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双辊薄带连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连铸,组织,奥氏体,结晶,熔池,牌坊,锰钢。
双辊薄带连铸论文文献综述
徐莽,刘国怀,李天瑞,王丙兴,王昭东[1](2019)在《双辊薄带连铸制备Ti-43Al合金板材及其在热处理过程中的显微组织表征(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薄带连铸技术直接成形的特点可以实现难变形金属板材的制备并显着缩短流程。通过双辊薄带连铸技术制备尺寸为1000 mm×110 mm×2 mm的Ti-43Al合金板材,并对铸轧板材及热处理过程显微组织进行系统分析。由于凝固过程中冷却速率变化以及对称性生长,沿铸轧板材厚度方向出现边部柱状晶、心部等轴晶的不均匀组织,且中心区存在严重的Al元素偏析;铸轧过程中较快的冷却速度显着细化板材组织,晶粒间距为20-30μm,α_2/γ片层间距达到10-20 nm。此外,铸轧板材经过热处理后获得近γ组织、近片层组织和全片层组织,组织均匀性得到明显改善。(本文来源于《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期刊2019年05期)
方园,张健[2](2018)在《双辊薄带连铸连轧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一文中研究指出双辊薄带连铸连轧作为钢铁工业中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近终形钢铁制造短流程工艺技术,从2001年开始一直是宝钢科技发展规划中的一个重大科研项目。近几年,宝钢双辊薄带连铸连轧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受到业界广泛的关注,特别是宝钢薄带连铸连轧宁波工业化示范项目的成功实施,使宝钢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开发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介绍了薄带连铸连轧技术发展现状,总结了宝钢薄带连铸连轧技术工业化的研发实践,提出了薄带连铸连轧技术的未来发展模式。(本文来源于《宝钢技术》期刊2018年04期)
叶长宏,方园,韩月生[3](2018)在《高精度双辊薄带连铸铸机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双辊薄带连铸生产的铸带只需经过一次轧制即成为产品,所以铸带厚度偏差直接影响最终的产品质量。影响铸带厚度偏差的原因很多,通过分析影响铸带厚度偏差的几个主要因素,提出了一个在两个铸辊轴承座之间设置恒压力平衡缸的预应力铸机方案,并设计了相应的铸机开式牌坊和拉杆。采用有限元模型校核了拉杆和牌坊的叁维模型强度和变形,计算结果显示,浇铸过程中,在铸轧力作用下,由于铸机机架变形导致的带厚偏差远小于产品允许范围。(本文来源于《宝钢技术》期刊2018年04期)
王鹤松,袁国,曹光明,王国栋[4](2018)在《双辊薄带连铸低碳微合金钢的铸态组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双辊薄带连铸技术制备了低碳微合金钢薄带,利用OM,SEM和TEM对铸态凝固组织、室温组织、析出及位错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低碳微合金钢铸带的凝固组织中二次枝晶间距约为12~15μm,相对于传统厚板坯和薄板坯连铸,铸带组织得到了明显细化.铸带的原奥氏体晶粒尺寸比较粗大,约为250~410μm,其组织由魏氏铁素体、珠光体和不规则铁素体组成.铸带组织中存在纳米级Ti C析出和短棒状的渗碳体.Ti C析出没有被薄带连铸的凝固过程及二次冷却过程明显抑制.铸带组织由于铸轧力及二次冷却速率不均匀导致大量位错的产生.(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文杰[5](2017)在《双辊薄带连铸生产高强中锰钢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Fe-0.05C-12Mn-3Al中锰钢的双辊薄带连铸生产技术。为生产出奥氏体回复退火冷轧带钢,对铸带进行了形变热处理。生产工艺基于热膨胀研究,冷轧压下量50%,在600℃进行奥氏体回复退火。采用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本文来源于《世界金属导报》期刊2017-12-05)
