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鱼道的内河航道生态护岸论文和设计-宋良

全文摘要

一种带鱼道的内河航道生态护岸包括:一级挡墙、鱼道结构、生态水槽结构和生态护坡,鱼道结构与一级挡墙连接,生态水槽结构与鱼道结构连接,生态护坡与生态水槽结构连接。其中,鱼道结构包括:消能套件、景观花坛、消能池、第一生态孔、第二生态孔、交换套件、生态交换池和景观绿化。本实用新型与传统技术相比,通过增设鱼道结构,实现更好的连通水系,改善生态水槽中水体体质,防止水土流失,满足鱼、虾等生物的要求,为鱼类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还能提高景观连接度,成为沟通内外生态圈的纽带;设计采用生态水槽,可以改善生态水槽水体水质,而且可以调节增加城市水面积,实现增加城市对雨洪径流的滞蓄和承泄能力。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带鱼道的内河航道生态护岸,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级挡墙(100)、鱼道结构(200)、生态水槽结构(300)和生态护坡(400),所述鱼道结构(200)与一级挡墙(100)连接,所述生态水槽结构(300)与鱼道结构(200)连接,所述生态护坡(400)与生态水槽结构(300)连接;其中,所述鱼道结构(200)包括:消能套件(210)、景观花坛(220)、消能池(230)、第一生态孔(240)、第二生态孔(250)、交换套件(260)、生态交换池(270)和景观绿化(280),所述消能套件(210)与一级挡墙(100)连接,所述景观花坛(220)与消能套件(210)上端连接,所述景观绿化(280)设于景观花坛(220)内,所述消能池(230)与消能套件(210)下端连接,所述第一生态孔(240)与消能池(230)两侧连接,所述交换套件(260)设于消能套件(210)外侧,所述交换套件(260)与一级挡墙(100)连接,所述生态交换池(270)设于交换套件(260)内侧,所述第二生态孔(250)与交换套件(260)后侧顶部连接。

设计方案

1.一种带鱼道的内河航道生态护岸,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级挡墙(100)、鱼道结构(200)、生态水槽结构(300)和生态护坡(400),所述鱼道结构(200)与一级挡墙(100)连接,所述生态水槽结构(300)与鱼道结构(200)连接,所述生态护坡(400)与生态水槽结构(300)连接;

其中,所述鱼道结构(200)包括:消能套件(210)、景观花坛(220)、消能池(230)、第一生态孔(240)、第二生态孔(250)、交换套件(260)、生态交换池(270)和景观绿化(280),所述消能套件(210)与一级挡墙(100)连接,所述景观花坛(220)与消能套件(210)上端连接,所述景观绿化(280)设于景观花坛(220)内,所述消能池(230)与消能套件(210)下端连接,所述第一生态孔(240)与消能池(230)两侧连接,所述交换套件(260)设于消能套件(210)外侧,所述交换套件(260)与一级挡墙(100)连接,所述生态交换池(270)设于交换套件(260)内侧,所述第二生态孔(250)与交换套件(260)后侧顶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鱼道的内河航道生态护岸,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挡墙(100)底部设有第三生态孔(110),所述第三生态孔(110)与消能池(230)和主航道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鱼道的内河航道生态护岸,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水槽结构(300)包括:生态水槽(310)和水生植物(320),所述生态水槽(310)与交换套件(260)上端连接,所述水生植物(320)设于生态水槽(310)内。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水运、环保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鱼道的内河航道生态护岸。

背景技术

生态型护岸作为永久性航道防护工程,在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广泛的应用,相关技术基本成熟,而在我国则还处于初期阶段。目前,我国内河航道的护岸结构大多为浆砌块石或者现浇钢筋混凝土的传统护岸,相对来说护岸结构偏硬质,少数地区已经采用预制混凝土框、混凝土砌块等较为生态的结构型式,但此种类型护岸安全性欠佳,总体而言,兼顾生态和安全的内河航道生态护岸相对较少。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做出了一系列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鱼道的内河航道生态护岸,以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和不足。

一种带鱼道的内河航道生态护岸包括:一级挡墙、鱼道结构、生态水槽结构和生态护坡,所述鱼道结构与一级挡墙连接,所述生态水槽结构与鱼道结构连接,所述生态护坡与生态水槽结构连接;

