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流加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模型,动力学,碳源,参数,青霉素,乙醇,机理。
流加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尹家宁[1](2018)在《基因调控批式流加发酵模型的参数辨识与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基因调控非耦联批式流加发酵歧化甘油生产1,3-丙二醇(1,3-PD)问题,基于生物鲁棒性定义,探讨了批式流加发酵切换系统的参数辨识问题.为提高终端时刻目标产物1,3-PD的产量,建立了最优控制模型,借助松弛法思想构造了数值优化算法对问题进行求解,所得结果为实际发酵实验提供数据参考.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概述如下:综合考虑胞内外环境,dha调节子的调控作用以及细胞内中间代谢产物3-羟基丙醛(3-HPA)对甘油脱水酶(GDHt)可能的抑制方式,建立了一个包含四种抑制类型的16维切换系统模型.基于状态对参数的鲁棒性定义,以胞外各物质实验值与计算值的相对误差与胞内各物质鲁棒性的加权和作为性能指标,建立了批式流加发酵参数辨识模型,并构造了改进的并行粒子群-序列二次规划算法(PPSO–SQP)对模型进行求解,得到了数值最优的系统参数及3-HPA对GDHt最可能的抑制方式.基于得到的参数辨识模型,为进一步提高终端时刻1,3-PD的浓度,以甘油与碱的注入速度,不同发酵模式之间的切换时刻及模式序列为决策变量,以终端时刻目标产物1,3-PD的浓度为目标函数,建立切换系统最优控制模型.借助松弛法思想,将切换控制问题转化为松弛问题,应用一致逼近理论对松弛问题进行求解,并利用脉宽调制算子将松弛法得到的最优解映射为原问题的最优解.基于该思想,构造了一致逼近算法对上述模型进行求解,得到较为满意的流加策略以及相应的切换模式序列.(本文来源于《鲁东大学》期刊2018-06-01)
刘迎晖[2](2008)在《青霉素流加发酵宏观动力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青霉素是人类历史上发现的第一种能够用于治疗疾病的抗生素,其出现开创了抗生素治疗的新时代,至今在临床治疗上仍有广泛的应用。也是从青霉素开始,微生物发酵逐渐成为制药业的支柱。本文针对青霉素工业生产实际过程,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青霉素流加发酵过程的宏观动力学模型在对产黄青霉菌体细胞中基质代谢流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碳源,ATP,电子流和丙酮酸的平衡关系,建立了青霉素流加发酵过程的宏观动力学模型。加入了产物比生成速率的调节器模型。该模型与生物反应器模型相结合,建立了操纵变量和状态变量之间的联系。[2]宏观动力学模型的模型验证使用大量工业生产数据(22批,来自国内某大型制药企业)对青霉素流加发酵过程的宏观动力学模型模型进行了验证。利用滚动辨识机制对时变模型参数进行更精确的辨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对产物浓度提前24小时的预报。产物浓度的模型仿真值与实测值的平均误差在3%以内,预报值与实测值的平均误差在3.5%以内。[3]对菌体比生长速率的设定值控制利用在宏观动力学模型中建立的操纵变量和系统状态变量之间的联系,通过操纵变量葡萄糖流加速率来实现对菌体比生长速率的设定值闭环控制,使得在发酵过程的后半段菌体的比生长速率维持在最适比生长速率,从而保证补料的葡萄糖最大限度的用于产物青霉素的生成。既有效的控制了发酵生产过程,又有利于提高发酵生产的经济效益。[4]讨论与总结以青霉素流加发酵和毕氏酵母甘油期发酵的代谢流网络为例建立通用的宏观动力学模型。该通用模型对于青霉素的有效性已经在前面章节中验证完成。同时用实验数据验证了该通用模型对毕氏酵母甘油期发酵仿真结果的有效性。在此通用的宏观动力学模型基础上开发微生物发酵过程控制软件。(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08-02-01)
