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因的掩饰论文_邹涛

动因的掩饰论文_邹涛

导读:本文包含了动因的掩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动因,物性,语言学,意识形态,功能,论文。

动因的掩饰论文文献综述

邹涛[1](2004)在《动因的掩饰:语言策略与意识形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特别是其中的及物性理论,对一次中美撞机事件的有关报导和评论进行了批评语言学分析,指出其动因建构方面所体现的语言策略及其所隐含的意识形态信息。(本文来源于《求索》期刊2004年12期)

邹涛[2](2002)在《英语政治性语篇中动因的掩饰》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般说来,现实世界各种过程的发生都有其外在的原因。人们在用语言描述各个过程时常常直接指明其外在原因,以便于让读者/听者很好地明白事情的全部真相。这一外部原因在语言学上被称为“动因”(Halliday,1985;1994)。 有意思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碰到许多语言描述并没有指明过程的动因,而是以种种语言手段隐藏或掩饰动因。这一现象已引起许多语言学家的注意。过去的研究大多以文学文本为对象探讨动因的语言建构问题(如Halliday,1971;Kennedy,1976;Burton,1982;Kies,1992等),这些研究表明对动因建构问题的探索有利于更深发掘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我们知道,当今语言学界的一大走势是回归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语料(Granger,1983:39)。对于动因的语言建构问题的研究,已有少数学者(如Galasinski & Marley,1998)把目光从文学文本转向人们日常生活中实实在在使用的语料。尽管如此,在这一问题上对现实语料的关注仍是远远不够的。本文作者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从新的角度对现实生活中的政治性语篇的动因建构特点展开个案研究,试图说明动因的掩饰是政治性语篇的一大文体特点。 本文的个案研究对象是2001年4月1日发生的中美撞机事件的相关报导和评论。作者以分层抽样(stratified sampling)的方式从因特网上抽取24篇文章。通过仔细研读抽样文本,并借鉴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作者总结出样本中所使用的13种掩饰动因的语言手段和策略。为了进一步说明政治性语篇说者/作者对动因掩饰手段的了然于胸和有意识运用,本文具体分析了抽样文章描述撞机事件的四个重要细节时所体现的动因建构特点,得出的结果表明政治性语篇的作者/说者有很强的动因掩饰意识,他们频繁地使用各种演示动因的语言手段和策略。本文又从语篇的层面上对抽样中的一整篇文章的动因建构特点进行了分析,进一步证明动因的掩饰是英语政治性语篇的一大文体特点。 本文的研究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英语政治性语篇中语言的微妙之处,对于英语学习和教学工作有所启示,尤其在培养翻译和外交人员的政治敏感度方面有一定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02-04-01)

董宏乐,顾萍[3](2000)在《英语中掩饰动因的手段》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借鉴功能语言学提出的及物性理论 ,探讨英语语言中所演化出来的几种掩饰动因手段 ,旨在帮助人们洞察语言使用者 (尤其是政客 )使用这些手段的背后所潜在的政治目的或意识形态(本文来源于《外语教学》期刊2000年04期)

动因的掩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般说来,现实世界各种过程的发生都有其外在的原因。人们在用语言描述各个过程时常常直接指明其外在原因,以便于让读者/听者很好地明白事情的全部真相。这一外部原因在语言学上被称为“动因”(Halliday,1985;1994)。 有意思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碰到许多语言描述并没有指明过程的动因,而是以种种语言手段隐藏或掩饰动因。这一现象已引起许多语言学家的注意。过去的研究大多以文学文本为对象探讨动因的语言建构问题(如Halliday,1971;Kennedy,1976;Burton,1982;Kies,1992等),这些研究表明对动因建构问题的探索有利于更深发掘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我们知道,当今语言学界的一大走势是回归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语料(Granger,1983:39)。对于动因的语言建构问题的研究,已有少数学者(如Galasinski & Marley,1998)把目光从文学文本转向人们日常生活中实实在在使用的语料。尽管如此,在这一问题上对现实语料的关注仍是远远不够的。本文作者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从新的角度对现实生活中的政治性语篇的动因建构特点展开个案研究,试图说明动因的掩饰是政治性语篇的一大文体特点。 本文的个案研究对象是2001年4月1日发生的中美撞机事件的相关报导和评论。作者以分层抽样(stratified sampling)的方式从因特网上抽取24篇文章。通过仔细研读抽样文本,并借鉴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作者总结出样本中所使用的13种掩饰动因的语言手段和策略。为了进一步说明政治性语篇说者/作者对动因掩饰手段的了然于胸和有意识运用,本文具体分析了抽样文章描述撞机事件的四个重要细节时所体现的动因建构特点,得出的结果表明政治性语篇的作者/说者有很强的动因掩饰意识,他们频繁地使用各种演示动因的语言手段和策略。本文又从语篇的层面上对抽样中的一整篇文章的动因建构特点进行了分析,进一步证明动因的掩饰是英语政治性语篇的一大文体特点。 本文的研究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英语政治性语篇中语言的微妙之处,对于英语学习和教学工作有所启示,尤其在培养翻译和外交人员的政治敏感度方面有一定借鉴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因的掩饰论文参考文献

[1].邹涛.动因的掩饰:语言策略与意识形态[J].求索.2004

[2].邹涛.英语政治性语篇中动因的掩饰[D].西南交通大学.2002

[3].董宏乐,顾萍.英语中掩饰动因的手段[J].外语教学.2000

论文知识图

Notice: Undefined index: items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

标签:;  ;  ;  ;  ;  ;  

动因的掩饰论文_邹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