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反光罩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包括下壳(1)、中框(2)、灯板(3)、反光结构(4)、膜板结构(5)和上框(6);所述灯板(3)固定在下壳(1)内,所述反光结构(4)设置在灯板(3)上方且固定在中框(2)内侧,所述中框(2)外侧与下壳(1)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膜板结构(5)固定在中框(2)上侧,所述上框(6)设置在膜板结构(5)上方且与下壳(1)固定连接;所述灯板(3)上设置有多个光源,所述反光结构(4)上设置有多个反光罩(41),各所述光源位于反光罩(41)内,且各所述光源分别对应一个反光罩(41)。本实用新型用于改善背光模组的视觉效果和实现背光模组区域控光。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带反光罩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壳(1)、中框(2)、灯板(3)、反光结构(4)、膜板结构(5)和上框(6);所述灯板(3)固定在下壳(1)内,所述反光结构(4)设置在灯板(3)上方且固定在中框(2)内侧,所述中框(2)外侧与下壳(1)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膜板结构(5)固定在中框(2)上侧,所述上框(6)设置在膜板结构(5)上方且与下壳(1)固定连接;所述灯板(3)上设置有多个光源,所述反光结构(4)上设置有多个反光罩(41),各所述光源位于反光罩(41)内,且各所述光源分别对应一个反光罩(41)。
设计方案
1.一种带反光罩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壳(1)、中框(2)、灯板(3)、反光结构(4)、膜板结构(5)和上框(6);所述灯板(3)固定在下壳(1)内,所述反光结构(4)设置在灯板(3)上方且固定在中框(2)内侧,所述中框(2)外侧与下壳(1)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膜板结构(5)固定在中框(2)上侧,所述上框(6)设置在膜板结构(5)上方且与下壳(1)固定连接;所述灯板(3)上设置有多个光源,所述反光结构(4)上设置有多个反光罩(41),各所述光源位于反光罩(41)内,且各所述光源分别对应一个反光罩(4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反光罩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结构(4)上的反光罩(41)分为多个区块,不同区块的反光罩(41)反光角度和\/或深度不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反光罩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罩(41)的反光角度为80°~120°之间的任意值。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带反光罩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膜板结构(5)包括扩散板(51)和增光膜(52),所述扩散板(51)设置在反光结构(4)上方,所述增光膜(52)叠设在扩散板(51)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反光罩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光膜(52)设置两层,包括上增光膜和下增光膜。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反光罩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框(2)上侧设置有台阶结构(21),所述扩散板(51)和下增光膜外侧均设置有对应的缺口(53),所述扩散板(51)上的缺口(53)比下增光膜外侧的缺口(53)大,所述扩散板(51)、上增光膜和下增光膜均通过缺口(53)粘固在台阶结构(21)上。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反光罩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框(2)与下壳(1)卡接或粘接,所述反光结构(4)与中框(2)卡接。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反光罩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框(6)上设置有软胶条(7)。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背光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反光罩的直下式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直下式背光模组是一种常见的背光模组,现有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包括从下往上依次设置的下壳、反光膜、光源、扩散板、增光膜和上框等结构,光源发出的光经直射和反光膜的反射依次进入到扩散板、增光膜中进行扩散均匀,形成发光均匀的背光模组。但是这种结构的反光膜位于模组内侧的底部,反光时角度较大,相邻两个光源发光经反射后容易产生窜光,最终在模组上形成亮区或暗区,影响背光模组发光的视觉效果;另外,上述结构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各个光源之间没有分隔成独立发光区间,无法实现背光模组的区域调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背景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以解决的直下式背光模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反光罩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壳、中框、灯板、反光结构、膜板结构和上框;所述灯板固定在下壳内,所述反光结构设置在灯板上方且固定在中框内侧,所述中框外侧与下壳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膜板结构固定在中框上侧,所述上框设置在膜板结构上方且与下壳固定连接;所述灯板上设置有多个光源,所述反光结构上设置有多个反光罩,各所述光源位于反光罩内,且各所述光源分别对应一个反光罩。
进一步地,所述反光结构上的反光罩分为多个区块,不同区块的反光罩反光角度和\/或深度不同。
进一步地,所述反光罩的反光角度为80°~120°之间的任意值。
