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唐集团科技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市100000)
摘要:随着我国新时期内基础建设工程项目的增多,火电厂建设工程项目也有了明显的增加。而这些火电厂建设工程项目不仅涉及到多个环节,而且工艺越来越复杂,设备物料及人员众多,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不仅会造成单点的损失,同时还极容易引发面向更大的危险事故,对工作人员和建设、施工企业带来严重损失。本文围绕火力发电厂基建安全事故的相关议题进行了探讨,概述了火力发电厂基建工程安全管理的意义,分析了火力发电厂基建安全事故诱发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火力发电厂基建安全管理的优化策略和相关建议,旨在不断提升我国火力发电厂基建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水平,更好的保障火力发电厂后续运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关键词:发电厂、基建、安全事故、因素
1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火电厂纷纷加快了工艺升级和技术革新,在节能环保的道路上不断攀登上新的台阶。目前,火力发电仍然是我国电能产业的主要生产模式,占据所有电能产业的近三分之二,同时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推进,国际火电工程项目也逐渐增多,给火力发电企业带来了更大的市场空间。而火力发电厂的基础建设环节对于火力发电厂的后续运营和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提升火力发电厂基础建设的安全和质量管理是十分必要的。鉴于火力发电厂基建的安全和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策略,无疑是提升火力发电厂基建安全质量的必要途径。
2火力发电厂基建工程安全管理的意义
火力发电厂基建工程安全管理有着多重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做好火力发电厂基建工程安全管理是火力发电厂日常运营安全稳定的前提保障。对于火电厂而言,本身涉及到多个工艺环节,设备设施人员数量众多,生产环境多处于高压高温环境中,危险性很高,因此在生产运营安全质量管理难度上较大。为了有效保障火力发电厂的生产运营能够高效稳定,必须从源头环节开始把好安全和质量关,杜绝和尽量避免各种危险隐患。而火力发电厂基建工程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后续的生产运营,因此只有做好基础建设工程的安全和质量管理,才能确保基建工程质量符合设计的规范标准,为火电厂的后续生产运营工作提供前提保障。
二是做好火力发电厂基建工程安全管理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火电行业是国家的基础行业,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火电厂的基础建设工程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火电企业的外在形象,基础工程建设的安全性高低、质量优劣等等都会造成社会公众对火电企业的直观印象。如果在火电厂基础建设工程项目中出现了较大的安全事故,不仅会对现场工作人员带来损伤,对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不利影响,同时也会严重影响到社会民众对火电厂管理运营水平的负面看法,这对于火电厂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是十分不利的。为此,必须严格抓好火力发电厂基建工程的安全和质量管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履行好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为社会提供积极正面的影响力。
三是做好火力发电厂基建工程安全管理符合国家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的要求。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生态文明发展建设时期,国家对各行各业尤其是重要的基础行业提出了新的发展发现和发展要求。对于火电行业而言,发展的目标应该更加注重长期的可持续性,将安全、环保、节能、高效等发展目标有机融合起来,尽快走上一条可持续性的发展道路上,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目标的早日实现。其中,火力发电厂基建安全质量管理是火电厂安全管理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因此做好火力发电厂基建安全管理符合新时期的国家战略发展目标。
3引发火力发电厂基建安全事故的因素
(一)人的因素
人的因素指的是因工作人员的个人行为或心理情绪等原因所引发基建安全事故的各种因素。虽然人力资源是一种重要的生产力,但是由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往往在发挥人力资源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会因人的个人不利因素对基础建设工程项目的安全和质量造成不利的影响。比如常见的一些人为因素有:施工单位的工作人员安全质量责任意识薄弱,对一些危险性环境或危险性因素的排查工作不认真,流于形式,存在侥幸心理;现场施工管理人员的管理技能欠缺,没有一定的影响力、威信力和说服力;施工人员的安全作业操作不规范,不统一,凭个人经验行事;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感不强,责任心欠缺;现场施工环境恶劣,工作人员工作强度高,情绪压力大,身体素质较差等等。这些人为因素因个人的情绪心理、身体机能等等情况变化对火力发电厂基建的安全质量管理带来各种波动性影响,引发事故发生。
(二)设备物料因素
火电厂基建工程项目中需要大量的物资,不仅在人员数量方面,同时也体现在各种设备、仪器以及物料辅料等方面,这些物资有些具有一定的危害性,有些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都会影响到火电厂基建工程的安全质量管理。常见的影响因素如:设备使用操作不当引发人身事故或工程事故;设备本身的质量出现问题导致安全事故;设备辅料等物资运输或存放不恰当造成设备物资危险性增强,给施工环境或周边环境带来危害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引起建设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工作人员加强注意的地方。
