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加载论文-于凌涛,杨景,王岚,李艳辉,崔健炜

线性加载论文-于凌涛,杨景,王岚,李艳辉,崔健炜

导读:本文包含了线性加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软组织,预加载力,线性区域,本构模型

线性加载论文文献综述

于凌涛,杨景,王岚,李艳辉,崔健炜[1](2019)在《基于线性加载区域的软组织预加载力消除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软组织压缩实验中预加载力对其力学响应存在影响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线性加载区域的预加载力消除方法。通过对软组织进行多种预加载力的非受限压缩实验,分析了预加载力对本构模型参数的影响。在预加载阶段,将软组织力学响应作为线性模型,通过将预加载阶段响应考虑到整个响应过程来实现对预加载力的消除。针对非受限压缩实验的5种不同预加载力得到的力学响应,基于两种不同的软组织本构模型对该消除方法进行验证,并对比预加载力消除方法和传统方法得到的模型与实验结果的误差。结果显示消除预加载力方法得到的模型误差要明显小于传统方法,说明预加载力消除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预加载力对软组织力学响应的影响,获得更接近软组织真实特性的本构模型参数。(本文来源于《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冯健雪,陈征,李勇义,梅国雄[2](2019)在《连续排水边界条件下线性加载地基一维固结解析解》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瞬时加载下的连续排水边界条件,推导出任意荷载连续排水边界条件,建立了任意荷载连续排水边界条件下线性加载一维固结方程。利用有限正弦傅里叶变换,求解出其解析解,通过公式退化和有限元成果对比分析,对该文解答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在不同加载速率和界面参数的条件下,分析了加载速率和界面排水参数对孔压和平均固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加载速率对固结影响较为显着,加载速率越大,孔压消散越为迅速;当加载速率趋于无穷大时,线性加载退化为瞬时加载;随着界面参数的增大,孔压消散明显,地基固结增快;当界面参数趋于无穷大时,排水边界退化为完全排水边界。工程中,在界面参数或堆载时间确定时,对选择合适的堆载时间或界面参数保证地基稳定性和提高工程效益具有一定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9年06期)

黄朝煊,方咏来[3](2017)在《线性加载下塑料排水板地基固结理论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国内外塑料排水地基固结计算均近似采用砂井等效模型的不足,本文将塑料排水板等效为形状极为接近的扁椭圆柱体,根据同焦椭圆柱理论及等应变假设,推导了线性加载下塑料排水板地基的固结解析解;根据ADINA有限元计算及现有学者数值计算成果对比验证了本文理论的正确性。通过与目前不同砂井等效模型对比分析,认为在理想竖井的二维平面固结理论下,本文理论与Long&Covo等效法"dw=0.5b+0.7δ"较为接近,说明扁矩形截面的排水"形状效应"比等面积圆形截面更优;对于考虑井阻影响时,我国《海堤工程设计规范》(GB/T 51015-2014)以及《真空预压加固软土地基技术规程》(JTS147-2-2009)中建议的等效法均具有一定误差,建议采用本文理论计算。此外,地基荷载线性加载时间越长,地基前期固结速率越慢,与骤加恒载情况差异越显着。(本文来源于《工程地质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杨云,周新丽,戴建军,张德福,邵文琪[4](2016)在《微流控线性加载低温保护剂减少猪MⅡ期卵母细胞的渗透损伤》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卵母细胞低温保存中,通常需要加载冷冻保护剂来抑制冰晶对细胞的损伤,但高浓度冷冻保护剂的加载会对细胞造成渗透损伤.为了减小细胞的渗透损伤,本文设计并制作了适合卵母细胞冷冻保护剂加载的微流体装置,研究了微流控线性加载30%(v/v)二甲基亚砜(Me2SO)低温保护剂时细胞内保护剂浓度变化、细胞体积变化,以及对细胞存活率与发育率的影响,并与传统的加载方法(一步法、分步法)做了比较.结果表明:微流控法能够实现卵母细胞冷冻保护剂的连续线性加载,避免了卵母细胞体积的骤变,显着减小了细胞的渗透损伤,提高了细胞的存活率.其中细胞的最小渗透体积减小为0.86V0,细胞的存活率达到92.8%,比一步法高33%,比两步法高16.3%,但与四步法之间无显着性差异.经孤雌激活后体外培养,细胞的卵裂率和囊胚率分别达到75.8%和27.4%,都显着高于一步法和分步法(P<0.05).因此,微流控线性加载低温保护剂能够显着减小细胞的渗透损伤,为卵母细胞低温保存技术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期刊2016年06期)

