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学体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曹操,曹丕,建安七子,政权体制
文学体制论文文献综述
吴伏生[1](2019)在《体制与文学:曹氏父子与建安七子诗歌创作的微妙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诗歌文本分析为切入点,就曹氏父子对建安七子诗歌创作的影响提出了新的见解。它指出,刘勰、钟嵘对这一现象的经典说明有失偏颇,因为他们因袭了曹丕对邺下文士活动的描述,并将其用诸曹操。另外,在七子与曹氏父子交往应酬的诗中,所表现出的"建安风力"也并非如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慷慨磊落,而是曲折复杂,体现了诗人与政权体制和创作规范之间的磨合与妥协。(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学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谢丽娜[2](2018)在《关于汉语文学专业教育的学科体制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汉代文学专业教育"指的是高等教育中以汉语文学作为教学内容的专业,主要在中文系或者文学系,不包含大学语文这类的公共素质教育。汉语文学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为我国文化的塑造与延续提供了相应的途径。然而,在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中,汉语文学的地位不断下降,从原来的核心地位到如今的专门教育,并变化为具备现代体系特征的学科。(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8年20期)
李梦琴[3](2018)在《文学网站作者成长体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文学从出现至今,正在以强劲的生命力带来一场文学革命,慢慢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和审美情趣。从最初的“亚文化”逐渐变为“主流文化”,文学创作由部分精英人士的创作转变为“人人创作+共享”的模式。原创文学所占市场份额越来越高,截止2015年中国网民网络文学的使用率已经达到了43.1%,占据了互联网应用使用率的半壁江山,受到各行各业专家关注。尤为引人瞩目的是以网络文学为中心的泛娱乐化发展,《盗墓笔记》、《琅琊榜》、《欢乐颂》……近几年以网络文学IP(Intellectualproperty)为改编对象的影视剧席卷大小荧屏,影视作为IP粉丝放大器与IP源头互相促进,作用日益显现;《花千骨》、《全职高手》等网文IP则成为手游市场生力军;网文+二次元的结合显示优质内容的拓展性,打造出大批量点击过亿的动画作品。网络文学增长动力的多元化,产业边界的拓展令文化娱乐行业进入了变革式发展更新,将在未来协同多方产业创造更多元的增长动力和商业创新。作为内容的生产者,网文作者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近年网文作者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从传统作家眼中的“不入流作家”到现在的业内新宠。为研究文学网站作者成长发展,笔者从文学网站作者成长体系,以及网站作者的管理入手开展研究。笔者选取四个网站进行抽查,总结网文作者现存成长体系具体内容,划分签约体系、积分体系、奖励保障、培训发展四个研究板块,以起点中文网站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各版块内容。通过对比用户成长体系,发现作者成长体系尚不健全,无论是成长体系的划分,还是具体内容都需要完善,并提出通过管理作者数据,建立作者画像,有针对性的对作者进行精细化管理。在宏观层面笔者分析了与作者发展相关的现存国家战略文件和法律法规;行业内部对作者的监督管理,包括网文作者协会的成立,以及协会设定的作者管理具体办法;网站制定的作者自律公约、纪律守则等,由大到小,由宏观到微观,层层剥离作者管理相关制度、法律法规,梳理其对作者成长的帮助,总结不足点。提出完善作者版权保护机制,健全初级作者管理保护制度,加强行业自律,提高作者自身版权意识等建议。通过以上研究希望为今后培养优秀作者构建一个较为完整成熟的体制。(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8-03-01)
于敏[4](2018)在《延安文艺与当代文学体制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延安文艺制度是以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指导思想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后,延安文艺制度被沿用下来,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共和国文学沿着工农兵方向前进。文艺政策的制定和组织管理措施的加强,保障了新中国文艺工作的正常运行。而文学批评与评价体系的建立,不仅成为沟通作者与读者的桥梁,而且促进了文艺理论和文艺实践的协同发展。(本文来源于《天水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曾翔[5](2018)在《法制文学的典型特征——以法制文学生产体制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法制文学作为一个有明显书写意图的文学类型,既有生活化与社会化的价值取向,也有知识化与信仰化的价值取向,是时代发展需求中注重"叁贴近"(即贴近大众、贴近底层、贴近生活)、干预社会的一个文类。法制文学的生产体制中除了期刊杂志等行业推动,还有作者内心的一种责任意识而不是审美意识的推动。(本文来源于《文存阅刊》期刊2018年03期)
刘家思[6](2017)在《“十七年文学”创作的艺术策略与体制突围——以魏金枝的小说创作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十七年文学"高度体制化,政治标准第一,成为时代共鸣和规范,但也有不少作家在创作中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体制突围,赋予作品以较强的审美价值。魏金枝这时期的创作具有代表性。他既努力凸显自己的政治立场,表达着歌颂新中国和共产党的时代主题,又设法突破体制规范,尽力保持作品的艺术性。一是将审美视角对准政治新常态下的灰色人物,巧妙地讲述带有民间传奇性的故事,描写民众特立独行的非常态行为,以传奇性营造陌生化的艺术效果。二是以个体私密性来激活艺术性,不是以个体私密性的自我暴露来构成故事的主体,就是用民间式的"揭秘"或"审秘"来形成文本的核心,从而强化作品的艺术性。叁是突出乡土性和民间色彩,从而稀释坚硬的政治性,进行艺术突围,形成疏离体制的审美自足性与自在性。因此,他的作品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魏金枝的创作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反映了1949年之后十七年小说创作的真实图景。其艺术策略,反映了新中国文学体制建立后作家们为坚持文学的艺术性而做出的努力。(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论丛》期刊2017年02期)
