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酒类市场反映评价的概率分析模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邓君[1](2021)在《基于股票收益率相关性网络特征的龙头因子选股模型研究》文中指出
李玥[2](2020)在《基于PPP模式的流域生态补偿风险分担及对策研究 ——以赤水河流域盐津湖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期以来,我国流域的过度开发、忽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发展模式使得流域生态环境不堪重负,难以持续。目前,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的资金仍以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投入为主,补偿资金短缺严重影响了流域生态补偿的效果和效率。因此,有必要在流域生态补偿中引入社会资本,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自2014年以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在我国市政工程、交通运输、城镇综合开发等领域受到广泛的关注。这种新型的融资模式很好地融合了政府和社会资本双方在项目管理方面的优势,同时也解决了项目融资困难、资金渠道单一等问题,是流域生态补偿项目融资很好的方向。然而,由于流域生态补偿项目具有较强的公益性,其投资规模较大,投资周期较长,项目风险难以判断,因此被社会资本的认可程度不高。对于该类项目如何吸引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方又该如何分担此类项目的风险,是当今面临的难题。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文先对流域生态补偿PPP模式的风险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并提出一定的理论依据。其次,站在社会资本的角度为流域生态补偿PPP模式设定了风险分担的框架。在此基础之上,本文为项目在初步分担阶段构建了风险评价模型,利用蒙特卡洛分析法模拟评估项目的可行性和风险性;在全面分担阶段为项目构建了风险分担的博弈模型,进一步探讨了流域生态补偿项目PPP模型中社会资本风险分担的比例。最后,选取赤水河流域盐津湖环境与生态工程作为案例应用对象,利用上述模型进行风险分析,得出相关结果和对策建议。本文通过构建风险分担模型帮助社会资本评估流域生态补偿PPP模式项目的可行性和平衡风险收益情况,解决了社会资本因对生态补偿项目回报不确定性而产生投资顾虑的问题。同时,针对案例所反映出的问题提出了有关政策建议和措施,完善了目前有关流域生态补偿PPP模式制度不全面,考虑不周全的问题,具有一定研究内容与制度的创新。希望能够完善PPP项目的风险分担机制,分散或减少社会资本投资的风险,以提高社会资本参与流域生态补偿项目的热情。
谢娱子[3](2020)在《基于哈佛分析框架的恒源煤电公司财务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煤炭行业在我国具有重要地位,是基础的支柱行业,2002-2011年被称为煤炭行业的“金色十年”,但从2012年起,煤炭库存积压严重,煤炭价格出现大幅下跌,大多数煤炭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为了缓解改善煤炭行业的这种状况,国家从2015年起开始进行宏观调控。随着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煤炭行业发生着日益深刻的变革。恒源煤电作为安徽省第一家上市的煤炭公司,它的财务情况极具代表性,反映了煤炭企业的发展历程。本文选择运用哈佛分析框架对恒源煤电2014-2018五年的财务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从战略、会计、财务、前景四个方面深入剖析企业的财务状态,挖掘存在的问题。在战略层面,对宏观经济和政策环境进行研究,运用SWOT分析法对恒源煤电战略展开分析。在会计层面,重点分析恒源煤电固定资产、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存货等关键科目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在财务层面,根据2014-2018年的财务数据,围绕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以及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等方面的重要财务指标进行财务分析,并运用杜邦分析法研究恒源煤电的盈利能力和业务绩效。在前景预测方面,结合前面战略、会计、财务三个层面的分析,建立Z-score模型财务预警系统,对恒源煤电进行前景预测分析。通过对恒源煤电的四个层面分析,表明恒源煤电存在品牌及客户、区位、管理、开采技术等优势,选择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符合会计准则规范,具有较好的盈利能力和不错的成本控制能力,但存在市场占有率不高等劣势,存货周转能力不强、资金运营能力一般、偿债能力弱、主营业务单一等问题,综合分析对恒源煤电未来财务状况预测结果良好。结合分析,本文对恒源煤电提出借助区位优势和发展机遇融入发展大局、加强研判紧跟行业导向、加强精细化管理、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注重创新和突破、适当多元化等发展对策建议。本文研究恒源煤电,希望通过分析煤炭企业当前面临的经济形势、产业动态和财务状况,认清行业内外部环境,为企业持续经营、向好发展提出建议,为同行业企业提供借鉴。
厉艳[4](2020)在《北京市电力景气指数构建与发展预警研究》文中提出电力行业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能源行业,电力生产和消费往往呈现出一定的周期变化趋势,该趋势与经济变动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因此使用经济景气循环的相关方法对电力行业的周期波动变化开展研究具有可行性,对监测电力行业的发展状态和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北京是我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十三五”以来,北京市明确提出了疏解非首都功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显着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等发展目标,这些内容均与电力行业发展密切相关。本文的主要内容是构建北京市电力景气指数,并进行电力发展预警研究。首先,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关于景气循环分析和预警系统的研究现状,梳理了相关的基础理论。其次,通过调研北京市近年电力生产和消费数据,分析了北京市电力行业的发展趋势,从经济、政策和社会三个角度分析了影响电力景气状态的外部环境,为后文电力景气指标筛选奠定了基础。再次,计算了发电量同比增长和用电量同比增长的灰色关联度,使用北京市发电量同比增长作为基准指标,根据景气指标选取的相关原则,明确了电力景气指标选择的范围。接下来运用X-12调整法对时间序列进行季节调整,然后使用时差相关分析、K-L信息量法、峰谷对应法和时差相似灰色关联度筛选出电力景气先行、一致和滞后指标,构建了北京市电力景气合成指数,建立了北京电力和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最后,在电力景气指数构建的基础上,选择电力景气先行指标和一致指标建立电力发展预警指标体系,使用ARIMA模型对预警指标进行预测,然后使用预警信号灯法构建了电力发展预警模型,建立了北京市电力发展的“报警器”,并提出了对策建议。通过研究发现:北京市电力周期波动在3年左右,其中电力先行、一致和滞后合成指数的波动幅度较为接近,平均位势依次升高;2016年至2019年上半年,北京市电力预警综合指标稳定在绿灯区运行,表明电力发展处于正常状态;2019年下半年,受第二产业生产效益“趋冷”、第三产业发展“过冷”影响,北京市电力发展进入景气收缩阶段,释放“趋冷”信号。本文的研究填补了北京市电力景气指数和发展预警的空白,明确了“现状、环境分析-景气指数构建-发展预警-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能够为其他地区乃至全国的电力发展监测研究提供有效的示范和借鉴。
