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剑南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南道,唐代,吐蕃,西南地区,东西,安史之乱,南诏。
剑南道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李凤艳[1](2019)在《开元年间唐对剑南道的经略——以《韩南盛墓志》为线索》一文中研究指出贞观元年(627),唐太宗因山川形势分天下为十道,剑南道厕列其中,但其时国内承平,吐蕃、南诏尚未崛起,故剑南之军政地位尚不突出。至玄宗开元年间,为加强防御力量,于沿边设立十节度(含岭南五府经略使,河西节度使设立于睿宗景云二年),其中剑南节度居其一,领二十五州,成为当时西南唯一的军政重镇~([1])。至此,剑南道在唐区域格局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于边防而(本文来源于《唐史论丛》期刊2019年02期)
邓仕海[2](2017)在《唐代西南边政与边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剑南道为中心的唐代西南地区是中国古代疆域发展演变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西南边政与边吏,属于中国边疆史地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中国边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论文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疏理、挖掘史料及探索新的视角,对唐朝在以剑南道为中心的西南地区的行政区划沿革、治理政策、官署机构和职官设置、边政实践、重要边吏的选拔和任用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及其在唐朝边防管理体制和边疆治理中的作用进行了较为系统而深入的探讨。唐代西南边政大致呈现出特点比较鲜明的四个阶段。武德贞观时期唐朝对西南地区的积极经营,主要表现为:唐高祖通过“招抚为主、军事为辅”的方式成功地将巴蜀和云南纳入到了李唐王朝的统治版图,并通过设置军事色彩浓厚的管理机构和大量“因俗而治”的羁縻府州巩固了在西南地区的统治;贞观时期,唐太宗开始推行文治以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治理和开发。永徽至天宝时期唐朝对西南统治的大幅调整,主要表现为:为遏制吐蕃东扩,积极防御和反击吐蕃的侵扰;设置剑南节度使调整西南边防体制;为了与吐蕃争夺洱海,除重建姚州都督府外,又支持南诏统一了洱海;天宝后期,为遏制南诏东拓,迷信武力,导致南诏判附吐蕃。至德至大中时期唐朝对西南统治的竭力维持,主要表现为:为防止剑南道成为河朔型藩镇,将其一分为二;为明确中央、藩镇和州之间的赋税分配,推行“两税叁分”;为了维持表面上的统一,代、德两朝被迫对藩镇“姑息迁就”;德宗朝,韦皋镇蜀二十载,他大力发展西南交通和社会经济、“南抚群蛮、西摧吐蕃”,巩固了唐朝在西南的统治,基本解除了吐蕃对唐朝西部边境的巨大威胁;为抑制藩镇,平定刘辟之乱后,宪宗通过“两税叁分制”改革和增加“刺史军权”,削弱了藩镇的经济基础和军事实力;“大和之役”后,李德裕筹边,使西南地区获得了近叁十年的安定局面。四是咸通以后唐朝在西南统治的日趋衰败,主要表现为:唐诏关系破裂,南诏四犯西川;高骈通过修筑成都罗城和重建西南边防体系,彻底斩断了南诏再次侵犯西川的念头;西南内部矛盾激化,爆发了阡能和韩秀升之乱;叁川内乱,王建成了最大的受益者;王建兼并东川和山南西道,并于公元907年割据称帝,唐朝在西南的统治终结。唐代西南边吏的选拔和任用同样呈现出特点鲜明的四个阶段。武德贞观时期:唐高祖为了加强对西南地区的军事管制,特别重视西南边吏的军事才能和忠诚度;贞观时期,为了推行文治,唐太宗格外重视边吏的治理才能和德行,并制定了相对完备的任用制度。永徽至天宝时期:武则天为改变官僚集团的构成以巩固自己的统治,通过完善和发展科举制度选拔了大量人才;开元时期,唐玄宗为了整饬西南吏治,选拔大量重臣出镇西南;天宝后期,杨国忠秉政并遥领西南,大量“贪求边功”的杨氏亲信把持了西南政局。至德至大中时期:肃、代、德叁朝为加强对西南地区的军事控制,选用大量武将到西南任职,考课制度时行时废,失去了应有的功效;唐宪宗为结束西南军人专政的局面,选拔大量文官进入西南,同时推行“徙镇策略”;为解决财政困难,安史之乱后,朝廷对官员的“财经”能力格外重视;考课制度日趋反动,“税钱长数”、“征办先期”、“捕盗多少”等成了考核官员的主要标准。咸通以后:宦官势力在僖宗中后期渗入西南并控制了西南边吏的选用权;王建占据两川后,唐朝彻底丧失了西南边吏的选用权。唐代西南边吏作为唐朝西南治理政策的执行者,许多人在唐朝西南统治秩序的建立和巩固中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他们是维系唐朝与西南各族群之间关系的纽带,是唐朝西南疆域的开拓者和西南边防的建设与巩固者,还是内地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西南地区的传播者。但是,同样存在许多边吏,他们不顾国家利益,不顾百姓死活,行为残暴、贪污腐化,甚至为贪求边功而故意挑起战争,给唐朝在西南的治理成果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通过对唐代西南边政和边吏互动关系的考察,可以发现,要保证边政与边吏的良性互动,必须建立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这个运行机制至少应该具备叁个显着的特点,即制度健全、因地制宜、不断创新。