李宗刚[7](2017)在《民国教育体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正反作用辨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民国教育体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和发展具有正反两个方向的作用。具体来说,这种正方向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叁个方面:一是民国教育体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发展方向起到了奠基作用,它从整体上确立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风貌;二是民国教育体制为中国现代文学作家提供了赖以从事文学创作的栖身之地,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良性生产提供了条件;叁是民国教育体制确立了白话文的合法地位,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反方向来看,民国教育体制又规范和制约了中国现代文学所可能企及的高度。对民国教育体制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我们既要坚持看到其积极的方面,又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扩大或遮蔽这种作用都是片面和错误的。(本文来源于《山东社会科学》期刊2017年12期)
雷恩海,杨小红[8](2017)在《论说之体制暨文学性释证——以《文心雕龙·论说》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论说文体广大,几乎无所不包,而且诸多文体亦往往兼具论说之特性。《文心雕龙》置论说于史传、诸子之后,足见其重要性和特殊性。刘勰详论而略说,探讨其发展演变,建构其体制,而后世论与说合流,重在以阐述、论证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发抒一己之见解,指陈利病得失,使人信服。文体由详分类别,细加研阅,而趋于归类合并,求同存异,得其大体,使之具有涵盖性与包容性,正是文体发展演进的规律。揆之于实际,论说文之文学性主要体现在建构篇章、经营步骤的形式审美,论事叙理的思维之严密性与一致性,形成文势与境界;要约明畅、颇具形象感的论事说理之方式;以及心与理合、辞共心密、以情感人的语言文辞。论说文的文学性,正是传统泛文学观念的文学之美的体现。(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赵普光[9](2017)在《体制的“磁场”——文学评奖与20世纪80年代文学制度的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勃兴的文学评奖,是文学制度的重要新变。文学评奖成为新时期官方积极推动的一项制度化的文学生产激励措施。成功的文学评奖,是有效的文学引导机制。从制度建设的转型角度来看,文学评奖的设立标志着对文学发展的评价和管控,从原来单一的方式,转变为具有奖励性、肯定性和引导性的机制。这使得对文学的政治要求和方向性规定,通过一种更加温和、包容当然也是更易贴近文学审美特性的积极渠道来实现,这也为文学的自性诉求提供了可能。于是,在整个文学制度的建构中,文学评奖作为一个"磁场",通过导向的激励,对"磁场"中的个体发挥着"引力"与"斥力"的双重影响。(本文来源于《文学评论》期刊2017年06期)
李宗刚,丁燕燕[10](2017)在《民国教育体制制导下张爱玲的文学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张爱玲的文学创作与民国教育体制密切相关。在现代教育影响下,张爱玲的文学形成了中西兼具、雅俗共赏的风格。一方面,她独特的人生经历使她作品中氤氲的绝望情绪与控诉家族罪恶的五四文学对接,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人性批判的深度;另一方面,现代学校作为公共领域,以其独特的校园氛围和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影响了张爱玲的创作,现代教育背景与突出的女性意识使张爱玲的家国意识超越了政治范畴,表现为一种对日常生活的繁琐描写和一己生命的刻骨铭记,是一种"私语"文学。(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文学体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汉代文学专业教育"指的是高等教育中以汉语文学作为教学内容的专业,主要在中文系或者文学系,不包含大学语文这类的公共素质教育。汉语文学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为我国文化的塑造与延续提供了相应的途径。然而,在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中,汉语文学的地位不断下降,从原来的核心地位到如今的专门教育,并变化为具备现代体系特征的学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学体制论文参考文献
[1].吴伏生.体制与文学:曹氏父子与建安七子诗歌创作的微妙关系[J].中国文学研究.2019
[2].谢丽娜.关于汉语文学专业教育的学科体制化研究[J].北方文学.2018
[3].李梦琴.文学网站作者成长体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
[4].于敏.延安文艺与当代文学体制的建立[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8
[5].曾翔.法制文学的典型特征——以法制文学生产体制为视角[J].文存阅刊.2018
[6].刘家思.“十七年文学”创作的艺术策略与体制突围——以魏金枝的小说创作为例[J].中国现代文学论丛.2017
[7].李宗刚.民国教育体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正反作用辨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7
[8].雷恩海,杨小红.论说之体制暨文学性释证——以《文心雕龙·论说》为中心[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9].赵普光.体制的“磁场”——文学评奖与20世纪80年代文学制度的重建[J].文学评论.2017
[10].李宗刚,丁燕燕.民国教育体制制导下张爱玲的文学创作[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