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城郊区论文_谢红霞,李锐,任志远,杨勤科

导读:本文包含了铜川市城郊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铜川市,土地利用,城郊,生态,价值,地理信息系统,驱动力。

铜川市城郊区论文文献综述

谢红霞,李锐,任志远,杨勤科[1](2008)在《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定量评估——以铜川市城郊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地理学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而生态服务价值则是目前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利用研究区地形、土壤、植被数据和近10年来每年的气候、土地利用数据,运用生态服务价值测算模型,计算了1994~2003年铜川市城郊区历年的生态服务价值,并模拟了无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下的生态服务价值,提出了土地利用变化环境效应指数,并尝试性地运用该指数定量评价了城郊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由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尤其是土地利用变化等原因的影响,城郊区生态服务价值年际间变化很大,1994~2003年期间,在不考虑水域生态服务功能情况下(基于水域面积年际变化极小考虑),城郊区生态服务价值在4.77×108~1.56×109元间波动;②模拟了无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下的生态服务价值,结果表明每年基于无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下的生态服务价值明显低于基于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下的生态服务价值;③运用土地利用变化环境效应指数计算模型计算了土地利用变化环境效应指数,结果表明都大于1,从1994年到2003年期间,土地利用变化环境效应指数除个别年份略有波动外,整体呈增加趋势,反映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城郊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是积极的。(本文来源于《自然资源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谢红霞,任志远,李锐[2](2007)在《区域生态服务价值时空异质性研究——以铜川市城郊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国内外众多关于生态服务价值研究成果为基础,利用研究区近10年地形、气候、土壤、植被和土地利用变化数据,运用生态服务价值测算模型,在GIS的支持下尝试性地研究了区域不同时段生态服务价值的时空异质性、各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由于各自然要素和土地利用的共同影响,近10年铜川市城郊区生态服务价值年际间变化很大,最大年份达到了15.91亿元,最小年份为5.10亿元。(2)在假定其他要素不变的情况下,LUCC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的影响是积极的,近10年土地利用变化有利于该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3)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存在空间上的差异性:不同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不同,同一生态系统又存在内部差异。(本文来源于《干旱区地理》期刊2007年01期)

谢红霞[3](2005)在《铜川市城郊区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LUCC)中生态服务价值时空动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系统不仅能为人类提供食物、医药及其他工农业生产的原料,更重要的是具有支撑与维持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即维持生命物质的生物地化循环与水文循环,维持生物物种与遗传多样性,净化环境,维持大气化学的平衡与稳定等等。生态服务功能是人类生存与现代文明的基础,科学技术能影响生态服务功能,但不能替代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随着对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维持与保育生态服务功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体现在环境与资源上、以土地为载体的生态价值,长期以来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即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也仅考虑环境与资源直接利用的经济价值,很少顾及生态价值,表现为传统的土地利用评价只对经济效益有较完善的评价体系,但对生态效益往往局限于定性分析,因此研究LUCC中生态服务价值的量的变化对生态系统健康和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论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 40371003)—“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定量分析”为依托,以地理学、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的有关理论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依据,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运用生态服务价值测算模型方法,对铜川市城郊区土地利用变化中生态服务变化进行了测算和时空差异分析。 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文的第一、二章)综述了生态服务的研究背景、研究进展、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以及本研究的整体思路和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论文的第叁至第七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测算了铜川市城郊区不同生态系统、不同时段、不同生态服务类型的价值。 第叁部分(论文的第八章)利用本文前几部分的测算结果,分析了城郊区各生态系统各项生态服务价值近年来的变化,分析了铜川市不同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的空间差异,比较了城区、郊区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和人均生态服务价值。 第四部分是论文的总结部分,概述了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果、论文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今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论文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 ①城郊区1993~2003年的自然植被林地、园地和草地生态系统的净生产力分别为6.083t/hm~2·a~14.062t/hm~2·a、4.258t/hm~2·a~9.843t/hm~2·a、2.433t/hm~2·a~5.625t/hm~2·a。农田生态系统的净生产力大致在3.8542t/hm~2·a~(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05-05-01)