论文力图将唐朝在中国古代治边实践中的继承性、创造性和历史局限性,唐朝西南边吏选拔、任用在不同时期呈现出的特点及其原因,以及西南边吏在唐代边疆管理体制和边疆治理中的具体作用等清晰地展现出来。同时,希望通过对西南地区在唐朝整个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阐述,揭示出西南地区的发展与整个唐朝历史发展轨迹之间的关系,以及它在中国古代疆域形成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建构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7-12-01)
陈乐保[3](2015)在《唐代剑南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剑南道是唐代关键区域之一,也是唐代西南地区最为重要的藩镇,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军事上均有着非常独特的地位。本文即以剑南道为研究对象,藉此来展示本镇在唐代的发展状况,并观察其对唐代历史产生了何种影响。除序言与结语外,正文共由四章组成,分别从政治地理、节度使、中央与地方关系、边疆戍防体系等四个专题探讨了唐朝中央与剑南道之间的互动关系。政治地理专题,研究政治进程对剑南道政区变迁的影响。东西两川的分合是这一问题的重心,主要讲述从唐肃宗至德二载至唐代宗大历二年的十余年间,剑南道先后经历了一个由合到分,又由分到合,再由合到分的复杂过程,指出东西两川的分合与这一时期唐朝的最高权力争夺、外患危机以及地方动乱等因素息息相关。同时,东西两川的分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节度使专题,自开元二十二年设置剑南道节度使以后,本道节度使人选发生了四个阶段的显着变化:第一阶段为天宝年间的蜀党集团,如杨国忠、章仇兼琼、鲜于仲通等人,这是唐玄宗一手促成的;第二个阶段为武人专政时期,特点是节度使更替之际频频发生动乱;第叁个阶段为典型的文官政治时期,元和二年以后唐朝开始以宰相等高级文官出镇西川,这种措施一直持续到九世纪末期;第四个阶段,西川节度使的任命为宦官田令孜把持,最终酿成了西南叁川的混乱局面。中央与地方关系专题主要探讨唐皇幸蜀与叁川关系。首先,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探讨了唐皇西幸凤翔与南幸成都之间的差异,并指出唐皇幸蜀挽救了摇摇欲坠的大唐王朝,但又进一步削弱了王朝的声威,成为唐朝覆灭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唐皇幸蜀还激发了蜀中的内外矛盾,导致蜀中民变、军变迭起。这些不稳定因素终于在唐末王建割据西南的活动中爆发。其次,唐代西南叁川关系的演变,历述了西南叁川的分合轨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边疆戍防体系专题,分别对剑南道西山、川滇西道、川滇东道叁个戍防体系进行了考察。西山的戍防体系由叁道防御线组成,最外围是弱水西山地区的安戎城、保宁都护府等,这里是剑南道的极边;岷江西山地区的松、茂、维等州构成了剑南西北的第二道防线,这也是唐朝重兵防守的地区,松、茂二州为两个最重要的军事中心;自茂州南下至彭州灌口县,是为第叁道防线,主要沿岷江两岸布防,地形险要,吐蕃很难抵达这里。川滇西道体系大致也由叁道防御线组成,最南是长江以南的姚州、南宁州,往北是嵩州——戎州一线,再往北则是大渡河防线。不过,在整个唐朝前期川南地区自大渡河以北的防御力量均比较薄弱,故而西洱河战争失败后唐朝在河南就陷入被动局面。川滇东道戍防体系出现的最晚,重要性也相对较低,主要由戎、嘉二州的军城组成。(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5-06-02)
陈乐保[4](2015)在《唐肃代时期剑南道政治地理研究(757—767)——以东西两川的分合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至德二年到大历二年的十余年间,剑南道先后经历了一个由合到分,又由分到合,再由合到分的复杂过程。至德二年,唐肃宗为了消除玄宗幸蜀的影响将剑南道析为东西两川,东川初治绵州,后改治梓州,领十叁州之地。广德二年,唐代宗又因西南边患将两川合为一道。永泰元年蜀中诸将为争作节度使而攻伐不休,唐代宗命宰相杜鸿渐入蜀戡乱,最终再次分剑南为东西两川,东川初治梓州,后移遂州,旋复治梓州,只领八州。东西两川分立的格局为宋代在西南地区置川峡四路提供了蓝本。然而,东西两川分立未能彻底消除蜀中地方势力的离心倾向,反而加重了西川百姓的负担,并激化了两川之间的互相排斥心理。(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2期)
