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式样特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檗科,小檗属,大理小檗,卷叶小檗
式样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李新华,周闻[1](2018)在《近缘种大理小檗与卷叶小檗的形态特征与地理分布式样》一文中研究指出大理小檗(Berberis taliensis Schneid.)与卷叶小檗(B.replicata W.W.Smith)都产于云南西北部。《中国植物志》及其英文版Flora of China等专着都认为二者形态特征很相似,主要区别在于大理小檗胚珠4个,浆果被白粉;而卷叶小檗胚珠2个,枚,浆果不被白粉。通过野外考察、及对有关馆藏标本分析,进一步明确了两个近缘种的主要形态特征、及其地理分布式样。大理小檗和卷叶小檗的相似性主要为叶片背面具显着的白粉,叶缘向背面明显反卷。然而,二者在叶片形状、叶缘刺齿数目及密度、花瓣大小及其先端缺裂等特征上都存在明显差异。居群取样分析表明,卷叶小檗子房胚珠数目为1-4个,多为2个;而大理小檗胚珠数目则为1-3个。大理小檗主要分布在高黎贡山以东的大理市、兰坪县、剑川县、玉龙县和大姚县。而卷叶小檗则局限分布于高黎贡山以西的腾冲市。大理小檗与卷叶小檗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的地理隔离。(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学会八十五周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93-2018)》期刊2018-10-10)
李文卉[2](2016)在《四川西部小檗属3种植物分类学特征观察及变异式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于2013年11月至2015年11月,在四川省宝兴县和康定县,通过野外调查与居群取样,结合标本观察,及统计学分析方法,研究了疣枝小檗(Berberis verruculosa)、宝兴小檗(B.baoxingensis)和刺红珠(B.dictyohylla)的叶、花部和果实等主要性状特征的变异式样,并对这3种植物的分类学特征进行了观察。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疣枝小檗的重要分类学性状特征进行修订与补充,17株疣枝小檗330个叶片的叶缘刺齿数为1~11,平均为3.72± 1.33个,10株植株上的花序类型为单生或2~4簇生,平均为1.45 ±0.69个,170个子房内胚珠数目为2~7,平均为4.17±0.86枚,以上特征分别与《中国植物志》记载“叶缘具2~4刺齿”、“花单生”以及“胚珠4~6枚”有所差异。《中国植物志》中缺乏疣枝小檗的果实颜色与种子数目资料,结果显示其成熟果实呈紫黑色至黑色,8株植株中150个果实内种子数目为1~7,平均为3.07± 1.59粒。2.宝兴小檗是疣枝小檗和血红小檗的自然杂交新种,该种枝条具柱状皮孔这一特殊性状特征与疣枝小檗相似,但区别在于宝兴小檗叶片较长,为1.1~5.1 cm,平均为2.8±0.79cm,叶背面不被白粉,外萼片紫红色,果实表面不被白粉;本种花2色的特殊性状特征与血红小檗相似,但区别在于宝兴小檗的叶片较宽,叶宽为0.3~1.4cm,平均为1.79 ±0.22 cm,枝条棕黄色,近圆柱形,并具柱状皮孔。对宝兴小檗主要分类学性状特征的变异系数进行研究,发现花部的大部分性状特征相对比较稳定,如花被片数目、内萼片长度和宽度、花瓣长度和宽度以及雄蕊长度的变异系数均小于等于0.1。3.对刺红珠的重要分类学性状特征进行修订与补充,13株刺红珠的250个叶片中,有119片叶缘具1~12刺齿,平均为1.89±2.67。110个花序中,花单生或2~3簇生;7株植株202个花瓣的先端全部为缺裂,5株植株105个子房内胚珠数目为3~7枚。以上特征分别与《中国植物志》记载“叶片全缘”、“花单生”、“花瓣先端全缘”以及“胚珠3~4枚”较大差异。《中国植物志》缺乏刺红珠果实内种子数目资料,结果显示,60个果实内种子数目为1~6,平均为2.81 ± 1.36粒。