赵明华,孙琮涵,张玲,刘猛[5](2015)在《线性加载下考虑土体非线性变形的一维固结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深厚软黏土一维固结计算中,初始应力和附加应力分布形式对固结度存在较大影响。假设土体初始应力和附加应力均沿深度线性变化,推导了线性加载时的双曲线一维固结控制方程,并用差分法加以解答。同时,在不同的外荷载qa、压缩层厚度H、初始模量E0、附加应力分布系数β及边界条件下,分析了初始应力和附加应力沿深度线性变化对平均固结度Us、Up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顶面和底面均透水时,除了E0≤388 k Pa且H≥25 m情况外,初始应力和附加应力沿深度线性变化对Us、Up的影响不大。但当顶面透水而底面不透水时,在土体初始应力和附加应力的两种不同分布形式下计算的Us、Up相差较大,特别是对于深厚软黏土,这种差别更加明显。另外,还可以看出,考虑初始应力和附加应力随深度变化时,Tv不再适合作为描述时间的无量纲因子。(本文来源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期刊2015年04期)

张绍勇,许波,吴深,腾杰[6](2015)在《线性加载条件下不排水桩复合地基径竖向固结解析解》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不排水桩复合地基固结微分方程由Carrilo定理组合得到,即地基径向和竖向固结是组合固结。为此,基于现有砂井轴对称固结模型,根据等竖向应变假设,采用分离变量法和Fourier正弦级数方法,推导了线性加载条件下不排水桩复合地基径竖向同时固结完整解,克服了传统不排水复合地基固结微分方程通过Carrilo定理组合不适用线性加载这一缺点。分析了线性加载工况下桩土压缩模量比,加载历时和竖向固结系数对固结的影响,并对比了不排水桩复合地基与天然地基固结速率。计算结果表明,桩土压缩模量比越大固结速率越快;线性加载速率越慢固结越慢,瞬时加载固结速率最快;未扰动土体竖向渗透系数对地基固结速率影响显着,不排水桩复合地基固结速率远快于天然地基。(本文来源于《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吴丛强[7](2009)在《线性加载路径下管材液压胀形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结构轻量化和一体化为特征的管材液压胀形技术,在制造空心变截面轻体构件方面具有传统制造方法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汽车和航空工业领域倍受关注并得到广泛应用。在管材液压胀形过程中,影响管材胀形性能的因素很多,其中以加载路径对管材胀形性能影响尤为显着。开展简单、实用的线性加载路径的相关研究对管材液压胀形技术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线性加载路径下管材的胀形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针对现有管材液压胀形方法及试验装置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新的内补液增压式管材液压胀形方法,并据此开发了一种管材液压胀形装置;对现有的线性加载路径进行了归类,提出了一种实用的线性加载路径;采用自行开发的装置进行了四种线性加载路径下的管材液压胀形试验;针对管材液压胀形特点构建了有限元模型,并对四种线性加载路径下管材的成形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根据管材液压胀形的力学模型,分析了胀形过程中应力与应变的关系,并推导了试验装置工作时轴向力的计算公式;基于试验和模拟结果对胀形管材的壁厚分布规律、失效规律和胀形极限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在管材液压胀形过程中,在内压力尚未建立前,不宜进行轴向补料,否则管材容易发生屈曲失效或在胀形区局部区域出现壁厚分布波动现象,得到的最大胀形直径较小。(2)在胀形前期,在内压力保持恒定的条件下轴向进给按线性增大;在胀形后期,内压力与轴向进给均按线性增大的加载方式是一种较合理的新型线性加载路径,胀形的零件质量好。(3)提出以大变形区长度作为管材轴向成形能力的评价指标是可行的:大变形区长度越长,成形管材的轮廓越光滑、壁厚越均匀、最大胀形直径也越大,所成形出的零件的质量越好。(4)“使增压活塞挤压增压缸体内液体的同时推动压头向下运动,为管材胀形同时提供所需的内压力和轴向进给”是一种实用的、可行的内补液增压式管材胀形新方法。(5)新开发的试验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工作可靠,可用于管材的液压胀形及试验研究;根据试验装置工作时的受力模型推导的轴向力计算公式,可以用于指导选择管材液压胀形的动力设备和控制设备。本论文提出的内补液增压式管材液压胀形方法和所开发的管材液压胀形装置对管材液压胀形技术的应用推广具有指导意义,所研究的线性加载路径下管材的胀形规律为加载路径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借鉴和指导。(本文来源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09-03-31)