马新辉[4](2003)在《铜川市城郊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在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在中国大规模、快速化的城市化进程中形成了兼有城市与乡村两者特征的城乡交错带,它是土地利用变化最快、最显着的区域,同时带来众多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开展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以教育部项目“黄土高原水土资源动态分析及生态安全研究”为依托,以区位理论、生态经济理论、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为依据,在遥感资料和实际调查数据的支持下,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结合土地利用模型的方法,对铜川市城郊区土地利用及驱动力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铜川市城郊区土地利用类型数量的变化、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研究了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运用逐步回归模型及层次分析法研究经济发展与人类活动等对铜川市城郊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及影响程度。 本论文分以下五个部分论述:第一部分综述了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的研究背景、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等,并依据一定的原则划定研究区范围;第二部分描述了铜川市城郊区生态环境背景及其特征,包括自然环境状况、社会经济与城市发展,这些决定着土地利用格局;第叁部分为本论文的主体之一,首先提出本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并在分析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土地资源数量的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土地利用类型重心的变化的分析,研究了铜川市城郊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第四部分为本论文的主体之二,也是难点,通过驱动因素的整体分析、层次比较分析(分驱动因素的宏观尺度、区域尺度、局部尺度)试图定量研究铜川市城郊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第五部分提出铜川市城郊区土地持续利用对策。 研究结果表明,1983~2001年之间城郊区面积减少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有耕地、牧地,主要增加的有园地、林地、居民点、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增加,变化适中,水域面积、未利用地变化不大。土地利用空间、时间变化存在显着的内部差异。从划分的区带来看,铜川市中心区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大于近郊带,近郊带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大于远郊带,个别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强度如交通从近郊带向远郊带已经发生了强弱转换。土地利用类型重心变化中,呈现城镇工矿用地重心、林地重心、牧地重心与耕地重心、园地重心移动方大致相反的趋势,铜川市城郊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主要山人口的增加、铜川矿产资源的变化、城郊型侵蚀环境、退耕还林政策以及交通的发展等宏观因素决定。区域因素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影响中心区的首要因素是第叁产业的发展和非农业人口的增加,影响近郊带的旨要因素是人口的增加和人均纯收人,影响远郊带的首要因素则是人均纯收入和粮食亩产。不论是回归分析还是人为影响程度的定量分析,都说明了中心区、近郊带、远郊带驱动力影响程度具有空问递变规律。最后,只有兼顾土地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才能实现铜川市城郊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本论文独特之处是选择研究区主体为城乡交错带,不仅对城郊区总体进行分析,更重要的是分析比较了城郊区内部中心区、近郊带、远郊带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和影,响囚素。另外,论文研究方法综合了 LJ 6U进行土地利用研究的各类方法和模型,从不同方面体现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和各类驱动囚素的影响程度。最后,在表达方式上充分利用了GIS统计计算、自动制图等功能,以表格、地图直观鲜明的表现土地利用变化和影响因素的差异。(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03-05-01)

铜川市城郊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国内外众多关于生态服务价值研究成果为基础,利用研究区近10年地形、气候、土壤、植被和土地利用变化数据,运用生态服务价值测算模型,在GIS的支持下尝试性地研究了区域不同时段生态服务价值的时空异质性、各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由于各自然要素和土地利用的共同影响,近10年铜川市城郊区生态服务价值年际间变化很大,最大年份达到了15.91亿元,最小年份为5.10亿元。(2)在假定其他要素不变的情况下,LUCC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的影响是积极的,近10年土地利用变化有利于该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3)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存在空间上的差异性:不同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不同,同一生态系统又存在内部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铜川市城郊区论文参考文献

[1].谢红霞,李锐,任志远,杨勤科.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定量评估——以铜川市城郊区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8

[2].谢红霞,任志远,李锐.区域生态服务价值时空异质性研究——以铜川市城郊区为例[J].干旱区地理.2007

[3].谢红霞.铜川市城郊区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LUCC)中生态服务价值时空动态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5

[4].马新辉.铜川市城郊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3

论文知识图

一2铜川市城郊区不同生态系统单位...一1铜川市城郊区不同生态系统单位...一2铜川市城郊区净生产力分布图一4铜川市城郊区2003年单位面积生...铜川市城郊区范围图城郊区近10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图

标签:;  ;  ;  ;  ;  ;  ;  

铜川市城郊区论文_谢红霞,李锐,任志远,杨勤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