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绿苗突变体论文-孙璇

黄绿苗突变体论文-孙璇

导读:本文包含了黄绿苗突变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白菜型油菜突变体,叶色黄绿,农艺性状,品质性状

黄绿苗突变体论文文献综述

孙璇[1](2018)在《一种叶色黄绿白菜型油菜突变体性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油菜属于十字花科芸薹属,是我国主要油料作物之一。本研究所用材料为自然突变产生的一种叶色黄绿白菜型油菜突变体BY,该材料主要特点是整个生育期叶色黄绿,能够直接观察分辨,通过观察分析该突变体形态特征、农艺性状、品质性状,测定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光合作用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叶绿体超微结构等方法发掘其育种价值,并初步探究油菜黄绿特殊叶色形成原因,为白菜型油菜育种提供遗传种质资源。研究发现:BY生育期、株高显着小于对照CK,可为矮杆、早熟品种选育提供备选基因。BY根茎所含碳水化合物、维生素C和维生素B2含量显着或极显着高于CK,BY籽粒所含硫苷极显着低于CK,能为低硫苷育种提供种质资源。BY有效分枝位,有效分枝数,20角粒数,千粒重极显着小于CK。BY在苗期,抽薹期和花期的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极显着低于CK,叶绿素a/叶绿素b比值大于CK;在苗期、抽薹期和花期BY净光合速率极显着低于CK。BY的Fo、Fv/Fm、Fv'/Fm'、QP、QN、ΦPSⅡ和ETR显着低于CK。BY组成基粒的类囊体数较少但排列整齐。初步说明BY产量性状较CK降低与叶绿体结构改变、光合色素含量降低、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光合作用参数降低有关。(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大学》期刊2018-12-01)

吴慧玉[2](2018)在《基于转录组测序分析小麦黄绿突变体Ygm叶色形成候选基因》一文中研究指出叶色突变体是研究植物叶绿素生物合成、叶绿体发育、光合作用以及核质基因互作等的特殊材料,其叶色变异的分子机理成为研究热点。小麦黄绿突变体Ygm是由冬小麦西农1718中发掘的一株自发黄绿突变体,经14代连续自交并定向选择黄绿突变型种子保留而成。自发现以来,已对Ygm的遗传特性、主要农艺性状、光合色素含量、光合作用特性、叶绿体超微结构及突变基因定位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Ygm突变体黄绿叶色形成的分子机制知之甚少,与叶色突变相关的候选基因还有待挖掘和利用。为了进一步揭示小麦黄绿突变体Ygm叶色突变的分子调控机制,本研究以拔节期Ygm分离后代中的两种极端表型,即黄化株(Y)和绿色株(G)的半展叶为材料,对其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基于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到的突变叶色候选基因,并结合叶绿素生物合成前体物质含量以及类胡萝卜素各成分含量水平分析,阐明了突变体叶色形成中主要色素类物质代谢变化,推测决定黄化叶色形成的关键候选基因。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建立了小麦绿色株G和黄化株Y的转录组数据库,共获得了389.20百万个clean reads。基因表达分析共筛选到1227个差异表达基因(DEG),其中689个基因在Y中显着上调表达,538个基因显着下调表达。GO富集分析发现大量差异表达基因参与代谢、结合和催化功能。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表明,叶绿素生物合成、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光合作用、光合生物的碳固定和碳代谢等通路中的DEGs与Y株叶色黄化密切相关。此外,还鉴定到了与叶绿素生物合成和叶绿体发育相关的早期光诱导蛋白(ELIPs)和大量的热激蛋白(HSPs)。在鉴定到的44个转录因子中,热激转录因子(Hsfs)占比最高,通过对7个Hsfs的靶基因进行预测,发现HSPs编码基因是与Hsfs互作最多的一组靶基因,说明Hsfs和HSPs编码基因的下调表达对Y株叶色变化也有一定影响。对涉及叶色突变的15个DEGs进行qRT-PCR验证,其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相符,证明了转录组测序结果的可靠性。2.对Y和G叶绿素合成前体物质测量发现,Y中叶片积累的ALA、PBG、Urogen III、Coprogen III和Proto IX的含量均显着高于G株,特别是Proto IX累积最为显着,而之后Mg-proto IX、Pchlide的含量却显着低于G株,由此推断Y株叶绿素合成受阻发生在Proto IX到Mg-proto IX这一步,镁螯合酶催化该步反应,结合转录组测序结果推断,编码镁离子鳌合酶H亚基的CHLH的下调表达,可能使镁螯合酶活性降低,进而导致Y株叶绿素合成受阻。3.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了黄化株Y和绿色株G中的5种类胡萝卜素含量,结果表明,玉米黄质、叶黄质和β-胡萝卜素是黄化株Y的主要类胡萝卜素。叶黄质和β-胡萝卜素是绿色株G的主要类胡萝卜素。与G相比,Y株叶片玉米黄质含量极显着上升,而β-胡萝卜素含量极显着下降,β-胡萝卜素羟化酶(BCH)催化该步反应,进一步证明了BCH编码基因的上调表达与Y株叶色黄化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04-01)

