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政集团有限公司山东临沂276000
摘要:目前人们对海绵城市理论的认识更加深刻,城市园林设计更加成熟,使得园林的功能更加多元化。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以供同仁参考借鉴。
关键词:风景园林;规划;海绵城市;应用
1海绵城市理论的具体内涵
在城市建设的初期,解决城市中的水资源问题,一般情况下是针对水体和河道本身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这种办法虽然能够暂时地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是却无法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存在的问题,是治标不治本。水生态系统失调是造成水生态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因
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中存在的水生态问题,就必须要从水生态系统出发,采取相应的生态措施,对水生态系统的功能以及结构进行调理,改变以往的城市雨水管理方面,抛弃治标不治本的排水措施,通过采取建设雨水花园或是植草沟等生态方法,从而达到调节城市水资源排放的目的,对于存在的径流问题,可以通过采取场地源头的方法加以解决。另外,还要充分利用调蓄净化的方法,以及回收利用来解决径流雨水存在的综合问题,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的安全排放问题,以此来减少城市发生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城市径流污染的
负荷,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水资源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海绵城市的具体含义是城市像海绵一般,因此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节来应对自然灾害。在多雨时期等水资源多的情况下,能够实现对水资源的吸水、蓄水、净水,在城市缺少水资源的时候,可以将储蓄的水资源进行释放,以供人类使用。
2实例分析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
某公园占地面积约58.58hm2,其中建筑1.40hm2,绿地53.06hm2,道路广场3.56hm2,水体0.56hm2。园内排水沟均采用植草沟,在传输径流雨水的同时,可将部分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依据产流量计算,园内年产生的雨量为104m3,园内年产生的雨水量远大于景观用水量,结合水景设施和地形,设置3座雨水蓄水池,规模300m3/座。经水量平衡计算,
园内给水水源分两部分:①绿化浇灌用水(含绿化浇灌、道路和广场冲洗用水),由园内的雨水收集后供给;②游客用水,由园内的市政给水管网供给,两部分相对独立。绿化浇灌用水、道路和广场冲洗用水采用雨水作为供水水源,最高日用水量为589m3。当雨水量不够绿化浇灌时,采用市政给水作为浇灌补充水,补充到蓄水中。公园内雨水口均设置截污挂篮,公园道路、停车场、公共广场均采用透水铺装。公园内还设有干塘、湿地、渗井等设施。
2.1景观水文格局
2.1.1低洼易涝分析
利用ArcGIS10.2软件对规划区地形高程进行识别分析,可以得出低洼易涝地区的分布情况。分析结果显示出需要被保护沙洲地段,以及可以利用成为海绵调蓄区域的水敏低洼地区,作为消纳雨水的基质本底。
2.1.2径流过程分析
基于规划区地形基础数据,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平台,模拟规划区的三维地形。通过模拟耦合水体流向和河网信息,研究得出规划区的径流过程图,对整个规划区自然径流形成
过程有了更全面的了解。雨水径流廊道将作为重要的水文网络部分,也是海绵城市的基础骨架。
2.2水文脉络梳理
2.2.1结合防洪要求稳固堤岸
针对河流最大洪水汛期水位线建设堤岸,采用素土堤岸线结合植被绿化,通过高度绿化控制水土,避免采用混凝土、石头砌筑等措施完全式“硬化”河道。在河流河道弯曲部分冲击较大的区域放置一定数量和体量的堆石或碎石或铅丝笼组合,减弱河水对岸线的冲刷,便于固定岸线。成本低廉宜于建设实施,对环境的干扰相对较小。同时散置的堆石为场地内的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环境留有余地,有利于生态化的延续。
2.2.2结合流域汇水路径进行梳理
保留该公园河岸南北侧原有的支流,并进行疏通,形成人工行泄、滞蓄以及营造水景观、水娱乐的第二岸线。加深人工支流的河槽,设立行泄和滞蓄的第二岸线,枯水期能够满足蓄
水需求,汛期能够泄洪。同时,小尺度的亲水岸线能够给居民和游客带来与景观互动的乐趣。
建议在支流与主流交汇处使用导流坝,引导支流河道水流,避免支流水流在交汇处水流紊
乱,冲击岸线。用于阻隔河水对河道内滞洪区、湿地、岸线绿带的冲击,培育稳固而具有多样性的河道生物栖息地。
2.3低影响开发与景观设计
2.3.1景观生态结构布局
该公园生态系统主要以支流河道与岸线为本底,由水生与岸基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等要素构成生态系统,有着丰富的生态多样性。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基质———斑块———廊道”的景观结构分析法,可以将规划区中的景观要素分为生态基质、生态斑块和生态廊道。结合新的总规、控规和城市设计,在生态廊道密度、斑块量、基质的核心状态保护与加强,将城市建设区与公园生态一体化构建,形成网主轴型生态网状结构,以支撑城市良性发展。
2.3.2绿色基础设施的景观植物结合
从微观的层面来说,在雨水适应性景观中土壤和植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该公园河岸土壤状况,需要对其进行改良。通过改善土壤,来减少径流量、补充地下水、增加河流的基流,同时通过过滤、吸附、生物等作用来处理径流污染。因为红壤土对磷素的吸附性能很好,所以适用于控制雨水非点源污染物质,但渗透性却较差,而不利于雨水的下渗。经过对植物冠层截留能力的研究得出,为了实现雨水的可持续利用,减少地表径流,维持城市水文循环,建议选取具有较高冠层雨水截留能力的园林植物复合种植,构建复层混交植物群落,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结束语:
海绵城市理论的提出是顺应城市发展的需要,确保这一理念能够充分发挥其改善城市水环境以及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鞠茂森.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技术和政策问题的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15,3:7~10.
【2】王宁,吴连丰.厦门海绵城市建设方案编制实践与思考[J].给水排水,2015,41(6):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