马剑,孙琳[5](2014)在《唐代剑南道之分合》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肃宗、代宗之时,剑南道经历了叁分两合。至德二载(757年)十二月到叁载二月,因上皇(玄宗)和肃宗间的权力争夺与制衡,剑南道发生第一次分合,而先后受命节度剑南东川和剑南道的严武却托辞不到任。上元二年(761年)二月,为削弱上皇影响、加强控制,剑南又一分为二;广德二年(764年)正月,出于对抗吐蕃、稳定边陲的需要,再次加以合并。其后,为平定地方军将叛乱、牵制西川,大历元年(766年)二月,又将剑南道分为两川。在这一频繁的分合过程中,巴蜀地区的方镇格局和政治地域结构发生演变,中枢权力的更替得以体现,亦可由此明晰严武节度剑南的史实,对杜甫相关诗歌的注释和编年加以辨正。(本文来源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期刊2014年04期)
叶健[6](2014)在《试论唐朝对剑南道羌人的治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剑南道羌人主要分布在今四川西部及西北部,包括党项羌、白兰羌、以及西山诸羌。唐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强盛、最开放的时期,统治者摒弃"贵中华,贱戎狄"之观念,胸怀"华夷一家"之心,对周边他族文化兼收并蓄。为了更好地治理边疆地区的边民,唐朝通过武力征服,继而设置都督府、羁縻州对边地实施有效管理,对剑南道的羌人亦不例外。与此同时,还建置军事方镇,戍边镇防,防止吐蕃、南诏对剑南道的蚕食,并与之争夺羌人势力,以此达到交战双方军事力量的平衡,从而巩固唐朝之西南边陲。(本文来源于《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李剑[7](2011)在《略论安史之乱后剑南道对唐朝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史之乱后,唐朝迅速由盛转衰,内有藩镇割据,独霸一方,不受朝廷节制,外有吐蕃、南诏等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的侵扰。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唐朝还能够维持近一个半世纪,这其中,剑南道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对维系唐朝统治起了重大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张瑞贤,王婧,张慕群[8](2007)在《唐代剑南道药出州土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剑南道下辖38个州府,其中有35个州府进贡81种药物。通过对文献中各州府记载的药材进行整理,归纳了药物出产比较集中的州府,以及各州府所产的优质药材。并且对一些本是剑南道出产的优质药材被取代的情况进行了论述。(本文来源于《江西中医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6期)
张荣强[9](2003)在《唐前期剑南道财赋地位及其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剑南道经济实力雄厚 ,是中央的重要赋税区。由于交通闭塞 ,其传统租赋极少上供中央。唐前期为防遏边疆 ,在河陇地区设置重兵 ,军需物资多从附近地区调拨。剑南道租赋 (主要是绢帛 )主要配送陇右诸军 ,成为西北军需供应的重要基地。本文利用传统文献 ,并结合出土文书对这一状况进行了具体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史》期刊2003年04期)
贾志刚[10](2002)在《唐代剑南道军费刍议——以剑南西川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剑南道在唐代的经济地位,作为区域经济史专题,学界已予以关注。吐蕃、南诏的兴起,对唐朝的安全构成威胁,唐朝不得不在剑南屯驻大量防御力量。因此,唐政府对剑南的军事依赖与经济依赖,决定了其在唐时的双重地位,军费自然成了二者之间的焦点。唐代赋税制度的变化,以及边境形势的和战无常,所管将士数的增减等因素,都加剧了本区域军费研究的复杂性,兼之史料记载零散,因而我们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对军费领域(本文来源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期刊2002年00期)
剑南道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剑南道为中心的唐代西南地区是中国古代疆域发展演变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西南边政与边吏,属于中国边疆史地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中国边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论文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疏理、挖掘史料及探索新的视角,对唐朝在以剑南道为中心的西南地区的行政区划沿革、治理政策、官署机构和职官设置、边政实践、重要边吏的选拔和任用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及其在唐朝边防管理体制和边疆治理中的作用进行了较为系统而深入的探讨。唐代西南边政大致呈现出特点比较鲜明的四个阶段。