马志虎,孙国胜,张昌伟,杨玉霞,潘跃平[3](2013)在《SMARTer技术构建辣椒黄绿苗突变体叶片全长cDNA文库》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辣椒黄绿苗嫩叶为材料,提取总RNA,采用LD-PCR技术合成First-strand cDNA和ds cDNA。将分级纯化后的ds cDNA连接到载体pSMART2IFD上,用电穿孔法将重组子转化到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DH5α中,构建辣椒全长cDNA文库。文库质量检测结果显示:原始文库滴度为1.76×106PFU/ml,重组率为94%,插入片段长度为500~2 000 bp,平均长度为1 170 bp,表明构建的辣椒叶片cDNA文库较为理想,可用于目的基因筛选。(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刘胜,魏祥进,邵高能,唐绍清,胡培松[4](2012)在《一个黄绿相间水稻叶色突变体的图位克隆》一文中研究指出粳稻品种Asominori在组培过程中获得一个稳定遗传的叶片表现为黄绿相间斑马状的突变体zl1(zebra leaf1),zl1在苗期即表现为黄绿相间的斑马状,从四叶期开始斑马性状逐渐减弱转绿,至抽穗期叶片又逐渐转黄。与野生型相比zl1叁叶期、分裂盛期、抽穗期及成熟期叶片的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含量显着降低,同时其结实率、千粒重、株高显着下降。电镜观察结果显示,苗期突变体绿色部分与野生型基本一致,而黄色部分则表现为明显的异常。遗传分析结果表明,zl1突变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突变体与籼稻NJ11杂交获得F2定位群体,利用SSR、Indel等标记最终将该基因定位于第11染色体一个物理距离约为164.3Kb的区域内,在这一区域内通过预测发现有20个开放阅读框,其中在第19个开放阅读框的第10个内含子和第11个外显子的交界处发现一个碱基的突变,该突变导致突变体的CDNA在同一位置缺失了四个碱基,最终导致突变体基因发生移码,所编码该蛋白的第395个氨基酸处提前终止。选取15个已克隆的叶色相关基因和本实验的目的基因进行RT-PCR实验,结果显示:在叶片中突变体与野生型相比较HEMA1、YGL1、V1、V2、SPP的表达量显着上升,PORA、RbcL、Cab1、psaA、psbA、OSDVR及目标基因表达量显着下降,CAO1、RbcS、Cab2、OsPPR1的表达量变化不大。(本文来源于《2012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2-10-17)

