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纬度大气环流论文-简菊芳

中高纬度大气环流论文-简菊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高纬度大气环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气环流异常,中高纬度,高温热浪,高温天气,全球变暖,北半球,上空,气象观测,加尔省,拉尔

中高纬度大气环流论文文献综述

简菊芳[1](2019)在《欧亚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异常是主因》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简菊芳报道 自6月下旬以来,欧洲多地遭遇高温热浪侵袭,部分地区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4℃~8℃。其中,法国南部加尔省加拉尔盖莱蒙蒂厄市6月28日最高气温达到45.9℃,打破了法国气象观测史上最高气温纪录。此外,高温还造成法国4人死亡,意大利两(本文来源于《中国气象报》期刊2019-07-11)

荀爱萍[2](2016)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土壤湿度异常的持续性分析及其对大尺度大气环流变率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湿度异常对气候变化有重要的反馈作用。过去有研究利用站点观测资料表明区域土壤湿度异常,特别是深层土壤层,其持续性长达多个月。由于很多地区缺乏可靠的长期土壤湿度观测资料,土壤湿度持续性的大范围特征少有涉及。本文尝试利用44年ERA40再分析资料的土壤湿度资料研究了全球范围土壤湿度异常持续时间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四个(本文来源于《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5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期刊2016-11-01)

荀爱萍[3](2015)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土壤湿度异常的持续性分析及其对大尺度大气环流变率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湿度异常对气候变化有重要的反馈作用。过去有研究利用站点观测资料表明区域土壤湿度异常,特别是深层土壤层,其持续性长达多个月。由于很多地区缺乏可靠的长期土壤湿度观测资料,土壤湿度持续性的大范围特征少有涉及。本文尝试利用44年ERA40再分析资料的土壤湿度资料研究了全球范围土壤湿度异常持续时间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四个季节中第一土壤层(7cm)在北非北部、近赤道非洲、南美北部等地区土壤湿度异常持续时间达6个月以上,秋冬季节欧亚大陆东部大部分地区和北美北部地区持续时间也达到3-6个月。深层土壤湿度异常的持续时间也有类似特征。对同一格点,土壤湿度异常持续的时间随深度增加。通过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已有的研究强调了土壤湿度异常在区域气候中的重要性,检查了其对局地温度、降水和区域大气环流的反馈作用,但是较少涉及土壤湿度异常对大尺度大气环流的影响。本文利用ERA40月平均土壤湿度以及500hPa高度场资料,去除趋势影响以及ENSO的信号之后,对连续3个月的资料利用滞后最大协方差方法分析了北半球中高纬度土壤湿度与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的相互作用,发现冬季(JFM)以及夏季(JJA)NAO型的大气环流可以显着影响北半球中高纬度土壤湿度异常。秋季至初冬(春季至初夏)北半球中高纬度土壤湿度异常可以显着影响后期冬季(夏季)NAO型的大气环流,其中前期西伯利亚地区、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地区和北美北部地区(北美北部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的土壤湿度异常与后期冬季(夏季)大气环流显着相关,其可能原因是这些地区前期土壤湿度异常持续的时间较长。因此利用北半球中高纬度土壤湿度异常领先大气环流的信号将有助于改善北半球季节气候预报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利用CCM3模式PnAn试验(土壤湿度与大气有耦合作用)对ERA40再分析资料的结果进行验证,PnAn试验能够模拟出北半球中高纬度土壤湿度异常与NAO的相互作用。并利用PnAn试验与PnAn_SM试验(土壤湿度只有季节变化,没有年际和长期变化,与大气没有耦合作用)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由于加入了土壤湿度的影响,冬季NAO解释方差百分率由40.3%增大到52.7%,夏季由45.2%增大到50.9%,揭示了土壤湿度异常对冬季以及夏季的NAO型大气环流是有影响的。(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5-05-01)