王伟,卢廷浩,王晓妮[8](2006)在《软土路基线性加载沉降曲线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线性加载路基沉降的机理,直接从一维固结度出发,证明了沉降曲线呈S形状。对Gompertz模型、Logistic模型、Weibull模型等3种呈S形状的成长模型进行数学分析。前两种模型虽然使用广泛,但不能反映加载速率和施工方法的影响,反弯点处沉降值与最终沉降相对不变,用它们进行基础全程沉降模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相对而言,Weibull模型具有较强的适用性。最后对路基沉降模拟提出了建议。(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06年05期)

陈大鹏[9](2006)在《边界线性加载条件下岩体平面受力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基于相似理论的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对岩体边界线性受力状态进行了研究。试验研究了模型在边界线性加载条件下的应力应变特征,分析了试验系统和方法的可靠性,为下一步巷道支护工程、边坡工程的模型试验进行了准备性研究。论文介绍了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和相似理论,总结出岩体受力模型试验的相似性要求,概括了岩体中天然应力和工程活动引起的应力重分布特征,并根据岩体的受力形式设计了63种工况的边界加载模型。试验依据相似理论,用石膏模型模拟各向同性的岩体材料。通过基本力学试验测定验证石膏模型与天然岩体性质的相似性。由于试验不模拟具体工程,因此几何条件、初始条件等近似相似。采用平面模型对岩体的受力状态进行模拟研究,即通过试验系统,在模型的顶部(Y方向)和两侧(X方向)通过边界线性加载的不同组合模拟岩体的受力状态,利用前后(Z方向)高强度钢梁的约束控制位移。试验通过埋设在模型中的电阻应变片量测模型受力状态下的应变,以此条件进行了63种不同工况的地质力学模型试验。通过对试验结果的统计、总结和分析,对岩体受到不同边界线性荷载条件下的应变和应力进行了分析。模型试验得出了岩体在不同边界线性受力状态下的应力和应变分布特点。同时分析实验结果的影响因素,给出了模型试验边界效应的影响范围和摩擦的影响程度,验证了实验系统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06-05-01)

金永杰[10](1994)在《逐段线性加载面等向强化时角点处塑性应力应变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特雷斯卡屈服条件在等向强化时的强化函数在文献中讨论较少,本文建议了一个强化函数,它能与特雷斯卡屈服函数相匹配,且有效充分的实验基础。它与夸脱理论相结合,得到了在角点处的塑性增量应力应变关系,在角点上剪应力增量与剪应变增量间是单值确定的。(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4年04期)

线性加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瞬时加载下的连续排水边界条件,推导出任意荷载连续排水边界条件,建立了任意荷载连续排水边界条件下线性加载一维固结方程。利用有限正弦傅里叶变换,求解出其解析解,通过公式退化和有限元成果对比分析,对该文解答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在不同加载速率和界面参数的条件下,分析了加载速率和界面排水参数对孔压和平均固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加载速率对固结影响较为显着,加载速率越大,孔压消散越为迅速;当加载速率趋于无穷大时,线性加载退化为瞬时加载;随着界面参数的增大,孔压消散明显,地基固结增快;当界面参数趋于无穷大时,排水边界退化为完全排水边界。工程中,在界面参数或堆载时间确定时,对选择合适的堆载时间或界面参数保证地基稳定性和提高工程效益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线性加载论文参考文献

[1].于凌涛,杨景,王岚,李艳辉,崔健炜.基于线性加载区域的软组织预加载力消除方法[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9

[2].冯健雪,陈征,李勇义,梅国雄.连续排水边界条件下线性加载地基一维固结解析解[J].工程力学.2019

[3].黄朝煊,方咏来.线性加载下塑料排水板地基固结理论探讨[J].工程地质学报.2017

[4].杨云,周新丽,戴建军,张德福,邵文琪.微流控线性加载低温保护剂减少猪MⅡ期卵母细胞的渗透损伤[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6

[5].赵明华,孙琮涵,张玲,刘猛.线性加载下考虑土体非线性变形的一维固结理论[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5

[6].张绍勇,许波,吴深,腾杰.线性加载条件下不排水桩复合地基径竖向固结解析解[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5

[7].吴丛强.线性加载路径下管材液压胀形性能的研究[D].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09

[8].王伟,卢廷浩,王晓妮.软土路基线性加载沉降曲线的研究[J].岩土力学.2006

[9].陈大鹏.边界线性加载条件下岩体平面受力模型试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10].金永杰.逐段线性加载面等向强化时角点处塑性应力应变关系[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

标签:;  ;  ;  ;  

线性加载论文-于凌涛,杨景,王岚,李艳辉,崔健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