朱亮[5](2019)在《多信息融合邮政分拣系统安全检测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许多公共场合,仅依靠一种安全检测设备很难真正实现综合的多信息检测。要采用一套完整的技术对被检对象中的物质进行有效的分类以全面控制一个区域的安全,目前国内外仍无法有效实现。本课题通过对国家职能部门的调研,根据其对重点控制的违禁品和习惯采用的安检模式和需求,提出并设计了一个有针对性的多信息融合的整体方案。我们对几种常见违禁品的多信息数据进行了采集和重构,通过一系列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完成了一套综合性的检测方法。用于检测违禁品的设备必须能够识别包裹或容器中物品的特性。一些违禁品,如塑料炸药,可以制成许多形状或放置在许多物体中。这类物品不能简单地从外观信息判断其为违禁品。这需要一种能够在分子或原子水平上识别物体的设备。X射线装置已被证明能够揭示物质的分子或原子性质。X射线技术可以提供组成物体的物质的一些重要特性。最有用的信息是对象的密度(ρ)和有效原子序数(Zeff)。从理论上讲,给定物体的密度和有效原子数,就可以准确地确定物质的类型。研究表明,许多种X射线检测技术都可以应用于违禁品的检测领域,但目前还没有一种X射线检测技术能够单独提供准确识别物质类型所需的两个参数。首先,通过近似替代物的双能量X射线透射实验获得了该物质的高能和低能灰度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物质分类识别边界曲线的数学模型。将物质初步分为三类:有机物、无机物和混合物。其次,基于提取特征平面思想,通过双能X射线透射实验提取出一个与有效原子序数相关的R值。这一过程可以将无机物和混合物中的有机物分离,但由于密度的不同,无害的有机物和违禁有机物不能被分离。之后研究了厚度等外部参数的变化对R值的影响,并对提取R值的算法进行了优化。对改进算法的评估表明,该算法大大降低了物质分类的误判率。然后结合前散射背散射图像,利用LS算法建立散射图像的灰度模型。进而将低能散射图像与双能量透射图像相结合,得到了一个提取与物体密度相关的特征值L的方法。分析并减小了包裹摆放角度等因素对L值的影响。通过得到的物质特征值R和L,给出基于最小错误概率的贝叶斯决策理论的判别函数、决策面方程以及分类判别规则。通过将双能量X射线透射技术与低能散射技术相结合而得到了物质识别的更有效的方法,进而全面提高X射线的检测能力。再次,计算物体的R和L值需要对象的真实灰度级。真实灰度级是指当一个物体不被其他背景物体干扰时所测量到的灰度级。一些包裹中的物体很多,包裹中的物体以任意方向摆放并互相遮挡。违禁品与无害物品混在一起使得检测工作变得困难。因此在识别物质特性的过程中去除遮挡效应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就可以得到物体的真实灰度级。本文将n个物体重叠问题转化为两个物体重叠问题,重点研究了计算两个物体重叠的真实灰度级问题。最终将得到双能量透射、低能前散射、背散射条件下求解物体真实灰度级的数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得到了更加准确的物体真实灰度级。最后,针对X射线安全检测技术在液体识别中的困难,提出X射线检测与电子鼻气味识别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容器内的液体属性。结合图像轮廓、图像灰度级、电子鼻响应等检测信息来建立多信息融合检测方法的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多信息融合检测技术的软硬件系统。之后利用不同的模式识别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重点对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方法进行了研究,建立一种有效的BP网络模型。本课题在多信息、高性能安检设备的研究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实现了多个检测信息的融合,为新型安检设备的研发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理论依据,从理论、实验和实践的层次证明多信息融合安全检测在邮政检测系统中是行之有效的方案。
潘飞[6](2018)在《A公司C加油站新增便利店项目可行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中国成品油的经营权全面放开以后,国际大石油巨头携带先进技术、品牌形象、先进管理经验等优势进入我国成品油销售市场,给我国石油企业带来了严重挑战。在这种局势下,拓展非油品业务来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已成为国内石油企业发展的方向之一,加油站便利店在非油品业务中占据重大份额。A公司由于地处我国北方某地级市,在市场竞争中受到的冲击较少,因此A公司非油品业务中的加油站便利店起步较晚,同时其加油站便利店销售商品的种类偏少,经营管理状况较差。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油品业务竞争的日益加剧,A公司已不能单单地依靠其油品业务了,虽然当前其加油站便利店业务盈利能力还较弱,但其发展空间较大。本文运用可行性研究理论研究A公司加油站新增便利店项目的可行性,分析A公司加油站便利店业务现状,表明A公司加油站便利店业务具有良好的前景,从而提出了C加油站新增便利店项目,进而研究其可行性。首先通过对客户需求和竞争对手两个方面的市场调研分析,说明C加油站新增便利店项目具有市场前景。其次从总体、市场、商品、价格四个方面对C加油站新增便利店项目进行了定位。然后根据定位情况分析项目财务方面的投资估算、融资方案和效益测算等。最后对项目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上述四方面的可行性分析结果均表明A公司C加油站新增便利店项目具有可行性,但为了提高A公司C加油站新增便利店项目的成功性和经济收益,从持续开展市场调研、定期调整商品和服务、增加项目经济效益三个方面对A公司C加油站便利店项目提出实施对策。
汪政元[7](2017)在《基于优化的随机森林方法的企业信用风险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逐步加大,防范金融风险已成为金融市场各参与方不得不面临的重要挑战。信用风险作为主要的金融风险之一,是金融市场良性发展的掣肘,如何对其进行准确的预测评价,已成为极具现实意义的热点问题。文章采用随机森林模型对企业信用风险进行评价研究,并从两个角度对原模型进行优化改进:一方面,采用SMOTE方法对数据集拓展变换,同时对连续变量进行基于熵的分组降维;另一方面,引入贡献度函数对原随机森林模型的预测过程进行分解,量化各指标在预测过程中的贡献度。研究发现,在对原始数据集进行变换后,随机森林模型的总体准确率有所提升,ROC、K-S及CAP曲线评估结果也均显示模型的预测性能得到了显着提升,对高风险样本的识别速度加快。变量贡献度函数分析显示,同一个体不同指标的变量贡献度不同,同一指标在不同个体间的贡献度亦差异明显,可据此甄别关键的风险因素。7只违约债券的变量贡献度分析表明,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及销售净利率的变量贡献度较大,显着提升了违约企业的风险概率。结合研究结论,文章认为持续有效的信用风险评价应继续加大国内金融市场目前的信息披露力度,提高市场透明度,不断充实金融数据库,优化风险计量技术。