武德贞观时期唐朝对西南地区的积极经营,主要表现为:唐高祖通过“招抚为主、军事为辅”的方式成功地将巴蜀和云南纳入到了李唐王朝的统治版图,并通过设置军事色彩浓厚的管理机构和大量“因俗而治”的羁縻府州巩固了在西南地区的统治;贞观时期,唐太宗开始推行文治以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治理和开发。永徽至天宝时期唐朝对西南统治的大幅调整,主要表现为:为遏制吐蕃东扩,积极防御和反击吐蕃的侵扰;设置剑南节度使调整西南边防体制;为了与吐蕃争夺洱海,除重建姚州都督府外,又支持南诏统一了洱海;天宝后期,为遏制南诏东拓,迷信武力,导致南诏判附吐蕃。至德至大中时期唐朝对西南统治的竭力维持,主要表现为:为防止剑南道成为河朔型藩镇,将其一分为二;为明确中央、藩镇和州之间的赋税分配,推行“两税叁分”;为了维持表面上的统一,代、德两朝被迫对藩镇“姑息迁就”;德宗朝,韦皋镇蜀二十载,他大力发展西南交通和社会经济、“南抚群蛮、西摧吐蕃”,巩固了唐朝在西南的统治,基本解除了吐蕃对唐朝西部边境的巨大威胁;为抑制藩镇,平定刘辟之乱后,宪宗通过“两税叁分制”改革和增加“刺史军权”,削弱了藩镇的经济基础和军事实力;“大和之役”后,李德裕筹边,使西南地区获得了近叁十年的安定局面。四是咸通以后唐朝在西南统治的日趋衰败,主要表现为:唐诏关系破裂,南诏四犯西川;高骈通过修筑成都罗城和重建西南边防体系,彻底斩断了南诏再次侵犯西川的念头;西南内部矛盾激化,爆发了阡能和韩秀升之乱;叁川内乱,王建成了最大的受益者;王建兼并东川和山南西道,并于公元907年割据称帝,唐朝在西南的统治终结。唐代西南边吏的选拔和任用同样呈现出特点鲜明的四个阶段。武德贞观时期:唐高祖为了加强对西南地区的军事管制,特别重视西南边吏的军事才能和忠诚度;贞观时期,为了推行文治,唐太宗格外重视边吏的治理才能和德行,并制定了相对完备的任用制度。永徽至天宝时期:武则天为改变官僚集团的构成以巩固自己的统治,通过完善和发展科举制度选拔了大量人才;开元时期,唐玄宗为了整饬西南吏治,选拔大量重臣出镇西南;天宝后期,杨国忠秉政并遥领西南,大量“贪求边功”的杨氏亲信把持了西南政局。至德至大中时期:肃、代、德叁朝为加强对西南地区的军事控制,选用大量武将到西南任职,考课制度时行时废,失去了应有的功效;唐宪宗为结束西南军人专政的局面,选拔大量文官进入西南,同时推行“徙镇策略”;为解决财政困难,安史之乱后,朝廷对官员的“财经”能力格外重视;考课制度日趋反动,“税钱长数”、“征办先期”、“捕盗多少”等成了考核官员的主要标准。咸通以后:宦官势力在僖宗中后期渗入西南并控制了西南边吏的选用权;王建占据两川后,唐朝彻底丧失了西南边吏的选用权。唐代西南边吏作为唐朝西南治理政策的执行者,许多人在唐朝西南统治秩序的建立和巩固中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他们是维系唐朝与西南各族群之间关系的纽带,是唐朝西南疆域的开拓者和西南边防的建设与巩固者,还是内地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西南地区的传播者。但是,同样存在许多边吏,他们不顾国家利益,不顾百姓死活,行为残暴、贪污腐化,甚至为贪求边功而故意挑起战争,给唐朝在西南的治理成果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通过对唐代西南边政和边吏互动关系的考察,可以发现,要保证边政与边吏的良性互动,必须建立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这个运行机制至少应该具备叁个显着的特点,即制度健全、因地制宜、不断创新。论文力图将唐朝在中国古代治边实践中的继承性、创造性和历史局限性,唐朝西南边吏选拔、任用在不同时期呈现出的特点及其原因,以及西南边吏在唐代边疆管理体制和边疆治理中的具体作用等清晰地展现出来。同时,希望通过对西南地区在唐朝整个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阐述,揭示出西南地区的发展与整个唐朝历史发展轨迹之间的关系,以及它在中国古代疆域形成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建构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剑南道论文参考文献
[1].李凤艳.开元年间唐对剑南道的经略——以《韩南盛墓志》为线索[J].唐史论丛.2019
[2].邓仕海.唐代西南边政与边吏研究[D].云南大学.2017
[3].陈乐保.唐代剑南道研究[D].山东大学.2015
[4].陈乐保.唐肃代时期剑南道政治地理研究(757—767)——以东西两川的分合为中心[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5].马剑,孙琳.唐代剑南道之分合[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4
[6].叶健.试论唐朝对剑南道羌人的治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
[7].李剑.略论安史之乱后剑南道对唐朝的作用[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
[8].张瑞贤,王婧,张慕群.唐代剑南道药出州土浅析[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
[9].张荣强.唐前期剑南道财赋地位及其特征[J].中国农史.2003
[10].贾志刚.唐代剑南道军费刍议——以剑南西川为中心[J].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