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藓类植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植物,苔藓植物,洪泽湖,赤水,陆地,历史博物馆,生境。
藓类植物论文文献综述
袁祯燕,王虹,王凯[1](2019)在《冰缘区藓类植物叶中肋细胞生态适应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采自新疆天山一号冰川冰缘区的35种生长在不同生境的藓类植物,分别观察离析后其叶片的中肋导水细胞长、宽,细胞壁厚薄、细胞端尾和纹孔场的数目。湿土面、阴湿岩面、土面和岩面四种生境下的藓类植物叶中肋细胞,随着生境中水分条件由湿到干其细胞长度、细胞宽度和厚度均有变大的趋势;中肋细胞端尾的形式多样,生长在土面的藓类具有多个端尾,具有增强细胞间的联系,有效控制导水和物质交换速度,并提高机械固着和支撑作用。不同生境下叶中肋细胞侧壁的纹孔场数目并无明显差异。中肋细胞的特征反映出其对冰缘区极端而复杂的环境的适应策略,为进一步研究苔藓植物在高寒环境地区的导水机理及生态适应性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植物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谢慧变[2](2019)在《一种藓类植物有望应用于荒漠化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乌鲁木齐9月2日讯 记者谢慧变报道: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元明带领研究团队对一种生长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中的藓类植物——齿肋赤藓的研究有了新进展。该藓类植物未来有望应用于荒漠化防治。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地表广泛发育着包括藓类植(本文来源于《新疆日报(汉)》期刊2019-09-03)
马晓英,韦伟,申琳,王珂,于晶[3](2019)在《沿海岛屿与内陆藓类植物遗传多样性和分化的比较研究——以真藓(Bryum argenteum Hedw.)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11个内陆居群和32个岛屿居群的252份标本,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真藓(Bryum argenteum Hedw.)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岛屿与内陆居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差异显着,岛屿居群间的分化程度(Gst=0.453)大于内陆居群(Gst=0.387),岛屿居群的遗传分化与地理来源间存在极显着相关性(r=0.478,n=175,P <0.001)。地理隔离效应是导致岛屿居群间遗传分化的重要因素。岛内居群间的遗传分化水平较低,仅有29.4%~29.7%的遗传多样性存在于居群间。聚类分析表明,43个居群可划分为10大类群,真藓遗传关系受地理因素和生境异质性的影响,水域隔离影响了真藓繁殖体在岛屿间的传播。(本文来源于《植物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马和平,郑维列,石玉龙,东主[4](2019)在《西藏色季拉山藓类植物与环境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苔藓植物与不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对了解影响本地区苔藓植物的主要环境因子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色季拉山生态站监测数据,基于CCA排序方法对研究区内的藓类植物科、属、种与不同环境的关系进行研究。影响色季拉山藓类植物分布及其多样性的主要的环境因子是海拔、空气相对湿度、土壤温度、土壤pH值和光照强度。海拔梯度作为许多环境因子的综合反映,海拔梯度包含了降水量、温度、湿度、基质性质等生境因子,这些因子影响着植物群落的分布及物种多样性,是影响色季拉山藓类植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除上述因子之外,其它的环境因子如凋落物盖度、基质性质等对藓类植物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结果说明,生境异质性和气候因子会直接或间接影响藓类植物的分布、多样性和生长状况。(本文来源于《高原农业》期刊2019年03期)
林清容,崔嵩,韩跃武[5](2019)在《重建藓类植物生命之树》一文中研究指出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林清容 通讯员 崔嵩 韩跃武)记者昨日从深圳市中科院仙湖植物园获悉,该植物园使用基因捕获技术重建藓类植物的生命之树取得重要进展,绘制出到目前为止最完整、可靠的藓类系统关系,对生物多样性发展和保护起到促进作用。相关研究近期发表于《自然-(本文来源于《深圳特区报》期刊2019-06-10)