杨程程[8](2016)在《企业内部控制缺陷选择性披露的影响因素与披露成本》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部控制是保障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经济资源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自2008年以来,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及《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陆续出台,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其中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作为上述改革中的标志性事件,得到了学术界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该制度旨在通过规范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过程及标准以期达到反向激励上市公司在其内部控制建设中投入更多的资源,进而提高其财务信息可靠性的目的。进一步地该制度使得监管部门以及外部利益相关者获得了知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渠道,将多年以来黑箱一般的企业内部控制呈现在公众视野之下。因而自该制度执行之后,学者们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等相关议题展开了大量的研究。现有该领域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内部控制质量、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因素以及经济后果等方面,探讨了企业内部控制对公司治理、经营绩效的良性作用机制以及内部控制缺陷对股东财富的损害效应。相关结论揭示了企业内部控制对提高企业价值及资本市场运营效率具有重大意义,极大的丰富了我国内部控制研究领域的成果。而在内部控制相关议题的研究中,核心制度的规范效应不可忽视。披露制度是否能够有效规范企业的经济行为以及披露制度是否存在不同程度的逆向激励效应而对资本市场运营有所损害历来是信息披露研究领域关注的重点话题。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作为内部控制改革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尚少有研究就该制度的执行效度及其实施效果进行讨论。同时基于我国企业经营实践,自强制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推行以来,上市公司因内部控制缺失而引发的严重违规事件仍屡见不鲜。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反应其真实内部控制质量以及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是否起到了应有的监管效应等问题得到了公众的质疑。事实上,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过程中遵循存在缺陷、发现缺陷以及披露缺陷三流程模式。每一环节即相关又部分独立。现有该领域研究大多依据“披露缺陷即存在缺陷”这一前提假设,忽略了上市公司可能存在的机会主义行为。即事后监督及惩罚机制的缺失导致上市公司存在隐瞒或以其他形式披露其内部控制缺陷的内部控制信息选择性披露行为。因此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行为并不简单的与其信息内容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行为单独分离出来,并结合现有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效度分析,就其披露行为的影响效应及经济后果进行探究将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在现有内部控制领域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的执行效率以及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选择性披露行为等领域还有较大研究空间值得深入探究。本文对上述问题展开了探索,验证了我国现行内部控制制度并不能有效规范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行为,同时由于披露成本的存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存在一定的逆向激励效应,若不加强事后监管力度,由此产生的累积效应将使得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失去其监管意义。本文首先基于规范研究范式,综合运用代理理论、自由市场理论、制度理论、监管理论以及管理层霸权及动机理论分析强制性信息披露背景下,从内部控制缺陷披露视角,就企业内部控制缺陷选择性披露的形成机理以及这一行为对资本市场以及企业后续经济行为的影响,从而构建本文对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行为内外部制约因素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以我国沪深两市A股主板上市公司为样本,并提取出具有财务错报、违规行为以及财务重述行为等显着内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为主要研究样本,就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选择性披露行为核心研究议题展开了如下三方面的研究:第一,本文首先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的执行现状进行了初步分析,并针对强制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背景下,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选择性行为存在性及其公司特征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随着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进程的推进,虽然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比例呈现上升趋势。但强制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的实施并没有显着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在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以及内部控制缺陷等信息披露方面,仍存在披露不实以及披露内容前后矛盾的现象。通过进一步地对比分析,本文发现即使在强制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背景下,我国上市公司存在显着的内部控制缺陷选择性披露行为。进而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比例的下降源于基于惩罚规避论的企业内部控制缺陷选择性披露行为。基于影响因素分析的结果,较高的内部治理水平可以较好的规避内部控制缺陷选择性披露行为的发生,进一步地通过采用双变量Probit模型(Bivariate Probit Model)将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流程进行细化分析检验,检验结论提高了原始实证结果的稳健性。本部分的研究结论整体上表明现行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尚不能有效规范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行为,公开披露企业内部控制信息并不能在较大的程度上反应上市公司真实内部控制质量,具体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无法有效定义其内部控制缺陷存在性及程度分类。第二,在公司特征层面影响因素探究的基础上,本文基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决策制定流程,检验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选择性披露行为内部诱发途径。在初步明确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选择性披露的影响因素后,本文通过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流程分析,就该行为的诱发途径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由于在我国公司治理环境中,治理层与管理层的界线较为模糊,因此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过程中存在较为严重的高管干预现象。具体表现为高管阻碍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如实对外披露,且该现象在行业竞争地位较高的上市公司中更加明显。进一步在综合考虑行业景气度以及行业集中度等行业特征的调节作用后,本文发现高管操纵行为在行业景气度较低的行业中更加显着。