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礼乐治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礼乐,儒家,孔子,儒士,论语,政治,乐师。
礼乐治国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康术智[1](2017)在《奏响儒家礼乐治国的强音——论语《四子侍坐》主题辨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子侍坐》是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的诗意呈现,是体现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精粹华章。但多年来,《四子侍坐》的教学一直都被处理得肤浅而粗糙、琐碎而空洞。在一轮又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中,这篇儒家经典就像一座宝藏,静守一方,静待开掘,那么我们就来探析一下这篇文章主题的分量。(本文来源于《学园》期刊2017年32期)
何莘茹[2](2017)在《先秦乐教与礼乐治国》一文中研究指出"声音之道与政通",礼乐与治国一直被作为一个共生问题来对待,二者关系密不可分。上古时期,音乐伴随着人类劳动产生,此时乐教功能的承担者是巫师。从周公"制礼作乐"始,"礼乐"就成为统治者进行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教化的工具和手段。礼乐功能的承担者演变成乐官和乐师,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演变,儒家逐渐成为"礼乐"的主要承担者。"礼乐"的各项功能被儒家挖掘、引导并加以充分运用,构成了一套为政治服务的乐教理论。(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7年23期)
姜霜[3](2017)在《儒家礼乐治国的现代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儒家礼乐治国,以实现"礼乐"社会作为终极目标,"礼乐"作为政治手段是目标与过程统一。通过礼乐化政,实行"礼教"和"乐教",现阶段中国构建的和谐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其思想是一脉相承。(本文来源于《青春岁月》期刊2017年13期)
朱高正[4](2017)在《“礼”大于“法”,“礼乐”是治国化民的根本》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思录》·制度第一之二:"礼"大于"法",礼乐是治国化民的根本。那我们先来看看第一条,它是引用濂溪先生所讲的话。他说:"古者圣王制礼法,修教化,叁纲正,九畴叙,百姓大和,万物咸若。乃作乐以宣八风之气,以平天下之情。"大家看看,这是在说古圣王为什么要作"乐"。大家知道,在古代"礼"、"乐"是分不开的。"礼乐"、"礼乐","礼乐"讲的是(本文来源于《意林文汇》期刊2017年08期)
力行[5](2017)在《儒家礼乐并举的治国方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古代传统政治中,礼乐是儒家礼治主义者手中两张不可或缺的王牌。在所有的治国之术中,儒家从来都认为礼乐是最有效的政治手段。《礼记·经解》说:"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礼记·乐记》则说:"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在《礼记》作者看来,如果(本文来源于《思维与智慧》期刊2017年04期)
力行[6](2016)在《儒家礼乐并举的治国方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古代传统政治中,礼乐是儒家礼治主义者手中两张不可或缺的王牌。在所有的治国之术中,儒家从来都认为礼乐是最有效的政治手段。《礼记·经解》说:“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礼记·乐记》则说:“故乐行而伦清,耳目(本文来源于《学习时报》期刊2016-02-22)
徐捷[7](2012)在《对中国古代“礼乐刑政,综合为治”的思考——结合当代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的实行,对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各种矛盾日益凸显,社会治安环境不容乐观。在借鉴外国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科学技术的同时,我们也应继承发扬古代遗留下来的宝贵的经验。(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经济(下旬)》期刊2012年02期)
窦曼莉[8](2011)在《孔子“礼乐治国”与先秦儒家音乐美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先秦时期的儒家主要从音乐的教化功能进行了审美讨论,代表人物是师旷、孔子及荀子。他们强调音乐对社会、人民的教化作用。孔子倡导"礼乐治国",提倡个体与政体之间的相对独立和相互融合,充满仁爱的用心灵生活,推己及人,爱之以礼,乐之以乐,这样才能使社会由内向外进入良性循环。(本文来源于《山东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谢丽娜[9](2008)在《孔子礼乐治国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礼乐最初起源于先民的祭祀活动,随后又与人们的生活习惯慢慢地结合,并进而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活动,最后成为人们行为活动的规范。礼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内容十分广泛。关于礼的含义,概括起来有这样几条:礼是最高的自然法则,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本质,是治国安民的根本原则,礼还是最大的法。总之,在中国古代社会,礼无所不包,几乎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同义语。