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误读误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葛浩文,英译《红高粱》,误读误译
误读误译论文文献综述
王素丹[1](2017)在《葛浩文英译《红高粱》误读误译现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文化"走出去"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手段,而中国文学外译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如何提升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的质量,并在"求同存异"原则下促使中西文明实现互识、互补、互动,成为翻译人员的当务之急。文章罗列着名汉学家、翻译家葛浩文先生在英译我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小说《红高粱》中出现的叁十处误读误译现象,并简单地分析了导致其误读误译的原因。(本文来源于《衡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曹明伦[2](2013)在《“翻译研究也需要翻译”——谈西方翻译理论引介过程中的误读误译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引介和借鉴西方翻译理论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着笔者曾指出过的误读误译西方翻译学者学术观点的问题,而翻译研究中的误译又炮制了许多"无中生有"的概念,从而使人误以为西方译论都晦涩难懂。本文用几个流传甚广且影响极大的典型实例再次揭示这种误读误译现象,指出研究国外翻译理论需要正确的理解,引介和借鉴国外翻译理论也需要正确的翻译。(本文来源于《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期刊2013-10-19)
李特夫[3](2013)在《跨文化传播的译事之殇——英美杜诗英译中的误读、误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传统文学、文化"走出去"的跨文化传播中,翻译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桥梁作用。但在翻译传播的耀眼光环下,也不应忽略"硬币"的另一面,众多误读、误译严重影响了原文及其文化的准确传达。本文围绕杜诗的英译传播,运用实证主义研究方法,遴选大量具体例证,分析英美杜诗英译中的各种误读、误译现象,并探究其产生的基本肇因。(本文来源于《中华文化论坛》期刊2013年07期)
曹明伦[4](2012)在《“翻译研究也需要翻译”——再谈西方翻译理论引介过程中的误读误译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引介和借鉴西方翻译理论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着笔者曾指出过的误读误译西方翻译学者学术观点的问题。本文用几个流传甚广且影响极大的典型实例再次揭示这种误读误译现象,指出研究国外翻译理论需要正确的理解,引介和借鉴国外翻译理论也需要正确的翻译。(本文来源于《外语研究》期刊2012年03期)
陈可培[5](2011)在《误读 误译 再创造——读霍克思译《红楼梦》札记》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霍克思译《红楼梦》的一些例子为证,从中西文化精神的差异、译者的主体意识、语言及文学作品的特性等方面,阐释在翻译中误读与误译的不可避免性及其与译者的创造性的关系。译者从自身文化出发看待他者、阐释、重写他者的误读和误译不仅丰富了主体文化,而且延续了原作的生命力。(本文来源于《湛江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陈旸[6](2011)在《《论语》英译误读误译问题的功能语言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语》英译研究历史悠久,不同学者在不同理论框架内从不同角度做了很深入的探讨。近几年,我们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就《论语》英译问题做了一系列的探索。笔者的研究表明,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个可操作性强、实用性强的语篇分析理论,能为我们研究《论语》英译问题提供帮助。因此,本研究将继续以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理论为框架,探索《论语》英译误读误译现象。我们认为,对于《论语》英译的研究不但应该关注语言层面上的问题,同时还应该侧重语言层面背后诸要素,如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意识形态等文化因素对其翻译的影响。我们的研究旨在探索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理论对研究《论语》英译误读误译问题的启示和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8期)
杨士杰[7](2011)在《由误读误译引发的对原语的理解及翻译技巧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误读、误译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它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中,译者存在的心理定式或译者文化底蕴不足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译者应充分认知原语的信息和含义,并按照翻译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翻译策略与技巧,促成原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顺畅交流。(本文来源于《教育探索》期刊2011年01期)
张传彪[8](2010)在《从文化意象错位看误读误译》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英语谚语A hot May makes a fat churchyard,相信中国学生十有八九猜不出其真实含义--"五月遇暴暑,百姓死无数"。同样,英美人要想从《汉英大辞典》的词条"十五(本文来源于《大学英语》期刊2010年12期)
徐珺[9](2010)在《汉文化经典误读误译现象解析:以威利《论语》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学界对《论语》英译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语言层面上,而关于这部儒学经典英译与中国文化传承的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以威利(ArthurWaley)的《论语》英译作为案例,依据意识形态操控理论,对汉文化经典英译中的误读误译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指出:(1)汉文化经典英译的误读误译与意识形态密切相关;(2)译者在解读与翻译异域文化时,应对异域文化持尊重、平等的态度;(3)中国儒学走向世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需要儒学研究专家、外语界的共同努力。(本文来源于《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6期)
徐珺[10](2010)在《汉文化经典误读误译现象解析:以威利《论语》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学界对《论语》英译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语言层面上,而关于这部儒学经典英译与中国文化传承的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以威利(ArthurWaley)《论语》英译作为案例,依据意识形态操控理论,对汉文化经典英译中的误读误译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指出:(1)汉文化经典英译的误读误译与意识形态密切相关;(2)译者在解读与翻译异域文化时,应对异域文化持尊重、平等的态度;(3)中国儒学走向世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需要儒学研究专家、外语界的共同努力。(本文来源于《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暨国际英汉比较与翻译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0-11-05)
误读误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我国引介和借鉴西方翻译理论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着笔者曾指出过的误读误译西方翻译学者学术观点的问题,而翻译研究中的误译又炮制了许多"无中生有"的概念,从而使人误以为西方译论都晦涩难懂。本文用几个流传甚广且影响极大的典型实例再次揭示这种误读误译现象,指出研究国外翻译理论需要正确的理解,引介和借鉴国外翻译理论也需要正确的翻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误读误译论文参考文献
[1].王素丹.葛浩文英译《红高粱》误读误译现象分析[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
[2].曹明伦.“翻译研究也需要翻译”——谈西方翻译理论引介过程中的误读误译问题[C].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2013
[3].李特夫.跨文化传播的译事之殇——英美杜诗英译中的误读、误译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13
[4].曹明伦.“翻译研究也需要翻译”——再谈西方翻译理论引介过程中的误读误译问题[J].外语研究.2012
[5].陈可培.误读误译再创造——读霍克思译《红楼梦》札记[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
[6].陈旸.《论语》英译误读误译问题的功能语言学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
[7].杨士杰.由误读误译引发的对原语的理解及翻译技巧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1
[8].张传彪.从文化意象错位看误读误译[J].大学英语.2010
[9].徐珺.汉文化经典误读误译现象解析:以威利《论语》译本为例[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
[10].徐珺.汉文化经典误读误译现象解析:以威利《论语》译本为例[C].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暨国际英汉比较与翻译研讨会论文集.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