李宁[5](2012)在《小麦黄绿突变体特性研究与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全球叁分之一的人提供稳定的粮食来源,其产量的提高对解决未来全球粮食问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叶色突变是一类具有明显表型特点的突变体类型,它不仅在高等植物叶绿素的生物代谢、叶绿体分化与发育、植物生理、基因功能等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实际的生产中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分别对来源于四倍体小麦Cappelli和六倍体小麦偃展4110的黄绿叶色突变体的农艺性状、叶绿体超微结构、温敏特性、遗传特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对控制四倍体小麦黄绿变体的基因ygld进行了定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黄绿叶色突变体的表型分析:两个小麦叶色突变体植株与野生型相比,叶片颜色表现出明显的黄绿色,而且在全生育期稳定地表达。色突变体植株的生长发育受到阻碍,但是可以正常生长和结实。此外,突变体的株高,有效分蘖,小穗数,穗长,穗粒数,单株重量,千粒重等农艺性状都受到了较大程度的影响,而且四倍体黄绿突变体的表型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2.叶绿体超微结构的观察: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的分析表明,与野生型的叶绿体超微结构相比,两个突变体的叶肉细胞中叶绿体数量和大小并没有明显的变化,但四倍体小麦ygld突变体内叶片中的叶绿体形状已变为近圆形,基粒类囊体的数目变异很大,基粒类囊体与基质类囊体在基质中的排列较为散乱;六倍体小麦ygla突变体内,许多叶绿体外层膜结构破裂严重,叶绿体内部结构暴露在外,但是类囊体和基粒等内部结构相对完好。3.叶片中色素含量分析:通过对植株叶片中色素含量的测量,发现与野生型相比,四倍体小麦ygld突变体的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的含量都发生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叶绿素a与叶绿素b含量之间的比值升高。六倍体小麦ygla突变体的叶绿素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同样较野生型中有较大幅度的下降。4.叶绿素荧光特性研究:四倍体小麦ygld突变体中光合系统(PS)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在突变体与野生型间无明显差异,但突变体的初始荧光值(Fo)、最大荧光值(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和电子传递速率(ETR)和野生型相比均有一定程度的减少。该结果表明ygld突变体光合系统(PS)受到了抑制,使得其光合能力减弱。六倍体小麦ygla突变体的各数值较野生型都有所下降,这些荧光特性也说明其光合能力和效率的减弱。5.四倍体小麦突变体ygld中基因的遗传及定位分析:遗传分析表明四倍体小麦ygld突变体的黄绿叶色表型是由两对隐性核基因控制的(χ~2(15:1)=0.0056, p﹥0.9),分别命名为ygld1和ygld2,其中ygld1被定位在染色体5AL上,与SSR分子标记wmc110共分离;ygld2定位在染色体5BL上,与SSR标记wmc28共分离。该研究结果为小麦黄绿叶色突变基因的克隆及其分子机制的解析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2-06-01)

张焕丽,郭晋太,黄江涛,朱永,韩建明[6](2006)在《辣椒黄绿苗突变体9906M的选育及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辣椒黄绿苗突变休9906M生物学性状、抗病性、遗传规律等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系为隐性突变体,属细胞核遗传,苗期性状明显,在辣椒材料更新、杂交育种及纯度鉴定上有较大的利用价值。(本文来源于《辣椒杂志》期刊2006年01期)

张焕丽,郭晋太,黄江涛,朱永,韩建明[7](2006)在《辣椒黄绿苗突变体9906M的选育及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辣椒黄绿苗突变体9906M生物学性状、抗病性、遗传规律等研究表明,该性状属隐性突变体,细胞核遗传,苗期性状明显,在辣椒材料更新、杂交育种及纯度鉴定上有较大的利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种业》期刊2006年02期)

张焕丽,韩建明,郭晋太,黄江涛,朱永[8](2006)在《辣椒黄绿苗突变体9906M的选育及遗传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辣椒黄绿苗突变体9906M及长羊角辣椒品种9906的特征特性进行观察测定,用9906M与9906正反交及测交、自交,并在杂交育种上作为亲本应用。结果表明辣椒黄绿苗突变体9906M系隐性突变体,细胞核遗传, 苗期性状明显,在辣椒材料更新、杂交育种及纯度鉴定上有较大的利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瓜菜》期刊2006年01期)