4.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疣枝小檗、宝兴小檗和刺红珠的花粉进行观察,后两者为首次研究。结果显示叁种植物花粉均为近球形,极轴长42.13~60.93 μm,平均为 50.48 ± 4.95 μm,赤道轴长 40.63~56.74 μm,平均为 47.40 ± 4.04 μm;花粉表面具螺旋状萌发沟,沟宽为1.32~3.85μm,平均为2.21±0.56μm,并且萌发沟内具脊状突起及颗粒物质;花粉外壁纹饰为点穴状,外壁厚1.56~2.98μm,平均为2.14 ±0.29μm。3种植物花粉在形态特征上具有较高的相似性。5.国内首次报道了刺红珠和疣枝小檗的染色体数目,两者均为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28。6.首次对刺红珠和疣枝小檗种子的萌发条件进行探究,结果显示在黑暗,20℃(12h)/25℃(12h),湿度为70%,培养介质为纱布的条件下,疣枝小檗种子的萌发率为64%,萌滞期为14 d,萌发持续时间为20 d。刺红珠种子的萌发率为61%,萌滞期为16 d,萌发持续时间为41 d,为小檗属植物播种育苗条件提供参考。疣枝小檗幼苗时期的真叶为卵形,革质,叶背面被白粉,边缘具5~6刺齿。刺红珠幼苗时期的真叶为近圆形,厚纸质,叶背面被白粉,边缘具5~6刺齿。通过观察植物幼苗期的真叶形态不能识别植物种类。(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6-04-01)
陈曦,过伟敏[3](2015)在《近代建筑入口装饰式样与空间特征研究——以苏南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苏南地区近代建筑的考证与调研,从装饰风格与空间关系的角度论述了近代建筑入口的四种基本装饰式样:新艺术运动式样、古典复兴式样、折中主义式样和装饰艺术式样,梳理了苏南地区近代建筑入口的典型空间特征,以对当代城市高速更新过程中的"历史原点"加以理论探索和实践参考。(本文来源于《学术探索》期刊2015年08期)
范俊,李新华,张立存,施小平[4](2015)在《云南近光滑小檗(小檗科)主要分类学性状特征的变异式样》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野外居群取样,结合实验室观察、标本检查及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云南省腾冲县近光滑小檗主要分类学性状特征的变异式样。结果显示:(1)近光滑小檗叶片长度为1.95~12.91(5.54±2.15)cm,宽度为0.45~1.94(0.97±0.32)cm;单个簇生花序中花数目为2~14(5.1±2.2)个,花黄色,花被片数目为13~20(15.36±1.34)个;具蜜腺花被片为狭倒卵形至宽倒卵形,先端常缺裂,偶全缘,长3.18~5.94(4.82±0.52)mm,宽1.45~4.41(2.65±0.54)mm。(2)子房内胚珠数目及果实内种子数目都是1个;浆果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紫黑色,长3.37~8.36(6.91±0.82)mm,宽2.85~5.13(4.02±0.46)mm;果柄长0.47~2.20(1.10±0.32)cm。(3)在变异系数方面,簇生花序中花数目(0.37)>叶长(0.21)>叶宽(0.18)>果柄长度(0.17)>具蜜腺花被片宽度(0.14)>具蜜腺花被片长度(0.08)=花被片数目(0.08)>果长(0.07)=果宽(0.07)。(4)对《中国植物志》中近光滑小檗空缺的绘图补充了叶、花和果实等图片资料;并讨论了生境条件对近光滑小檗居群间变异的影响,及其与同域种卷叶小檗的种间关系。(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张立存[5](2015)在《卷叶小檗、血红小檗和丽江小檗(小檗科)主要分类学性状特征的变异式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云南腾冲县和玉龙县、四川宝兴县,通过野外居群取样,结合模式标本检查及统计学分析方法,研究了卷叶小檗(Berberis replicata)、血红小荣(B.sangyinea)和丽江小檗(B.lijiangensis).