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十七大科学发展观时代背景
0引言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十七大精神,这一句话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可以说,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各方面内容,都是围绕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个总纲展开的。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认为有必要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十七大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这深刻揭示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5]。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立足点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口多、底子薄、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仍然是我国的最大实际。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作出的科学判断。这一判断,是我们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形成的根本依据,也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立论基础。
2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要求
党的十六大之后,在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基础上,我们跨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十七大报告从8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2.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①投资与消费关系不协调,投资规模过大,消费需求相对不足。2003年以来,我国每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在25%左右,而最终消费支出的比重则从2001年的59.8%逐年下降到2006年的50%。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导致生产能力相对过剩,使得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②一、二、三产业比例不协调,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比重较大,服务业比重偏低。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39.5%,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也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③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协调。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有资料表明:1983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是1.82:1,到2006年达到3.3:1。区域发展差距也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据统计,从2000年到2006年,东部地区的广东生产总值从10741亿元增加到25969亿元;而西部的青海从264亿元增加到641亿元。④外贸顺差较大,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日益显现。而外贸顺差过大和国际收支盈余过多,还会造成国内资金流动性过剩,反过来又助长了投资的高增长。[3]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资源和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时期,经济发展付出的资源代价很大。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总量的5.5%,但能源消耗占世界总量的15%.经济快速增长消耗大量资源和能源,一些地方过度开发不计代价发展的恶果不断暴露,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远远超过环境容量。2005年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期间正式对外发布的世界各国和地区环境品质的“环境可持续指数”显示,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位列第133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
2.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目前的体制性障碍,主要是指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深层体制问题。主要有:①金融体制严重制约经济发展;②财政体制仍存在体制性障碍;③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缓慢;④要素价格机制改革滞后;⑤收入分配关系尚未理顺;⑥第六,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⑦非公经济发展遭遇“玻璃门”;⑧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严重滞后;⑩垄断行业改革滞后。[4]尽管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体制性障碍使得一些深层次矛盾难以有效缓解,并且逐步积累起来。这些体制性障碍严重地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2.3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比如,2001年至2003年,中国10%贫困人口的实际收入下降2.4%,全体劳动者的总收入只占GDP的15%左右,比印度还低。另外,据权威机构统计,在我国的城镇居民家庭中,占总数10%的高收入家庭拥有居民家庭总财产的将近50%,而占总数10%的低收入家庭拥有的财产还不到居民家庭总财产的5%。[1]
2.4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改革开放20多年来,各个地区的经济社会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农业基础薄弱和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并未改变。比如,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将近70%,但花费的卫生费用只占卫生总费用的33%,7年内平均每年下降两个百分点。1991年到2000年,全国新增卫生经费投入中只有14%投入到农村。
2.5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政治体制领域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明显存在,特别是公共权力的行使缺乏应有的监督和制衡,致使腐败现象蔓延的趋势至今没有从根本上被遏制。同时,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铺张浪费等消极现象也比较严重,行政成本很高,行政效率很低。从1978年至2003年的25年间,我国财政收入增长了约28倍,而同期行政管理费用却增长了87倍。日本、韩国、欧洲、北美政府的行政运行成本只占政府支出的1-2%,而我国则高达46%。
2.6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电视、电影和各种文化娱乐形式空前普及,人们的选择越来越多样化,期望值越来越高。同时,社会道德滑坡的现象仍然严重存在,一些格调低下、庸俗腐朽的娱乐方式比较流行。作为人类文明优秀传承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不少地方和领域远没有占领意识形态的主阵地。
2.7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现在,我国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但各种利益群体的差别和分化也越来越明显,社会建设和管理有不少漏洞。
2.8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5]
3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实践经验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参考依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加快经济增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成就。但是,在传统的发展观念指导下,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经济增长并没有给广大人民带来更多的实惠,也未能实现持续的增长和真正的发展。相反,世界发展遇到和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国家走了一条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为解决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问题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有的国家由于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导致发展质量不高、后劲不足;有的国家则出现了贫富悬殊、失业增加、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等问题。
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表明,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增长,而应该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伴随着人们对发展问题在认识上的逐步深入,以人为中心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等观念得以在实践中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所重视、所推崇。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要完成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面临着促进经济发展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重复其他国家走过的老路,而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在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把中国的发展放到世界的大局中来思考,反映了当代世界最新的发展理念,顺应了世界发展潮流,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
参考文献:
[1]如何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宁夏日报.2007年11月23日.
[2]张宗云.增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海峡通讯.
[3]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是什么?重庆日报2009年11月19日.
[4]吴敏.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新阐述.湖北省教育考试院学报2007年10月28.
[5]胡锦涛.高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