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片麻岩地区防洪减灾工程技术研究

太行山片麻岩地区防洪减灾工程技术研究

一、太行山片麻岩区防洪减灾工程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徐佳佳[1](2020)在《北京密云石匣小流域坡面径流泥沙及雨水溶解物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密云库区是首都重要的水源保护地。针对密云水库水源保护区日益严峻的面源污染风险,本文集合了密云库区石匣小流域2007~2016年径流小区的定位监测资料,并通过野外定位监测、室内分析和数值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量化了密云库区雨峰形态特征指标(峰宽、峰数、峰值、峰位和连续性等),分析了雨峰形态对坡面产流产沙过程的影响,分析了植被类型、盖度及时空变化对产流产沙的影响,探讨了不同植被覆盖类型对降雨再分配过程中雨水溶解物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密云水源保护区坡面水土流失治理和面源污染治理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雨峰形态特征指标对产流量的影响力排序为:峰宽>峰数>峰值>连续性>峰位,对产沙量的影响力排序为:峰宽>峰值>峰数>连续性>峰位。统计性降雨指标中I60与坡面产流量和产沙量的关系最为密切,但与雨峰降雨量(TPR)相比,I60对产流产沙的解释力明显不足。雨峰降雨量能兼顾多峰、峰值、峰宽等因素,与产流产沙量的相关性最高,以雨峰降雨量建立的产流量模型预测误差约20%,拟合度较高(R2=0.82)。(2)随着植被盖度的增大产流量和产沙量均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当植被盖度达到60%以上时,产流量和产沙量趋于稳定,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荆条(Vitex negundo)灌木丛、草地的产流量和产沙量没有显着区别(P>0.05),减流率可达93以上、减沙率可达99.8%以上,玉米(Zea mays)地减流率和减沙率仅为29.8%和46.6%。(3)降雨、植被、地形、土壤对径流的影响度分别为26.82%、25.39%、23.91%、23.87%;径流、植被、降雨、土壤、地形对侵蚀量的影响度分别为25%、20%、20%、18%、17%。对产流量有重要影响的因子为稳渗速率(0.81)、I60(0.79)和枯落物厚度(0.77);对产沙量有重要影响的因子为:枯落物厚度(0.84)、产流量(0.82)和稳渗速率(0.80)。对产流量和产沙量的影响中,植被、土壤与降雨强度之间均存在交互作用。植被冠层、枯落物和土壤渗透性对低雨强降雨的减流效果最好,枯落物、土壤渗透性能对一般暴雨的减沙作用最强。(4)大气降雨中阳离子以Na+、NH4+、硅离子为主,占阳离子总量的80%;阴离子以NO3-和Cl-为主,占阴离子总量的94.6%。刺槐林、荆条灌丛和玉米冠层的穿透雨中阳离子含量没有明显差异(P>0.05)。刺槐枯落物渗水中阳离子和阴离子含量均明显大于荆条灌丛(P<0.05)。玉米地土壤渗水中阳离子和阴离子含量均显着大于刺槐林和荆条灌丛(P<0.05)。(5)雨水通过植被冠层和枯落物层时有机物含量大幅增加,通过冠层的增幅为0.42倍~1.49倍,通过枯落物层的增幅为1.95倍~4.69倍;雨水通过林地土壤层后有机物被大幅吸收,荆条林地的吸收率为52%,刺槐林地为23%。植被冠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既能吸收离子也能释放离子,其中刺槐林地土壤层对离子的吸收量为释放量的5.67倍,对离子的过滤能力最强。(6)各地类地表径流中总磷、总氮和COD总量均表现为刺槐林地<荆条灌丛<草地<玉米地<裸地。玉米地的地表径流中总磷、总氮和COD总量与裸地无显着差异(P<0.05)。