叶、花和果实等主要性状特征的变异式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卷叶小檗叶片长宽比为5.95±2.31,叶缘刺齿密度为0.63±0.77个/cm。花被片数目为13~19个,平均为15.10±1.16个。具蜜腺花被片先端微凹。子房内胚珠数目为1~4个,平均为1.91±0.48个。果实内种子数目为1-4个,平均为1.78±0.47个。在变异系数上,花被片数目的变异系数最小,为0.06±0.04;花被片宽度的变异系数最大,为 0.37±0.04。2.血红小檗叶片长宽比为6.19±1.85,叶缘刺齿密度为2.13±0.62个/cm。花被片数目为13~22个,平均为16.91±1.91个。具蜜腺花被片先端微凹至深缺裂。子房内胚珠数目为2~10个,平均为4.24±1.12个。果实内种子数目为1~5个,平均为3.29±1.07个。在变异系数上,花被片数目的变异系数最小,为0.07±0.03;果实内种子数目的变异系数最大,为0.33±0.05。通过对血红小檗和多珠小檗的花色和胚珠数目的比较,认为多珠小檗应作为血红小檗的异名处理。3.丽江小檗叶片长宽比为2.88±0.54,叶缘刺齿密度为0.88±0.39个/cm。花被片数目为11~15个,平均为12.84±1.22个。具蜜腺花被片先端微凹。子房内胚珠数目为2~4个,平均3.45±0.54个。果实内种子数目为1-4个,平均为2.45±0.96个。在变异系数上,果实长度的变异系数最小,为0.08±0.01;叶刺长度的变异系数最大,为0.41±0.10。4.卷叶小檗、血红小檗和丽江小檗的花粉都为近球形,萌发沟形态都为螺旋状萌发沟。卷叶小檗花粉大小为(36.38~42.27)×(36.08~40.35)μm;血红小檗花粉大小为(40.01~45.48)×(38.33~43.83)μm;丽江小檗花粉大小为(31.01~35.70)×(29.90~34.20)μm。5.利用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了卷叶小檗、血红小檗和丽江小檗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叶表皮细胞形状有多边形和不规则形两种类型,气孔器均只分布于下表皮,为平列型。叶表皮微形态有明显的种间差异,可作为物种鉴定的重要依据。6.首次报道了卷叶小檗、血红小檗和丽江小檗的染色体数目,3种植物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均为2n=28。(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陈曦,过伟敏[6](2015)在《近代工商城市的建筑式样与特征探析——以无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中国民族工商业主要发祥地无锡工商建筑遗产的考证与调研,从建筑形态构成的角度总结了近代工商城市的四种基本建筑式样:传统乡土式样、西式门脸式样、一体两翼式样和现代主义式样。同时梳理了近代工商城市的四种典型建筑特征,以对当代工商城市快速更新过程中的"历史文脉"加以认识、继承与发展。(本文来源于《学术探索》期刊2015年01期)
范俊[7](2014)在《近光滑小檗、粉叶小檗和拉萨小檗(小檗科)主要分类学特征的变异式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2年9月至2014年5月期间,在云南昆明、大理、丽江等地,以及西藏拉萨地区,对小檗属近光滑小檗(Berberis sublevisW.W.Smith)、粉叶小檗(B.pruinosa Franch.)和拉萨小檗(B.hemsleyana Ahrendt.)进行了野外调查及居群采样分析工作,结合标本检查及统计分析方法,对这3种小檗属植物的主要分类学性状特征进行了比较深入而全面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12年和2014年在对近光滑小檗的野外调查中,发现近光滑小檗的花期为2~3月,果熟期为10~12月,而《中国植物志》中记载近光滑小檗的花果期为5-11月。