马志虎[9](2005)在《辣椒黄绿苗突变体特异种质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辣椒黄绿苗突变体为试验材料,对其进行了叶色遗传分析、生物学特性及生长动态、辣椒黄绿苗杂交一代果实杂种优势的研究,并利用其黄绿色隐性性状对其在辣椒杂种纯度鉴定、辣椒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及新品种选育等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 1.辣椒黄绿苗突变体是辣椒叶色黄绿色隐性突变体。结果说明辣椒黄绿苗突变为隐性突变,黄绿苗突变体性状为细胞核遗传,绿色与黄绿色性状受1对核等位基因控制,黄绿色性状对绿色性状为隐性性状。 2.对96-140牛角辣椒及96-140辣椒黄绿苗突变体(96-140YBM)生物学特性、生长动态、抗病性等方面进行了测定,试验结果表明96-140辣椒黄绿苗突变体不仅在生长势、叶片、株重、单果重等方面强于96-140,而且在抗疫病方面明显强于96-140牛角辣椒。96-140YBM性状遗传稳定,苗期遗传标记性状明显,在杂交育种及纯度鉴定上有较大的利用价值。 3.以转育黄绿苗辣椒标记性状的6个早熟辣椒为母本,3个甜椒为父本,配制10个杂交组合,对杂交一代果实杂交优势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辣椒黄绿苗杂交组合在果实长、果肉厚、单株挂果数性状优势超过高亲本性状,结果依次为10.01%、8.15%、1.05%,杂交优势明显。 4.应用苗期叶色标记技术、成株田间子房鉴定对25个辣椒样品进行了纯度鉴定。鉴定结果表明,苗期叶色标记技术和成株子房鉴定法纯度鉴定结果十分接近,呈显着相关,相关系数达0.9556,苗期叶色标记技术和田间子房鉴定法纯度鉴定结果基本一致,可代替大田子房鉴定法纯度鉴定。 5.以辣椒H97643分离世代中胞质雄性不育株为不育源,通过测交、回交进行辣椒黄绿苗96-140突变体(96-140YBM)的雄性不育的转育。在测交中发现辣椒黄绿苗96-140突变体(96-140YBM)有较强的雄性不育保持性、通过单株选择、连续回交转育,选育出了4个不育性稳定、园艺性状接近96-140YBM的辣椒雄性不育系96-140YBMA-n和相应的4个保持系96-140YBMB-n,并对不育系、保持系植物学性状进行了观测。 6.中晚熟杂交一代辣椒镇椒八号以长牛角椒自交系YBM96-140-2(黄绿苗)为母本,以甜椒椒自交系T9701为父本配制的一代杂交组合。镇椒八号为中早熟粗牛角形,杂交一代,果长15-20cm,横径4.4cm、果面光滑,单果重42.5g,果绿色,开展(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05-06-01)

马志虎,颜素芳,沈晓昆,宋春,金永庆[10](2001)在《辣椒黄绿苗突变体叶色标记技术在种子生产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述了种子形态鉴定法、田间种植鉴定、DNA诊断技术和同功酶电泳鉴定等4种鉴定方法的特点及局限性。对辣椒黄绿苗突变体的隐性叶色标记特性及其叶色标记技术在纯度鉴定、保持亲本纯度、提高杂交种子纯度和田间杂种纯度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种子世界》期刊2001年09期)

