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雁翎:科学技术与人的自由解放之思——基于马克思的科技思想视角论文

彭雁翎:科学技术与人的自由解放之思——基于马克思的科技思想视角论文

●哲学与文化

摘 要:技术异化是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科学技术统治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控制形式”,科学技术的价值属性成为人类社会争论的焦点。技术理性与统治理性之间的联姻为现实人类的生存发展构建了新的张力网,人的自由与解放有了新的时代困境。马克思站在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形成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的本质、价值性与异化现象等做了阐释,为正确看待与处理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的生存发展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价值参考,对思考现代人的解放与发展之路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技术异化;人的解放;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科学技术

每个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主旨和价值旨归,也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价值旨归和最高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之一,人的自由解放议题被提到了新的高度,也面临着新的困境。马尔库塞认为“技术的合理性已经变成政治的合理性。”[1],科学技术成为一种意识形态正对当前社会实施着新一轮的全面控制。事实上,随着数字时代的全面来临,技术合理性的逻辑已经蔓延至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的确受科学技术的控制明显加强,但科学技术是否真的具有价值属性?技术统治的生成逻辑是什么?在此背景之下人的自由解放又何以可能?这些重大现实问题在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思想中都能找到解答的影子。

国家统一的理论探讨——基于复杂性思维的视角 …………………………………………………… 朱 磊(4·26)

一、人类解放的技术理性困境

(一)技术理性统治成为新的控制形式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无所不在,已经成为调节和重构社会关系的重要因素。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不断改变着现代社会的生产关系和阶级结构,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情感态度、精神状态和思维认知,包括人的自主性在内的社会一切反对力量都在技术的协调下被逐渐消除。

1.社会成为技术统治下的极权主义一体化社会

科学技术革命源于西方,资产阶级掌握着劳动资料的所有权,是生产技术体系的主导者,“在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资本的属性决定了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性质,它给生产机器注入了获取剩余价值的价值指向”[2],科学技术带来的丰富物质资料的背后产生了由资本家所主导策划制造的“虚假需要”,例如当代社会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大量制造明星偶像,引导粉丝行为从“追星”变为“造星”,利用明星粉丝消费心理实现“技术造星”下的资本集聚。“虚假需要”实质上就是一种为了获得私人利益的强迫性消费,目的在于通过虚假消费实现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等同,“个人把社会的需求变成了自己的需求,这就必然把自己的利益和命运同整个社会的利益和命运联系在一起”[3],就此形成新的极权社会。

2.思想文化沦为控制形式

在当今社会,文化被工具化,各种艺术作品和文化形式都深刻的包含着政治倾向和资本逻辑,文化的创作和生产更多的是对现状的依附,正以“大众文化”为名逐渐丧失对现实的批判和唯美超越。在现代技术的推动下,“大众文化作为意识形态作用于大众的心理,从而操纵大众的现实行为”[4],科学技术正通过改变文化的形式、内容与性质控制消费文化的大众。比如,现代性消费文化张扬物欲,寻求以实现感官刺激来吸引消费者眼球,大众长期在这样的消费诱导下麻痹精神,逐渐养成碎片化、瞬时性、肤浅式的消费习惯,日渐丧失对世界的整体性、独立性、批判性的理性思维。现实生活中的人们通过技术“筛选”展示出的“现实”评价、反思现实,却殊不知早已被“虚假的现实”所诱导。科学技术正通过文化渗透实现技术理性统治的合理性。

技术是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就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13],人类解放只能在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实现。因此,技术困境仍然要在技术自身的进化中解决。人类的最终目标不是为了摆脱技术,而是要借助科技的力量实现人的尊严、幸福和发展。因此必须坚持和发展科技,避免对科学技术的误用和滥用。首先,校正技术的发展方向,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绿色技术产业,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利用科学技术推动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推动技术设计的人性化,始终让人民成为科技的主人。保证以人为本的原则贯穿科学技术建构和运转的全过程,要创造更多人民群众参与科学研究与技术创造的机会,不断提高人们的科技素养,使人真正从技术的压迫和束缚中解救出来。

“科学技术异化思想”来源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异化劳动”思想。技术异化是指由人类创造出来的科学技术及其产品变成了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在马克思的科学技术异化思想中分析了科学技术异化的表现形式,包括人的异化、社会的两极分化、自然的失衡等。在当代,虽然科技的进步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但人作为生产和生活的主体性被生产流程所限制和压抑,大机器生产让人的工作失去了本质的快乐和意义。科技的快速发展加快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竞争越发激烈,两极分化严重,人的生存压力加大,整个社会在科技发展带来的高速运转中变得焦躁和疲乏,引发了大量社会问题,人被机器异化成了另一种机器。除此之外,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的科学技术异化思想正确地揭示出了异化的根源是私有制,并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科技异化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而不是科技本身,私有制社会科技对人的奴役实质上就是人对人的奴役。“技术异化的根源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12]马克思对科学技术异化本质的揭示为我们正确思考和处理现代科学技术问题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即对现代科学技术问题的思考本质在于对现代社会关系的思考。

