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昊:家族兴盛的文化遗传密码——解读曾国藩家训论文

李泽昊:家族兴盛的文化遗传密码——解读曾国藩家训论文

SHILIA OY A NJIU〉〉〉史料研究

摘 要端蒙养、重家训是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曾国藩家训是中国传统仕宦家训的巅峰“,八本”之教是曾氏家训的核心。笔者从三方面对其深入解读:即以读书为自强自立之本;以孝、静、诚、勤为修身齐家之根;以发财为耻的从政之道。曾国藩家训所蕴含的文化、教育价值,对于培育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都是有启迪和借鉴意义的。

关键词曾国藩 家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统文化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毁誉参半的著名人物。一百多年来,由于时代诉求和政治利益的不同,对他的评价从“古今完人”、“中兴第一名臣”到“卖国贼”、“汉奸刽子手”,堪称冰火之别。但不可否认的是,曾国藩在个人修养、品格及才能方面,确有过人之处。曾国藩死后,清廷赐谥“文正公”,这是清政府所能给予臣子的最高评价。中国近现代史上诸多有名望的人物,如胡林翼、李鸿章、梁启超、蒋介石等等,都对曾国藩称赞有加,甚至连他的敌人,太平天国的著名将领石达开也非常敬佩这位对手。

通过美国社会学家科塞的社会冲突理论,我们可以得知社会群体之间的冲突是关于价值观、信仰以及对于稀缺的地位、权利和资源的分配上的争斗。冲突具有可以提高团结、权威等的正功能和一定的负功能。

作为“地主阶级中最厉害的人物”(毛泽东语),曾国藩的人生经历已然达到传统儒家的立德、立言、立功的历史高度,即古人所谓“三不朽”的境界。1917年8月,毛泽东给好友黎锦熙的信中,竭力推崇曾国藩为有“大本大源”之人,并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1]85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给党员干部讲课时说:“中国历史上不乏建功立业之人,也不乏思想品行影响后世之人,前者如诸葛亮、范仲淹,后者如孔、孟等人。但二者兼有,即办事兼传教之人,历史上只有两位,即宋代的范仲淹和清代的曾国藩。”[2]125毛泽东的二者兼有,乃是指其不仅“德业并进”,做到经世致用,而且能够以身作则,思想可为万世师表。

曾国藩虽然常年在外行军、为官,但却丝毫不放松对身在家乡的后辈子侄的教育问题。在给家人写的1500多封家书中,他将一生的处世哲学融入其中,其文坦率、真诚、理通、意达,字里行间满溢对后辈子侄的教诲、规劝、训诫。而他对子弟后辈的教导是成功的。曾氏后人可以说是才人济济,其子曾纪泽、曾纪鸿,其孙曾文钧,曾孙曾宝荪、曾约农等等,在各个不同领域都很有成就。这一点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

曾国藩曾将其家训要义总结为“八本”,并在老家富厚堂的一间屋子上,高悬“八本堂”横匾。“八本”者,即“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3]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深入解读。

“养生以戒恼怒为本”。如何能够作到“戒恼怒”?贵在养心,重在一个“静”字,唯有宁静才能致远。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大到治国,小到修身,都需要头脑冷静。静气思良策,静心做事情。以“静心惩忿节欲”为养生要诀,专心做事,看淡得失,顺其自然,“寿之长短,病之有无,一概听其在天,不必多生妄想”[6]。将静当成一种境界去追求、一种情操去修炼、一种品质去磨砺。胸怀宽广,节制欲望,才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平难平之愤、解难解之愁;力戒浮躁,每临大事有静心,才能少生恼怒,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涵养浩然之气。

以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陈情表》为例,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应当细分目标。首先要让学生扎实掌握语言基本功,对课文要能够做到准确翻译。对古汉语素材的吸收是实现语言构建的重要机制,而且有助于使用优美的语言。其次,体会本文中的强烈感情,感受文中的语言美、形象美、亲情美。再次,开掘其中的传统文化教育要素,让学生从中获得深刻感染。值得注意的是,教学目标的分割有别于文本的分割,在教学中要注重文本的整体性,引导学生熟读精思,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高。

“八本”中的第五本讲的是一个“诚”字。最智慧的做人之道,是取得别人的信任。如何让人放心?离不开守诚、不妄语,路径是“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不贪财就不会奢侈,则神鬼钦服;不失信就会忠厚,则人皆敬重;不自是就是不逞口舌之快,不自夸长处,贬低别人。“群聚守口,独居守心。”“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曾国藩强调,这些是重厚人格、立身处事之基。他训戒子弟,向平实处用力,做一个“笃实人”,即忠厚老实人而不是投机取巧者。

