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转基因大豆植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大豆,转基因,植株,基因,杆菌,乙醛酸,含量。
转基因大豆植株论文文献综述
周航,陈福禄,傅永福,宋莉,张晓玫[1](2018)在《过表达GmAP1.2转基因大豆的遗传转化及植株发育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大豆GmAP1.2(Glyma.08G269800)的生物学功能,通过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法将GmAP1.2基因遗传转化至大豆天隆1号,获得过表达GmAP1.2转基因植株;并对转基因大豆的株高、花器官、叶片等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GmAP1.2过表达使转基因大豆比野生型(WT)早花31d,株高明显降低,且与野生型相比,GmAP1.2转基因大豆叶片变小,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分别增加了1.43、1.52和1.57倍,但未影响花器官结构。表明GmAP1.2不仅能够影响大豆的株型,还能影响叶片的大小和叶绿素的含量。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大豆AP1基因在大豆中的功能与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吴国栋,修宇,王华芳[2](2018)在《优化子叶节转化法培育大豆MtDREB2A转基因植株》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正交因素试验与GUS基因组织化学染色等技术相结合,优化大豆(Glycine max)品种东农50遗传转化体系,导入抗旱关键基因Mt DREB2A。结果表明,大豆种子表面消毒,NaClO溶液法与Cl_2气熏蒸法的去污染率分别达到98.67%和93.33%。子叶节法转GUS基因组织化学染色率(68.33%)显着高于下胚轴法(14.00%)和胚尖法(0.67%)(P<0.05)。种子萌发5天,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培养温度25°C,OD600=0.9,共培养5天的转GUS基因子叶节最高达72.00%;恢复培养5天,草丁膦(3 mg·L~(–1))、头孢噻肟钠(200 mg·L~(–1))和羧苄青霉素(300 mg·L~(–1))筛选诱导分化的转GUS基因不定芽最多为3.33%;优化的大豆遗传转化体系转化效率为1.11%。转Mt DREB2A基因大豆东农50植株根系更加密集,主根长度和侧根数量均显着高于对照(P<0.05),证实Mt DREB2A基因具有促进大豆根系生长的作用,为利用该基因进行大豆抗旱育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植物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祁延萍,刘雅婧,许乐义,王凌妍,朴哲主[3](2017)在《IFS转基因大豆的鉴定及高异黄酮植株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异黄酮是一种广泛应用的保健性活性物质,近年来已成为衡量大豆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异黄酮合酶是大豆异黄酮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基因之一,其在植物中的表达效率直接影响异黄酮含量。为进一步验证该基因的功能并获得高异黄酮稳定遗传转基因植株,本试验基于已有的IFS转基因材料开展研究。将其扩繁至T2代,考种分析植株农艺性状,发现转基因植株的性状指标未发生明显变化,PCR鉴定IFS转基因后代的结果显示:在125株转基因植株中,60株为阳性,占比48%,说明IFS在后代中可稳定遗传。选取IFS转基因吉林35、Willimas 82品种T2代的41株,利用改良后的叁波长法测定籽粒中大豆异黄酮的含量,结果显示:IFS转基因植株的平均异黄酮含量为1.2 mg·g~(-1);其中15株的异黄酮含量高于非转基因植株,占比达到36.6%,说明从转入IFS基因转基因大豆能够筛选出高异黄酮植株。本研究获得了稳定遗传的高异黄酮植株,为大豆遗传育种提供优异的种质资源;改良后的叁波长法较原有方法更为精准、快速。(本文来源于《大豆科学》期刊2017年06期)