其中,所述鱼道结构包括:消能套件、景观花坛、消能池、第一生态孔、第二生态孔、交换套件、生态交换池和景观绿化,所述消能套件与一级挡墙连接,所述景观花坛与消能套件上端连接,所述景观绿化设于景观花坛内,所述消能池与消能套件下端连接,所述第一生态孔与消能池两侧连接,所述交换套件设于消能套件外侧,所述交换套件与一级挡墙连接,所述生态交换池设于交换套件内侧,所述第二生态孔与交换套件后侧顶部连接。

进一步,所述一级挡墙底部设有第三生态孔,所述第三生态孔与消能池和主航道相连通。

进一步,所述生态水槽结构包括:生态水槽和水生植物,所述生态水槽与交换套件上端连接,所述水生植物设于生态水槽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与传统技术相比,通过增设鱼道结构,实现更好的连通水系,改善生态水槽中水体体质,防止水土流失,满足鱼、虾等生物的要求,为鱼类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还能提高景观连接度,成为沟通内外生态圈的纽带,设计采用生态水槽,可以改善生态水槽水体水质,而且可以调节增加城市水面积,实现增加城市对雨洪径流的滞蓄和承泄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透视图及俯视图。

附图标记:

一级挡墙100、第三生态孔110、鱼道结构200、消能套件210、景观花坛220、消能池230、第一生态孔240、第二生态孔250、交换套件260、生态交换池270和景观绿化280。

生态水槽结构300、生态水槽310、水生植物320和生态护坡400。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步说明。应理解,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1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透视图及俯视图。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带鱼道的内河航道生态护岸包括:一级挡墙 100、鱼道结构200、生态水槽结构300和生态护坡400,鱼道结构200与一级挡墙100连接,生态水槽结构300与鱼道结构200连接,生态护坡400 与生态水槽结构300连接;

其中,鱼道结构200包括:消能套件210、景观花坛220、消能池230、第一生态孔240、第二生态孔250、交换套件260、生态交换池270和景观绿化280,消能套件210与一级挡墙100连接,所述景观花坛220与消能套件210上端连接,景观绿化280设于景观花坛220内,消能池230与消能套件210下端连接,第一生态孔240与消能池230两侧连接,交换套件260 设于消能套件210外侧,交换套件260与一级挡墙100连接,生态交换池 270设于交换套件260内侧,第二生态孔250与交换套件260后侧顶部连接。

一级挡墙100底部设有第三生态孔110,第三生态孔110与消能池230 和主航道相连通。

生态水槽结构300包括:生态水槽310和水生植物320,生态水槽310 与交换套件260上端连接,水生植物320设于生态水槽310内。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第三生态孔110设置在一级挡墙100的侧面底端,高程略高于墙前泥面高程,方便鱼类通行的同时,防止淤泥堵塞生态鱼道。消能套件210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为消能池230,上部为景观花坛220。消能池230正对着第三生态孔110,并与一级挡墙100固定连接,有效缓解水流的冲击,降低水流流速。第一生态孔240布置于消能池230 两侧。景观绿化280种植于景观花坛220中,提高整个结构的景观连接度。交换套件260正对着消能套件210,并与一级挡墙100固定连接,在交换水体的同时,为鱼类提供更好的生存空间。第二生态孔250布置于生态交换池270后方顶部,第二生态孔250的底高程略高于生态水槽310槽底,在不影响水系连通的情况下,防止水土流失。生态水槽310位于交换套件260 后方,通过新型结构与航道连通,调节增加城市水面积,增加城市对雨洪径流的滞蓄和承泄能力。水生植物320种植于生态水槽310中,为鱼类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而鱼类可以通过生物链过程消减有机污染物,从而增强水体自净作用,改善河流水质。本实用新型通过增设鱼道结构,实现更好的连通水系,改善生态水槽中水体体质,防止水土流失,满足鱼、虾等生物的要求,为鱼类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还能提高景观连接度,成为沟通内外生态圈的纽带,设计采用生态水槽,可以改善生态水槽水体水质,而且可以调节增加城市水面积,实现增加城市对雨洪径流的滞蓄和承泄能力。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宗旨,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各种变化。

设计图

一种带鱼道的内河航道生态护岸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25351.6

申请日:2019-01-08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1(上海)

授权编号:CN209779546U

授权时间:20191213

主分类号:E02B3/06

专利分类号:E02B3/06;E02B3/12;E02B8/06;E02B8/08

范畴分类:36B;36E;

申请人: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00120 上海市浦东新区浦东大道850号521室

发明人:宋良;陈虹;汪垚;郑静;李才志;张政生

第一发明人:宋良

当前权利人: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一种带鱼道的内河航道生态护岸论文和设计-宋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