张元祥[6](2017)在《双辊薄带连铸电工钢组织、织构析出演化与磁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对双辊薄带连铸中牌号无取向硅钢、Hi-B取向硅钢以及取向高硅钢的组织、织构演变及磁性能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重点研究了薄带连铸流程对无取向硅钢组织、织构和磁性能的影响,薄带连铸超低碳高磁感3%Si取向硅钢和6.5%Si取向硅钢的制备工艺,以及硅钢亚快速凝固过程中的特殊晶界形成等现象。论文主要创新性工作如下:(1)明确了薄带连铸无取向电工钢流程优势的物理冶金学原理,证明薄带连铸工艺特点可以较好地解决中低牌号无取向硅钢组织和织构控制要求与常规热轧流程之间的工艺矛盾,使中低牌号无取向硅钢获得良好的磁性能。在相同成分体系和冷轧退火工艺条件下,薄带连铸流程无取向硅钢退火板较之常规流程再结晶晶粒尺寸粗大,Cube织构发达,有害的γ织构组分比例极低。而对应常规热轧制备的无取向硅钢中晶粒较为细小,退火织构为发达的γ织构。所以,薄带连铸流程系列无取向硅钢的磁感值比常规流程对应牌号无取向硅钢高0.06T以上,而铁损值则低0.4W/kg以上。而且,前者在横纵方向上磁性能差别更小,磁时效过程中的磁性能指标稳定性也要明显优于后者。(2)提出并实现了薄带连铸超低碳高磁感取向硅钢的工艺过程,通过薄带连铸亚快速凝固实现了抑制剂元素的过饱和固溶和后续控制,并通过高能晶界理论解释了 Goss晶粒的异常长大过程。亚快速凝固将大量抑制剂元素固溶到基体中,通过两阶段冷轧和退火过程调整MnS和AlN析出,达到了细化和稳定基体晶粒的作用。高温退火后,Goss二次晶粒尺寸达到10~30mm,磁感值B8达到1.94T。冷轧第一阶段变形量显着影响中间退火过程中第二相粒子析出量和初次再结晶组织均匀性,从而影响二次再结晶完善程度。Goss晶粒在剪切带上形核长大,二次再结晶退火升温过程中Goss晶粒开始长大并聚集,位向准确且取向差较小的Goss晶粒迅速发展,这种方式是二次再结晶孕育阶段的主要形式。Goss二次晶粒通过与基体晶粒的高能晶界促进抑制剂的熟化,使得异常长大得以进行。(3)实现了高磁感6.5%Si取向硅钢的制备,通过抑制剂设计和铸轧流程获得MnS高温析出和∑3晶界细化铸态组织,显着增加铸带的塑性成形能力,通过温轧+冷轧控制抑制剂析出和变形基体条件,获得再结晶大量形核和晶粒正常长大被抑制的条件,为获得位向准确的Goss晶粒发生异常长大过程提供必要条件。6.5%Si钢液在较低过热度条件下进行浇注可以得到细小均匀的凝固组织。一方面,低温浇注形核量较大和特殊晶界双重作用细化稳定铸态组织;另一方面,凝固过程中析出的MnS粒子钉扎晶界,使得铸带平均晶粒尺寸为35μm。取向高硅钢铸带塑性加工过程中滑移系开动和晶体转动相对困难,温轧+冷轧过程中通过形成晶内剪切带的方式进行塑性变形。铸带中存在少量反相畴尺寸为100~500nm的B2有序相。经过温轧过程的再热与强烈变形,基体中开始出现少量DO3有序相。温轧+冷轧变形工艺初次再结晶平均晶粒尺寸11.4μm,织构中存在发达{111}<112>组分。高温退火过程中,Goss晶粒在1079~1100℃温度区间发生异常长大。利用高能晶界理论解释其二次再结晶晶粒的快速发展过程,而铸带遗传而来的∑3也起到了稳定基体初次晶粒的重要作用。取向高硅钢二次再结晶晶粒具有极高的取向度,磁感B8在1.74T以上,B8/Bs达到0.961。(4)发现了单相铁素体亚快速凝固组织中大量∑3晶界分布,分析了其特殊形成规律,确立了薄带连铸流程通过形成∑3晶界稳定铸态组织,并获得良好塑性加工性能的控制工艺。∑3晶界具有良好的晶格对称关系和较低的能量,是晶界工程控制金属性能最重要的特征晶界。体心立方(bcc)结构铁素体钢具有较高的层错能,而且金属粗糙界面凝固方式限制了形核条件,这两个原因导致∑3晶界极难形成与铁素体钢凝固组织中。薄带连铸过程中,低温浇注的钢液在中间包和熔池内部形成大量晶核。晶核随钢液流动,当接触到凝固界面上的晶粒时,有以下两种情况:其一是二者取向一致,则晶核直接晶格系统而不构成晶界或者构成小角晶界;其二是两个密排面接触,形成沿<111>轴转60°的低能量特殊大角晶界(∑3晶界)。这两种方式都可以在钢液冲刷作用下依然快速形成稳定金属键,使晶核稳定依附在凝固坯壳上,并在凝固后晶界迁移过程中因其较低的能量而获得发展。Fe-6.5%Si钢铸带局部∑3晶界分布比例达到20%以上,实现了细晶条件下特殊晶界的控制,为解决脆性Fe-6.5%Si钢的塑性加工问题提供了便于实现的控制手段。(5)详细研究了铸带特殊取向晶粒在冷轧过程中的晶体转动和剪切带变形行为,提出了控制铸轧参数获得理想退火织构和磁性能的工艺条件。钢辊条件下Fe-1.3%Si钢凝固组织晶粒粗大均匀,形成部分{100}和{110}取向组分。铸带中部特殊取向晶粒倾向于通过剪切带变形进行几何软化完成塑性变形过程。剪切带高密度位错晶胞在最小应变能的影响下获得Cube和Goss等η取向。其中,{110}<110>取向晶粒中剪切带取向以Cube为主,而{111<112>取向晶粒中则形成极强的Goss取向剪切带组织,{111}<110>取向晶粒剪切带变形并不充分。大量Cube取向剪切带上通过定向形核的方式进行再结晶,形成Cube有利织构,显着提高了退火板磁性能。(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17-01-04)