孙式静,杨素欣,冯献忠[4](2014)在《超声波辅助处理农杆菌介导大豆胚尖转化转基因植株的获得和分子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大豆Williams 82成熟胚尖为试验材料,建立了超声波辅助处理的大豆胚尖农杆菌转化体系,研究了不同超声波处理时间对报告基因Uid A(GUS)瞬间表达的影响和不同草铵膦浓度对大豆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超声波处理2 min时,报告基因GUS的瞬时表达效率达到最高;在0.3~0.6 mg·L-1草铵膦梯度筛选浓度下,阳性转基因植株的数量最多。对于所获得的转基因株系进行了PCR检测和除草剂Basta涂抹抗性检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转基因植株的目的基因的表达量达到野生型的1.7~42倍,Southern杂交检测表明外源基因已经整合到大豆基因组中。(本文来源于《大豆科学》期刊2014年06期)
于惠林,杨鑫浩,肖娅风,张云发,李香菊[5](2013)在《EPSPS蛋白在转基因耐草甘膦大豆植株中的表达量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耐草甘膦大豆的迅速推广,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的环境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EPSPS蛋白在大豆中的表达量与草甘膦耐受性息息相关,但转Cp4EPSPS基因大豆中EPSPS蛋白含量测定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选用转Cp4 EPSPS基因大豆及受体大豆为材料。3叶期喷施草甘膦。采用酶联免疫(ELISA)方法定量测定耐草甘膦大豆叶、茎、根在喷施草甘膦与未喷施草甘膦处理下V_(3-4)、V_(6-8)、R_1、R_4.R_6和R_8 6个不同生长时期EPSPS蛋白表达量。结果表明:草甘膦处理下,耐草甘膦大豆叶片在6个生长时期EPSPS蛋白表达量分别为22.03μg/g、17.85μg/g、19.76μg/g、23.68μg/g、21.75μg/g和13.63μg/g;未喷施草甘膦处理下,相应数据为24.56μg/g、27.39μg/g、18.80μg/g、20.56μg/g、24.85μg/g和16.00μg/g。叶片中EPSPS蛋白表达量受大豆生长时期的影响,R8期EPSPS蛋白表达量显着低于V_(3-4)、V_(6-8)、R_4、和R_6期,与R_1期没有差异;V_(3-4)、V_(6-8)、R_1、R_4、和R_6期之间亦无差异。两因素(草甘膦×生长时期)方差分析表明,草甘膦、草甘膦×生长时期不影响大豆叶片EPSPS蛋白表达量。草甘膦处理下,耐草甘膦大豆茎中EPSPS蛋白表达量与叶片中表现趋势相近:R8期EPSPS蛋白表达量显着低于V_(3-4)、V_(6-8)、R_4.和R_6期,与R_1期没有差异,V_(3-4)、V_(6-8)、R_1、R_4、和R_6时期之间没有差异。草甘膦处理下,耐草甘膦大豆根在不同生长时期EPSPS蛋白表达量分别为6.11μg/g、8.16μg/g、11.39μg/g、10.13μg/g/g、11.19μg/g和2.09μg/g;未喷施草甘膦处理下,相应数据为9.95μg/g、12.03μg/g、9.19μg/g、5.41μg/g、10.88μg/g和4.11μg/g。两因素(草甘膦×生长时期)方差分析比较,喷施草甘膦不影响耐草甘膦大豆根中EPSPS蛋白表达量,而生长时期、草甘膦×生长时期则影响蛋白表达量。受体大豆叶片、茎及根在不同生长期EPSPS蛋白表达量均低于0.60μg/g。由此得出,转基因耐草甘膦大豆叶片、茎和根中EPSPS蛋白表达量在V_(3-4)、V_(6-8)、R_1、R_4.和R_6生长时期表达比较稳定,只有R8期显着下降。喷施草甘膦不影响EPSPS蛋白表达。本研究将为耐草甘膦大豆的环境安全评价及耐草甘膦大豆田防除策略的制订提供数据支持。(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杂草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08-01)