(2)2012年9月,在大理剑川12株粉叶小檗上取样的379个果实中,发现种子数目为1~5个,而文献记载粉叶小檗果实含种子2枚;2014年3月,在昆明西山和东川拖布卡镇共8株粉叶小檗取样的93个子房中,子房的胚珠数目为2~4个,同时在后来丽江玉泉路的粉叶小檗的子房解剖中,发现有5个胚珠的子房,而文献记载粉叶小檗子房胚珠为2~3个。(3)2014年5月,在拉萨地区25株拉萨小檗取样的856个花序中,发现花序类型一个植株内呈现多态,具有单生花(10%)、簇生(36%)、近伞形(23%)、总状(27%)和伞形(4%)等五种类型;在拉萨地区30株拉萨小檗取样的149朵花中,雄蕊药隔先端形态在一个植株内也呈现多态,具有平截、圆钝、突尖或具两个小齿四种类型。拉萨小檗花序类型和雄蕊药隔先端类型多态现象的发现属对该种的研究中首次。(4)2014年3~4月,在14株近光滑小檗取样的66朵花中,单朵花的花被片为5~7轮,共13~20个,其中具蜜腺花被片5~7个,雄蕊5~7个;在8株粉叶小檗取样的38朵花中,单朵花的花被片4~5轮,共12~19个,其中具蜜腺花被片6~8个,雄蕊6~7个。2014年5月,在30株拉萨小檗取样的149朵花中,单朵花的花被片4~6轮,共11~19个,其中具蜜腺花被片5~8个,雄蕊5~8个。叁种小檗属植物在花被片数目和雄蕊数目上都存在变异性。(5)对近光滑小檗、粉叶小檗和拉萨小檗的具蜜腺花被片的先端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具蜜腺花被片先端特征在同一个植株和居群内都存在连续变异,叁种小檗属植物的具蜜腺花被片先端都为缺裂至全缘。(6)在近光滑小檗、粉叶小檗和拉萨小檗叶、花和果实等特征的变异系数中,果实长宽(拉萨小檗未作果实分析)、具蜜腺花被片长宽、花被片数目和雄蕊长度都相对较小,说明果实大小、具蜜腺花被片大小、一朵花的花被片数目和雄蕊长度在小檗属植物中可能是比较稳定的性状。(7)近光滑小檗和拉萨小檗的花粉都为近球形,萌发沟形态都为螺旋状萌发沟或具合沟。近光滑小檗花粉大小为(28.77~35.52)×(29.00~37.18)μm,拉萨小檗花粉大小为(27.82~37.42)×(25.64~38.41)μm,且拉萨小檗花粉大小在居群间存在显着差异。(8)根据具蜜腺花被片先端的形态,认为易门小檗(B.pruinoB.var.barresiana Ahrendt.)应作为粉叶小檗的异名处理。(9)对《中国植物志》等小檗属中近光滑小檗、粉叶小檗和拉萨小檗的叶、叶刺、花和果实等方面的重要分类学性状进行订正,并补充了近光滑小檗空缺的图片资料。(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4-10-01)
李新华,张立存[8](2014)在《云南卷叶小檗(小檗科)花与果实特征的变异式样》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云南省腾冲县通过野外居群取样,结合模式标本检查及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小檗科卷叶小檗花和果实特征的变异式样。结果显示:(1)2013年5月,在12株卷叶小檗上取样的53朵花中,各花花被片数目为13~18个,平均为15.25±0.96个,其中,来自11株植物的34朵花都具有15个花被片,占个体总数的91.67%,占花总数的64.15%;此外,各花内部与雄蕊对生的6个花被片先端缺裂。(2)2013年12月,在12株卷叶小檗上分别取样的20个成熟果实中,单个果实内种子数目为1~4个,平均为1.79±0.48个,其中74.17%的果实都含有2粒种子;2013年5月,自6株卷叶小檗上采集的2012年宿存的150个果实中,单个果实内种子数目为1~3个,平均为2.11±0.43个,其中80.67%的果实都含有2粒种子;而已有文献皆记载卷叶小檗子房具胚珠2个。(3)在卷叶小檗个体内花和果实特征的变异系数中,花被片数目(0.05±0.03)<果实长度(0.07±0.02)<果实宽度(0.11±0.02)<果柄长度(0.16±0.05)<果实内种子数目(0.25±0.08)<花被片长度(0.36±0.04)<花被片宽度(0.38±0.04)。