而基于行业集中度分组子样本的检验结果显示,高管的干预行为在行业集中度较高企业中更加显着,有趣的是不同于全样本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在行业集中度较高的企业中较高的行业竞争地位制约了高管的操纵行为。而在行业集中度较低的样本中,即竞争形势严峻的行业中,高管操纵行为在竞争地位较高的企业中更加显着。这表明政策制定者应进一步加强相关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督促上市公司强化其其治理水平以及内部控制质量。同时其他外部监管者对于上市公司行为的监督应考虑不同经济条件以及行业特征的影响。第三,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检验了内部控制缺陷选择性披露行为对我国上市公司权益资金成本、经营性负债成本以及诉讼风险成本等企业综合经营成本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基于倾向性得分匹配样本(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本文的研究结论整体表明市场、行业以及法律监管并不能有效识别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缺陷选择性披露行为。具体表现为那些按制度要求在其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中如实披露其内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承担了更多的来自于资本市场、行业以及法律监管方面惩罚成本,从而具有较高的经营成本。具体地,在权益资金成本方面,本文从静态及动态权益资金成本变化方面揭示了我国资本市场投资者现阶段尚无法识别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缺陷选择性披露行为。对于同样具有内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对于提前披露其缺陷的公司提出了更高的回报率。而在经营性负债方面,研究发现上市公司按制度要求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行为与其商业信用水平显着负相关,即我国上市公司上下游客户同样对于那些提前披露其缺陷的上市公司减少了其提供的商业信用融资。而进一步地基于超额商业信用视角的研究发现,内部控制缺陷的如实披露降低了上市公司在行业合作者中的声誉。在诉讼风险成本方面,本文从被诉概率、同一会计期间被诉次数以及涉案金额等三个视角探讨了上市公司因缺陷披露而带来的法律诉讼成本。同时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背景下,按制度要求与年报一同在其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中如实披露其内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面临了更高的诉讼风险,具体表现为更高的被诉概率、更多的同一会计期间被诉次数以及更高的涉案金额。同时上述现象在上市公司涉及资金问题诉讼案件中更加明显。本文研究的创新性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本文突破了“披露缺陷即存在缺陷”这一前提假设,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行为从其信息内容中分离出来,验证了即使在强制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背景下,我国上市公司仍存在较为明显的内部控制缺陷选择性披露行为。上述结论的提出为我国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效度问题提供了初步证据:第二,通过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内部监督层级的细分,并结合我国公司治理特征,厘清了我国内部控制缺陷选择性披露行为的诱发途径,揭示了高管干预是阻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如实披露的主要制约机制,并结合中观行业环境特征验证了上述现象因受不同行业特征影响而存在差异;第三,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本文以具有财务错报、违规行为以及财务重述等显着内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为样本,以其内部控制缺陷选择性披露为核心研究议题,从资本市场、行业以及法律诉讼三方面探讨了该行为对上市公司披露成本的作用机制,揭示了现阶段我国外部利益相关者尚不能识别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选择性披露行为。本文的贡献在于:第一,从内部控制信息选择性披露视角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行为与其信息内容分离,就核心信息披露行为进行探索扩展了我国内部控制领域的研究范畴;第二,从制度执行效度分析视角,侧面分析了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的执行现状及其逆激励效应,同时揭示了在行业环境制约下内部控制缺陷选择性披露的内部诱发途径,为政策制定者确定其监管方向、监管力度以及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后续监督反馈机制提供了理论参考;第三,现有投资者大多依据上市公司外部信息披露进行决策。本文的结论说明投资者应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内容的可靠性进行识别,在关注标志性事件的同时,不应忽视那些较为常规反映上市公司财务健康程度的评价指标。上述内容的发现对提高我国资本市场运营效率具有重大意义;第四,从资本市场、行业以及法律诉讼三方面探讨了内部控制缺陷选择性披露行为对其综合性经营成本的作用机制,丰富了经济后果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
刘文[9](2013)在《食品安全指数的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如何评价食品安全水平,是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监控工作的一个热点与难点问题。采用科学合理的高性能食品安全评价指标是食品安全状态评价工作的关键。监管部门至今一直沿用传统的不合格率评价方法,具有可靠性、客观性、简便性的特点,但存在辨识性低的明显缺点。为弥补这一缺陷,本文开展了兼备可靠性、客观性、简便性和辨识性的高性能食品安全指数的构建及应用研究。围绕构建高性能的食品安全指数,本文系统分析和梳理国内外食品安全评价相关文献以及与食品安全指数构建相关的综合评价、数据挖掘、指数理论等相关理论及基础方法,为明确构建高性能的食品安全指数提供科学依据;从评价对象和监管对象角度出发,分析和探讨食品安全的涵义、食品中危害属性和类型、与食品安全影响因素的关系,为食品安全评价对象的选择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以相关理论为指导,重点研究和提出食品安全指数的构建原则、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构建出满足可靠性、客观性、简便性和辨识性要求的食品安全指数;基于食品安全指数,应用靶标识别的质心角原理和方法,研究和提出食品安全评价靶标模型;利用食品安全实际检测数据,对本文构建的食品安全指数和靶标模型进行多种实现和多种性能的验证分析。同时,运用回归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将食品安全指数分别应用于关键主体行为的监管识别和食品安全趋势预测预警等监管领域,并提出建设和发布权威食品安全指数的相关政策建议。通过研究本文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既有的主观性综合评价方法,虽然较单一指标的不合格率评价方法能够提供更为全面、详细的评价信息,但往往计算不简便、信息不可靠、评价不客观、辨识性弱。(2)遵循本文提出的“物质确定”、“数源确定”、“限量标准”和“信息全面”原则构建的食品安全指数,才能具备相应的“可靠性”、“客观性”、“简便性”和“辨识性”。(3)不合格频次、不合格幅度是刻画食品安全状态的两个关键属性,考虑双属性的食品安全指数辨识性提高;(4)本文提出的“不合格度”评价指标和“食品安全指数”能够很好地同时利用正向和负向限量要求的检测数据,具有很高的数据适用性,满足监管部门对评价信息的要求。