进一步地,所述膜板结构包括扩散板和增光膜,所述扩散板设置在反光结构上方,所述增光膜叠设在扩散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增光膜设置两层,包括上增光膜和下增光膜。
进一步地,所述中框上侧设置有台阶结构,所述扩散板和下增光膜外侧均设置有对应的缺口,所述扩散板上的缺口比下增光膜外侧的缺口大,所述扩散板、上增光膜和下增光膜均通过缺口粘固在台阶结构上。
进一步地,所述中框与下壳卡接或粘接,所述反光结构与中框卡接。
进一步地,所述上框上设置有软胶条。
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有益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点:通过反光罩即可避免相邻光源发出的光窜光,改善模组发光的均匀性,保证模组发光的视觉效果;还可以通过灯板中的电路设置对各个反光罩与光源形成的局部区域进行区域调光,实现背光模组的各个区域亮度的独立调节;设置中框,即可固定反光结构,也可以从灯板的上方压固灯板,还可用来固定膜板结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带反光罩的直下式背光模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背光模组的反光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背光模组的反光结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背光模组的中框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参阅图1~4,一种带反光罩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包括下壳1、中框2、灯板3、反光结构4、膜板结构5和上框6。所述灯板3固定在下壳1内,可以通过导热双面胶31粘接固定。灯板3可以采用PCB(Printed Circuit Board ,印刷电路板)或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柔性电路板)上焊接LED的形式设置,LED作为光源,可以采用常规的LED,未来技术成熟时也可以采用miniLED或microLED作为光源。根据需要还可以在FPC上、LED上方粘接LENS(透镜)来调节LED的发光角度。下壳1一般采用铁壳,铁壳底部开口以引出FPC的连接线。所述反光结构4设置在灯板3上方且固定在中框2内侧,所述中框2外侧与下壳1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膜板结构5固定在中框2上侧。中框一般采用注塑成型的胶框结构,设置中框,即可固定反光结构4,也可以从灯板3的上方压固灯板3,还可用来固定膜板结构5。所述上框6设置在膜板结构5上方且与下壳1固定连接,上框6可以采用胶框或铁框,并通过卡扣结构、螺钉等常用的结构与下壳1固定连接。
参阅图1~3,所述灯板3上设置有多个光源,通常将LED阵列排布在FPC上,例如本实施例中采用10*24的阵列排布方式。所述反光结构4上设置有多个反光罩41,反光罩41的排布和位置均与光源对应,本实施例中也采用10*24的阵列排布方式。反光罩41可以是圆杯,也可以是方杯,反光罩41的底部开孔供光源伸入到灯罩内。从而各所述光源可以安装在反光罩41内,并且各所述光源分别对应一个反光罩41。通过反光罩41即可避免相邻光源发出的光窜光,改善模组发光的均匀性,保证模组发光的视觉效果;还可以通过灯板中的电路设置对各个反光罩41与光源形成的局部区域进行区域调光,实现背光模组的各个区域亮度的独立调节。
参阅图2和图3,如果背光模组有多个不同的显示区域,例如需要多个不同颜色的发光区域,可以将所述反光结构4上的反光罩41分为多个区块,不同区块的反光罩41反光角度α和\/或深度设置为不同,分别匹配不同的光源,使得不同区块的发光效果均实现均匀发光。这种结构也可以用于模组设计开发阶段,设置多个不同反光角度α和\/或深度的反光罩41,采用同一种LED验证不同反光罩41的视觉效果,从而可以一次性验证多种不同的反光罩41,节省设计开发时间,提高设计开发效率。图2中示出了一种2*6,共12个反光罩区块的反光结构4,可以实现12种不同的显示效果,或设计开发时一次性验证12种反光罩。对于常用的LED,所述反光罩41的反光角度α在80°~120°之间时可以满足视觉要求。
参阅图1,所述膜板结构5包括扩散板51和增光膜52,所述扩散板51设置在反光结构4上方,所述增光膜52叠设在扩散板51上。最好将所述增光膜52设置两层,包括上增光膜和下增光膜,从而提高模组的亮度。
参阅图1和图4,所述中框2上侧设置有台阶结构21,台阶结构21分为多级,根据膜板结构5中膜片的数量设置,例如本实施例中为一张扩散板和两张增光膜的结构,便可设置为三级台阶a、b、c,分别用来粘接扩散板和两张增光膜。所述扩散板51和下增光膜外侧均设置有对应的缺口53,所述扩散板51上的缺口53比下增光膜外侧的缺口53大,使得下增光膜局部可以从扩散板51上的缺口53露出与台阶结构21粘接,同样上增光膜局部可以从扩散板51和下增光膜的缺口53露出与台阶结构21粘接。最高的台阶a粘接上增光膜、中间一级台阶b用来粘接下增光膜,最低一级台阶c用来粘接扩散板。膜板结构5与中框2最好采用双面胶54粘接,台阶结构21高度设置最好考虑双面胶的厚度,从而使得膜板结构固定更平整,保证背光模组的视觉效果。所述扩散板51、上增光膜和下增光膜均通过同一位置的缺口53粘固在台阶结构21上,膜板结构安装方便。另外,扩散板四角外侧还可以设置硅胶固定扩散板,使其不发生移动。
参阅图1,所述中框2与下壳1可以通过卡接或粘接等常用的方式,最好采用卡接的方式,安装更方便。同样所述反光结构4与中框2最好也采用卡接的方式固定连接。所述上框6上设置有软胶条7,最好是泡棉双面胶,可以支撑和粘固液晶面板。模组上方最好设置保护膜,在模组使用前保护膜板结构和胶条7。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62881.8
申请日:2019-01-15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4(广东)
授权编号:CN209514253U
授权时间:20191018
主分类号:G02F 1/13357
专利分类号:G02F1/13357
范畴分类:30A;
申请人:惠州伟志电子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惠州伟志电子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16199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罗阳镇鸿达国际工业制造城
发明人:黄磊;姚志图;罗增昌;胡志辉;刘启玉;彭环洋
第一发明人:黄磊
当前权利人:惠州伟志电子有限公司
代理人:陈卫;禹小明
代理机构:44102
代理机构编号: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背光模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