(三)管理因素
在火力发电厂基础建设工程项目中,管理因素具体包括管理制度的因素、管理执行因素、管理监督因素、管理部门协作的因素等等,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对火力发电厂基建安全质量管理带来不同的影响,一旦其中的任何一项因素超出了安全控制范围之外,则极容易为火力发电厂基建安全事故的发生埋下较大的隐患。管理因素主要指的是管理制度及相关流程不健全不完善。如设备物资的采购管理制度;设备存放管理制度;现场施工安全质量管理制度;岗位责任追究制度和相应的业绩考评制度;员工安全培训制度;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以及监理单位及工作人员的协作制度;质量验收制度;技术档案资料的移交制度等等,这些管理制度在细则内容方面,在执行操作的流程方面不完善,使得管理人员和被管理人员都没有明确清晰地标准来作为日常行为的参考,一旦出现制度上的漏洞或缺陷,工作人员往往会凭经验来行事,导致管理制度的暂时失效,继而引发各种火电厂基建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技术因素
由于火电厂的基建工程项目往往涉及到众多复杂的工艺技术,基本贯彻了工程所有项目的各个环节,在实际工程项目中,技术因素往
往不是单一环节的影响因素,涉及到多个相关环节,因此技术因素对于火力发电厂基建安全事故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常见的一些技术因素有:火电厂建设工程项目前期的调研工作不充分不细致,导致规划设计环节偏离了实际情况;设计的图纸及其他技术资料存在细节上的失误,尤其是对一些设备及设施的了解范围不广,熟悉程度不深,导致在设备的采购、施工或使用环节出现各种安全问题或质量问题;现场施工的工艺或方法选择不合理,施工设备的使用操作技术不明确或不熟悉,导致现场施工事故发生;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图纸或其他技术文件的变更,在技术文件交底环节出现差错,导致施工过程中技术操作不当等等,这些都属于技术反面的因素,影响着火电厂基建工程的安全和质量。
(五)其他因素
此外,在火力发电厂基建工程项目中,安全事故的发生还受到自然环境、气候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往往更加不可控,因此需要通过提前预防的手段才能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4火力发电厂基建安全管理的应对策略
(一)构建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在熟悉了解国家规范和行业标准的基础上,根据火电厂基建实际情况构建安全管理制度体系。该体系中既包括各部门及环节的管理制度,还包括各项工作细则的具体内容及操作标准流程。通过构建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将火电厂基建工程项目的所有环节如火电厂基建工程设计环节、采购招标环节、物资运输存储环节、现场施工环节、业绩考评环节、质量验收环节、技术资料管理环节等等有效连接起来,统一管理目标,减少各部门之间的衔接摩擦,形成规范化、系统化、高效化、精细化的管理网络体系,使各部门及工作人员能够规范日常工作行为,统一工作流程,减少因管理制度不完善所引发的基建工程安全事故,提升火电厂的安全管理工作水平。
(二)严格落实制度、落实责任
在安全管理网络体系当中,管理制度是重要的脉络框架,因此,务必强化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将管理制度中的所有细则落实到位。一方面要形成管理岗位与管理绩效的挂钩机制,对所有工作人员的职责进行明确,配合具体的绩效考核流程,以实际奖励或惩罚的措施来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工作热情。另一方面建设单位应与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签订详细的安全技术协议,将基建工程项目中的所有环节予以明确的安全标准及内容要求,通过安全技术协议的形式来约束各参与方能够认真履行好自身的安全质量责任,保障火电厂基建工程项目能够安全、高质、高效地完成。
(三)提升施工人员的技能和业务素质
对于火电厂基建安全管理工作来说,人员的管理是重要的内容。因此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施工技术人员,都需要进一步强化提升自身的技能和素质水平,以此来有效保障基建工程项目的安全性。针对相应的部门及岗位,各单位应制定专业的员工培训计划,结合电力基建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对员工进行技能素质的培训,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水平,而这也是个企业单位需要长期做好的一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5结语
综上所述,火力发电厂基建的安全性受到多项因素的影响,只有从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入手,从管理制度的严格执行入手,从全体员工的技能素质水平提升入手,才能更有效地保障基建工程的安全和质量,减少或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14年12月1日起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3]《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2011年5月1日起施行;
[4]《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第一部分火力发电--5009.1-2014》、
[5]《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安全生产工作规定》(2015版)
[6]《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安全生产责任制管理办法》(2015版)
内容参照文件:《电力安全培训监督管理办法475号文》、《电力建设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电监安全[2007]38号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