乐的含义除了管弦歌唱还有更深层的意义。它是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最有效的教化工具,还是纲常伦理、宗法规范,所以儒家以礼乐教化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仁”是孔子思想中的另外一个重要概念,孔子“引仁入礼”才使礼具有了深层意义的内在本质,仁的发现原本是对礼乐的意蕴深入开掘的结果,而礼乐的价值也正是由于仁的发现而重新确立。所以,仁与礼乐的关系是:“仁”是“礼乐”的内在根据,仁心外化而成礼乐,依礼乐而行则成仁,礼乐与仁相辅相成,恰好成为一对辩证统一的关系。周公制礼作乐是孔子礼乐治国的理论基础,周公“引德入礼”,对礼乐进行加工改造,使礼从原始的实物交易行为中抽象出来,进而纳入道德范畴之中,这为孔子“引仁入礼”重新确立礼乐的价值作了的铺垫。人性论也是孔子礼乐治国思想得以实施的重要理论基础,虽然孔子未曾讲过人性究竟是善是恶,但是他认为人皆有道德属性且倾向于善,因此教化可施。孔子礼乐治国的内容即“乐治”和“礼治”。“乐治”是为了培养人美好和谐的感情,“礼治”是要求人们遵守各种行为规范。乐有化人之功,因此,孔子以“德音”施教,要求人人都学习“乐”,以乐养性,这种以乐教人,提升人格修养境界的方法即是“乐治”。礼制是行为的规范,“礼治”是动态意义的“礼制”,是一种统治方式、治国方略,即把礼治和礼仪用于生活实践活动中去,“礼治”要求统治阶级“为国以礼”,人人都“克己复礼”,以礼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达到百姓各安其位,遵守礼制的状况。“礼治”是统治阶级巩固阶级内部秩序和更有效地统治人民的方法。礼与法,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两大潮流,而礼是治心的法,因此它要比法更高明。礼乐都是经纶国家之大本,孔子将两者并称,视为实现王道政治的重要手段。“礼治”、“乐治”虽然在具体表现形式、功用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共同维护着封建宗法等级秩序,实现着孔子的王道政治。孔子礼乐治国的目标是在个人层面培养新型的君子人格——既有高度文化修养,又有美好道德品质的人,进而在社会层面建立秩序井然又温情脉脉的社会关系。为实现这一目标,孔子认为应该分叁个步骤来完成:庶民,富民和教民。庶民是增加人口,在古代中国,人口的多少对于国家社会政治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从事其他一切活动的先决条件。富民是让百姓都富裕起来,富民是国家兴盛的标志之一,是检验为政者“德修”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准。教民是推行礼乐教化,把百姓教化成统治者要求的规范之民。教民是重点,是孔子礼乐治国思想的终极目标。孔子的礼乐治国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意义深远,不仅使礼乐成为一种广泛而有力的社会规范,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一种独特的政治理性,还使礼乐向民间渗透,更重要的它培养了中国人“贵和”的价值追求。孔子重视礼乐教化,礼乐所体现的“和而不同”的思想,这对于我们今天和谐社会的建设仍然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尽管孔子思想中也有封建性糟粕,但是孔子礼乐治国思想所体现的原则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还是有许多可供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08-04-01)
沈岚[10](2008)在《儒家“礼乐刑政”和谐治国方略及其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儒家"礼乐刑政,综合为治"的治国方略,为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礼治"、"乐治"、"刑治"和"政治"各具特色,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智慧,为我们提供了关于道德、文化艺术、法律及行政管理等方面建设的具体经验。"综合为治"则彰显四大方略融通并举,共促和谐治世之效,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2期)
礼乐治国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声音之道与政通",礼乐与治国一直被作为一个共生问题来对待,二者关系密不可分。上古时期,音乐伴随着人类劳动产生,此时乐教功能的承担者是巫师。从周公"制礼作乐"始,"礼乐"就成为统治者进行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教化的工具和手段。礼乐功能的承担者演变成乐官和乐师,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演变,儒家逐渐成为"礼乐"的主要承担者。"礼乐"的各项功能被儒家挖掘、引导并加以充分运用,构成了一套为政治服务的乐教理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礼乐治国论文参考文献
[1].康术智.奏响儒家礼乐治国的强音——论语《四子侍坐》主题辨析[J].学园.2017
[2].何莘茹.先秦乐教与礼乐治国[J].名作欣赏.2017
[3].姜霜.儒家礼乐治国的现代启示[J].青春岁月.2017
[4].朱高正.“礼”大于“法”,“礼乐”是治国化民的根本[J].意林文汇.2017
[5].力行.儒家礼乐并举的治国方略[J].思维与智慧.2017
[6].力行.儒家礼乐并举的治国方略[N].学习时报.2016
[7].徐捷.对中国古代“礼乐刑政,综合为治”的思考——结合当代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2
[8].窦曼莉.孔子“礼乐治国”与先秦儒家音乐美学[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1
[9].谢丽娜.孔子礼乐治国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10].沈岚.儒家“礼乐刑政”和谐治国方略及其启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