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醛酸转移酶论文_白洁,罗磊,梁晨,郑素军,段钟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葡醛酸转移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糖醛酸,磷酸,葡萄,胆红素,多态性,基因,醛酸。

葡醛酸转移酶论文文献综述

白洁,罗磊,梁晨,郑素军,段钟平[1](2019)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A1基因和溶质载体阴离子转运蛋白家族1B基因突变与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基因是与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有关的最重要的基因。溶质载体阴离子转运蛋白家族1B基因(SLCO1B)在胆红素代谢过程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认识到。本研究旨在探讨UGT1A1和SLCO1B基因的突变对中国成人轻度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148名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患者和158名正常对照,收集其临床资料,并检测(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05-16)

张涛,杨津兰,朱安,赵经纬,王旗[2](2019)在《补骨脂酚在大鼠和人肝微粒体中细胞色素P450酶和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代谢稳定性及性别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补骨脂酚在大鼠和人肝微粒体中细胞色素P450酶(CYP酶)和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酶)的代谢稳定性及性别差异。方法补骨脂酚分别与雄、雌性SD大鼠和男、女性人肝微粒体在37℃与不同辅酶因子孵育,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补骨脂酚的剩余浓度,采用底物消除法观察补骨脂酚的代谢稳定性。结果补骨脂酚在雄、雌性SD大鼠肝微粒体中,CYP酶介导的Ⅰ相代谢固有清除率(Clint)分别是326.6±15.4和(77.2±4.8)mL·min~(-1)·kg~(-1),雄性代谢显着快于雌性(P<0.01);UGT酶介导的Ⅱ相代谢Clint分别是164.5±8.4和(419.1±24.1)mL·min~(-1)·kg~(-1),雌性代谢显着快于雄性(P<0.01);CYP酶和UGT酶共同代谢的Clint分别是1063.1±27.2和(781.2±16.5)mL·min~(-1)·kg~(-1),雄性代谢显着快于雌性(P<0.01)。在男、女性人肝微粒体中,CYP酶介导的Ⅰ相代谢Clint分别是24.8±2.1和(17.6±1.0)mL·min~(-1)·kg~(-1),男性代谢显着快于女性(P<0.01);UGT酶介导的Ⅱ相代谢Clint分别是176.4±26.5和(165.9±8.6)mL·min~(-1)·kg~(-1),代谢无显着性别差异;CYP酶和UGT酶共同代谢的Clint分别是262.5±20.9和(236.2±10.5)mL·min~(-1)·kg~(-1),代谢无显着性别差异。结论补骨脂酚在SD大鼠和人肝微粒体中,均发生CYP酶介导的Ⅰ相代谢和UGT酶介导的Ⅱ相代谢反应,且代谢稳定性具有一定的种属和性别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王哲,姜丽丽,夏杨柳,刘勇[3](2019)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介导的中药-药物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药在世界范围的广泛使用及对Ⅱ相药物代谢酶UGT的表达、功能、调控的进一步认识,对UGT酶介导的中药多组分之间、中药复方以及中药与化学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被越来越多人关注。本文对近年来UGT介导的中药-药物相互作用主要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提出展望。(本文来源于《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期刊2019年02期)

李阿荣,刘若轩,邓志军,郭洁文,李丽明[4](2018)在《人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参与马钱子碱和士的宁体外代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参与士的宁和马钱子碱Ⅱ相代谢的主要人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UGTs)亚型,为预测其与其他药物代谢性相互作用提供理论借鉴。方法士的宁和马钱子碱分别与大鼠肝微粒体(RLMs)、人肝微粒体(HLMs)和12种主要人重组UGTs亚酶进行孵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法检测士的宁和马钱子碱葡糖醛酸代谢产物,考察参与其体外Ⅱ相代谢UGTs亚酶类型。结果马钱子碱和士的宁均在HLMs里生成1个单葡糖醛酸代谢产物,而在RLMs中未产生,单酶试验中二者均只在UGT1A4重组酶中发生代谢。结论马钱子碱和士的宁在人鼠代谢中存在种属差异,UGT1A4为其主要代谢亚酶。该研究结果可为临床预防马钱子因药物代谢性相互作用引发的不良反应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期刊2018年06期)

贺永健,黄少文,刘瑞菁,万发达,杨婕[5](2017)在《基于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解毒通路探讨枸杞汁对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代谢的干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大鼠毒性干预实验观察枸杞汁对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i-(2-ethylhexyl)phthalate,DEHP)染毒大鼠肝脏中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uridine diphosphate glucuronosyltransferase 1,UGT1)活性及代谢解毒的影响,探讨枸杞汁对DEHP代谢的干预效果。方法:6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DEHP组和枸杞汁干预组,每组20只,DEHP组和干预组在DEHP一次染毒(3 000 mg/kg mb)后连续7 d分别灌胃生理盐水和枸杞汁,对照组则给予同等体积的芝麻油或生理盐水,期间每天收集大鼠24 h尿液。在染毒1、3、5、7 d后各组分别随机处死5只。采用试剂盒检测肝脏UGT1的活力,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清中的邻苯二甲酸单(2-乙基己基)酯(mono-(2-ethylhexyl)phthalate,MEHP)以及尿液MEHP和邻苯二甲酸(phthalic acid,PA)含量。结果:枸杞汁干预组大鼠第5天UGT1活性显着高于DEHP组和对照组(P<0.05),且相对于DEHP组血清中MEHP含量减少而尿液中MEHP和PA含量增加。结论:枸杞汁可能通过提高UGT1活力促进了DEHP的代谢与排泄,发挥了解毒效应,将来可能作为一种预防或对抗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或其他有毒化学物潜在危害的保健药材或功能食品用于人群的健康防护。(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7年23期)