有机农业植物保护是有机农业生产中的重难点,由于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不能使用农药或其他化学药剂防治病虫害,因此,要依据“有机农业生产产品的加工认证规范”,以生物方法和物理方法防治病虫害的理念开展有机农业植物保护工作。

虽然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并没有对科学技术问题进行系统论述,但技术逻辑却贯穿在马克思分析、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个过程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和生活实践的全部考察,都是建立在分析机器生产的基础之上的”[5]。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思想散见于各个时期的著作、书信和笔记中,虽然较为分散,但却比较全面的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对科学技术的本质、价值属性及异化现象等做了阐释。

(二)合理化是技术统治的生成逻辑

两组护理效果分析: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BPRS 评分、复发率、治疗依从性以及护理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二、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思想

自由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科技的不断发展带来物质的极大丰富,人们看似可以自由消费,但这实际上只是资本逻辑引导下的行为选择,是一种“民主的不自由”。在科学技术时代,人的异化是自愿的、享乐的异化,人自愿沉溺于由技术打造的“舒适圈”中,盲目崇拜金钱和技术,沦为生产过程中机器的附庸,人的真正的发展需求被压抑,只着眼于追求局部、短暂的快乐,这种人性真正的不自由被自由和舒适的形式被永恒化和强化为“自由”,人们处在一种“不幸之中的幸福感”中,精神生活空虚,成为其中不自由的“自由人”。

(一)科学技术的本质

马克思从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角度,认为科学技术起源于人的感性实践,是人的重要实践活动,是直接的生产力,具有潜在的革命力量。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6]在这里,马克思是将技术视为人满足自身需要的工业活动,“认为技术或工业就是劳动,是全部人的劳动”[7],技术活动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形式,人类在运用技术改变自然的同时改变着自身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思维能力,是人基本的感性活动形式,是认识的源泉。除此之外,马克思还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展,科学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其规模是以往的时代根本想象不到的。”[8]从生产力角度指出科学技术是潜在的革命力量,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任何形态的技术都表现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伴而生。

(二)科学技术的价值中立性思想

粒子群算法是模仿鸟类的觅食行为,从随机解出发,通过迭代寻找最优解,通过适应度来评价解的品质,具有较好的健壮性和收敛性[8]。利用粒子群算法对LED阵列优化的步骤如下[9]:

(三)科学技术异化思想

3.被异化的“自由人”

三、现代人的自由解放之径

实现人的自由解放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终归属。必须正视当今由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所带来的系列社会问题,在不断反思批判人的生存境遇中寻求人的解放与未来发展的现实路径。

技术合理化是技术统治的核心,其本质就在于将技术统治的不合理性合理化。“合理化”实际上就是一种掩饰,但从对大众心理的影响而言,“合理化”在本质上也可以视作是一种顺从的经验式心理机制。技术之所以能被“合理化”,就是因为科学技术以其形式多样性、表面合理性以及全面覆盖性为现实生活中的人搭建起了一个新的经验世界,在无形中重构着整个世界的新秩序、新体制,人们在不自觉中将科技诱导的经验体系作为自身的行为判断标准和思维认知模式,心甘情愿地认同由科技带给人们表面上的平等、幸福和自由,才会看不到自己“经验”以外的东西,人的个性才会被束缚。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的批判中指出,科学技术只是一种工具和手段,与价值无涉,没有好坏、善恶之分,科学技术本身并不能成为剥削工人的力量,“机器不是经济范畴,正像拖犁的犍牛不是经济范畴一样。现代运用机器一事是我们的现代经济制度的关系之一,但是利用机器的方式和机器本身完全是两回事。火药无论是用来伤害一个人,或者是用来给这个人医治创伤,它终究还是火药。”[9]但是,马克思所说的这种中立性只是相对而非绝对的,是指科学技术作为一种人类改造自然的工具,是推动社会发展与变革的革命性力量,本质上体现着客观世界的真理性,具有普遍的服务性,本身与社会政治关系不大,这是针对其自然工具属性而言的。但科学技术源于社会实践,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体现着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社会属性。马克思曾指出:“技术展现了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展现了他的生活生产的直接过程,因而也展现了他的社会生活关系以及由它而产生的文化表现。”[10]因而,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的科学技术早已被打上了资本的烙印,资本家为了私人利益把自己的价值观念注入大机器生产过程中,“机器成了资本家阶级用来实行专制和进行勒索的最有力的工具。”[11]科学技术的运用成为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关系下的运用。总而言之,马克思的科学技术中立性思想所包含的价值中立是相对性的,具有一定的条件性,需要区分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的应用与科学技术本身属性的差异。