黄绿苗突变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叶色突变体是研究植物叶绿素生物合成、叶绿体发育、光合作用以及核质基因互作等的特殊材料,其叶色变异的分子机理成为研究热点。小麦黄绿突变体Ygm是由冬小麦西农1718中发掘的一株自发黄绿突变体,经14代连续自交并定向选择黄绿突变型种子保留而成。自发现以来,已对Ygm的遗传特性、主要农艺性状、光合色素含量、光合作用特性、叶绿体超微结构及突变基因定位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Ygm突变体黄绿叶色形成的分子机制知之甚少,与叶色突变相关的候选基因还有待挖掘和利用。为了进一步揭示小麦黄绿突变体Ygm叶色突变的分子调控机制,本研究以拔节期Ygm分离后代中的两种极端表型,即黄化株(Y)和绿色株(G)的半展叶为材料,对其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基于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到的突变叶色候选基因,并结合叶绿素生物合成前体物质含量以及类胡萝卜素各成分含量水平分析,阐明了突变体叶色形成中主要色素类物质代谢变化,推测决定黄化叶色形成的关键候选基因。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建立了小麦绿色株G和黄化株Y的转录组数据库,共获得了389.20百万个clean reads。基因表达分析共筛选到1227个差异表达基因(DEG),其中689个基因在Y中显着上调表达,538个基因显着下调表达。GO富集分析发现大量差异表达基因参与代谢、结合和催化功能。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表明,叶绿素生物合成、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光合作用、光合生物的碳固定和碳代谢等通路中的DEGs与Y株叶色黄化密切相关。此外,还鉴定到了与叶绿素生物合成和叶绿体发育相关的早期光诱导蛋白(ELIPs)和大量的热激蛋白(HSPs)。在鉴定到的44个转录因子中,热激转录因子(Hsfs)占比最高,通过对7个Hsfs的靶基因进行预测,发现HSPs编码基因是与Hsfs互作最多的一组靶基因,说明Hsfs和HSPs编码基因的下调表达对Y株叶色变化也有一定影响。对涉及叶色突变的15个DEGs进行qRT-PCR验证,其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相符,证明了转录组测序结果的可靠性。2.对Y和G叶绿素合成前体物质测量发现,Y中叶片积累的ALA、PBG、Urogen III、Coprogen III和Proto IX的含量均显着高于G株,特别是Proto IX累积最为显着,而之后Mg-proto IX、Pchlide的含量却显着低于G株,由此推断Y株叶绿素合成受阻发生在Proto IX到Mg-proto IX这一步,镁螯合酶催化该步反应,结合转录组测序结果推断,编码镁离子鳌合酶H亚基的CHLH的下调表达,可能使镁螯合酶活性降低,进而导致Y株叶绿素合成受阻。3.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了黄化株Y和绿色株G中的5种类胡萝卜素含量,结果表明,玉米黄质、叶黄质和β-胡萝卜素是黄化株Y的主要类胡萝卜素。叶黄质和β-胡萝卜素是绿色株G的主要类胡萝卜素。与G相比,Y株叶片玉米黄质含量极显着上升,而β-胡萝卜素含量极显着下降,β-胡萝卜素羟化酶(BCH)催化该步反应,进一步证明了BCH编码基因的上调表达与Y株叶色黄化密切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黄绿苗突变体论文参考文献

[1].孙璇.一种叶色黄绿白菜型油菜突变体性状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8

[2].吴慧玉.基于转录组测序分析小麦黄绿突变体Ygm叶色形成候选基因[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3].马志虎,孙国胜,张昌伟,杨玉霞,潘跃平.SMARTer技术构建辣椒黄绿苗突变体叶片全长cDNA文库[J].江苏农业学报.2013

[4].刘胜,魏祥进,邵高能,唐绍清,胡培松.一个黄绿相间水稻叶色突变体的图位克隆[C].2012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2

[5].李宁.小麦黄绿突变体特性研究与遗传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6].张焕丽,郭晋太,黄江涛,朱永,韩建明.辣椒黄绿苗突变体9906M的选育及利用[J].辣椒杂志.2006

[7].张焕丽,郭晋太,黄江涛,朱永,韩建明.辣椒黄绿苗突变体9906M的选育及利用[J].中国种业.2006

[8].张焕丽,韩建明,郭晋太,黄江涛,朱永.辣椒黄绿苗突变体9906M的选育及遗传机理研究[J].中国瓜菜.2006

[9].马志虎.辣椒黄绿苗突变体特异种质应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

[10].马志虎,颜素芳,沈晓昆,宋春,金永庆.辣椒黄绿苗突变体叶色标记技术在种子生产中的作用[J].种子世界.2001

标签:;  ;  ;  ;  

黄绿苗突变体论文-孙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