如何读书?曾国藩认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穷;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志,指的是坚定的信念,对自己人生道路选择的明确性、目的性及高度的自觉性。他说:“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为?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学,人谁得而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则虽日与尧舜禹汤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与于我哉?”识,是作出判断及认识的能力,体现的是人的格局和胸怀。有识,则“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泊之观海,如牛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曾国藩虽然学富五车,但仍将自然科学知识贫乏视为人生缺憾,甚至是自己“三耻”之一。“天文算学,毫无所知,虽恒星五纬亦不识认,一耻也”。因此,他主张子弟努力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这实际上是近代西学东渐这一客观情势在曾氏家训中的微观反映。恒,是对既定目标坚持不懈的努力。曾国藩认为,读书不可用力过猛,“读书用心,亦宜俭约,不使太过”。读书过于刻苦,不利于养生。其贵在持之以恒,好比温火煮肉一般:“今日不能,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也。”[5]只要每日有常,自有进境。

进而,本文对控制变量进行了平滑性检验,即要求除了受教育年限外,其他控制变量在断点两边应该是连续的。根据非参数局部线性回归方法,表6描述了控制变量的连续性检验结果。根据最后一列Lwald估计量结果可以发现,这些控制变量满足平滑性假定。

“不晏起”是曾国藩的治家之道。它看似简单,实行却不容易。他训教子侄:“祖辈皆未明即起,竟日无片刻暇逸。”“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曾国藩认识到,只有勤劳,才能知衣食之来之不易,父母养育儿女的辛苦,从而杜奢尚俭,心怀感恩孝敬之心,最终确立起以勤俭为核心的治家之道。虽然自己常年在外,曾国藩却不忘一再告诫妻子及长子,应起到组织领导和榜样表率作用。“吾夫人居心行事,各房子孙皆依以为榜样,不可不劳苦,不可不谨慎”。“家之兴衰,人之穷通,皆于勤惰卜之”[7]。可见曾氏用心之良苦。

对一至六缸的气环进行测量,第一道的气环侧隙在0.19mm至0.20mm之间,符合标准;第二道压缩环的侧隙在0.08mm至0.09mm之间,符合标准;第三道油环的侧隙在0.03mm至0.04mm之间,符合标准[4]。

某1.65 MW膜片式联轴器,主要包括:胀紧套、刹车盘、膜片组、玻璃钢中间管、扭矩限制器等主要部件,见图2。胀紧套用于连接齿轮箱输出轴和发电机输入轴;刹车盘用于和制动器配合实现机组的制动功能;膜片组用于实现联轴器的补偿功能;玻璃钢中间管用于传递扭矩,并实现发电机和齿轮箱的电绝缘功能;扭矩限制器通过过载打滑,实现联轴器过载保护的功能。

第一,以读书为自强自立之本。“八本”以读书作学问为先,可见曾国藩对其重视程度,他甚至将读书放在“人生第一美德”的高度。

为何读书?因为读书是自强自立的基础,只有读书,才能成就内圣外王之业。曾国藩说:“朝廷以制艺取士,亦谓其能代圣贤立言,必能明圣贤之理,行圣贤之行,可以居官莅民整躬率物也。若以明德、新民为分外事,则虽能文能诗,而于修己治人之道茫然不讲,朝廷用此等人作官,与用牧猪奴作官何以异哉!”“自古帝王将相,无人不由自强自立做出,即为圣贤者,亦各有自立自强之道,故能独立不惧,确乎不拔。”[4]训导子弟读书,学而优则仕,以此光耀门楣是传统家训的常谈,但是,曾国藩却强调读书的目的是为自立自强,各行各业做得好,都可以成为第一流的人才,不必非得走做官这一条路。在这种教育理念下,次子曾纪鸿后来就成为近代著名的数学家。曾国藩身居高位,如此见识,确实难得。

第二,以孝、静、诚、勤为修身齐家之根。“事亲以得欢心为本”,是曾国藩对孝的理解。百善孝为首,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孝敬父母,不仅仅需要物质赡养,还必须注重精神赡养。反观当下,无论城乡,对老人的物质赡养,皆不成问题,缺失的就是精神赡养。看看那些终日枯坐街头、目光呆滞的老人,看看养老院里那些倚门凝目,渴盼儿女到来的老人,再看看那些为让儿女常回家看看,不得不诉诸法律的老人,我们还能无动于衷吗?