樊婷婷,黄菲,苏洁[4](2012)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大气环流主模态的季节演变及其与北极海冰变化的联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31a(1979—2009)气候月平均的海平面气压(SLP)资料,提出1种与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转变相适应的分季法。并根据这个客观分季方法,通过SEOF分析,发现大气环流主模态的季节演变有着典型的北极涛动(AO)空间结构,其时间系数在1990年代中期发生转型。500hPa上纬向波的涡度有着南北反位相的分布特征,冬季正涡度的区域对应着气旋性环流,其覆盖范围广,而夏季正涡度区域更偏北,可见AO在冬季增强,夏季减弱。北半球SLP异常的EOF分解第一模态为北极涛动(AO),第二模态是偶极异常(DA);将这2个模态称之为北半球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异常的优势模态。通过计算优势模态与海冰面积的超前滞后相关性,发现AO依然是控制海冰变化的前期大气环流异常的模态,而DA则可能是海冰快速变化后期大气环流的主导模态。(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Z2期)

常蕊,张庆云,李荣凤[5](2011)在《北太平洋副热带西部模态水异常与东亚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关系的一些新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1958-2001年SODA(Si mple Ocean Data Assi milation)海洋同化资料和NCAR/NCEP再分析资料,利用等密度面P-矢量计算法,分析探讨了北太平洋副热带西部模态水(简称STMW)季节演变和年际变化与前期东亚-北太平洋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异常的关系。分析指出:(1)STMW的体积具有显着的季节变化特征:4月体积最大、强度最强,夏秋逐渐减弱,12月体积最小、强度最弱。研究进一步指出,STMW体积的季节变化与西北太平洋中纬度地区的海表风应力及净热通量的季节演变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北太平洋中纬度大气环流季节性演变的特征。(2)年际尺度上,5-7月STMW指数具有显着的3年左右的振荡周期,其年际变化不仅与海洋自身动力过程有关,还与前冬亚洲-太平洋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异常引起STMW形成区风应力动力混合及海表净热通量等因子异常有关:冬季东亚季风环流偏强(弱),STMW形成区洋面风应力的动力混合作用及海表热力蒸发加强(减弱),使得海洋对流混合加强(减弱),进而加强(抑制)了混合均匀的低位涡水体进入温跃层,随着季节演变,造成5-7月STMW强度加强(减弱)。5-7月STMW强弱年际变化是前期亚洲-太平洋中高纬度大气-海洋相互作用过程的综合反映,前冬东亚环流强弱变化与5-7月STMW强度变化的联系可能是通过东亚环流的强弱变化影响STMW形成区的动力混合及海表热通量过程实现。(本文来源于《气象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武炳义,张人禾[6](2011)在《东亚夏季风年际变率及其与中、高纬度大气环流以及外强迫异常的联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欧洲中心35年(1968—2002年)月平均再分析资料(ERA-40),通过矢量经验正交分析方法,研究了东亚夏季风年际变率的第2、3优势模态及其与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和外强迫异常之间的联系。这两个优势模态均与北半球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异常有密切的关系,累计解释协方差超过了东亚夏季风的第1模态。东亚夏季风变率的第2模态解释了13%的风场协方差,由两个不同的子模态构成(P21和P22),分别对应夏季500hPa高度场的双阻塞高压异常型(乌拉尔山附近以东和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异常)和欧亚大陆北部的准纬向遥相关波列。东亚夏季风第3模态解释了8.2%的风场协方差,依然包括两个不同的子模态(P31和P32),分别对应夏季500 hPa高度场在欧亚大陆北部的两个不同遥相关波列。这些夏季风模态均对中国降水变化产生影响,特别是在华北和东北地区。近几十年来中国夏季降水的两次年代际变化与夏季风第3模态的关系可能更为密切。春季北极海冰对于中国夏季降水变化和夏季风模态P31均是先兆因子。(本文来源于《气象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于超[7](2008)在《热带海洋对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NOAA 1974~2006年向外长波辐射(以下简称OLR)资料,NCEP 1948~2006年再分析月平均风场资料,分析了El Ni?o年份、La Ni?a年份、正常(非El Ni?o和非La Ni?a)年份、El Ni?o和印度洋偶极子同时存在年份四种情况下典型月份全球异常风场和相对应时间热带西太平洋地区(20°S-20°N)异常OLR的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对于不同情况下热带西太平洋地区的异常OLR分布及对应的异常风场的分布,其差别是明显的。无论对应El Ni?o年或La Ni?a年,有效激发PJ(或WP)遥相关型波列依赖于发生的季节。在El Ni?o年8月份和La Ni?a年的7月、10月,特别是同时存在El Ni?o和印度洋偶极子的7月、9月,PJ(或WP)遥相关型波列最明显。菲律宾附近及南海热带海洋上空的异常深厚对流是激发(或WP)遥相关型波列的最有效区域。孟加拉湾的异常对流似乎与东亚太平洋沿岸的遥相关型波列关系不大。在La Ni?a年,从春季到秋季,中纬度东亚沿海上空存在一个明显的异常气旋式环流。利用大气环流数值模式实验,说明该异常环流的发生是菲律宾以东洋面的异常对流加热有关。采用奇异值分解方法(SVD)对1980~2005年逐月热带西太平洋异常OLR场和东亚中纬度异常风场进行了分析。SVD分析发现前叁个模态解释总协方差平方和的贡献达到了95%以上,基本反映了海洋和大气协同变化特征,且大气对海洋的影响主要反映在第一和第二模态,而海洋对大气的影响以第一模态为主;前叁个模态OLR场均表现出在0o~14oN,110o~130oE相关较高。分析发现,两个地区异常加热场和异常风场之间存在着比较密切的联系。热带西太平洋海区SST越高,该区域OLR值越低,上空云量越多,则该地区的对流活动越强烈,激发遥相关波列,进而影响中纬度东亚沿海上空的大气环流,同样,中国东部近海以及东北亚上空大气环流的变化通过季风环流影响到热带西太平洋海区,造成SST以及对流活动的变化,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可能的正反馈。本文还对热带地区年际尺度、年代际尺度异常OLR与中高纬度天气尺度、季节尺度扰动风场和位势高度场进行了SVD分析,发现热带西太平洋上空年际与年代际异常OLR场与中纬度东亚沿海地区天气尺度、季节内尺度风场具有密切的关系;热带西太平洋上空年际尺度的对流异常与东亚沿海天气尺度扰动位势高度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其原因可能是年际尺度的对流异常有利于东亚沿海上空天气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而中纬度天气尺度系统与西风带Rossby波相联系,发展的Rossby波的能量可以向东南方传播,进而影响热带西太平洋海区的对流活动。(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08-06-06)