郭薇薇,杨丽菲,王剑,魏萌,须丽清[6](2017)在《病因不明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基因变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基因检测对临床病因不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入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新生儿科胎龄≥37周、出生体重≥2 500g、血清总胆红素水平≥221μmol/L(以间接胆红素为主)且病因不明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均行UGT1A1基因检测,采用PCR扩增UGT1A1基因第1~5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对其产物进行DNA测序。根据最常见基因突变位点Gly71Arg(211G→A)(以下简称G71R位点)突变情况将患儿分组,比较各组间患儿的一般情况(性别构成、产式、喂养方式、胎龄、出生体重、胎次、产次、入院日龄)和血清总胆红素峰值。比较不同入院日龄、不同喂养方式患儿UGT1A1基因突变频率和血清总胆红素峰值,以及母乳喂养不同G71R位点突变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峰值。结果共纳入180例患儿,共检出UGT1A1基因突变位点12个,UGT1A1基因总基因突变频率为73.33%(132/180)。最常见的基因突变位点是G71R,其基因突变频率为63.89%(115/180)。Gly54Glu(161G→A)、Alab1Gly(182C→G)、Pro82Ser(244C→T)、Leu179Gln(536T→A)、Asn400His(1198A→C)是新发现的UGT1A1基因突变位点。根据最常见G71R位点突变情况分为无基因突变组(48例)、G71R单位点纯合突变组(38例)、G71R单位点杂合突变组(59例)、G71R复合杂合突变组(18例)。无基因突变组患儿入院日龄显着小于G71R复合杂合突变组(P<0.05),血清总胆红素峰值显着低于G71R单位点纯合突变组(P<0.05)。入院日龄<7d(98例)患儿的UGT1A1基因突变频率、血清总胆红素峰值均显着低于入院日龄≥7d患儿(82例,P值均<0.05);母乳喂养(110例)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峰值显着高于混合喂养(56例)和人工喂养患儿(14例,P值均<0.05)。母乳喂养无基因突变组的血清总胆红素峰值显着低于G71R单位点纯合突变组(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喂养方式(回归系数为0.303)、G71R位点突变(回归系数为0.178)、入院日龄(回归系数为0.163)是影响血清总胆红素峰值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 UGT1A1基因检测对病因不明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其中G71R位点突变最常见,且该位点突变、母乳喂养和入院日龄≥7d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的血清总胆红素峰值存在影响。(本文来源于《上海医学》期刊2017年10期)

陆瑶,吴洵昳,王剑虹,王玥,朱国行[7](2016)在《亚洲人群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基因多态性与药物代谢的相关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是由多态性基因编码,可催化大量内源及外源化学物质的生物转化。但是其基因多态性在药物个体化治疗上的应用尚少。通过文献检索选取亚洲人群中UGT家族等位基因频率较高的酶UGT1A3,-1A4,-1A6,-1A7,1A9,UGT2B7,汇总分析UGT药动学的多态性与药物种类和UGT的基因型相关性,为基于UGT基因多态性的药物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神经科学》期刊2016年05期)

何丽平,付荣,栾艺[8](2016)在《非溶血性未结合胆红素增高黄疸家系的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基因突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1个非溶血性未结合胆红素增高黄疸家系的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1A1)基因突变情况。方法选择河南省濮阳市油田总医院儿科2010年11月收治的1例持续非溶血性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患儿为研究对象,对该患儿及其家族成员UGT1A1基因的5个外显子以及外显子与内含子连接区域进行DNA序列分析。结果先证者UGT1A1基因存在3个突变位点,即第1外显子第211位的鸟嘌呤(G)转换为腺嘌呤(A),导致编码蛋白第71位甘氨酸(Gly)变为精氨酸(Arg),即211G>A(G71R);为杂合改变;5号外显子第1 456位的胸腺嘧啶(T)颠换为鸟嘌呤(G),导致编码蛋白第486位酪氨酸(Tyr)变为天门冬氨酸(Asp),即1 456T>G(Y486D),为纯合突变,根据临床表现,诊断为Crigler-Najjar综合征Ⅱ型,其祖父和其父亲婴儿期有反复黄疸病史,UGT1A1基因存在2个突变位点,即211G>A(G71R)和1 456T>G(Y486D),均为杂合改变。结论对于临床上持续未结合胆红素增高的患者,进行UGT1A1基因突变分析能明确诊断。(本文来源于《新乡医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7期)