徐嵩[2](2019)在《应对山洪灾害的京津冀山地城镇生态防灾规划方法研究》文中指出京津冀山地城镇处于北方气候地理环境,其独特的地质、地貌、水文和气候条件对区域山洪灾害与生态安全影响显着。内部环境方面,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山地城镇生态环境胁迫因子的数量和强度均有较大的变化,京津冀的山洪也相应地表现出特殊的致灾演变规律。由此可见,京津冀山地城镇是一个外部环境极其复杂,内部结构严重不稳,极易受山洪灾害影响的地区,这些不利因素导致京津冀山地城镇的山洪防灾减灾形势更加严峻,因此结合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进行山洪灾害防控是山地城镇规划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本文在多学科交叉视角下,对山地城镇山洪灾害与生态安全之间的耦合特点进行分析,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建构了一个生态防灾规划的理论框架,通过这一基于山洪灾害的生态安全综合评价体系,并根据利用GIS等技术方法模拟得到的综合评价结果以及实地调研资料,从宏观和中微观层面分别提出了京津冀山地城镇生态防灾规划策略,以达到提高山地城镇应对山洪灾害的能力、建立与生态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的目的。论文共八章,可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第一部分为提出问题,对应第一到第三章的内容。这一部分通过对选题背景的分析,明确论文研究的意义、主要内容,将全文研究聚焦于山地城镇山洪与生态安全耦合特征及规划的应对方法上,找寻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空白与不足,从而明确研究的思路和方向。随后,在生态安全视角下,分析京津冀山地城镇生态安全与山洪灾害的耦合特点,进一步明确研究区域山洪灾害的内外环境,并着重对京津冀山洪灾害致灾特性进行解析,为下文提出生态防灾规划理论奠定基础。(2)第二部分为模型建构,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内容。首先,建构了生态防灾规划的理论框架,在研究区山洪灾害风险评价基础上,构建基于P-S-R模型的生态安全综合评价体系,进行生态-灾害的耦合研究,由此可识别山地城镇基于山洪灾害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随后,以京津冀山地城镇为实证对象,将第四章提出的生态防灾规划理论方法应用到研究区——京津冀山地城镇中。运用极差法、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法等,借助Arcgis软件进行空间分析与提取处理,细分为“理想安全、较安全、临界安全、较不安全、很不安全”五个评判标准等级,构建京津冀山地城镇区域综合生态安全格局。总体来看,京津冀山地城镇全区域生态安全指数在0.3~0.5之间呈离散分布,生态安全状况整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分区来看,京津冀北部山区生态安全状况相对较好,东部山区生态状况次之,西部山区生态安全水平最低,极易发生灾害且受到干扰后难于恢复。这一部分为后文基于研究区综合生态安全格局提出生态防灾规划策略提供了数据支撑。(3)第三部分为规划策略,对应于后三章内容。第六章基于研究区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在区域层面提出了针对京津冀山地城镇外部自然环境与区域城镇实体两方面的生态防灾规划策略。其中,在外部生态环境层面,结合京津冀山地城镇地域特点,构建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生态网络,并制定基于生态修复的洪灾防控策略,通过生态环境的改善破坏山洪灾害的孕育条件,增强生态韧性;在区域城镇实体空间层面,探讨了山地城镇化发展战略、防灾空间结构、城乡居民点承灾能力、产业空间生态布局以及区域支撑体系这五方面内容,结合生态防灾理念进行优化和设计,提出了京津冀山地城镇群可持续发展空间的山洪防灾对策。第七章从区域层面延伸至山地城镇内部各空间要素,从城镇的中微观尺度的物质空间要素出发,在山洪灾害综合防控的视角下,根据山地各县区不同安全水平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分析研究了京津冀山地城镇空间发展、功能布局、道路系统以及工程技术方面的规划应对策略与生态化防灾设计。第八章是结论部分,对论文的主要结论与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后续研究做了展望。综上,本文从城乡规划的角度出发,对山地城镇山洪灾害防控与生态安全展开结合研究,建构了适应京津冀山地城镇特点的生态防灾规划理论方法,并根据评价结果,针对不同水平的基于山洪灾害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从区域和城镇层面分别提出生态防灾的规划策略,为京津冀山地城镇应对山洪灾害、维护生态安全的城乡规划方法研究提供了参考,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践意义。

吴兴国[3](2018)在《高原地区水利工程施工控制措施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原地区与内陆平原地区在自然环境、自然地理地貌上有很大的区别,相对于内陆平原的水利工程建设来说,如果想要在高原地区建设好水利工程,就必须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因为在建设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难题。本篇文章将从高原地区水资源的概况及其分布特点和现代水利工程施工状况入手,来解析一些在高原地区建设水利工程方面会遇到的问题和难点,并且分析得出高原地区水利工程施工控制措施。