(5)食品安全指数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应用实证表明,本文构建的食品安全指数比传统的不合格率指标具有更强的影响因素识别能力,并具有预警显着性。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三点。(1)构建了“四性”兼备的高性能“食品安全指数”,具备可靠性、客观性、简便性和辨识性。以确定性的食品中物质危害为评价对象、以食品安全限量标准为根本依据,以两个无权重的评价指标“不合格率”(C)、“不合格度”(D)为基础,构建了食品安全指数该指数能够更为全面地提供对食品不合格的频率与幅度两方面评价信息,对不合格率或不合格度的变动也能够以(?)2倍数反应并具相对灵敏性和高辨识性,因而指数性能优于单一的不合格率评价指标;且该指数计算更简便,数据来源更可靠,不需赋予主观权重从而更客观,指数性能也优于既有常见的综合评价指标。(2)提出了食品安全评价“靶标模型”。依据靶标识别的质心角原理,建立了以“不合格率”横轴,以“不合格度”为纵轴,以食品安全指数代表标点到原点的OR射线长度,采用同心圆五分标度法划分食品安全风险等级,构建了二维五分标度的食品安全评价靶标模型。相对于不合格率单向标度评价方法和传统的矩阵风险评价模型而言,该靶标模型具有更强和更全面的食品安全风险分级区分能力,更能支撑监管部门明确监管重点,提高监管决策效率。(3)提出了食品安全关键主体行为识别方法。基于食品安全指数,结合逐步回归模型,提出了识别关键主体行为的食品安全指数回归方法。相对于不合格率回归方法,食品安全指数回归方法对关键主体行为具有更好的识别能力。
张晔[10](2011)在《HJ公司高档精品包装印刷项目经济效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印刷业经历了第二次印刷技术革命,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印刷业还有很大差距,还存在着人均印刷消费量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科研开发基础比较薄弱等问题。在这一背景下,为了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条件,通过技术引进,提高企业技术含量和规模化程度,山东HJ印务有限公司提出了建设高档精品包装印刷项目。为了保证投资决策的正确性、科学性,本文将现代项目经济效益评价的理论体系与该项目实际密切结合,对该项目进行了系统的经济效益评价研究。首先,本文详细介绍了该项目提出的背景及技术、产品、生产工艺流程情况,分析了该项目建设的必要性,预测了该项目的市场前景。在此基础上,估算了所需要的相关数据,编制了相关的报表,主要包括损益表、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等,以为对该项目的经济效益评价分析做好充分准备。然后,结合现行的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并以动态分析为主的方法,分别选取了一系列反映该项目盈利能力及偿债能力的指标,并通过这些指标的计算和分析,考察了该项目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研究表明,该项目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经济效益状况良好。最后,通过项目不确定性分析,包括盈亏平衡分析和敏感性分析,考察了该项目的风险程度及抵御风险的能力。研究表明,该项目能够承受较大的市场需求变化风险及较大的产品降价幅度,整体风险程度较小,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该项目对销售收入的变化最为敏感,其次为经营成本的变化,再次为建设投资的变化;项目净现值大于或等于零的累计概率为94.97%,接近于1。在此基础上,对该项目所面临主要风险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实践性和预见性,不仅能为项目投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而且还对项目的建设及经营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期望本文的研究能为以后相似的研究提供科学的借鉴。
二、酒类市场反映评价的概率分析模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酒类市场反映评价的概率分析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PPP模式的流域生态补偿风险分担及对策研究 ——以赤水河流域盐津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流域生态补偿的相关研究 |
1.2.2 PPP模式理论相关研究 |
1.2.3 PPP模式风险分担的相关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流域生态补偿PPP模式风险理论基础 |
2.1 PPP风险相关理论 |
2.1.1 项目风险识别方法 |
2.1.2 项目风险特征及类别分析 |
2.1.3 风险分担基本原则 |
2.2 理论依据 |
2.3.1 项目融资理论 |
2.3.2 公共物品理论 |
2.3.3 博弈论的相关理论 |
2.3.4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三章 流域生态补偿PPP模式的风险分担 |
3.1 PPP模式的风险分担机制概述 |
3.1.1 风险分担机制内涵 |
3.1.2 风险分担框架 |
3.2 PPP模式的项目风险评价 |
3.2.1 基于蒙特卡洛分析法的PPP项目风险评价方法 |
3.2.2 评价模型的构建 |
3.3 PPP模式的项目风险分担博弈分析 |
3.3.1 基于博弈的PPP项目风险分担方式 |
3.3.2 讨价还价模型的设立 |
第四章 赤水河流域生态补偿PPP模式应用案例分析 |
4.1 案例背景 |
4.1.1 项目概况 |
4.1.2 项目实施要点 |
4.2 项目风险评价 |
4.2.1 财务角度测算 |
4.2.2 蒙特卡洛方法的应用 |
4.3 项目风险分担 |
4.3.1 风险分担方案 |
4.3.2 讨价还价模型分析 |
4.4 结果与对策 |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主要结论与不足 |
5.2 政策建议 |
5.2.1 健全法律法规,转变政府角色定位 |
5.2.2 设定主导产业,创新投资回报机制 |
5.2.3 建立环保基金,调整宏观调控思路 |
5.2.4 鼓励机构参与,强化全程指导监督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3)基于哈佛分析框架的恒源煤电公司财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煤炭行业 |
2.1.2 上市公司 |
2.1.3 财务分析 |
2.2 相关理论 |
2.2.1 哈佛分析框架理论 |
2.2.2 杜邦分析理论 |
2.2.3 营运资金需求理论 |
2.2.4 Z-score模型财务预警系统理论 |
3 恒源煤电战略分析 |
3.1 恒源煤电公司概况与发展现状 |
3.1.1 恒源煤电发展状况 |
3.1.2 公司股权结构 |
3.2 恒源煤电公司发展环境分析 |
3.2.1 宏观环境分析 |
3.2.2 行业态势分析 |
3.3 恒源煤电公司SWOT分析 |
3.3.1 优势 |
3.3.2 劣势 |
3.3.3 机会 |
3.3.4 威胁 |
4 恒源煤电会计分析 |
4.1 固定资产项目分析 |
4.1.1 固定资产项目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 |
4.1.2 固定资产项目的质量分析 |
4.2 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项目分析 |
4.2.1 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项目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 |
4.2.2 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项目的质量分析 |
4.3 存货项目分析 |
4.3.1 存货项目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 |
4.3.2 存货项目的质量分析 |
5 恒源煤电财务分析 |
5.1 合并资产负债表分析 |