潘湾萍,杨志良,陈峥,马婕,张捷宇[7](2016)在《枝晶生长模型对双辊薄带连铸组织模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枝晶生长模型的选择对于准确预测金属凝固组织有着决定性作用。LGK和KGT是目前应用较广的模型,分别使用LGK和KGT模型对凝固组织进行模拟比较,选择适用于双辊薄带连铸过程的枝晶生长模型。研究结果表明,KGT模型的模拟结果显示了晶粒吞噬、柱状晶向等轴晶转变(CET)等金属凝固现象,而LGK模型则无此现象。因此KGT模型能更加准确地预测双辊薄带连铸的凝固组织,试验结果的验证也证实了这一结论。(本文来源于《上海金属》期刊2016年05期)
祖国庆[8](2016)在《双辊薄带连铸4.5wt.%Si高硅钢组织、织构及磁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家对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要求的不断提高,需要大量适应中高频环境下服役的无取向硅钢薄带。提高硅元素含量、减薄钢带厚度是降低硅钢薄带高频铁芯损耗的有效方法。但硅元素含量的提高使得合金硬度及脆性急剧升高,难以通过常规轧制工艺实现厚度减薄。因此,寻找新的制备方法以及优化硅元素含量,并实现高硅钢薄带的轧制成形,对中高频电机行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硅钢制备技术发展及制品性能升级为目标,结合双辊薄带连铸技术,制备出了具有良好磁性能的4.5wt.%Si高硅钢薄带,并对制备过程中的微观组织结构、织构特征及演化,再结晶行为与形核机制等科学问题进行了细致分析。研究工作力求为实现高效制备无取向高硅钢薄带及组织、织构控制提供技术支持与理论基础。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将双辊薄带连铸技术应用于高硅钢产品开发,以4.5wt.%Si含量为基础,开展了成分设计及连铸试验,得到了优化的制备工艺参数。通过对铸带组织及力学性能的考察,确定了其成形性优势。对薄带连铸条件下铸带内析出物形貌、合金元素偏析、脆性有序相含量及合金硬度与工艺的相关性等科学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在轧制及退火过程中连铸硅钢薄带组织及织构的演化,并对产品磁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结合背散射电子衍射(EBSD)及X射线衍射(XRD),通过对比从再结晶形核初期到晶粒充分长大的整个过程中各主要取向晶粒的演化过程,分析了优先形核取向逐渐减弱以及次要取向逐渐增强的原因。发现再结晶退火初期优先形核取向为{110}<001>、{100}<001>、{111}<112>,而{411}<148>取向晶粒呈近随机分布形核。明确了大压下率条件下,取向钉扎引起的选择长大是{411}<148>织构形成的主要机制,强{411}<148>织构的形成与铁素体{100}<011>形变晶粒的塑性失稳不存在显着的相关性。采用冷轧过程制得了厚度为0.05mm~0.2mm的4.5wt.%Si钢超薄带,轧带均未见明显边裂,板形良好。0.05mm厚超薄带的织构强度最弱,其在再结晶退火过程中新晶核呈近随机分布。0.2mm厚超薄带的B50值为1.686T,0.05mm厚超薄带的W5/1000低至8.13W/kg。获得了厚度减薄对硅钢薄带组织、织构及磁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成分及浇铸参数调整,首次利用双辊薄带连铸技术成功制备出通体等轴晶并具有强λ织构的4.5wt.%Si钢铸轧薄带坯,制品的B50值达到1.712T,W5/1000为23.77W/kg。分析了晶粒长大过程中{100}<013>取向晶粒的长大优势,揭示了强{100}<013>再结晶织构的形成机制为定向形核机制。借助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研究了 4.5wt.%Si钢薄带回复及再结晶形核初期的位错运动及亚结构演化,并结合EBSD技术分析了剪切带及原始晶界处的优先形核特征,深入了解了再结晶的微观演化过程。(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16-09-01)