齐国辉,郭素萍,李保国,张雪梅,李寒[4](2018)在《河北省太行山区综合开发治理研究及效果》文中研究表明太行山是京津冀晋豫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也是着名的革命老区和最大的集中连片国家级贫困区。因其具有特殊的地理优势、政治地位和生态意义,各级政府多年来非常重视对太行山的综合开发治理。为了给太行山区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总结了近40a来河北省太行山综合开发治理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辨识了太行山片麻岩区的景观生态经济资源特征是"旱、薄、蚀、穷、低";构建"蓄、集、整、改、排"标准化治理工程技术体系;创建了3种山地生态经济林高效治理模式,即生态林、观赏林、经济林立体配置的生态经济林旅游模式——前南峪模式,生态林和经济林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林模式——富岗模式,丘陵区果草畜立体发展的经济林循环模式——绿岭模式;开发了优质核桃、苹果和板栗等特色经济林产业标准化技术体系。

李进平[5](2018)在《李保国:太行新愚公》文中研究说明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技术,太行山片麻岩山地综合开发治理技术,富岗苹果,绿岭核桃……这些技术也好,品牌也好,都凝聚着一个共产党员辛劳的汗水。他就是我国知名经济林专家、山区治理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河北省特等劳动模范、河北农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一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

耀峰[6](2018)在《半生戎马半生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这是一个战士的风花雪月。唱红岩,唱蓝天,你一生都在唱,你的心一直和人民相连。是一滴水,你要把自己溶入大海;是一树梅,你要让自己开在悬崖。一个兵,一条路,一颗心,一面旗。这是《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给予阎肃的颁奖词。斯人已去,音韵犹存。是什么,让点过圣水的他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什么,让军旅中的他始终站在时代琴弦上尽情地歌唱?

冯庆达[7](2018)在《拒马河流域新构造运动及其对地下水赋存规律的控制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以燕山—太行山连片扶贫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获取的资料为典型实例,以区域地质、水文地质资料为基础,通过水系变迁、古河道、河流阶地、岩溶洞穴、活动断裂等新构造体现,证实了新构造运动的存在;通过基岩山区地下水赋存条件、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及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换,明确了新构造运动对基岩山区地下水形成条件的影响;通过对拒马河流域涞源盆地控水模式和蓄水构造类型的剖析,充分说明了新构造运动对地下水赋存规律的控制作用。拒马河流域新构造活动强烈,不仅表现在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还涉及多期构造断裂活动,通过水系变迁、活动断裂、河流阶地、岩溶洞穴发育以及河流遇断层流向的改变来体现新构造运动特征,即水平差异性升降、垂向间歇性隆升、构造继承性活动特征。地层岩性(含水介质)是地下水赋存的基础,地质构造是控制基岩山区地下水埋藏、分布和运移的主导因素。通过对基岩地下水赋存影响因素及典型蓄水构造的总结,阐述拒马河流域地下水赋存规律。基于大型断裂构造、分水岭等因素将研究区划分为五个地下水系统。本文选取涞源断陷盆地系统作为一个独立的地下水单元,通过对该区域地质构造、岩性地貌一系列研究,查明该区域新构造运动对地下水赋存规律的控制作用;通过拒马河支流小西河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转换规律,确定拒马河流域新构造运动对水循环的控制作用。

庞超,赵书华,李建成[8](2017)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塞罕坝机械林场生态文明建设启示录》文中认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今天,塞罕坝机械林场的百万亩人工林海,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会感受到视觉和心灵的强烈震撼。塞罕坝展览馆里一幅幅半个多世纪前生态极度恶化景象的照片,与现今美丽高岭上壮美的绿色风景形成了鲜明对比,不仅让人感叹生态修复的奇迹,更是引发了人们对发展理念的深刻思考。"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漫天黄沙、穷山秃岭到满目青

庞超,赵书华,李建成[9](2017)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文中研究表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今天,塞罕坝机械林场的百万亩人工林海,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会感受到视觉和心灵的强烈震撼。塞罕坝展览馆里一幅幅半个多世纪前生态极度恶化景象的照片,与现今美丽高岭上壮美的绿色风景形成了鲜明对比,不仅让人感叹生态修复的

