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断层褶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断层,褶皱,应变,准噶尔盆地,冀中,库车,渤海湾。
断层褶皱论文文献综述
王斌,汪伟,朱礼春,尹宏伟,屈洋[1](2019)在《断层相关褶皱在塔里木盆地玛东地区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玛东褶皱-冲断带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早古生代褶皱冲断带之一,也是塔里木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之一。褶皱—冲断带浅部构造由于遭受强烈剥蚀,为玛东褶皱—冲断带的构造样式和变形机制研究带来巨大的挑战。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定量化建立了断层形态和褶皱形态几何学和运动学的关系,是一种有效的利用断层形态来推测褶皱形态的方法,为恢复玛东地区被剥蚀区域的构造形态提供了可能。文中详细介绍了断层转折褶皱和断层传播褶皱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并将其应用于玛东地区的典型构造中,建立2种玛东地区构造变形模式。最后结合工业地震剖面和钻井资料,认为玛东地区的主要构造样式是断层转折褶皱,并分析了构造样式对油气圈闭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高校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张煜颖,何登发,单帅强,崔永谦[2](2019)在《宝坻断层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兼论燕山褶皱带与渤海湾盆地的构造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宝坻断层是渤海湾盆地西北缘的边界正断层,地处燕山褶皱带与渤海湾盆地耦合的关键部位。宝坻断层处在古亚洲构造域与太平洋构造域的交迭部位,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其在中生代-新近纪的构造活动控制了武清凹陷的沉积和构造演化。宝坻断层整体走向近EW向,延伸长度约68km,最大位移达14. 2km,滑脱面深度约10~15km。横向上其主体断面及滑脱面均存在较明显的分段性,通过3个垂向转折轴面可划分为4段。剖面上该断层大部分呈上陡下缓的犁式正断层特征,中段部分区域为"坡坪式"结构。宝坻断层整体位移在横向上的变化与其几何学上的分段有着较好的相关性,表明其现今多次转折的结构与其生长过程密切相关。古近系底面、东营组底面及新近纪底面位移-距离曲线特征表明,沙河街组沉积期,各个断层在相对独立发育后,因横向生长而逐渐发生硬连接,至东营组沉积期之前形成整体断面,其活动于新近纪逐渐减弱,所控断陷规模萎缩。中生代以来,武清凹陷-燕山褶皱带主要受叁迭纪、早中侏罗世、中晚侏罗世、白垩纪、古近纪和新近纪-第四纪6个构造演化阶段的影响,其中,叁迭纪-侏罗纪末期,武清凹陷与燕山褶皱带经历了相似的构造演化过程,而自白垩纪以来,两者的构造-沉积响应出现了明显的分异。因此对宝坻断层及武清凹陷的构造解析对厘定燕山构造带陆内变形的时空范围及其与渤海湾盆地的耦合关系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郑媛媛,张若愚,甘浩男,李弘珂,蒋浩[3](2019)在《中下部地壳拆离断层带演化中的褶皱作用:以辽南变质核杂岩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变质核杂岩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拆离断层带内广泛发育的褶皱构造与其寄主岩石一样记录了中下地壳拆离作用过程。选取辽南变质核杂岩金州拆离断层带内褶皱构造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叶理与褶皱构造关系分析,划分了褶皱期次与阶段性;通过形态组构分析、结晶学组构分析及石英古温度计等技术方法的应用,初步分析了拆离断层内褶皱的形成机制,为辽南地区拆离作用过程提供约束。根据褶皱形成与拆离作用的时间关系,将拆离带内褶皱分为拆离前褶皱、拆离同期褶皱和拆离后褶皱;拆离作用同期的褶皱按时间早晚分为早期(a1)阶段、中期(a2)阶段、晚期(a3)阶段。不同阶段褶皱的野外形态、叶理与褶皱关系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形态组构与结晶学组构的特征,为判断和恢复褶皱的形成机制提供了佐证,揭示出拆离断层带褶皱是在纵弯-压扁和顺层流变的共同作用下递进剪切变形的产物。在拆离作用过程中,a1阶段和a2阶段褶皱以纵弯、压扁褶皱作用为主,a3阶段褶皱以弯滑作用为主。褶皱作用记录了拆离断层一定温度范围内(主要集中在380~500℃)的变形特征,拆离作用从早期到晚期的演化整体处于相对稳定的应变状态下。对金州拆离断层带而言,在区域NW-SE向伸展过程中,还伴随着NE-SW向微弱的收缩。(本文来源于《地学前缘》期刊2019年02期)
