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颖:浅谈萨特的自在与自为论文

杜颖:浅谈萨特的自在与自为论文

摘要:萨特作为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其存在主义思想深受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影响。存在先于本质是其自由哲学的核心,自在的存在是其存在的前提,但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面临的终究问题是一个自由选择的问题,存在与虚无,自在的存在与自由的存在,自由与选择终将是萨特哲学的矛盾体所在。本文试图在介绍萨特的自在与自为之时,再深一步的说明作为自由选择的存在主义哲学的道路。

关键词:萨特;存在主义哲学;自为与自在

一、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存在意蕴

萨特对于存在主义的概述尽管是继承了康德、胡塞尔、海德格尔以及笛卡尔的思想,但是,存在主义在更深的意义上是不同于之前哲学家们关于存在的思想。萨特在论述存在先于本质的思想时,就表示存在是具有创造性特征的,它可以细分为自在存在和自为存在,从本质上看它表达了存在与虚无的关系。

为了研究地震波输入方向对钢管塔地震响应的影响,本文对前述钢管塔模型在地震烈度为8度,I类场地条件下进行了不同角度输入地震波的地震反应谱分析,地震波输入角度分别为0°(垂直线路方向),30°,45°,60°,90°(顺线路方向).分析中使用Block Lanczos法提取钢管塔有限元模型的前12阶频率和模态振型,各阶模态组合方式选择完全二次组合法.

(一)自在的存在

萨特存在主义表达了自为的人为性特征,认为人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是选择自由的结果,并将存在细分为了两类存在,分别是自在的存在以及自为的存在。其中“自在的存在”是指没有被意识到的,没有被领悟到的事物,是还没有发展的存在;“自在的存在”可以从三个角度上分析:一是“自在的存在”就是客观存在的,它的存在是无条件的,换言之存在是不需要事实依据的;二是“自在的存在”是具有独立性的,它不需要依赖或依附于其他事物,它是可以被自身所填满的;三是“自在的存在”就是自身,存在与自身对等,没有任何过渡和变化。它超越了一切时间条件、空间条件、外界因素等。

(二)自为的存在

而“自为的存在”存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不是其所是;二是是其所不是。它存在否定的可能性,且这种否定因素是不断累积形成的,更具有虚化能力,能够通过否定现在,去获得新存在。从而帮助世界重新构建新秩序,赋予世界新含义。世界中的人正是受到虚无因素的影响才存在的,世界又是由众多人构成的,那么世界也是虚无的。与之对应的概念则是自为之有,它否定了存在。基于此萨特首次提出了关于虚无概念,换言之万物都有其先天性,这种属性是没有界定的。这里的虚无所表达就是否定之外不再存在其他规定,当虚无是绝对的,那么一切才是开始。正如:人只有不断虚无自身存在,才能不断否定,不断更新和超越,这样才能实现最终的自在自为之存在。

二、自在与自为的关系

萨特认为若是自为缺少了自在,那么自为就如同被抽空一般,这样自为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类似的。[1]换言之若是自为没有自在就会失去存在基础,没有了自为的自在也会失去意义。因此自为与自在是互相融合的两个机体,缺一不可。二者融合的根本在于自为本身,以自为为中心,让自在朝自为逐步过渡发展。

“存在先于本质”是萨特在阐述存在主义中的根本思想,他提出了存在主义的基础就是这一思想,只有确立了“存在先于本质”这一基础,人道主义内涵才能得到妥当解释。且他还提出了存在主义之所以不被认可甚至误解,主要是存在主义分为两种观点,一类是以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和法国天主教哲学家加布里埃尔·马塞尔为代表的观点,他们肯定并主张有神论存在主义;二类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为代表的观点,他主张的是无神论存在主义。这两种存在主义极容易被混为一谈,这也是造成争议的主要因素。而萨特在存在主义研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对存在主义概念进行区分。

训 练 样 本 序 列 :Z*=(z1,…,zl-1),其 中 Zi=(xi,yi),i=1,…,n,xi为对应样本的特征向量,yi为其类别标签。待测样本为xnew。