马维玲,石培礼,宗宁,赵广帅,柴曦,耿守保[10](2017)在《太行山区主要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能力》文中研究指明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是林冠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对大气降水进行再分配的过程。本文通过文献收集整理太行山地区森林植被林冠一次降水截留量、枯落物层持水量和土壤层贮水量数据,分析该地区主要森林植被对降水的截留和贮蓄能力,采用综合蓄水能力法对森林植被的综合涵养水源能力进行评价,旨在为合理经营和管理森林生态系统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土壤非毛管孔隙度与生态系统综合持水量呈正相关,且最大持水量占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综合持水量的90%以上,表明土壤层作为森林生态系统水文效应最重要的一层,是整个森林系统水分循环的主要贮蓄库和调节器;2)针叶林中油松和侧柏的冠层一次降水截留量显着高于其他林型,其林冠结构更加适应该地区气象条件,林冠层降水再分配能力也优于其他林型;3)混交林郁闭度低,有利于林下灌、草丛的生长,其枯落物现存量比纯林和人工林更高,虽然林冠一次截留量低但林下具有丰富的枯落物层而更易涵养水源;4)天然林综合蓄水能力整体高于人工林,侧柏人工林和油松人工林综合蓄水能力仅次于刺槐、侧柏和油松天然林。综上可见,合理利用森林资源防止水土流失、天然林长期封育和合理控制优势树种密度及增加植被覆盖率对太行山地区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提高该区综合水源涵养能力,可增加乡土树种油松和侧柏人工林的种植面积。