5.2 合并利润表分析 |
5.3 合并现金流量表分析 |
5.4 偿债能力分析 |
5.4.1 短期偿债能力 |
5.4.2 长期偿债能力 |
5.5 营运能力分析 |
5.5.1 营运指标分析 |
5.5.2 营运资金需求分析 |
5.6 盈利能力分析 |
5.7 杜邦分析法 |
6 恒源煤电前景分析 |
6.1 煤炭行业前景预测 |
6.2 恒源煤电公司前景预测 |
6.2.1 财务预警模型构建 |
6.2.2 恒源煤电前景预测分析 |
7 结论及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恒源煤电发展对策建议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4)北京市电力景气指数构建与发展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景气指数研究现状 |
1.2.2 预警理论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基础理论与方法 |
2.1 景气循环分析理论与方法 |
2.1.1 景气循环分析概述 |
2.1.2 景气指数编制方法 |
2.2 预警系统理论与方法 |
2.2.1 预警理论概述 |
2.2.2 预警主要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北京市电力发展趋势及外部环境分析 |
3.1 北京市电力发展趋势分析 |
3.1.1 电力生产 |
3.1.2 电力消费 |
3.2 外部环境分析 |
3.2.1 经济环境 |
3.2.2 政策环境 |
3.2.3 社会环境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北京市电力景气指数模型构建 |
4.1 北京市电力景气指标初选 |
4.1.1 基准指标选取 |
4.1.2 景气指标初选 |
4.2 北京市电力景气指标数据预处理 |
4.2.1 数据处理 |
4.2.2 季节调整 |
4.3 北京市电力景气指标划分 |
4.3.1 指标划分模型 |
4.3.2 指标划分结果 |
4.4 北京市电力景气指数模型构建 |
4.4.1 电力景气指数构建模型 |
4.4.2 电力景气指数构建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电力景气指数的北京市电力发展预警研究 |
5.1 北京市电力发展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
5.2 北京市电力发展预警指标预测 |
5.2.1 指标预测模型 |
5.2.2 指标预测结果 |
5.3 北京市电力发展预警模型构建 |
5.3.1 预警指标阈值设置 |
5.3.2 综合指标计算 |
5.3.3 预警结果及分析 |
5.4 北京市电力发展对策及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5)多信息融合邮政分拣系统安全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危险品识别的研究现状和分析 |
1.2.1 常见安全检测设备种类及应用场合 |
1.2.2 X射线对危险品进行识别的理论方法及现状分析 |
1.2.3 液态危险品检测方法及现状分析 |
1.2.4 电子鼻气味检测发展状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的主要架构 |
第2章 X射线物质分类的识别方法 |
2.1 区分有机物、无机物和混合物 |
2.1.1 确定边界物质 |
2.1.2 线扫描实验 |
2.1.3 曲线拟合 |
2.1.4 实验验证 |
2.2 提取R值方法 |
2.2.1 影响透射图像的因素 |
2.2.2 视图中物体外观对透射图像的影响 |
2.2.3 物体摆放方向对透射图像的影响 |
2.2.4 厚度对双能量透射图像的影响 |
2.2.5 提取R值实验 |
2.3 克服厚度对R值影响的数字化方法 |
2.3.1 透射信号的数字化表达 |
2.3.2 算法 |
2.3.3 应用举例 |
2.3.4 改进方法评估 |
2.4 减小距离对散射图像灰度级影响的数学模型 |
2.4.1 距离对散射图像灰度级的影响 |
2.4.2 散射图像灰度级模型 |
2.5 爆炸物分类研究 |
2.5.1 有效原子序数和密度 |
2.5.2 分类特征空间 |
2.5.3 综合实验 |
2.5.4 分类方法与结果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重叠物体的识别方法研究 |
3.1 去除物体重叠效应的基本方法 |
3.2 透射图像重叠物体识别数学模型 |
3.3 前散射图像重叠物体识别数学模型 |
3.4 背散射图像重叠物体识别数学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物质分类算法的实验研究 |
4.1 实验环境的建立 |
4.1.1 实验设备介绍 |
4.1.2 实验前设备测试与校准 |
4.1.3 实验数据的获取及处理 |
4.1.4 实验材料的准备 |
4.2 黑火药类炸药与常见物质识别的实验验证 |
4.2.1 黑火药测试数据及拟合曲线 |
4.2.2 常见物质的识别曲线建立 |
4.2.3 黑火药与常见物质曲线识别分析 |
4.3 实验验证火药识别曲线 |
4.4 验证邮包内火药识别 |
4.4.1 邮包内含火药情况 |
4.4.2 邮包内多种物质中火药识别情况 |
4.4.3 邮包内随机厚度有机物情况 |
4.4.4 黑火药的识别验证(鞭炮) |
4.5 本章小节 |
第5章 液体危险品识别方法及实验 |
5.1 电子鼻识别方法实验研究 |
5.1.1 电子鼻气味识别系统组成 |
5.1.2 静态条件下电子鼻气味识别系统对易燃液体识别 |
5.1.3 设备运行时电子鼻气味识别系统对易燃液体识别 |
5.2 液体危险品X射线图像识别 |
5.3 液体危险品判别依据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多信息融合检测系统研究 |
6.1 信息融合的结构、层次和方法 |
6.1.1 信息融合的结构 |
6.1.2 信息融合层次 |
6.1.3 信息融合方法 |
6.1.4 液态危险品检测中的信息融合技术 |
6.2 多信息融合检测系统的硬件设计 |
6.3 多信息融合检测技术的软件实现 |
6.3.1 电子鼻数据融合模型 |
6.3.2 信息融合检测软件的结构及功能 |
6.3.3 软件的流程及实现 |
6.4 模式识别方法研究 |
6.4.1 K-L降维和主成份分析 |
6.4.2 人工神经网络对气体的识别 |
6.5 多信息融合检测方法的试验研究 |
6.5.1 电子鼻对气体的识别方法研究 |
6.5.2 多信息融合检测方法对三种液态危险品的实验研究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作者简介 |
(6)A公司C加油站新增便利店项目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
1.4 研究方法及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第2章 项目可行性研究相关理论 |
2.1 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概念 |
2.2 项目可行性研究的特点 |
2.3 项目可行性研究的作用 |
2.4 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
2.5 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流程 |
第3章 A公司C加油站便利店项目概述 |
3.1 A公司加油站便利店业务 |
3.1.1 A公司简介 |
3.1.2 A公司加油站便利店业务现状 |
3.2 C加油站新增便利店项目 |
3.2.1 C加油站概况 |
3.2.2 C加油站新增便利店项目背景 |
3.2.3 C加油站新增便利店项目筹建组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A公司C加油站新增便利店项目可行性分析 |
4.1 项目市场调研 |
4.1.1 客户需求 |
4.1.2 竞争对手 |
4.2 项目定位分析 |
4.2.1 总体定位 |
4.2.2 市场定位 |
4.2.3 商品定位 |
4.2.4 价格定位 |
4.3 项目财务分析 |
4.3.1 投资估算 |
4.3.2 融资方案 |
4.3.3 效益测算 |
4.4 项目风险分析 |
4.4.1 风险识别 |
4.4.2 风险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A公司C加油站新增便利店项目可行性结论及实施策略 |
5.1 可行性分析结论 |
5.1.1 项目前景可期 |
5.1.2 经济效益可观 |
5.1.3 项目风险可控 |