自为是自在经过虚无转化后存在的,它并非独立存在的,若是没有了意识对象,意识就是空的,故此同理可以看出,自在的现象若是没有与意识联通一体,它也只能算是抽象物,没有了自为的虚无与没有自在存在的现象都是可以视为不存在的,自为对认识起到重要作用,它只能在揭示“自在”的特征时才可显示自己,这是一种双重的揭示。没有“自在”,“自为”就是一种无物的意识,即某种抽象的东西;相反,没有“自为”,“自在”便没有意义,是不可说明的东西。萨特将传统哲学观超越,“自在的存在”是“自为的存在”的基础,“自为”只是通过否定“自在”才获得自己的存在,更确切的说,是从“自在”借得自己的存在的。具有能动性的“自为”则作为统一“自在”和“自为”联系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使存在虚无化,使“自在”向人涌现出有意义的事物。

三、存在先于本质

从本体论的基础上分析看,自在的存在是先于自为的存在,它更有优先性。简言之自在的存在早在很早之前就存在了,而自为存在却是在虚无转化发展中衍生的。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自在的存在也以自为存在为基础,没有自为给予价值和意义,自在的存在永远就是一个冷漠的、荒凉的、没有意义的东西:萨特认为存在与现象的关系不同于抽象与具体的关系,存在不是其他东西中的一种结构,而是现象显现的基础。非存在与存在并不是对立物,而是一对矛盾,从逻辑上说,虚无是后于存在的。

更为夸张的翻译比如“更烧高烛照红妆”中把“红妆”翻译为红色的衣服,“玄宗”是指玄宗皇帝,结果被译为玄妙的宗教。外国的译者因不懂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闹出了许多笑话。中国的译者具有较丰厚的文化背景,翻译地更为合适一些。

有神论存在主义者表示,相比动力因、形式因具有绝对的优势。比如当一把剪刀被制造问世之前,对于剪刀的工艺、轮廓、功能等必须存在于工匠心中,若不是如此,那么剪刀只能是凭空产生的。而从柏拉图解释中可以看出,剪刀之所以存在,是人们有了用剪刀的需求和理念,剪刀本质就是剪刀制作、剪刀定义、剪刀功能综合一体的结果。这些因素都是优先于剪刀存在的。

很多有神论者认为上帝创造了人类,那么他们也会认为上帝可以创造一切,上帝是能力超群的工匠,在造人之前必须拥有人的理念,否则所创造的人就无法进行活动,故此上帝先行占有人的理念,并按照这一理念将人创造出来。那么这与前文所提及的制造剪刀的案例是同样的,他们在创造活动之前,心中就非常明确自己所要创造的是什么,想要达到的效果和目的是什么。以狄德罗、伏尔泰和康德等为首的十八世纪哲学家们表示,个体人是普遍人性概念的具体例子,不管是在原始社会还是文明社会中,我们人都具有一样的本质,我们的本质是优先于具体存在或历史存在的。[2]

与有神论存在主义对应的则是无神论存在主义,萨特也是其中之一。无神论存在主义者认为上帝是不存在的,并且有“某种东西”是先于本质存在的,具体言之:人的实在即是这“某种东西”。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人存在后,人就会与人本身对话,在世界中不断涌现出很多自我理念、自我定义等。[3]萨特表示人不同于其他物体,它是自身存在发展的结果,更是自身筹划结果,存在主义的根本原则,就是体现在人的存在上。人本身在进入世界之前,就是作为存在之存在,人们劳作、实践活动都是建立在人存在的基础上。萨特所说的“存在先于本质”是说人作为存在之存在,并投入世界和自身照面,从而对自身做出筹划和发展。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命题构建了其存在主义思想的核心理论。

参考文献:

[1][法]萨特.陈宣良,等.存在与虚无[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2012:290.

[2][美]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詹姆斯·菲泽.邓晓芒.西方哲学史[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420.

[3][法]萨特.周熙良,汤永宽.人道主义是一种存在主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6.

作者简介:杜颖(1993-),女,黑龙江宾县人,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标签:;  ;  ;  ;  ;  ;  ;  ;  ;  ;  ;  ;  

杜颖:浅谈萨特的自在与自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