马良,薛艳春,赵烁,闫涛,薛涛[9](2016)在《双辊薄带连铸1.7%Si无取向硅钢组织与织构》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双辊薄带连铸工艺试制了1.7%Si无取向硅钢铸带,并采用光学显微镜及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研究了其在铸轧及随后的冷轧和退火过程中的组织和织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铸带表层至中间层为粗大的等轴晶粒,中心层为细小的等轴晶。铸带织构为强的<100>∥ND织构,铸带冷轧后的冷轧组织中存在大量剪切带,冷轧织构由强的<110>//RD和较弱的<111>//ND织构组成。冷轧板经900℃退火后出现强的{001}<130>再结晶织构,再结晶织构的形成可以解释为择优形核和晶粒的择优长大机制。(本文来源于《材料热处理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徐棚棚[10](2016)在《双辊薄带连铸界面换热系数分布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辊薄带连铸技术因其流程短、成本低、能耗少等优点而备受世界钢铁从业者的关注。在连铸过程中,高温金属液与结晶辊直接接触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快速冷却,在整个接触过程中,熔池内金属液与结晶辊的界面传热伴随着复杂的流动和相变,接触界面换热系数对于铸带的品质和性能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对于界面换热系数变化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本文以双辊薄带连铸熔池内钢液与结晶辊表面的接触换热系数为研究对象,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了熔池模型、结晶辊模型及接触压力模型。通过参数设计语言(APDL)实现各个模型边界条件的施加、求解计算的设置以及后处理的设置,通过课题组实验结果拟合出了界面换热公式,利用该公式将熔池模型与结晶辊模型进行耦合。根据有限元模型及参数化设计语言,对熔池内钢液的温度场及流场、结晶辊表面的温度变化和Kiss点后轧制载荷进行了仿真研究。利用APDL语言对熔池模型及结晶辊模型进行求解计算,通过多次迭代计算,最终得到界面热流沿接触弧上的变化规律、熔池温度场与速度场、结晶辊温度场。利用最终得到的有限元模型,研究浇注温度和浇注速度对界面换热系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Kiss点前,界面热流随接触温度的降低而降低,Kiss点后铸轧力产生,随着铸轧力的增大界面热流快速增大。(本文来源于《山东理工大学》期刊2016-04-20)
双辊薄带连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双辊薄带连铸连轧作为钢铁工业中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近终形钢铁制造短流程工艺技术,从2001年开始一直是宝钢科技发展规划中的一个重大科研项目。近几年,宝钢双辊薄带连铸连轧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受到业界广泛的关注,特别是宝钢薄带连铸连轧宁波工业化示范项目的成功实施,使宝钢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开发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介绍了薄带连铸连轧技术发展现状,总结了宝钢薄带连铸连轧技术工业化的研发实践,提出了薄带连铸连轧技术的未来发展模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辊薄带连铸论文参考文献
[1].徐莽,刘国怀,李天瑞,王丙兴,王昭东.双辊薄带连铸制备Ti-43Al合金板材及其在热处理过程中的显微组织表征(英文)[J].TransactionsofNonferrousMetalsSocietyofChina.2019
[2].方园,张健.双辊薄带连铸连轧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J].宝钢技术.2018
[3].叶长宏,方园,韩月生.高精度双辊薄带连铸铸机设计[J].宝钢技术.2018
[4].王鹤松,袁国,曹光明,王国栋.双辊薄带连铸低碳微合金钢的铸态组织[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5].文杰.双辊薄带连铸生产高强中锰钢工艺研究[N].世界金属导报.2017
[6].张元祥.双辊薄带连铸电工钢组织、织构析出演化与磁性能研究[D].东北大学.2017
[7].潘湾萍,杨志良,陈峥,马婕,张捷宇.枝晶生长模型对双辊薄带连铸组织模拟的影响[J].上海金属.2016
[8].祖国庆.双辊薄带连铸4.5wt.%Si高硅钢组织、织构及磁性能研究[D].东北大学.2016
[9].马良,薛艳春,赵烁,闫涛,薛涛.双辊薄带连铸1.7%Si无取向硅钢组织与织构[J].材料热处理学报.2016
[10].徐棚棚.双辊薄带连铸界面换热系数分布规律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