杨振[4](2018)在《四川盆地断层传播褶皱地震剖面解释与石油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提出断层转折褶皱的几何学概念以来,Suppe(1983)首次将其定量化,建立了褶皱形态与断层形态和断层滑动之间的定量关系,奠立了断层相关褶皱理论的基本模型。通过对中国川西南盆地的盐井沟背斜的野外地质调查和精细的地震构造解释,通过选取与构造走向基本垂直的高质量的地震剖面,借助全叁维空间分析,建立几何学、运动学模型和实验模拟技术与数值模拟技术。总结出四川盆地缺失新生代地层。盐井沟背斜的前翼可以清楚的观测到地层有明显的增厚现象,褶皱前翼相对于后翼相对狭窄、陡峭;褶皱在核部变得更加紧闭;地层滑移量向上逐渐减小并在褶皱内部逐渐消失。所有的这些特征表明盐井沟背斜是一个典型的断层传播褶皱,在此基础上,综合石油地质综合评价对有利油气构造样式进行了预测,中国在川西南盆地盐井沟背斜与含油气圈闭研究中,应用断层相关褶皱的理论与方法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八)——专题36:沉积盆地矿产资源综合勘察、专题37:盆地动力学与能源》期刊2018-10-21)
曹婷[5](2018)在《库车坳陷东部碎屑岩层新生代断层传播褶皱过程中的裂缝发育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完善和拓展了前陆冲断带地区构造裂缝信息提取的技术方法,实现了从目标露头的叁维激光扫描数据中选取裂缝平面并计算平面产状,以及识别我们要研究的尺度的裂缝并计算裂缝面密度。结合地质学、几何学、统计分析学和有限元模拟等研究方法,系统的研究了库车前陆冲断带褶皱过程中的裂缝的发育规律、形成机制、分布特征及其对应的控制因素。对库车前陆冲断带的褶皱发育及其规律性进行了研究。提出库车东部发育的大量地表断层传播褶皱可以按照形成过程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其中东秋里塔格箱状背斜及其伴生断裂为断层传播褶皱的早期阶段,靠近天山的吐格尔明和艾东背斜为断层传播褶皱的晚期阶段,两翼伴生小型反向冲断层及其褶皱构造。对东秋箱状背斜的构造裂缝特征及不同组系裂缝的成因进行分析,探索断层传播褶皱早期阶段的裂缝发育规律。通过对比褶皱不同位置的裂缝发育特征以及相应的应力背景,认为整个箱状背斜主要有叁种类型的应力区,伸展区、转换区和缩短区。建立了东秋箱状背斜不同阶段的褶皱及裂缝演化模型。在褶皱前期,水平地层受到当时应力场的挤压作用,会发育与褶皱轴面一致的小规模逆冲断层。随着挤压过程的继续,地层之间开始产生错动,会发育一组平行于挤压应力并与褶皱枢纽垂直的裂缝。在褶皱过程中期,曲率增大而导致外弧产生拉张应力,从而发育一组切向纵向应变而形成的与枢纽平行的张裂缝;并且此时断层活动强烈,断层附近发育大量与断层相关的裂缝;同时开始发育大量层间滑动相关的剪切裂缝以及张裂缝。在褶皱活动后期,整个褶皱所受应力场发生一定的变化,会出现一些高陡地层中才会发育的特殊类型的裂缝。对断层传播褶皱晚期阶段的后翼反冲、前翼反冲以及前翼陡倾近直立地层中的裂缝发育特征进行分析,探索褶皱发育后期的裂缝发育模式。我们发现褶皱后翼反向冲断形成的吐格尔明背斜,在断层的强烈作用下,断层上盘相对于断层下盘裂缝会更为发育。而位于褶皱前翼反冲断层作用下形成的艾东背斜,与枢纽垂直的剪裂缝以及与枢纽平行的张剪裂缝最为发育,另外还经常可见一些倾斜裂缝。此外,我们还在库车前陆冲断带的多个断层传播褶皱的前翼部位发现一组水平裂缝,其与地层层面呈高角度相交。可能是层间滑脱所导致的R'裂缝,也可能是褶皱外弧拉张作用所形成。(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9-20)