冯萌萌[6](2012)在《GmDREB1基因遗传转化大豆及转基因植株耐盐生理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受到高盐胁迫时,会通过合理避盐和耐盐的方式调节自身生理代谢来适应环境,最大限度地降低和减少高盐的毒害作用。研究表明,植物对逆境胁迫的应答是由多基因共同调控的复杂过程,由于转录因子能够诱导多个下游抗逆基因的转录和表达,从而降低或消除逆境带来的伤害,因此转录因子在调控植物逆境胁迫应答中的作用一直是抗逆研究的热点。目前已发现大豆有6种DREB类转录因子基因,研究表明过表达大豆DREB基因可以显着提高转基因植物对干旱,寒冷和高盐的耐受性。本论文实验主要利用农杆菌介导的大豆遗传转化体系,将rd29A::gmDREB1目的基因导入到吉林35大豆体内,共获得39株转化植株,经初步检测有9株为转基因阳性。选来自3个独立转化体系的T2代幼苗作为耐盐实验材料进行5个盐浓度梯度(0mM,60mM,120mM,180mM,240mM)的胁迫处理并进行相关生理检测。结果表明,盐胁迫下转基因植株具有较高的耐盐能力,在240mM盐浓度胁迫10天后,对照组植株出现枯黄并逐渐死亡,而转基因植株则能够正常生长。生理检测结果表明,在盐胁迫下,转基因植株大豆叶片的光合速率、脯氨酸和可溶糖含量、质膜透性等指标均优于对照非转基因植株。随着盐胁迫程度的加深,转基因植株的光合速率逐渐减弱,但明显高于对照植株。在240mM盐浓度胁迫下,转基因植株的净光合速率是对照组的3倍。细胞膜膜透性随着盐胁迫程度的加深逐渐变大,但转基因植株的明显小于对照组。在不同盐浓度的胁迫下,转基因植株体内积累了大量的可溶糖与脯氨酸,使得转基因植株能较好的抵抗盐胁迫带来的伤害。实验结果表明,在盐胁迫下转基因植株较对照组植株受到的伤害程度较低,即GmDREB1基因在转基因大豆体内的超表达,可能调控了下游抗逆基因的表达,降低了盐胁迫带来的伤害,使大豆表现出一定的耐受性。这为进一步探讨GmDREB1基因的抗逆功能以及筛选抗逆大豆材料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和基础。(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2-06-01)
邢珍娟,李飞武,刘娜,李葱葱,康岭生[7](2009)在《转EPSPS基因大豆植株中蛋白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ELISA定量测定法研究了转EPSPS基因大豆不同生长时期不同器官中CP4 EPSPS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转EPSPS基因大豆不同器官在不同生育期CP4 EPSPS蛋白含量表现出较大的差异,R8期籽粒中的CP4EPSPS蛋白含量在所有时期和所有组织中蛋白含量最高;上位叶和下位叶中CP4 EPSPS蛋白除V3~V5期和R8期外的表达趋势一致,茎上部和茎下部中CP4 EPSPS蛋白在不同时期表达动态趋势基本一致,根中CP4 EPSPS蛋白含量在V3~V5期下降,然后逐渐升高,R1~R8期有一个大幅度的下降过程。从V1期至R8期,随着植株的不断生长,各组织中CP4 EPSPS蛋白的含量有明显的变化。(本文来源于《大豆科学》期刊2009年06期)
孙文丽[8](2008)在《大豆丝氨酸乙醛酸转氨酶基因克隆、序列分析及转基因植株的抗病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植物抗病基因工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抗病基因被人们所发现。2004年,Taler等从印度野生瓜的霜霉病抗性品种中克隆得到两个具有丝氨酸乙醛酸转氨酶(serineglyoxylate aminotransferase,SGT)活性的甜瓜霜霉病抗性基因At1和At2。Taler等发现At1和At2具有丝氨酸乙醛酸转氨酶活性与植物光呼吸途径相关,不属于任何一类已知R基因,对病原菌的抵抗没有种属专化性,并且它们的抗病作用与H_2O_2相关,基于此种现象,他们提出一种新的抗病机制“酶抗病性”,这是首次报道的通过改变酶的表达量而赋予植物抗病性。据推测At1和At2还可能对霜霉病以外的其它多种植物叶部病害具有抗性作用,是很有研究价值的抗病基因,并且,“酶抗病性”作用机制的提出还需要更多的基因证据和试验支持。据此本论文从光呼吸作用非常强的大豆中克隆At1和At2的同源基因GmSGT,对其进行序列分析、酶活性中心预测、原核表达分析,并将其转入受体植物中进行抗病性鉴定。现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及创新点总结如下:1.利用大豆EST序列和5'-Race技术,首次从大豆霜霉病抗性品种中克隆了编码丝氨酸乙醛酸转氨酶的GmGGT1基因序列(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专利号:ZL2005100887 83.4),同时从受SA诱导的大豆霜霉病感病品种黑农10号中克隆得到了两条GmSGT1的同源基因GmSGT2,GmSGT3。