5.2 项目实施策略 |
5.2.1 持续开展市场调研 |
5.2.2 定期调整商品和服务 |
5.2.3 增加项目经济效益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C加油站客户便利店商品需求调查问卷 |
个人简介 |
致谢 |
(7)基于优化的随机森林方法的企业信用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5 文章可能的创新点 |
第2章 信用风险评价相关理论研究 |
2.1 信用风险含义及特征 |
2.2 信用风险产生根源分析 |
2.3 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2.4 信用风险度量方法 |
第3章 随机森林算法优化研究 |
3.1 决策树基本算法 |
3.2 集成学习 |
3.3 随机森林基本理论 |
3.4 随机森林优化研究 |
3.5 模型评估标准体系 |
第4章 基于优化随机森林方法的信用风险评价模型 |
4.1 数据准备及指标体系构建 |
4.2 模型设置 |
4.3 变量重要性分析 |
4.4 模型评估和比较 |
4.5 变量贡献度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8)企业内部控制缺陷选择性披露的影响因素与披露成本(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核心概念的界定与分析 |
1.2.1 内部控制概念及其缺陷认定 |
1.2.2 内部控制缺陷选择性披露 |
1.2.3 内部控制缺陷选择性披露成本 |
1.3 概念框架与研究内容 |
1.3.1 概念框架 |
1.3.2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1.4 研究创新与研究意义 |
1.4.1 研究创新 |
1.4.2 研究意义 |
2 相关制度背景概述 |
2.1 美国“SOX”法案 |
2.2 我国内部控制相关制度历史沿革 |
3 文献回顾及研究述评 |
3.1 企业信息披露行为决策及其制约因素 |
3.1.1 企业信息披露行为动机 |
3.1.2 企业信息披露行为理论基础 |
3.2 内部控制质量及其信息披露动机 |
3.2.1 内部控制质量及其影响因素 |
3.2.2 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动机 |
3.3 企业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经济后果 |
3.3.1 企业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与公司内外部治理效率 |
3.3.2 企业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与企业披露成本 |
3.4 研究现状评价 |
3.4.1 现有研究假设局限性 |
3.4.2 值得进一步研究问题 |
4 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框架 |
4.1 理论分析框架 |
4.2 企业信息披露行为基本理论解释 |
4.2.1 基于披露成本及披露动机的理论解释 |
4.2.2 基于投资者情绪的理论解释 |
4.3 披露制度需求产生及其效应分析 |
4.3.1 基于财务效应外部性解释 |
4.3.2 基于代理成本的解释 |
4.4 内部控制缺陷选择性披露决策机制分析 |
4.5 实证研究框架 |
4.5.1 实证研究思路 |
4.5.2 内部控制缺陷选择性披露样本数据选择及加工说明 |
5 内部控制缺陷选择性披露现状及影响因素 |
5.1 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 |
5.1.1 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披露概况 |
5.1.2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执行成本概况 |
5.1.3 内部控制缺陷选择性披露与内部控制质量 |
5.1.4 内部控制核心信息披露概况 |
5.2 内部控制信息选择性披露行为存在性分析 |
5.3 内部控制缺陷选择性披露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5.3.1 研究设计及变量选择 |
5.3.2 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
5.3.3 拓展检验结果及分析 |
5.3.4 稳健性检验 |
5.4 小结与讨论 |
6 内部控制缺陷选择性披露诱发途径分析 |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6.1.1 高管权力操纵与内部控制缺陷选择性披露 |
6.1.2 行业竞争地位、高管权力操纵与内部控制缺陷选择性披露 |
6.2 研究思路与模型设计 |
6.2.1 模型设计与核心变量选取 |
6.2.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6.2.3 研究模型效度处理 |
6.3 实证过程及结果分析 |
6.3.1 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
6.3.2 相关性分析结果分析 |
6.3.3 回归结果与分析 |
6.4 拓展检验及结果分析 |
6.4.1 行业竞争地位分组样本实证检验结果 |
6.4.2 行业景气度分组样本实证检验结果 |
6.4.3 行业集中度分组样本实证检验结果 |
6.5 稳健性检验 |
6.6 小结与讨论 |
7 内部控制缺陷选择性披露与企业披露成本 |
7.1 内部控制缺陷选择性披露与权益资金成本 |
7.1.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7.1.2 研究思路与模型设计 |
7.1.3 实证过程及结果分析 |
7.1.4 拓展性检验结果及分析 |
7.1.5 稳健性检验 |
7.1.6 小结与讨论 |
7.2 内部控制缺陷选择性披露与经营性债务成本 |
7.2.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7.2.2 研究思路与模型设计 |
7.2.3 实证过程及结果分析 |
7.2.4 拓展性检验及结果分析 |
7.2.5 稳健性检验 |
7.2.6 小结与讨论 |
7.3 内部控制缺陷选择性披露与法律诉讼成本 |
7.3.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7.3.2 研究思路与模型设计 |
7.3.3 实证过程及结果分析 |
7.3.4 拓展检验及结果分析 |
7.3.5 稳健性检验 |
7.3.6 小结与讨论 |
7.4 总结与建议 |
8 研究结论与政策性建议 |
8.1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
8.2 政策性建议 |
8.3 研究局限 |
8.4 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索引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食品安全指数的构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食品安全指数应用现状 |
1.1.2 监管部门对食品安全指数信息的需求 |
1.1.3 监管需要“四性”兼备的食品安全指数 |
1.2 本文研究选题 |
1.2.1 研究目的 |
1.2.2 主要研究内容 |
1.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特色与创新点 |
1.4.1 论文特色 |
1.4.2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与理论方法基础分析 |
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1 国外食品安全评价研究 |
2.1.2 国内食品安全评价研究 |
2.1.3 与食品安全评价相关的其他研究 |
2.2 食品安全指数构建的理论基础 |
2.2.1 系统综合评价理论 |
2.2.2 指数理论 |
2.2.3 数据挖掘理论 |
2.2.4 食品安全指数构建的理论分析 |
2.3 食品安全指数构建的方法基础 |
2.3.1 多指标评价问题的描述 |
2.3.2 多指标综合评价的关键环节 |
2.3.3 综合指数法 |
2.4 食品安全指数应用的方法基础 |
2.4.1 主体行为识别的方法 |
2.4.2 食品安全预警的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食品安全及影响因素研究 |