孙莉玮,高雪笛,许丹尔,王书琴,杨卓筠[6](2019)在《超低温保存下藓类植物孢子萌发率的变化:以6种藓类植物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检验苔藓植物孢子超低温保存方法的适用性,该文对采自不同生境中的6种藓类孢子超低温保存前的干燥时间和低温预处理进行探索,并在最适处理条件下对其中5种藓类孢子进行不同时间梯度(1 d、15 d、30 d、90 d和180 d)的超低温保存研究.结果表明:①经过干燥和低温预处理后,6种藓类孢子的最高萌发率均维持在较高水平(87.25%~96.21%);②与低温预处理相比,干燥处理在孢子超低温保存中更为关键.孢子在只进行干燥处理情况下其最高平均萌发率为74.97%~96.21%,而只对其进行低温预处理时的最高平均萌发率变化较大,从21.73%到90.94%;③5种藓类孢子在液氮保存1 d后的平均萌发率均最高(87.25%~96.21%),且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所有藓类孢子的萌发率都有所下降,但仍维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73.69%~86.60%);④葫芦藓、丝瓜藓和长蒴藓孢子在保存30 d后萌发率分别为86.49%、86.60%和84.98%,卵蒴真藓和丛生真藓孢子在保存180 d后萌发率仍可达到73.69%和84.17%.研究表明,藓类孢子非常适合于超低温保存,而且可能代表一种简单、稳定、高效的苔藓植物种质资源保存材料.(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孙会,赵允格,高丽倩,魏玉清,郝正刚[7](2018)在《黄土丘陵区6种侧蒴藓类植物营养繁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侧蒴藓类植物是苔藓植物中体型较大的类群,形态结构复杂,在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等方面有巨大的应用潜力。该研究以黄土丘陵区6种常见侧蒴藓类植物为材料,采用人工气候室培养,研究了不同侧蒴藓类植物营养繁殖特征及种间差异。结果显示:(1)6种侧蒴藓类植物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平均10d和17d均萌发新配子体和原丝体;营养繁殖中,6种藓新配子体萌发时间早于原丝体,其中青藓(Brachythecyum albicans)的新配子体萌发最早,镰叶灰藓(Hypnum bambergeri)萌发最晚。(2)6种藓新配子体的发枝长度、发枝数量在培养过程中均呈先增加后平稳的趋势,发枝长度在萌发后第21天均趋于平稳,发枝数量在第28天时均趋于平稳;藓盖度除柳叶藓(Amblystegium serpens)在培养结束前继续增加外其余藓种在生长42d后趋于平稳,其中青藓的发枝长度、发枝数量、盖度增幅最明显,分别较萌发前增加4.73mm、1.53条、46.22%。(3)6种藓盖度、新配子体发枝长度及发枝数量的增长速率差异显着,其中青藓3个指标的增长速率均显着高于其他藓种(P<0.05),分别为0.97%·d-1、0.24mm·d-1和0.101条·d-1。发枝长度增加速率最慢的是鳞叶藓(Taxiphyllum taxirameums),为0.17mm·d-1、发枝数量增加速率最慢的是镰叶灰藓,为0.041条·d-1、盖度增加速率最慢的是荫地绢藓(Entodon caliginosus),为0.46%·d-1。结果表明,黄土丘陵区6种常见侧蒴藓类植物通过人工培养均可进行营养繁殖,但营养繁殖存在种间差异,其中青藓的营养繁殖能力优势显着。本研究明确了侧蒴藓类植物营养繁殖特征及人工培养的可能性,可为该藓类植物在水土保持及生态恢复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彭涛,李飞,梁盛,何琴琴,张廷跃[8](2018)在《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藓类植物区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藓类植物的标本采集及鉴定分析,该区共有藓类植物26科69属175种;灰藓科(Hypnaceae)、凤尾藓科(Fissidentaceae)、真藓科(Bryaceae)、曲尾藓科(Dicranaceae)、丛藓科(Pottiaceae)、羽藓科(Thuidiaceae)、青藓科(Brachytheciaceae)为该区的优势科;凤尾藓属(Fissidens)、羽藓属(Thuidium)、真藓属(Bryum)、灰藓属(Hypnum)、曲柄藓属(Campylopus)、美喙藓属(Eurhynchium)、毛口藓属(Trichostomum)为该区的优势属;该区区系成分复杂,可划分为16种类型,优势成分为东亚分布成分,占总种数的27.59%,其次是北温带成分,占17.82%,中国特有成分也占有一定比例,占9.20%;生境类型以石生基质种类最多,占到了所有种类的90.86%,其次为土生基质,分布的种类占所有种类的52.00%,树生基质的藓类植物占有一定比例,为10.28%,腐殖质基质的藓类植物种类不多,仅占4.00%。(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8年22期)