(一)在坚持和发展科技中超越技术困境

要想到达城乡空间完全融合发展,不能只依靠相互帮助、相互联系的城乡空间结构,还要依靠城乡之间的经济融合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只有城乡经济实现了融合发展,才能够说是真正的城乡融合。受到“城市搞工业、乡村搞农业”思想的长期影响,乡村经济以农业为主,收益比较低。因此,要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逐步达到城乡之间经济融合,从而实现城乡空间的真正融合。

(二)以真正的劳动确立人的主体性

劳动赋予人存在以价值,是最基本的人类交往行为,占据了人生命的绝大部分,是实现人的自由和个性的必经之路。关键在于实现当代人真正的劳动。真正的劳动是人的各种机能的自由消遣,是基于创造各种“真实需要”让人们真正享受到快乐的过程。如何在技术统治的社会里实现人真正的劳动?重视和还原人在劳动中主体性地位。劳动创造了人的生活世界,饱含着人对整体世界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超越性,是打破“单向度”的动力源泉。因此,需要在现代专业化劳动模式的前提下,优化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劳动环境、增强企业活力,最大限度的激发和肯定人的劳动中的自主性,还原人的主体性。必须正视当代科学技术对劳动方式和结构的重新调整和布局,积极利用科学技术回归人的主体性,以真正的劳动培养现代人的批判性和超越性思维。

(三)破除资本主义社会关系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4]。科学技术理性统治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其实质是以表面上的科学技术控制掩盖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下的人对人的奴役。因此,唯有打破和调整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关系,消灭和超越资本主义制度,才是实现人的解放的根本途径。在我国,面对现代社会中人的片面发展的生存状态,必须坚持以作为人类解放逻辑的现实实现的共产主义为方向和归属,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肯定和强化社会发展的自否定力量,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建设科技强国的出发点,使科技真正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四)打破压制性还原真实的需要

马尔库塞指出:“发达工业社会的显著特征是它有效地窒息那些要求自由的需要”[15],当今社会成为“异化消费”的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制造了“虚假的需要”,人的“真实需要”被压制,人的欲望在科技发展中不断扩张,带来“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最终加剧科技对人的控制。只有还原人的真实需求,根据人的本真发展需求来发展科技,才能超越由人自身设置的技术困境。首先,积极引导人们克制欲望,理性消费,回归简朴的生活方式,打破虚假需要对人的压制性,感受真实需求带给人们的本质快乐。其次,善于利用艺术在人思想上的解放作用,以人的感性原创力打破技术理性对人的压制性。艺术是调和感性与理性的中介,为人们得以释放自己的感性,回归自身提供了可能性。在当代社会,应注重优秀艺术作品对人心灵的启迪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16],以高雅艺术的繁荣推进现代人感性压抑的打破,引导人们重审自我,拾得真正的幸福。

参考文献:

[1](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7.

[2]董世龙.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53.

[3]陈学明.二十世纪的思想库——马尔库塞的六本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128.

[4]徐志坚.马尔库塞的工业社会批判与人的解放[J].江西社会科学,2018,38(4):38.

[5]于春玲.《资本论》对技术的文化哲学之思[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1):25.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2.

[7]陈健乐.论马克思早期技术哲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透视[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21):1.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72.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81.

[10]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5:410.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357.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83-484.

[13]习近平.习近平: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EB/OL].(2014-06-10)[2019-07-12].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4/0610/c1003-25128050.html.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15](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7.

[1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3.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4767(2019)04-0104-0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网络空间政治生态净化研究”(19BDJ021)

作者简介:

彭雁翎(1995-),女,四川广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要提高英语写作能力,需要通过大量的写作练习。需要学生自己课后大量的练习并掌握写作技巧。教师要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写作的意识,让他们有用英文写作欲望。

陈联俊(1974-),男,安徽桐城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研究方向:意识形态,网络政治。

[责任编辑:胡亭亭]

标签:;  ;  ;  ;  ;  ;  ;  ;  ;  ;  ;  ;  ;  ;  

彭雁翎:科学技术与人的自由解放之思——基于马克思的科技思想视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