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转变是在遵循唯物史观基础上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开拓,对百年以来中华民族奋斗历程的高度概括和现实认同。在唯物史观视域下深化对这三次伟大飞跃的认识,把握转变的内在历史、理论、实践、现实逻辑,同时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探析中华民族进一步“强起来”的实践要求,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转变逻辑;实践要求
近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斗争的过程中,中华民族经历了由衰到强的巨大改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接近于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一、“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内涵要义
(一)“站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
所谓“站起来”就是真正实现了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对于其内涵的理解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一是国家主权上的“站起来”,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屈辱史,西方国家的殖民和掠夺、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落后就要挨打成为对这一时期最真切的描述。在这一屈辱时期里也包含着农民军、洋务派、维新派,以孙中山、黄兴为代表的革命派以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的抗争史,但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以前的抗争均以失败而告终。中国共产党在二十八年的时间里与群众为伍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重写了民族和国家历史,毛泽东同志自豪地向世界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二是国家经济上的“站起来”,建国之后以毛泽东为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开始了战后国家重建,从经济零基础到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打破了敌对势力的经济封锁。三是国家外交上的“站起来”,新中国建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开展外交活动,不仅同社会主义阵营国家,还同亚洲民族独立国家以及四个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打破西方列强的遏制和孤立。四是国家军事上的“站起来”,军事力量的强大与否也是是否真正站起来的指标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五次自卫对外战争并大胜来犯之敌,在军事实力上树立了国威和军威。此外,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常任理事席位等,都使中国进一步在国际上站稳了脚跟,至此标志着中华民族真正“站起来”了,开始有资格有能力书写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历史。
(二)“富起来”就是开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路径
所谓“富起来”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带领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开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路径。对于“富起来”的理解应该着重于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这个层面。1978年的改革开放是使中华民族真正“富起来”的关键抉择。在经历了十年的文革之后,中国经济建设的现代化道路和方向被严重扭曲。国内来说经济发展一直停滞不前,在“现代化”的摸索中没有出现新的进步和突破,社会主义矛盾十分尖锐,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低下需要得到提高;国际上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开始呈现出不可逆转的拉大趋势。中国经济建设发展正经受着一场“危机”和考验。邓小平同志从解放思想出发,消除头脑中的思维定式,推动实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打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门。改革开放打破了传统僵化的发展模式,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中国经济在30多年里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国家的经济实力和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巨大的提高,国家经济富有,百姓钱包鼓起。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关系,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用规则制度作用于经济发展,又以经济发展推动规则制度的完善,以生产力发展为动力引擎,推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发展。
(三)“强起来”就是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
“强起来”更多体现的是纵向的“强”,主要是以中华民族近百年的历史为参照。所谓“强起来”就是强党强国强军有机统一下整体性的“强”,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坚定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有了很大的提高,脱贫攻坚稳步进行,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就业状况持续改善,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确立了领域改革主体框架,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面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展现出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取得反腐败斗争工作压倒性胜利,着力惩治了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完善了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全面从严治党成果不断得到巩固、深化、拓展,取得了新的重大成果,为实现党和国家事业新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建设了一个领导能力强、执政能力强、行动能力强等强于一身的政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与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主义法治权威逐步树立,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提高,文化自信不断增强,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新高度,打造了一支新型人民军队等等。把握整体和全局同向发展,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
近日,由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所土壤耕作与种植制度创新团队,成功研制出了秸秆系列颗粒肥,包括秸秆颗粒肥、有机无机复混颗粒肥和有机无机微生物颗粒肥。这是国内首次把作物秸秆以颗粒肥料的形式进行综合利用。
二、“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转变逻辑
(一)“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转变的历史逻辑
唯物史观对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进行了十分明确的阐述,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毛泽东坚持群众史观使中华民族站了起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坚持群众史观使中华民族富了起来,习近平坚持群众史观使中华民族开始强了起来。由此而知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依靠人民、为了人民。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推动中华民族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紧紧依靠人民。新时代进一步“强起来”,必须更加注重民本和民力,深入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以解决发展中人民群众现实问题为中心和依靠人民力量不断推进改革深度双向而行;坚持“法”和“治”从群众中来又到群众中去,“法”为民的发展护航、民为“法”的完善谋划同步,推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重激发群众对治党工作的方向引导,解决深层次党群问题,发挥群众对治党工作的监督和谋划作用;不断把握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深层次激发人民群众的活力和创造力,以大众之力推动全面小康社会的历史前进;完善教育卫生体育等文化事业,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推进国家软实力建设;全力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事业,多谋民生利,多解民生忧,以民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等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要协调发展、统筹推进,致力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现实目标。