张君,唐昌平,刘德华,刘宏娟[3](2004)在《指数流加模型在乙醇气提发酵过程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实验选择并考核了一个指数流加模型 ,同时也对比地考察了均速流加方式的发酵效果。结果表明 ,指数流加相比匀速流加过程的细胞生物量平均浓度增加了 1 2 2倍 ,乙醇生产速率和糖消耗速率分别提高到 3 0 1 g/(h·L)和 6 2 1g/(h·L) ,是匀速流加时的 1 2倍和 1 1 9倍。研究表明 ,在乙醇气提发酵过程中 ,如果选用适当的指数流加模型 ,就能够消除发酵过程中底物和产物的双抑制作用 ,简单而有效地改进现有的在线分离乙醇的连续发酵工艺 ,提高乙醇生产速率(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04年07期)
刘刚,郑重鸣,宋达,岑沛霖[4](1995)在《双碳源单细胞蛋白间歇培养及流加培养的动力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非结构的逻辑增殖模型研究了两种酵母的单碳源和双碳源单细胞蛋白间歇培养的动力学,用改进的逻辑增殖模型研究了双碳源流加培养过程的动力学,从实验数据拟合了动力学模型参数,模型计算值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本文来源于《生物工程学报》期刊1995年03期)
田华,蒋慰孙[5](1992)在《流加式聚合反应生产过程的动态模型及其参数估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流加式聚合反应生产过程相当复杂,其模型化同时涉及聚合反应动力学、传热、相变原理以及热量、质量动态平衡定律等。本文为一类流加式聚合反应生产过程建立了动态数学模型,并基于某化工厂聚醚釜的实际运行数据估计了其中的各种参数。从而为开发此类过程的控制和优化方案提供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期刊1992年03期)
流加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青霉素是人类历史上发现的第一种能够用于治疗疾病的抗生素,其出现开创了抗生素治疗的新时代,至今在临床治疗上仍有广泛的应用。也是从青霉素开始,微生物发酵逐渐成为制药业的支柱。本文针对青霉素工业生产实际过程,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青霉素流加发酵过程的宏观动力学模型在对产黄青霉菌体细胞中基质代谢流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碳源,ATP,电子流和丙酮酸的平衡关系,建立了青霉素流加发酵过程的宏观动力学模型。加入了产物比生成速率的调节器模型。该模型与生物反应器模型相结合,建立了操纵变量和状态变量之间的联系。[2]宏观动力学模型的模型验证使用大量工业生产数据(22批,来自国内某大型制药企业)对青霉素流加发酵过程的宏观动力学模型模型进行了验证。利用滚动辨识机制对时变模型参数进行更精确的辨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对产物浓度提前24小时的预报。产物浓度的模型仿真值与实测值的平均误差在3%以内,预报值与实测值的平均误差在3.5%以内。[3]对菌体比生长速率的设定值控制利用在宏观动力学模型中建立的操纵变量和系统状态变量之间的联系,通过操纵变量葡萄糖流加速率来实现对菌体比生长速率的设定值闭环控制,使得在发酵过程的后半段菌体的比生长速率维持在最适比生长速率,从而保证补料的葡萄糖最大限度的用于产物青霉素的生成。既有效的控制了发酵生产过程,又有利于提高发酵生产的经济效益。[4]讨论与总结以青霉素流加发酵和毕氏酵母甘油期发酵的代谢流网络为例建立通用的宏观动力学模型。该通用模型对于青霉素的有效性已经在前面章节中验证完成。同时用实验数据验证了该通用模型对毕氏酵母甘油期发酵仿真结果的有效性。在此通用的宏观动力学模型基础上开发微生物发酵过程控制软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流加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尹家宁.基因调控批式流加发酵模型的参数辨识与优化[D].鲁东大学.2018
[2].刘迎晖.青霉素流加发酵宏观动力学模型[D].上海交通大学.2008
[3].张君,唐昌平,刘德华,刘宏娟.指数流加模型在乙醇气提发酵过程中的应用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4
[4].刘刚,郑重鸣,宋达,岑沛霖.双碳源单细胞蛋白间歇培养及流加培养的动力学模型[J].生物工程学报.1995
[5].田华,蒋慰孙.流加式聚合反应生产过程的动态模型及其参数估计[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