贾冬子,赵建成,李敏[9](2018)在《十四科藓类植物茎横切结构与环境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藓类植物分布广泛,适应能力强,可以在多种环境中生存。但与维管植物相比,藓类植物植株矮小,茎横切结构简单。藓类植物的茎通常由表皮、皮部和中轴叁部分组成,主要起支撑和水分传输的作用。旱生藓类与水生藓类茎横切结构差异显着。旱生条件下的藓类植物表皮和外皮部均由厚壁细胞组成,这种增厚现象将有效的减少水分蒸发,降低水分过度蒸发造成的伤害,从而保证机体基础代谢;而水生藓类植物的表皮和皮部细胞常为薄壁细胞,这些薄壁细胞有较高的储水能力,并且细胞之间有较大的接触面积,细胞之间阻隔减少,有助于水分的传输。那么,生长在不同生境中的同一种藓类植物以及生长在同一生境中的不同藓类植物的茎横切结构关系如何呢?本文采用冰冻切片法,对采自福建、广西、河北、河南、陕西、西藏和浙江等省份的14科、17属、18种、39份藓类植物的茎横切结构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生境中的同一种藓类植物、同一生境中的不同种藓类植物的茎横切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生境中同一种藓类植物的茎横切结构组成基本一致,而环境仅对其表皮和外皮部厚度有一定影响;同一生境中不同藓类植物的茎横切结构组成差异显着。由此说明,藓类植物的茎横切结构组成与物种本身直接相关,而与环境无关。(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学会八十五周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93-2018)》期刊2018-10-10)
王亚南,方炎明[10](2018)在《洪泽湖地区十八种藓类植物金属元素含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洪泽湖是中国第四大淡水湖,其生态安全和环境质量问题倍受关注。本文调查了淮安市洪泽湖周围地区(包括盱眙县、洪泽区和淮阴区)的藓类植物,采集了藓类标本和分析样品,鉴定出藓类植物9科14属18种。丛藓科为优势科,此外还有青藓科、真藓科、葫芦藓科和绢藓科等。利用ICP-AES和ICP-MS测定12种金属元素(包括9种重金属)含量,12种金属元素的平均值呈以下趋势:Fe>Al>Mn>Zn>Ba>V>Cu>Cr>Pb>Ni>Co>Cd,其中Fe和Al的浓度范围明显高于其他金属元素,分别为3530.17~12731.67 mg?kg-1和1897.50~10625.00mg?kg-1,高出其它几种金属元素2~3个数量级。Cd均值最小,为0.99mg?kg-1。Pb的浓度可塑性指数(PPI)最大,为0.87,Ba的PPI最小(0.65)。对12种金属进行种间总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每种金属元素在这18种苔藓植物体内的含量是有极显着差异的,即藓类植物之间对不同金属元素的富集作用都是明显不同的,计算18种苔藓植物的富集系数得出,净口藓对Zn和Cu的富集系数分别为4.57和3.25,高于其他苔藓植物,因此净口藓对Zn和Cu的富集能力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学会八十五周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93-2018)》期刊2018-10-10)
藓类植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报乌鲁木齐9月2日讯 记者谢慧变报道: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元明带领研究团队对一种生长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中的藓类植物——齿肋赤藓的研究有了新进展。该藓类植物未来有望应用于荒漠化防治。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地表广泛发育着包括藓类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藓类植物论文参考文献
[1].袁祯燕,王虹,王凯.冰缘区藓类植物叶中肋细胞生态适应性分析[J].植物研究.2019
[2].谢慧变.一种藓类植物有望应用于荒漠化防治[N].新疆日报(汉).2019
[3].马晓英,韦伟,申琳,王珂,于晶.沿海岛屿与内陆藓类植物遗传多样性和分化的比较研究——以真藓(BryumargenteumHedw.)为例[J].植物科学学报.2019
[4].马和平,郑维列,石玉龙,东主.西藏色季拉山藓类植物与环境关系的研究[J].高原农业.2019
[5].林清容,崔嵩,韩跃武.重建藓类植物生命之树[N].深圳特区报.2019
[6].孙莉玮,高雪笛,许丹尔,王书琴,杨卓筠.超低温保存下藓类植物孢子萌发率的变化:以6种藓类植物为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孙会,赵允格,高丽倩,魏玉清,郝正刚.黄土丘陵区6种侧蒴藓类植物营养繁殖特征[J].西北植物学报.2018
[8].彭涛,李飞,梁盛,何琴琴,张廷跃.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藓类植物区系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18
[9].贾冬子,赵建成,李敏.十四科藓类植物茎横切结构与环境关系的研究[C].中国植物学会八十五周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93-2018).2018
[10].王亚南,方炎明.洪泽湖地区十八种藓类植物金属元素含量分析[C].中国植物学会八十五周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93-2018).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