“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三次转变是一个有机统一和衔接的整体。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透视中华民族百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各项活动始终紧紧围绕如何推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转变展开。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陈独秀、李大钊、王明等均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做了不懈努力,但是没有成功。毛泽东同志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奠定了使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基础领导力量,而后带领人民群众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通过“三大改造”使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经过二十七年的努力奋斗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积极承担大国责任并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使中华民族有尊严地彻底站起来了。改革开放以来,从邓小平同志到胡锦涛同志,先后通过设立经济特区、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确定“三步走”发展战略构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国力大幅提高,开拓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空间,使中华民族真正富了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四个全面”和“五位一体”布局建设,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使中华民族开始强了起来。“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转变清晰地向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奋斗轨迹。
(二)“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转变的理论逻辑
“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转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完成的,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来看具有厚重的理论基础和渊源。马克思主义的理想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必然要经历许多次阶段性的量变和质变。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这个伟大目标的实现必须要从实现中华民族“站起来”开始。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产物,毛泽东思想在整个形成发展完善过程中都是以此为基本遵循,指导中国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实现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得到国际社会认可,使中华民族彻底站了起来。只有“站起来”才有机会“富起来”。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概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理论到“三个代表”再到“科学发展观”,时刻保持战略定力,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实力,在发展中带领中华民族富了起来。只有站起来、富起来了才有可能强起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质上是强起来的理论,通过“八个明确”和“十四条基本方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强国时代里带领中华民族开始强了起来。“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转变是在继承和创新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厚植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历史的实践之中。
(三)“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转变的实践逻辑
人工智能系统和机器人装置在物件上的规定:移动类的无人驾驶的汽车和30公斤以下无人航空载具按俄联邦《民法》第130页执行,而对无人驾驶的海上和河面船只按俄联邦《海上商务航行法》第33页和俄联邦《国内水运法》第16页执行;超过30公斤的无人航空载具按俄联邦《航空法》第33页执行。
“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三次转变根源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现实需要与切身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具有鲜明的时代问题导向。解决中华民族在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问题是中华民族百年前进历史得以不断延续的重要因素,是推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历史使命的阶段性表现,也是引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前行的方向指南,更是对时代主题的现实回答。“站起来”是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华民族摆脱积贫积弱、任人宰割局面的现实要求,是人民群众对有尊严生活的现实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完成历史使命的基本现实要求;“富起来”是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维护社会稳定、保护革命和建设果实、践行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现实要求,要摆脱“十年内乱”的严重影响、要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缩小与西方国家差距,避免重蹈屈辱历史的现实要求,同时也只有“富起来”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站起来”之后必须要实现“富起来”;“强起来”是在继“站起来”“富起来”的基础之上,新时期继续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焕发生机活力、强化中国共产党始终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进入新时代,必须持续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增强辩证思维和战略思维能力,破除发展瓶颈,激发前进动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致力打造国际强国。
(四)“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转变的现实逻辑
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广州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仍然首先在教育理念上下足功夫。以屈哨兵局长为首的一批学者型官员执掌广州教育的船舵,为了坚守教育的使命,延续广州的光荣,他们深入思考、广泛研讨,不断定位,不断纠偏,不断调整。
三、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进一步“强起来”的实践要求
对于中华民族而言,虽然现在已经完成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但是“强起来”是继续进行时而非完成时,对此要进行正确的把握和认识。在唯物史观视域下对此进行审视,要从依靠主体、前进动力、规律遵循方面切实把握好以下实践要求。
(一)坚持人民为中心的群众史观