二、太行山片麻岩区防洪减灾工程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太行山片麻岩区防洪减灾工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密云石匣小流域坡面径流泥沙及雨水溶解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降雨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
        1.2.2 土壤对坡面产沙产流的影响
        1.2.3 地形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
        1.2.4 地表覆被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
        1.2.5 地表覆被对水质的影响
        1.2.6 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
    2.3 水文气候
    2.4 土壤
    2.5 土地利用及水土流失情况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目标与内容
    3.2 技术路线
    3.3 研究方法
        3.3.1 样地及实验设计
        3.3.2 数据采集
        3.3.3 数据分析方法
4 降雨对产流产沙的影响
    4.1 降雨特征分析
    4.2 雨峰形态对产流产沙的影响
        4.2.1 峰数、峰位和连续性对产流产沙的影响
        4.2.2 峰值、峰宽对产流产沙的影响
        4.2.3 雨峰形态对产流产沙的综合影响
    4.3 统计性降雨指标对产流产沙的影响
    4.4 降雨指标对产流产沙变化的解释力
    4.5 小结
5 植被对产流产沙的影响
    5.1 植被类型和盖度对产流的影响
        5.1.1 不同植被类型和盖度对年均产流量的影响
        5.1.2 不同植被类型、盖度下产流量的年际变化
    5.2 植被类型和盖度对产沙的影响
        5.2.1 不同植被类型和盖度对年均产沙量的影响
        5.2.2 不同植被类型、盖度下产沙量的年际变化
    5.3 农地产流产沙特征
        5.3.1 产流对生长季农地盖度变化的响应
        5.3.2 产沙对生长季农地盖度变化的响应
        5.3.3 不同植被类型的减流减沙效益
    5.4 不同植被类型地表径流雨水溶解物特征
    5.5 小结
6 产流、泥沙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分析
    6.1 影响产流产沙的主要因素
    6.2 降雨强度等级划分
    6.3 不同雨强等级下植被因素对产流产沙的影响
    6.4 不同雨强等级下土壤因素对产流产沙的影响
    6.5 不同雨强等级下地形因素对产流产沙的影响
    6.6 小结
7 不同植被类型降雨再分配过程中溶解物特征
    7.1 大气降水溶解物特征
    7.2 植被冠层对雨水溶解物的影响
        7.2.1 植被冠层对pH和COD的影响
        7.2.2 植被冠层对阳离子的影响
        7.2.3 植被冠层对阴离子的影响
    7.3 枯落物层对雨水溶解物的影响
        7.3.1 枯落物层对pH和COD的影响
        7.3.2 枯落物层对阳离子的影响
        7.3.3 枯落物层对阴离子的影响
    7.4 土壤层对雨水溶解物的影响
        7.4.1 土壤层对pH和COD的影响
        7.4.2 土壤层对阳离子的影响
        7.4.3 土壤层对阴离子的影响
    7.5 植被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雨水溶解物变化比较
        7.5.1 pH和COD
        7.5.2 阳离子
        7.5.3 阴离子
    7.6 小结
8 结论和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2)应对山洪灾害的京津冀山地城镇生态防灾规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快速城镇化的社会背景
        1.1.2 气候变化的环境背景
        1.1.3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国家发展战略背景
    1.2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1.2.1 本研究界定的范围
        1.2.2 山地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与研究动态综述
    2.1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1.1 灾害学相关理论
        2.1.2 城市安全理论
        2.1.3 环境地学基础理论
    2.2 国内外生态安全与山洪防灾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动态
        2.2.2 国内研究动态
        2.2.3 相关研究综述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生态安全视角下京津冀山洪致灾特性
    3.1 北方山地生态安全与灾害背景
        3.1.1 北方山地城镇的分布
        3.1.2 地形地质条件
        3.1.3 山地气候特征
        3.1.4 生态环境与安全格局特征
        3.1.5 社会与城镇发展现状
        3.1.6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山洪灾情
    3.2 京津冀山洪致灾特性分析
        3.2.1 山洪灾害与生态安全的耦合特点
        3.2.2 生态安全视角下的山洪致灾特性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生态防灾规划理论方法探析
    4.1 生态防灾规划的理论建构
        4.1.1 生态思维的价值内涵
        4.1.2 生态防灾规划概念
        4.1.3 生态防灾规划理论框架
    4.2 生态防灾规划要素构成、原则及价值取向
        4.2.1 生态防灾规划要素构成
        4.2.2 生态防灾规划基本原则
        4.2.3 京津冀山地城镇生态防灾规划的价值取向
    4.3 基于山洪灾害的山地城镇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方法
        4.3.1 综合评价原则
        4.3.2 综合评价方法
    4.4 山洪灾害风险评价
        4.4.1 山洪灾害风险评价原理
        4.4.2 山洪灾害风险评估模型
        4.4.3 山洪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5 基于山洪灾害的生态安全综合评价
        4.5.1 基于P-S-R模型的生态安全评价体系
        4.5.2 指标数据的无量纲化及权重确定
        4.5.3 生态安全评判标准
    4.6 小结
第5章 基于山洪灾害的京津冀山地城镇生态安全格局实证研究
    5.1 研究区概况
        5.1.1 地理区位情况
        5.1.2 山地环境现状
        5.1.3 山地环境问题
    5.2 京津冀山洪灾害风险评价
        5.2.1 山洪致灾因子的危险性评价
        5.2.2 山洪孕灾环境的连锁性评价
        5.2.3 山洪灾害群承灾体的易损性评价
        5.2.4 山洪灾害风险耦合评价与分析
        5.2.5 山洪灾害风险区划分析
    5.3 基于山洪灾害的京津冀山地城镇生态安全综合评价
        5.3.1 生态安全格局综合评价
        5.3.2 基于P-S-R模型的生态安全评价因子提取
        5.3.3 结果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区域规划视角下山地城镇生态安全与洪灾防控
    6.1 基于山地城镇外部生态环境保护的洪灾防控策略
        6.1.1 基于山洪防控的区域生态安全网络规划设计
        6.1.2 基于安全保障的区域层面山地生态修复
    6.2 基于区域层面的城镇可持续发展空间山洪防控对策
        6.2.1 基于可持续城镇化的洪灾防控规划
        6.2.2 基于区域协同的生态防灾空间结构
        6.2.3 基于山洪承灾能力的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
        6.2.4 基于山洪灾害缓减的产业空间生态布局
        6.2.5 应对山洪灾害的区域支撑体系规划
    6.3 小结
第7章 京津冀山地城镇内部空间生态防灾规划策略
    7.1 空间发展的生态控制指引
        7.1.1 基于生态安全考量的空间发展
        7.1.2 基于防灾安全的山地城镇平面形态
    7.2 功能布局的生态化防灾设计
        7.2.1 基于空间适灾的功能区生态防灾布局
        7.2.2 基于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模式
    7.3 道路系统的生态化防灾设计
        7.3.1 保障道路系统灾时畅通
        7.3.2 减小道路对生态系统的干扰
    7.4 工程技术的生态化防灾设计
        7.4.1 山洪防洪工程技术的生态适应性
        7.4.2 竖向规划设计的生态防灾要点
    7.5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主要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山洪灾害风险评价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 B:基于山洪灾害的生态安全综合评价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 C:调研村镇列表
附录 D:续表6-12京津冀山地村镇空间形态图谱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高原地区水利工程施工控制措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高原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渗流在高原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影响
    1.2 混凝土在高原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影响
    1.3 空化空蚀对高原水利工程的影响
    1.4 滑坡问题在高原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影响
2 高原地区水利工程施工控制措施
    2.1 控制渗流对水利工程的影响
    2.2 控制混凝土的应用
    2.3 控制空化空蚀现象的措施
    2.4 控制高原水利工程中的滑坡问题的措施
    2.5 技术管理措施
    2.6 人员培训措施
3 结语