3.1 食品安全的涵义 |
3.1.1 食品安全概念的演变 |
3.1.2 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不同认识及变化 |
3.1.3 关于食品安全的权威定义 |
3.2 食品安全评价对象分析 |
3.2.1 食品中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分析 |
3.2.2 食品危害属性的主要类型 |
3.2.3 食品安全评价对象的确定分析 |
3.3 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及监管需要分析 |
3.3.1 食品安全影响因素的特点 |
3.3.2 对食品安全影响因素的分析 |
3.3.3 食品安全影响因素的分类 |
3.3.4 两大类食品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
3.3.5 食品安全影响因素的作用与政府监管重点 |
3.4 影响食品安全的关键因素的监测识别 |
3.4.1 对食品安全影响因素的定性判别与调查识别 |
3.4.2 将影响因素与食品中危害物关联的识别关键因素的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食品安全指数的构建与评价模型研究 |
4.1 食品安全指数的构建原则分析 |
4.1.1 “物质确定”原则 |
4.1.2 “数源确定”原则 |
4.1.3 “限量标准”原则 |
4.1.4 “信息全面”原则 |
4.2 食品安全指数的构成指标设计 |
4.2.1 指标体系框架的总体设计思路 |
4.2.2 构成指标的设计与分析 |
4.2.3 食品安全指数设计 |
4.3 基于食品安全指数的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
4.3.1 食品安全评价靶标模型的构造 |
4.3.2 与单一指标评价方法比较 |
4.3.3 靶标模型与矩阵评价比较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食品安全指数的实证分析 |
5.1 数据来源 |
5.1.1 检测项目类型 |
5.1.2 检测项目数据结构 |
5.2 食品安全指数的实证分析 |
5.2.1 食品安全指数的计算结果 |
5.2.2 食品安全指数的性能实证 |
5.2.3 食品安全指数的定量实证 |
5.2.4 食品安全指数实证结论 |
5.3 食品安全评价靶标模型的实证分析 |
5.3.1 各类食品的靶标模型实证计算 |
5.3.2 食品安全评价靶标模型性能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食品安全指数的应用与适用性验证分析 |
6.1 食品安全指数在主体行为监管中的应用分析 |
6.1.1 影响食品安全的主体行为要素分析 |
6.1.2 关键主体行为识别分析方法与分析数据获取 |
6.1.3 食品安全关键主体行为识别分析 |
6.1.4 关键主体行为识别结果及监管措施分析 |
6.2 食品安全指数在预警中的应用分析 |
6.2.1 当前食品安全预警工作及研究现状分析 |
6.2.2 食品安全指数时间序列趋势预测与预警分析 |
6.2.3 食品安全指数时间序列趋势预测的实现 |
6.3 食品安全指数对监管适用性的验证分析 |
6.3.1 食品安全指数对关键主体行为的识别能力验证 |
6.3.2 食品安全指数预测预警信息的验证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构建权威性的食品安全指数 |
7.2.2 食品安全检测规范化 |
7.2.3 推动食品安全标准完善 |
7.2.4 食品安全指数发布与舆情干预 |
7.3 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HJ公司高档精品包装印刷项目经济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及结构安排 |
1.3.1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3.2 论文的结构安排 |
1.4 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2 项目经济效益评价相关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经济效益 |
2.1.2 项目经济效益评价 |
2.2 项目经济评价的基本原则及要求 |
2.2.1 项目经济效益评价的基本原则 |
2.2.2 项目经济效益评价的基本要求 |
2.3 项目经济效益评价的基本内容 |
2.4 项目经济评价的主要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3 HJ 公司高档精品包装印刷项目概况及市场分析 |
3.1 项目概况 |
3.1.1 项目选址 |
3.1.2 建设内容及规模 |
3.1.3 产品方案 |
3.1.4 精品包装技术方案 |
3.1.5 工艺流程 |
3.1.6 总平面布置及运输 |
3.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
3.3 项目市场分析 |
3.3.1 市场现状分析 |
3.3.2 市场需求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HJ 公司高档精品包装印刷项目数据估算及报表编制 |
4.1 投资估算 |
4.1.1 估算依据及说明 |
4.1.2 建设投资估算 |
4.1.3 流动资金估算 |
4.1.4 建设期利息估算 |
4.1.5 总投资估算 |
4.2 资金筹措及投资使用计划 |
4.3 成本费用估算 |
4.3.1 估算依据及说明 |
4.3.2 成本费用估算 |
4.4 销售收入及税金估算 |
4.5 相关报表的编制 |
4.5.1 项目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
4.5.2 项目利润与利润分配表的编制 |
4.5.3 项目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
4.6 本章小结 |
5 HJ 公司高档精品包装印刷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分析 |
5.1 评价原则、依据及参数 |
5.2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 |
5.2.1 项目现金流量表分析 |
5.2.2 项目利润与利润分配表分析 |
5.3 项目偿债能力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HJ 公司高档精品包装印刷项目不确定性及风险分析 |
6.1 项目不确定性分析 |
6.1.1 盈亏平衡分析 |
6.1.2 敏感性分析 |
6.1.3 概率风险分析 |
6.2 项目风险及对策分析 |
6.2.1 主要风险因素的识别 |
6.2.2 风险评估 |
6.2.3 风险防范对策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酒类市场反映评价的概率分析模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股票收益率相关性网络特征的龙头因子选股模型研究[D]. 邓君.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2]基于PPP模式的流域生态补偿风险分担及对策研究 ——以赤水河流域盐津湖为例[D]. 李玥.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3)
- [3]基于哈佛分析框架的恒源煤电公司财务分析[D]. 谢娱子.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4]北京市电力景气指数构建与发展预警研究[D]. 厉艳.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5]多信息融合邮政分拣系统安全检测方法研究[D]. 朱亮. 东北大学, 2019(01)
- [6]A公司C加油站新增便利店项目可行性研究[D]. 潘飞. 东北石油大学, 2018(01)
- [7]基于优化的随机森林方法的企业信用风险评价研究[D]. 汪政元. 暨南大学, 2017(04)
- [8]企业内部控制缺陷选择性披露的影响因素与披露成本[D]. 杨程程. 北京交通大学, 2016(09)
- [9]食品安全指数的构建及应用研究[D]. 刘文. 华中农业大学, 2013(12)
- [10]HJ公司高档精品包装印刷项目经济效益评价研究[D]. 张晔. 中国海洋大学,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