中国共产党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奋斗目标,在中华民族近百年的历史中,党依据具体国情为解决不同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制定了不同的具体工作目标并带领人民群众不断推进中华民族新的历史进程,以此联接便形成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转变的发展脉络,透过科学的历史思维进行审视可以发现其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近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28年的抗争和战后近30年国家建设,实现了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并推动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取得良好的成效,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人民有尊严地站了起来;改革开放打开了中国大门,也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社会主义建设发生了巨大改观,从之前的计划供应到后来的多样化消费选择,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家经济实力位居世界第二,国家和人民开始富了起来;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领导下,以实现中国梦为目标,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深层次、根本性的辉煌历史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焕发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中华民族开始强了起来。因此无论从中华民族近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98年奋斗史,还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来把握,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转变都具有历史必然性。只有在实践中深刻把握这一内在历史逻辑,在新时代才能继续创造新辉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
(二)以鲜明的问题导向解决社会矛盾
马克思在唯物史观中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不断地解决矛盾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近代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解决社会矛盾的历史。在矛盾问题解决上,毛泽东坚持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问题导向使中华民族站了起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坚持共同富裕的问题导向使中华民族富了起来,习近平坚持强国强民强军的问题导向使中华民族开始强了起来,三次飞跃的实现告诉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解决矛盾问题。在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我们要继续坚持问题导向,以社会主要矛盾为主线,解决各领域与之相关分散存在的矛盾问题。优化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解决经济发展与质量效益不高的矛盾问题;增强创新能力,挖掘发展的潜力,解决发展动力不足的矛盾问题;贯彻落实新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理念,解决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不能平衡共行的矛盾问题;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增强区域合作和联动,缩小区域、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不协调的矛盾问题,同时优化产品分配方式和形式,解决贫富差距矛盾问题;科教兴国提高科技水平、优化生产组织形式等,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多管齐下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消除多元社会思潮、价值文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等问题;持续有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解决执政党能力不足、党群矛盾等问题;等等。只有以鲜明的问题导向解决社会矛盾问题,才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华民族进一步强起来。
(三)遵循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中揭示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指出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同时指出了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曲折性。要在新的历史方位上进行进一步“强起来”的实践,首先,要弄清楚在共产主义社会形态中,社会主义社会是其第一阶段,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还是客观存在并且没有发生改变的,这是我们在接下来相当长一个阶段内在进行实践活动时需要认清和把握的,还要明白人民群众的历史选择性也是在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实现的。其次,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从当下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无论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还是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角度都必须遵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此外,要明确历史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在新的征程中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人民群众一道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历史前进,同时还要引导人民群众懂得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变革都会经过许多曲折反复的斗争,明白当下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在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攻坚期的特殊阶段,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敢于同阻碍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障碍作斗争,同党内存在的贪污腐败、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现象作斗争,同无视法律践踏法律的现象作斗争,同阻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种矛盾问题作斗争,同国内外反动势力作斗争,同不利于国际社会秩序稳定的现象作斗争等。在推进中华民族继续前进的道路中必须要正确把握这一规律,对此进行切实遵循。
汪国真的这首诗,属于文学语体中的诗歌体。在这首诗中,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并没有直接表明。不像政论语体、演讲语体、科学语体、公文事务语体那样,开宗明义,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相反,汪国真借助于“背影”这个意象,把诗人的情感、思绪都通过“背影”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出来。诗歌的寓意较深,需要读者用心理解,方知语言表层背后所蕴含的深层修辞语义。诗歌体是如此,小说体、剧本体、散文体等文学语体都是如此,正是由于修辞语义的表达含蓄委婉,才使得作品读来意味深长,百读不厌,受益无穷。再如:
总 结
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人民群众斗争下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强起来’不是‘现在完成时’,而是‘长期进行时’”。在新的历史方位下,要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把握三次转变的内在逻辑,遵循继续前行的实践要求,全国人民凝心聚力,埋头实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赵耀,周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中国发展“三部曲”——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J] .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8(4).
[3] 刘冀媛.试析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J]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9(1).
[4] 李珊.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逻辑关系[J] .邯郸学院学报,2018(3).
[5] 陈远章.“强起来”的战略思考[J] .前线,2017(12).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352(2019)04—0033—05
【收稿日期】2019-04-01
【作者简介】朱凯歌(1992-),男,河南周口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资助项目“改革开放四十年党的政治建设演进逻辑及基本经验研究”(项目编号:SWU1909503)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金东春)
标签:中华民族论文; 站起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历史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哲学理论论文;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论文; 《延边党校学报》2019年第4期论文;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资助项目" 改革开放四十年党的政治建设演进逻辑及基本经验研究" (SWU1909503)论文;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