吴薇,吕迁洲[9](2016)在《伊立替康致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1A1基因无突变患者严重腹泻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伊立替康为半合成的可溶性喜树碱衍生物,通过抑制Ⅰ型DNA拓扑异构酶阻碍DNA的合成,可特异性作用于细胞周期s期,抑制肿瘤细胞DNA的合成。伊立替康是治疗晚期或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一线选择。然而,迟发性腹泻是伊立替康主要的不良反应,具有剂量依赖性,于用药后24 h发生,发生率可达90%,严重者可致命。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1A1(uridine-diphosphoglucuronosyl transferase 1A1,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的不良反应相关,使用伊立替康化疗前行(本文来源于《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期刊2016年06期)

谢鹏,李婷婷,季晖[10](2016)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转录调节与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是体内重要的Ⅱ相代谢途径,主要由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催化。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能参与多种内源性物质如胆红素、胆汁酸、甲状腺激素等的代谢,也能参与多种药物如阿片类镇痛药、非甾体抗炎药等药物的代谢,在代谢解毒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对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与不同疾病的研究受到普遍关注。本文就转录因子介导的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分子调节机制及其与不同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药学研究》期刊2016年05期)

葡醛酸转移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究补骨脂酚在大鼠和人肝微粒体中细胞色素P450酶(CYP酶)和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酶)的代谢稳定性及性别差异。方法补骨脂酚分别与雄、雌性SD大鼠和男、女性人肝微粒体在37℃与不同辅酶因子孵育,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补骨脂酚的剩余浓度,采用底物消除法观察补骨脂酚的代谢稳定性。结果补骨脂酚在雄、雌性SD大鼠肝微粒体中,CYP酶介导的Ⅰ相代谢固有清除率(Clint)分别是326.6±15.4和(77.2±4.8)mL·min~(-1)·kg~(-1),雄性代谢显着快于雌性(P<0.01);UGT酶介导的Ⅱ相代谢Clint分别是164.5±8.4和(419.1±24.1)mL·min~(-1)·kg~(-1),雌性代谢显着快于雄性(P<0.01);CYP酶和UGT酶共同代谢的Clint分别是1063.1±27.2和(781.2±16.5)mL·min~(-1)·kg~(-1),雄性代谢显着快于雌性(P<0.01)。在男、女性人肝微粒体中,CYP酶介导的Ⅰ相代谢Clint分别是24.8±2.1和(17.6±1.0)mL·min~(-1)·kg~(-1),男性代谢显着快于女性(P<0.01);UGT酶介导的Ⅱ相代谢Clint分别是176.4±26.5和(165.9±8.6)mL·min~(-1)·kg~(-1),代谢无显着性别差异;CYP酶和UGT酶共同代谢的Clint分别是262.5±20.9和(236.2±10.5)mL·min~(-1)·kg~(-1),代谢无显着性别差异。结论补骨脂酚在SD大鼠和人肝微粒体中,均发生CYP酶介导的Ⅰ相代谢和UGT酶介导的Ⅱ相代谢反应,且代谢稳定性具有一定的种属和性别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葡醛酸转移酶论文参考文献

[1].白洁,罗磊,梁晨,郑素军,段钟平.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A1基因和溶质载体阴离子转运蛋白家族1B基因突变与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相关性研究[C].第十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论文汇编.2019

[2].张涛,杨津兰,朱安,赵经纬,王旗.补骨脂酚在大鼠和人肝微粒体中细胞色素P450酶和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代谢稳定性及性别差异[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9

[3].王哲,姜丽丽,夏杨柳,刘勇.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介导的中药-药物相互作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9

[4].李阿荣,刘若轩,邓志军,郭洁文,李丽明.人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参与马钱子碱和士的宁体外代谢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8

[5].贺永健,黄少文,刘瑞菁,万发达,杨婕.基于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解毒通路探讨枸杞汁对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代谢的干预作用[J].食品科学.2017

[6].郭薇薇,杨丽菲,王剑,魏萌,须丽清.病因不明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基因变异分析[J].上海医学.2017

[7].陆瑶,吴洵昳,王剑虹,王玥,朱国行.亚洲人群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基因多态性与药物代谢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6

[8].何丽平,付荣,栾艺.非溶血性未结合胆红素增高黄疸家系的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基因突变分析[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6

[9].吴薇,吕迁洲.伊立替康致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1A1基因无突变患者严重腹泻1例[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6

[10].谢鹏,李婷婷,季晖.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转录调节与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药学研究.2016

论文知识图

伊立替康的体内代谢过程〔’8】参与伊立...以2-氨基酚为UGTs底物的重氮-偶氮化显...UGT1A9 -440/-331基因多态性对MPA浓度...4.5秀丽线虫对咪唑类离子液体可能的解...栎精及其栎精配糖物的吸收·代谢  ...孵育液中槲皮素及其代谢产物色谱图

标签:;  ;  ;  ;  ;  ;  ;  

葡醛酸转移酶论文_白洁,罗磊,梁晨,郑素军,段钟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