(4)对《中国植物志》小檗属中卷叶小檗花和果实等重要分类学性状特征进行了订正,同时为该种一直空缺的绘图补充了图片资料。(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李新华,卢树军[9](2013)在《泰山黄芦木(小檗科)果实与叶刺特征的变异式样》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居群取样及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山东泰山小檗属黄芦木果实与叶刺特征的变异式样。结果显示:(1)在20株黄芦木的各10个果序中,共有856个成熟果实,果实为亮红色,形状变异较大。单个果实内种子数目为1~5个,平均1.64±0.71个种子,差异显着。其中含1~5粒种子的果实数依次分别为406、365、72、12和1个,而已有文献皆记载黄芦木果实仅具2粒种子。(2)在黄芦木的200个果序中,含1~3粒种子的果实在各果序中的比例均为0~100%,差异均极显着;含4粒种子的果实在各果序中的比例为0~60.0%,差异显着。(3)在20株黄芦木的40个一年生枝条上,共有386个叶刺,其中单刺至5叉刺的叶刺依次分别为183、53、136、5和6个,6~8叉刺各1个;单刺、2叉刺和3叉刺的出现频率依次分别为92.50%、75.00%和80.00%,为黄芦木常见的3种叶刺类型,而已有文献均记载黄芦木具3叉刺,稀为单刺。研究表明,野外居群取样能深入揭示小檗属种内形态变异式样。(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罗晶,过伟敏[10](2012)在《近代“中西合璧”城市建筑遗产的式样特征——以南通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南通近代"中西合璧"建筑是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期产生的一批造型独特、工法精良的建筑。这批建筑遗存数量较多,并且由于体现出中西建筑文化双向流动的典型特征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通过对南通地区近代"中西合璧"建筑遗产的考证和实地调研,从建筑的形态趋向总结了式样的四种基本类型:即洋门面式样、石库门式样、外廊式样及大屋顶式样,通过对建筑式样的典型特征及形成原因进行剖析,可以看到西方建筑文化在进入中国内陆中小城市过程中被吸收、被改造的本土化过程。(本文来源于《城市发展研究》期刊2012年07期)
式样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于2013年11月至2015年11月,在四川省宝兴县和康定县,通过野外调查与居群取样,结合标本观察,及统计学分析方法,研究了疣枝小檗(Berberis verruculosa)、宝兴小檗(B.baoxingensis)和刺红珠(B.dictyohylla)的叶、花部和果实等主要性状特征的变异式样,并对这3种植物的分类学特征进行了观察。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疣枝小檗的重要分类学性状特征进行修订与补充,17株疣枝小檗330个叶片的叶缘刺齿数为1~11,平均为3.72± 1.33个,10株植株上的花序类型为单生或2~4簇生,平均为1.45 ±0.69个,170个子房内胚珠数目为2~7,平均为4.17±0.86枚,以上特征分别与《中国植物志》记载“叶缘具2~4刺齿”、“花单生”以及“胚珠4~6枚”有所差异。《中国植物志》中缺乏疣枝小檗的果实颜色与种子数目资料,结果显示其成熟果实呈紫黑色至黑色,8株植株中150个果实内种子数目为1~7,平均为3.07± 1.59粒。2.宝兴小檗是疣枝小檗和血红小檗的自然杂交新种,该种枝条具柱状皮孔这一特殊性状特征与疣枝小檗相似,但区别在于宝兴小檗叶片较长,为1.1~5.1 cm,平均为2.8±0.79cm,叶背面不被白粉,外萼片紫红色,果实表面不被白粉;本种花2色的特殊性状特征与血红小檗相似,但区别在于宝兴小檗的叶片较宽,叶宽为0.3~1.4cm,平均为1.79 ±0.22 cm,枝条棕黄色,近圆柱形,并具柱状皮孔。