序列分析表明,GmSGT1与Taler等报道的甜瓜霜霉病抗病基因At1、At2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88.03%和87.78%;同时,GmSGT1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L.)、水稻(Oryzae sativa L.)、贝母(Fritillariaagrestis)、紫萍(Spirodela polyrrhiza)的丝氨酸乙醛酸转氨酶同源性达83.33%-85.79%。GmSGT1推导蛋白序列分析显示它具有一个5磷酸吡哆醛结合位点GSQKAL和一个强的过氧化物体定位信号SRI,表明该基因可能在植物的过氧化物体中通过光呼吸途径起作用。GmSGT2和GmSGT3与GmSGT1核苷酸序列同源性高达96.38%和99.17%,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7.03%和99.25%。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GmSGT1,GmSGT2,GmSGT3蛋白的酶学活性中心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叁个蛋白序列均具有丝氨酸乙醛酸转氨酶活性。2.首次通过存大肠杆菌中模拟植物光呼吸途径的技术,证实了GmSGT1具有丝氨酸乙醛酸转氨酶活性。光呼吸途径中发生的反应:乙醇酸(?)H_2O_2+乙醛酸;乙醛酸(?)甘氦酸。因大肠杆菌中含有乙醇酸氧化酶(GOX),所以向原核表达菌株中加入乙醇酸,可完成上述反应,通过检测H_2O_2量的变化,可确定GmSGT1基因的丝氨酸乙醛酸转氨酶功能。本研究结果显示,只有表达GmSGT1蛋白的组分能诱导大量H_2O_2产生,对照组分无,因此,可以确定GmSGT1具有丝氨酸乙醛酸转氨酶活性。3.分析了GmSGT蛋白与大豆不同品种的抗性相关性。Western杂交结果显示,抗霜霉病品种早丰5号和九农9号中可检测到有目的蛋白的表达,而感病品种黑农10号中无表达。SA诱导前、后半定量RT-PCR结果表明,感病品种黑农10号在SA诱导前未检测到表达,而SA诱导后有微量表达,大豆对霜酶病的抗病性也有大幅度提高。因此,我们推断,GmSGH的表达确实和SA诱导途径相关,并且随着GmSGT1表达水平的提高,大豆对霜霉病的抗病性也明显提高。4.构建了GmSGT1植物表达载体,进行烟草转化,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并对其进行烟草赤星病,黑胫病,青枯病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转基因烟草显着提高了烟草对赤星病,黑胫病,青枯病的抗性。本研究为Taler等提出的植物“酶抗性基因”提供了新的实验证据。5.利用抗病品种早丰5号探索了GmSGT1基因在大豆中的时空表达特性,该基因在大豆叶片中有表达,而根,茎中无表达,并且随着生育期的增强而表达增强,生殖生长期最强,然后随着细胞的老化而表达减弱,直至消失。这表明GmSGT1的变化趋势与植物光呼吸的变化趋势相符。同时检测了光呼吸途径中在丝氨酸乙醛酸转氨酶上游起作用的乙醇酸氧化酶(GOX)的表达特性,结果表明GOX的表达水平与GmSGT1表达水平的变化具有一致性,说明GmSGT1表达水平提高的同时,它的上游反应也增强,H_2O_2表达也提高。这与我们推测的GmSGT蛋白在植物光呼吸途径中起作用的结论相符。6.研究确定了大豆遗传转化体系。建立了大豆早丰5号,黑农10号的胚芽尖组培体系,并利用农杆菌LBA4404介导法将构件好的植物表达载体pIM1.1-GmSGT-plus转化早丰5号,RNAi植物表达载体pIM1.1-GmSGT-plusF转化黑农10号,获得了再生植株。同时,对早丰5号的胚芽尖,子叶节,胚轴叁种外植体在再生频率,再生时间,K筛选浓度,农杆菌不同侵染时间对重生芽再生频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为早丰5号组培,转化体系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08-05-08)
