时,有学生认为屠户不但勇敢而且有智慧,但是在夜晚一个人走山路还是不好,如果能结伴而行就不会出现那么危险的情况。阅读教学要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创设宽松自由的对话环境,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的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对课文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感悟”,要尽可能少归纳,培养他们的语言感觉,生活应该是“感悟”的基础。例如有一次初三语文自测试卷中有一篇文章为《江南古镇》,文中描绘古镇上那些青石板中间的沟渠见证了古镇曾经的繁荣和历史的沧桑变化,还有蜿蜒的河流和绵远的群山,意境优美。学生读着读着就说:“老师,这不就是我们名口镇吗?”“是吗!我觉得你善于联想,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不错!其实我觉得江南地区很多小镇都有相似之处,文中对古镇的描绘用来形容我们名口镇也可以。”还有一次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时,学生自由讨论,有一个学生问道:“老师,为什么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火柴可以在墙上擦燃,而我家的火柴在墙上擦不出火来。”其实,当时笔者也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是如果笔者回答:“不知道!”或“不要胡说。”可能就会打消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于是笔者说:“这个问题,老师也不太清楚,等我回去查了资料搞清楚再告诉你好吗?”后来通过查资料搞清楚了这个问题然后才将答案告诉了这位学生。
三、要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广泛的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正确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营造宽松的环境,留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放下心来,走进课外阅读的缤纷世界,大胆地进行课外阅读要让学生广泛阅读,大量读书。
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课外阅读分量大,也是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不能靠教师的强制来完成。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特别是农村的孩子,不一定个个都很浓厚,要靠教师的培养。笔者认为对兴趣的培养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巧借课文激趣。例如:教过《出师表》或《隆中对》后问:同学们还想了解诸葛亮更多有趣的故事吗?请你看一看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好不好?
2.故事或问题引趣。教师把一篇篇幅较大的读物缩成一个故事讲出来,或提出一个与原著有关的问题引出来,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去探究原著。例如,为引导学生阅读《鲁滨逊飘流记》语文课上对学生说:“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讲一个有趣的故事。一六三二年,鲁滨逊出身在英国北部约克城一个体面的中产阶级家庭中,鲁滨逊的父亲希望他接受正规教育,将来学法律,过一种安稳、富足的小康生活,但他生性好动,脑中充满奇思异想,渴望漫游四海,去见识新天地。他不听父母的劝戒,不顾他们的反对,瞒着家人,开始了海上航行,结果遇上了可怕的风暴。他们的大船沉没,大家乘救生小艇侥幸逃离险境,拣回了性命。又遇善人资助盘缠,得以回到伦敦。那么这个年青人后来有没有再出海了。他在人生旅途中还遇到了哪些惊险的事情。请同学们自己去阅读《鲁滨逊飘流记》这部小说。学校图书馆有这本书。同学们轮流看,过几天谈感受。
3.定期召开课外阅读汇报会。让学生们谈读书的良好习惯,真正做到读有所得。
4.树立榜样。榜样能使学生产生向上的心理。平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毛泽东、高尔基、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在习作训练中,及时表扬班里喜爱阅读、写作进步较大的学生,请他们谈课外阅读的收获,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在阅读实践中的读,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语文阅读的效率,进而使学生真正爱上语文阅读。
作者单位:江西省乐平市名口中学
邮政编码:333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