对宝兴小檗主要分类学性状特征的变异系数进行研究,发现花部的大部分性状特征相对比较稳定,如花被片数目、内萼片长度和宽度、花瓣长度和宽度以及雄蕊长度的变异系数均小于等于0.1。3.对刺红珠的重要分类学性状特征进行修订与补充,13株刺红珠的250个叶片中,有119片叶缘具1~12刺齿,平均为1.89±2.67。110个花序中,花单生或2~3簇生;7株植株202个花瓣的先端全部为缺裂,5株植株105个子房内胚珠数目为3~7枚。以上特征分别与《中国植物志》记载“叶片全缘”、“花单生”、“花瓣先端全缘”以及“胚珠3~4枚”较大差异。《中国植物志》缺乏刺红珠果实内种子数目资料,结果显示,60个果实内种子数目为1~6,平均为2.81 ± 1.36粒。4.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疣枝小檗、宝兴小檗和刺红珠的花粉进行观察,后两者为首次研究。结果显示叁种植物花粉均为近球形,极轴长42.13~60.93 μm,平均为 50.48 ± 4.95 μm,赤道轴长 40.63~56.74 μm,平均为 47.40 ± 4.04 μm;花粉表面具螺旋状萌发沟,沟宽为1.32~3.85μm,平均为2.21±0.56μm,并且萌发沟内具脊状突起及颗粒物质;花粉外壁纹饰为点穴状,外壁厚1.56~2.98μm,平均为2.14 ±0.29μm。3种植物花粉在形态特征上具有较高的相似性。5.国内首次报道了刺红珠和疣枝小檗的染色体数目,两者均为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28。6.首次对刺红珠和疣枝小檗种子的萌发条件进行探究,结果显示在黑暗,20℃(12h)/25℃(12h),湿度为70%,培养介质为纱布的条件下,疣枝小檗种子的萌发率为64%,萌滞期为14 d,萌发持续时间为20 d。刺红珠种子的萌发率为61%,萌滞期为16 d,萌发持续时间为41 d,为小檗属植物播种育苗条件提供参考。疣枝小檗幼苗时期的真叶为卵形,革质,叶背面被白粉,边缘具5~6刺齿。刺红珠幼苗时期的真叶为近圆形,厚纸质,叶背面被白粉,边缘具5~6刺齿。通过观察植物幼苗期的真叶形态不能识别植物种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式样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1].李新华,周闻.近缘种大理小檗与卷叶小檗的形态特征与地理分布式样[C].中国植物学会八十五周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93-2018).2018
[2].李文卉.四川西部小檗属3种植物分类学特征观察及变异式样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6
[3].陈曦,过伟敏.近代建筑入口装饰式样与空间特征研究——以苏南地区为例[J].学术探索.2015
[4].范俊,李新华,张立存,施小平.云南近光滑小檗(小檗科)主要分类学性状特征的变异式样[J].西北植物学报.2015
[5].张立存.卷叶小檗、血红小檗和丽江小檗(小檗科)主要分类学性状特征的变异式样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5
[6].陈曦,过伟敏.近代工商城市的建筑式样与特征探析——以无锡为例[J].学术探索.2015
[7].范俊.近光滑小檗、粉叶小檗和拉萨小檗(小檗科)主要分类学特征的变异式样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
[8].李新华,张立存.云南卷叶小檗(小檗科)花与果实特征的变异式样[J].西北植物学报.2014
[9].李新华,卢树军.泰山黄芦木(小檗科)果实与叶刺特征的变异式样[J].西北植物学报.2013
[10].罗晶,过伟敏.近代“中西合璧”城市建筑遗产的式样特征——以南通地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