叶兴国,秦华[9](2007)在《通过构建叁段T-DNA载体高频率获得无标记转基因大豆植株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频率获得无选择标记转基因植株有利于转基因植物的环境释放和安全性生产,农杆菌介导的共转化法是获得无标记转基因植株的方法之一。含二段T-DNA载体的共转化法已被人们成功应用,而二段以上T-DNA载体的共转化法还未见报道。基于这一目的,通过几个中间质粒构建了含有叁段T-DNA的双元表达载体pNB35SVIP1,其中包含1个拷贝bar基因选择标记基因表达盒和2个拷贝VIP1目的基因表达盒。利用EHA101农杆菌菌系介导法转化大豆子叶节,经过在含3~5mg/Lglufosinate培养基上多次筛选,获得了一定数量抗性再生植株,然后对抗性再生植株进行叶片涂抹除草剂、Southernblot和Northernblot检测,共鉴定出51棵T0代转基因植株,转化频率0·83%~3·16%,二个基因的共转化频率为86·4%。在对T1代群体进行叶片涂抹除草剂检测的基础上,不抗除草剂植株进行PCR、Southernblot和Northernblot检测,共鉴定出41棵无选择标记转基因植株,无标记植株获得率为7·6%。检测结果还表明,T1代群体中22·7%的株系发生了基因丢失现象,27·3%的株系发生了bar基因沉默现象,目的基因在37·1%的无标记植株中发生了沉默现象。叁段T-DNA的双元表达载体是获得无标记转基因植株的理想途径。(本文来源于《生物工程学报》期刊2007年01期)
刘斌,吴迪,侯文胜[10](2006)在《卡那霉素叶片涂抹法筛选转基因大豆植株的有效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吉林小粒1号大豆为材料进行卡那霉素梯度涂抹试验,确定卡那霉素筛选的最佳浓度和筛选临界观察时间,并在此基础上,对转基因大豆植株(含np tⅡ基因)分离后代进行卡那霉素涂抹检测和PCR检测,检验2种方法的符合度。结果表明,卡那霉素的最佳筛选浓度为500 m g/L,观察时间以3 d为宜;抗和高抗卡那霉素植株2种检测方法的符合度为90.8%,感和高感卡那霉素植株的符合度为87.1%。可见,卡那霉素叶片涂抹法完全可以用于大豆转基因植株的快速筛选。(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6年12期)
转基因大豆植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将正交因素试验与GUS基因组织化学染色等技术相结合,优化大豆(Glycine max)品种东农50遗传转化体系,导入抗旱关键基因Mt DREB2A。结果表明,大豆种子表面消毒,NaClO溶液法与Cl_2气熏蒸法的去污染率分别达到98.67%和93.33%。子叶节法转GUS基因组织化学染色率(68.33%)显着高于下胚轴法(14.00%)和胚尖法(0.67%)(P<0.05)。种子萌发5天,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培养温度25°C,OD600=0.9,共培养5天的转GUS基因子叶节最高达72.00%;恢复培养5天,草丁膦(3 mg·L~(–1))、头孢噻肟钠(200 mg·L~(–1))和羧苄青霉素(300 mg·L~(–1))筛选诱导分化的转GUS基因不定芽最多为3.33%;优化的大豆遗传转化体系转化效率为1.11%。转Mt DREB2A基因大豆东农50植株根系更加密集,主根长度和侧根数量均显着高于对照(P<0.05),证实Mt DREB2A基因具有促进大豆根系生长的作用,为利用该基因进行大豆抗旱育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提供了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转基因大豆植株论文参考文献
[1].周航,陈福禄,傅永福,宋莉,张晓玫.过表达GmAP1.2转基因大豆的遗传转化及植株发育特性[J].核农学报.2018
[2].吴国栋,修宇,王华芳.优化子叶节转化法培育大豆MtDREB2A转基因植株[J].植物学报.2018
[3].祁延萍,刘雅婧,许乐义,王凌妍,朴哲主.IFS转基因大豆的鉴定及高异黄酮植株的筛选[J].大豆科学.2017
[4].孙式静,杨素欣,冯献忠.超声波辅助处理农杆菌介导大豆胚尖转化转基因植株的获得和分子鉴定[J].大豆科学.2014
[5].于惠林,杨鑫浩,肖娅风,张云发,李香菊.EPSPS蛋白在转基因耐草甘膦大豆植株中的表达量测定[C].第十一届全国杂草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2013
[6].冯萌萌.GmDREB1基因遗传转化大豆及转基因植株耐盐生理检测[D].东北师范大学.2012
[7].邢珍娟,李飞武,刘娜,李葱葱,康岭生.转EPSPS基因大豆植株中蛋白的表达[J].大豆科学.2009
[8].孙文丽.大豆丝氨酸乙醛酸转氨酶基因克隆、序列分析及转基因植株的抗病性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8
[9].叶兴国,秦华.通过构建叁段T-DNA载体高频率获得无标记转基因大豆植株的研究[J].生物工程学报.2007
[10].刘斌,吴迪,侯文胜.卡那霉素叶片涂抹法筛选转基因大豆植株的有效性[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