第三,以发财为耻的从政之道。作为湘军最高统帅,曾国藩一年合法收入为白银5400两,带兵12年,收入可达64800两,何况在战乱时期,他拥有绝对的财政权,湘军军费的发放,全靠他一支笔。战事平息后,他又身任要职,主持洋务,由于当时没有正规的财政制度,曾国藩如稍有贪念,完全可以上下其手,中饱私囊。但是,曾国藩并没有因为当官而发财致富,他说:“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作官发财为耻。”[8]尽管官禄颇丰,但他将合法的工资收入也多用在军队开支、救济百姓、捐献公益等方面。而他每年寄回家中的银两,只在100两左右。

宁可把大量钱财用于公务,施舍他人,也不寄回家里,留给子孙。曾国藩有自己的考虑:一是为清王朝的中兴事业。“作官不要钱、行军不扰民”正是为挽救世道人心。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吏治腐败,官场作风败坏。在镇压起义军的过程中,曾国藩认识到廉洁对于战斗力的重要性,只有立定“不要钱、不怕死”之志向,才能组织起一支真正有战斗力的队伍。在镇压起义屡屡得手后,曾国藩仍对湘军子弟多有劝诫,防止傲气、惰怠,训导包括弟弟曾国荃在内的诸将,要紧紧抓住机遇,尽心尽职,做出一番效忠清政府的大事业。

二是为自身及全族避祸。曾国藩率军平定太平天国后,在晚清政坛威望迅速提升,随之而来的种种谣言和猜忌,导致清朝政府对其极不放心。咸丰皇帝在湘军攻克武汉时就曾感叹道:“去了半个洪秀全,来了一个曾国藩。”曾国藩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饱读史书的他对朝廷的猜忌心知肚明,因而在攻克天京之后,便主动裁减军队,同时处事严谨谦慎,以阻弄臣之口,最终平息了清廷的猜忌。

三是他认为奢侈的生活环境不利于子孙的发展。曾国藩曾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盖儿子若贤,则不靠宦囊,亦能自觅衣饭;儿子若不肖,则多积一钱,渠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同,必且大玷家声。”所以不多寄钱回家,是担心家风因此而坏。“吾不欲多寄银物至家,总恐老辈失之奢,后辈失之骄,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也。”[9]疼爱子女,乃天下父母之心,而中国父母于此更甚。自己省吃俭用,却要让子女吃好穿好,还得为他们留下丰厚财产。但是,清贫常能激励人去追求向上;过多的金钱,反而诱惑人走向堕落。曾氏家教严格,亦不留财产给子孙,其家人才辈出,余庆绵绵。而同时代许多“中兴将帅”的子孙们,由于勋爵和财富的坑害,重蹈八旗子弟的覆辙,很快便把祖辈的家业败落得一干二净。今天,当我们重温曾氏不蓄银钱给儿孙的话时,不仅仅感悟到一种深远的历史智慧,更从中感受到一个长者对后辈的殷切关爱。

曾国藩将“八本”书之于匾,高悬门楣之上,足见对此的重视。他认为,只要能守此“八本”,不管世道如何,家运都能长盛。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2]毛泽东.讲堂录[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6.

[3]曾国藩.致澄弟(1861 年)[M]//邓云生点校.曾国藩全集·家书.长沙:岳麓书社,1985.

[4]曾国藩.谕纪瑞(1863 年)[M]//邓云生点校.曾国藩全集·家书.长沙:岳麓书社,1985.

[5]曾国藩.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1842年)[M]//邓云生点校.曾国藩全集·家书.长沙:岳麓书社,1985.

[6]曾国藩.谕纪泽儿(1865年)[M]//邓云生点校.曾国藩全集·家书.长沙:岳麓书社,1985.

[7]曾国藩.致欧阳夫人(1866年)[M]//邓云生点校.曾国藩全集·家书.长沙:岳麓书社,1985.

[8]曾国藩.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1849年)[M]//邓云生点校.曾国藩全集·家书.长沙:岳麓书社,1985.

[9]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1842年)[M]//邓云生点校.曾国藩全集·家书.长沙:岳麓书社,1985.

Culture Heritage Code of a Family’s Prosperity--Interpretation of Zeng Guofan's Family Instruction

Li Zehao

Abstract It is a good cultural tradi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o pay attention to family instructions since childhood.Zeng Guofan's family instruction is the peak of Chinese traditional official family instructions.The teaching of"eight foundations"is the core of Zeng's family instruction.The author makes an in-depth interpretation of"eight foundations"from three aspects:reading as the basis of self-improvement and self-reliance;filial piety,quietness,honesty and diligence as the root of self-cultivation and family unity;and making a fortune as the shame of engaging in politics.The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values contained in the"right foundations"are of enlightening and referential significance to cultivate and maintain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and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a new fashion of socialist family civilization,which is patriotism,love,benevolence and share.

Keyword Zeng Guofan;family instruction;core value of socialism;traditional culture

中图分类号K820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 2018-08-03

DOI:10.16565/j.cnki.1006-7744.2019.05.4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8YJC710036)。

★作者简介:李泽昊,历史学博士,常州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

标签:;  ;  ;  ;  ;  ;  ;  ;  ;  ;  ;  ;  ;  ;  ;  

李泽昊:家族兴盛的文化遗传密码——解读曾国藩家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