(4)河北省太行山区综合开发治理研究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辨识太行山片麻岩区的景观生态经济资源特征
    1.1 土地资源特征
        1.1.1 地形地貌复杂, 景观类型多样
        1.1.2 土层薄, 土壤侵蚀严重
        1.1.3 植被覆盖度低, 植物多样性丰富
    1.2 气象资源特征
        1.2.1 温热资源充足, 适于多种经济植物生长
        1.2.2 降水量少而集中, 旱涝灾害频繁
        1.2.3 光照资源充足, 光合条件好
    1.3 水资源特征
    1.4 生物资源特征
    1.5 社会经济资源特征
2 构建“蓄、集、整、改、排”标准化治理工程技术体系
    2.1 隔坡沟状梯田修筑技术及效益评价
    2.2 山场坡面集雨保水节水高效用水技术
    2.3 山地防洪减灾工程技术
3 创建不同景观生态模式建设技术
    3.1 生态林、观赏林、经济林立体配置的生态经济林旅游模式———前南峪模式
    3.2 生态林和经济林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林模式———富岗模式
    3.3 丘陵区果草畜立体发展的经济林循环模式———绿岭模式
4 开发特色经济林产业标准化技术体系
    4.1 优质核桃标准化生产技术
    4.2 优质苹果标准化生产技术
    4.3 优质板栗标准化生产技术
5 成果与展望

(5)李保国:太行新愚公(论文提纲范文)

(6)半生戎马半生歌(论文提纲范文)

(7)拒马河流域新构造运动及其对地下水赋存规律的控制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依据及现状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 主要工作量及技术路线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自然地理环境
    2.2 区域地质条件
3 拒马河流域新构造运动
    3.1 新构造运动的界定
    3.2 拒马河流域新构造运动特征
4 基岩地下水赋存条件及蓄水构造特征分析
    4.1 地下水影响因素及赋存条件分析
    4.2 拒马河流域典型蓄水构造特征分析
5 新构造运动对地下水赋存规律的控制作用
    5.1 拒马河流域地下水系统
    5.2 涞源断陷盆地控水模式
    5.3 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控制模式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8)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塞罕坝机械林场生态文明建设启示录(论文提纲范文)

把荒山沙地变成绿水青山, 塞罕坝是人工生态修复的奇迹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塞罕坝是绿色发展的奇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塞罕坝是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奇迹

(9)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论文提纲范文)

把荒山沙地变成绿水青山,塞罕坝是人工生态修复的奇迹
    (一)万般辛苦终成就,不信青山唤不回
    (二)守护生命共同体,层林尽显生态美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塞罕坝是绿色发展的奇迹
    (一)资源消耗做减法,绿色产业做加法
    (二)既要生态美,又要百姓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塞罕坝是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奇迹
    (一)断子孙路不是能耐,留子孙粮才是本事
    (二)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

(10)太行山区主要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收集与分析
    1.3 林冠截留率
    1.4 森林水源涵养功能计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太行山区主要森林植被类型的林冠截留量
    2.2 太行山区主要类型森林植被的枯落物持水量
    2.3 太行山区主要类型森林植被的土壤贮水量
    2.4 太行山区主要类型森林植被的综合蓄水能力
3 讨论与结论

四、太行山片麻岩区防洪减灾工程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密云石匣小流域坡面径流泥沙及雨水溶解物的研究[D]. 徐佳佳.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2]应对山洪灾害的京津冀山地城镇生态防灾规划方法研究[D]. 徐嵩. 天津大学, 2019
  • [3]高原地区水利工程施工控制措施分析[J]. 吴兴国. 现代物业(中旬刊), 2018(12)
  • [4]河北省太行山区综合开发治理研究及效果[J]. 齐国辉,郭素萍,李保国,张雪梅,李寒.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18(03)
  • [5]李保国:太行新愚公[J]. 李进平. 共产党员(河北), 2018(11)
  • [6]半生戎马半生歌[J]. 耀峰. 共产党员(河北), 2018(11)
  • [7]拒马河流域新构造运动及其对地下水赋存规律的控制作用研究[D]. 冯庆达.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8]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塞罕坝机械林场生态文明建设启示录[J]. 庞超,赵书华,李建成. 河北水利, 2017(09)
  • [9]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N]. 庞超,赵书华,李建成. 河北日报, 2017
  • [10]太行山区主要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能力[J]. 马维玲,石培礼,宗宁,赵广帅,柴曦,耿守保.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7(04)

标签:;  ;  ;  ;  ;  

太行山片麻岩地区防洪减灾工程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