中高纬度大气环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土壤湿度异常对气候变化有重要的反馈作用。过去有研究利用站点观测资料表明区域土壤湿度异常,特别是深层土壤层,其持续性长达多个月。由于很多地区缺乏可靠的长期土壤湿度观测资料,土壤湿度持续性的大范围特征少有涉及。本文尝试利用44年ERA40再分析资料的土壤湿度资料研究了全球范围土壤湿度异常持续时间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四个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高纬度大气环流论文参考文献

[1].简菊芳.欧亚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异常是主因[N].中国气象报.2019

[2].荀爱萍.北半球中高纬度土壤湿度异常的持续性分析及其对大尺度大气环流变率的影响研究[C].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2016

[3].荀爱萍.北半球中高纬度土壤湿度异常的持续性分析及其对大尺度大气环流变率的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5

[4].樊婷婷,黄菲,苏洁.北半球中高纬度大气环流主模态的季节演变及其与北极海冰变化的联系[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5].常蕊,张庆云,李荣凤.北太平洋副热带西部模态水异常与东亚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关系的一些新认识[J].气象学报.2011

[6].武炳义,张人禾.东亚夏季风年际变率及其与中、高纬度大气环流以及外强迫异常的联系[J].气象学报.2011

[7].于超.热带海洋对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08

标签:;  ;  ;  ;  ;  ;  ;  ;  ;  ;  

中高纬度大气环流论文-简菊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