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育人的有效途径——沟通

浅谈育人的有效途径——沟通

◆左琳河北省张家口市第四中学075000

摘要:学生工作繁杂琐碎,有时班主任的严厉要求、苦口婆心的教育,还可能招致学生情绪的对立、内心的怨恨。所以,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不仅是治班的关键,而且也是育人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育人沟通有效途径

教育工作的特殊性不仅要求教师知识面广博,而且也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品德。班主任经常要和学生打交道,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教育的过程就是教师用自己的言行直接影响学生的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学生从教师的品行中形成了自己的品德,从教师的威望中提高了自己的素质,从教师的言行中发展了个性潜能。因此,班主任要注意道德修养,完善自身形象,严于律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既说得让学生信服,又做得让学生佩服,才能影响和感染学生,与学生产生心灵的沟通。

一、从"心"开始,让学生感受到心灵的沟通

班主任与学生沟通,首先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去爱每一个学生,“教师的爱是塑造学生灵魂的伟大力量”,这种力量对教学和学生的身心健康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在爱的教育下成长的学生,师生关系将会不断融洽,学生就会亲近老师。所以,班主任要用爱心、诚心、细心、耐心去换取学生的真心和家长的放心。例如,每次遇到犯错误的学生时,我们通常是把他叫到办公室,而不是当着学生或者其他老师的面将他训一顿,而是招呼他坐下,对他所犯的错误进行分析,开导他。这样,犯错的学生就会在呵护下消除自己的害怕心理,班主任动情,学生才会动心。反之,如果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1],那么他就会横下一条心,破罐子破摔。甚至有的学生会单纯地用禁、堵、防的办法处理,这种积压在内心的闷气,就会象座活火山,随时可能喷发。如:堵厕所、踢坏门、敲坏开关等。这种怨恨还能引发许多问题:自信心不足、精神忧郁不振、对立情绪浓烈、学习不求上进等。因此,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沟通需要从“心”开始,教师充满爱心,坦诚相见,才能使学生敞开心扉。

二、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建立沟通的桥梁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学生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我是一个勤奋的脑力劳动者,是祖国的好公民,是父母的好儿女,是一个有着高尚志趣、激情和不断进取的完美的人”。尊重是一种品格,是对他人人格和价值的充分肯定。教育也是一种尊重,尊重和信任学生,是对教师基本品德的要求。无论是对成功的学生还是对失败的学生,作为老师都应该给予尊重,表明自己对学生成功的祝贺、赞美和激励,对学生失败后的安慰、鼓励和鞭策。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作为教育者一定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们在健康的发展中发挥潜能,尊重构建了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以尊重表达的期望,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动性,因此,教师应该把自信和希望、善良和宽厚播种在学生的心田中[2]。

三、注重与学生的沟通方式

在师生沟通的过程中,我们采用的沟通方式主要有个别交谈、周记、即时性评语。

1.个别交谈。每个学生都具有个体差异,因此在沟通中,要考虑这些个体差异,对每个学生都不能采用一个模式去沟通,而要对他们进行详细的了解,如了解年龄、家庭环境、遗传基因、兴趣爱好等因素。因此,班主任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共性问题需要在全班教育外,可采用与学生个别交谈的方式进行个别教育。要特别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情理疏导第一位,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2.养成每周写周记的习惯。学习把一周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下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拘体裁,随意抒发。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可以使教师通过阅读周记了解学生的情趣、爱好、性格、品质以及心理困惑、对一些问题的看法等,且教师可以通过评语与学生进行对话、思想交流,达到彼此信任、相互理解、感情沟通,从而引导学生的品德、个性向良性发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早日成人、成才。

3.即时性评价。即时性评价是指“在教育活动过程中,评价者对于评价对象的具体表现所做的即时表扬或批评”,它通常与教学活动过程相结合,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评价方案和评价结论,强调对具体行为的评判。即时性评价是以“质的记述+价值判断”为主,而非“量的记述十价值判断”的评价。即时性评价也是一种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的“进行性的评估”,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其主要作用在于“给个人提供关于自己学习情况的信息”。教师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及时性的点评[3],根据学生的表现,随时随地抓住契机,进行教育、鼓励、点拨等。这也是一种比较好的师生沟通的方式。

班级的思想教育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主要场所,对于每个班主任,都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这样才能建立师生沟通的桥梁,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充分调动,创新教育也才能得到真正的实施。

参考文献

[1]谭松贤建构学校对家庭教育指导模式之探究[J].教学与管理,2001,(16)。

[2]李朝辉转换与适应:家长参与课程改革的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09)。

[3]李洪曾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对象、内容与形式[J].山东教育,2004,(23)。.

标签:;  ;  ;  

浅谈育人的有效途径——沟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