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急性胃炎

针灸治疗急性胃炎

李宝林(黑龙江省依兰县中医院154800)

【中图分类号】R25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4-0412-02

【关键词】针灸急性胃炎

急性胃炎(acutegestritis)系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急性炎症。临床可分为单纯性、糜烂性、腐蚀性和化脓性,以单纯性最为常见。有人将其分为急性外因性与急性内因性两类。这里主要介绍急性单纯性胃炎的针灸治疗。

急性单纯性胃炎又称急性非特异性胃炎、急性浅表性胃炎,是由不同原因引起的急性胃黏膜的非特异性炎症。理化因素(如过冷、过热的食物和饮料)、生物因素(细菌及其毒素)等均可导致本病。其中生物因素最为常见,但多引起急性胃肠炎(另作介绍)。儿童发病率较高。

1诊断要点

1.1临床表现多数急性起病,症状轻重不一。主要表现为上腹饱胀、隐痛、食欲减退、暖气、恶心、呕吐,严重者呕吐物略带血性。

1.2辅助检查周围血白细胞数增加,中性白细胞增多。

1.3内镜检查见胃黏膜充血、水肿、渗出、斑点状出血或糜烂等(较少做该项检查)。

2治疗

2.1体针疗法

2.1.1处方:取穴分为四组,第一组取背部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督俞、膈俞、肝俞、膈关、T6~T10夹脊穴等;第二组取腹部相关节段区内的穴位,如上脘、中脘、建里、下脘、太乙等;第三组取下肢后内侧的特殊穴位,如阴陵泉、太溪、公孙;第四组取下肢前外侧的特殊穴位.如足三里、内庭。第一组穴位与第三组穴位配合使用。第二组穴位与第四组穴位配合使用。这两种配穴方法交替使用。

2.1.2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选用28~30号毫针,向脊柱方向45°角斜刺督俞、膈俞、肝俞、膈关、T6~T10夹脊穴0.5±0.2寸。直刺上脘0.5±0.2寸。直刺中脘、建里、下脘0.6±0.2寸,直刺太乙0.6±0.2寸。直刺足三里1.5±0.5寸,直刺内庭0.5±0.1寸。直刺阴陵泉1.2±0.2寸。直刺公孙0.8±0.2寸,直刺太溪0.5±0.1寸。

每天针刺2.3次,每次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3~5次,均用中等强度刺激手法行针,捻转的幅度为2~3圈,捻转的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10~30秒。

2.1.3按语:本病主要与胃有关,胃接受来自T6~T10节段的交感神经的支配,根据现代针灸学研究,应选取分布在T6~T10节段区内的穴位。第一组主穴是分布在背部的T6~T10节段内的穴位,第二组主穴是分布在腹部的T6~T10节段内的穴位。胃还接受迷走神经的调节,针刺足三里、阴陵泉、内庭、太溪3公孙则具有调节迷走神经功能及内分泌功能的良好作用,有助于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2.2电针体穴疗法

2.2.1处方:取穴分为四组,第一组取背部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督俞、膈俞、肝俞、言意言喜、T6-T10夹脊穴等;第二组取腹部相关节段区内的穴位,如上脘、中脘、建里、下脘、太乙等;第三组取下肢后内侧的特殊穴位,如阴陵泉、太溪、公孙;第四组取下肢前外饲的特殊穴位,如足三里、内庭。第一组穴位与第三组穴位配合使用。第二组穴位与第四组穴位配合使用。这两种配穴方法交替使用。

2.2.2操作方法:分为两步,第一步进针操作与体针疗法一样,第二步为电针疗法操作方法。第一步操作完毕后,在第一组(背部的穴位)与第三组穴位之间、在第二组(腹部的穴位)与第四组穴位之间,分别连接电针治疗仪的两极导线,采用疏密波,刺激量的大小以出现明显的局部肌肉颤动或患者能够耐受为宜。每次电针治疗30分钟,每天治疗2~3次。没有接电疗仪的穴位.按普通体针疗法进行操作。

2.3灸法

多与针刺疗法配合使用。

2.3.1处方:取穴分为三组,第一组取背部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督俞、膈俞、肝俞、言意言喜、膈关、T6~T10夹脊穴等;第二组取腹部相关节段区内的穴位,如上脘、中脘、建里、下脘等;第三组取下肢的特殊穴位。如足三里、内庭、阴陵泉、太溪、公孙。三组穴位交替使用。

2.3.2操作方法:每次使用一组,每次选双侧8~12个穴位即可,用艾条温和灸,或用隔姜灸,每穴灸15分钟,使局部有明显的温热感为宜。每日治疗1次。

2.4耳针疗法

多与体针疗法配合使用。

2.4.1处方:主穴、配穴同时取用。两侧交替。主穴:取一侧的胃、幽门、十二指肠。配穴:取另一侧的缘中、脑干、神门。

2.4.2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用28号0.5~1.0寸毫针斜刺或平刺耳穴。针刺胃区时,应从胃区向贲门透刺;针刺幽门时,由幽门向胃体区透刺;针刺十二指肠区时向幽门区透刺。

每天针刺2~3次,每次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3~5次,均用中等强度捻转手法,捻转的幅度为2~3圈,捻转的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10~30秒。

2.4.3按语:本病主要涉及胃,所以主穴取耳穴中的胃(幽门是胃区的一部分)。取缘中、脑干、神门是为了调整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以促进胃机能的恢复。

2.5电针耳穴疗法

多与体针疗法配合使用。

处方:主穴、配穴同时取用,两侧交替。

(1)主穴:取一侧的胃、幽门、十二指肠。

(2)配穴:取另一侧的缘中、脑干、神门。

在上述耳针疗法处方的基础上,选取单侧的体穴足三里、上巨虚、公孙(双侧交替使用)。

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用28号0.5~1.0时毫针斜刺或平刺耳穴,直刺足三里、上巨虚1.5±0.5寸,直刺公孙0.8±0.2寸。然后在耳穴主穴与足三里、太溪、公孙之间分别连接电针治疗仪的两极导线,采用疏密波,刺激量的大小以出现明显的局部肌肉颤动或患者能够耐受为宜。每次电针6个穴位(交替使用耳穴),每次电针30分钟。每天治疗1次。没有接电疗仪的耳穴,按普通耳针疗法进行操作。

参考文献

[1]王爱云,单兆伟.慢性萎缩性胃炎从瘀血论治.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2000,8(5):290-291.

[2]李乾拘,周学文,单兆伟.中医消化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94.

[3]孙茂峰,王茵萍,范刚启,等.穴位法对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液屏障的影响.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17(6):373.

[4]高希言,饶红,王燕,等.针灸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粘膜保护作用的研究.中医杂志,2002,43(5):344.

[5]郑筱萸.主要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28-129.

[6]杨文轩.慢性胃炎与血瘀的关系探析.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5,19(5):401-402.

标签:;  ;  ;  

针灸治疗急性胃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