张伟康,何登发[6](2018)在《叁角剪切断层传播褶皱应变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叁角剪切断层传播褶皱是褶皱-冲断带重要的构造样式和圈闭类型,通过研究构造变形几何特征与应变分布规律可探讨其成因机制。采用修正的满足速度连续性和应变相容性的叁角剪切带速度分布模型,使用柯西方程计算叁角剪切带内瞬时应变速率,分析其应变差异分布;使用MATLAB软件对叁角剪切断层传播褶皱进行正演模拟,获得不同参数影响下褶皱的几何形态与累积应变分布特点,根据应变分布特征探讨可能的断层传播模式。结果表明:叁角剪切带在断层端点前方区域存在应变集中,断层端点邻近区域变形强烈,将导致断层端点向前传播,应变随远离断层端点迅速衰减,岩层以褶皱形式协调变形;影响叁角剪切断层传播褶皱应变分布的参数为叁角剪切角与P/S比值。叁角剪切角决定了褶皱宽度,剪切角越小,褶皱愈紧闭,应变也愈强烈;P/S比值影响着卷入变形的地层范围与累计应变的时间。高P/S比值时,断层迅速传播,地层变形微弱;低P/S比值时,地层累计变形时间长,变形强烈,断层下盘向斜构造明显发育,出现地层增厚的现象。(本文来源于《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期刊2018年05期)
夏钦禹,吴胜和,冯文杰[7](2018)在《定量评价同生逆断层及其伴生褶皱活动性——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湖湾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生长指数法和断层落差法定量分析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湖湾区同生逆断层及其伴生褶皱在叁迭系克拉玛依组沉积时期的活动性,并探讨了同生逆断层活动强度与伴生褶皱活动强度的相关性。研究表明,一级同生逆断层克拉玛依断层的活动强度远大于其他小规模同生逆断层。地层剥蚀量恢复后发现,伴生褶皱在克拉玛依组沉积时期表现出活动强度逐渐增强的特点。进一步分析发现,伴生褶皱各项参数与同生逆断层活动性参数具有较好相关性。伴生褶皱构造的长度、宽度、抬升幅度和活动强度与断层活动参数呈线性正相关,伴生褶皱构造面积与断层活动参数呈指数关系,伴生褶皱抬升幅度与断层生长指数和落差相关性最好。(本文来源于《新疆石油地质》期刊2018年03期)
张雨田[8](2017)在《渭北隆起断层相关褶皱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研究区二维地震资料为基础,利用地震解释技术对渭北地区的大型断层相关褶皱进行识别;利用平衡剖面技术以及叁角剪切模拟技术对典型剖面的断层相关褶皱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进行分析;在对其几何学和运动学的研究基础上以及对断展褶皱的发育模式初步预测之后,运用flac3D软件的编程语言和命令流将地层和断层(地层主要分为叁层:韧性的基底地层、脆性的沉积地层以及上覆地层)数字化并建立了一个相对清晰的、理想化的数字模型,再现了08xy-2剖面中大规模断层相关褶皱的形成过程。通过研究结果表明:渭北地区断层相关褶皱的几何学对应关系与Suppe理论中的相关叙述基本吻合,断层相关褶皱主要形成于燕山期,规模较大的断层相关褶皱的发育模式主要表现为以叁角剪切型为主伴随基底卷入型的断层相关褶皱。数值模拟的断层相关褶皱的变形过程验证了笔者对断层相关褶皱发育模式的猜想,基于对数值模拟实验数据的剖析以及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地震数据的深度处理,为研究区古生界地层提供了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块。(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期刊2017-05-01)
杨克基,漆家福,余一欣,平英奇,张晨[9](2016)在《渤海湾地区断层相关褶皱及其油气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最新的地震解释资料,对渤海湾地区伸展和走滑断层相关褶皱的分类、形态特征、成因机制、不同褶皱之间关系及其时空展布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勘探实践,研究不同类型断层相关褶皱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伸展和走滑两种断层相关褶皱在形态特征、发育过程和成因机制上具有较大差异,但相互之间也有联系:同一断裂的不同演化阶段可形成不同形态的相关褶皱,不同类型的褶皱可以互相改造、迭置。断层相关褶皱的时空分布与断裂的演化阶段密切相关:在时间上古近纪主要发育伸展断层相关褶皱,新近纪主要发育走滑断层相关褶皱;在空间上伸展断层相关褶皱在盆地内广泛分布,走滑断层相关褶皱呈条带状分布;在层位上孔店组—东二段主要发育伸展断层相关褶皱,明化镇组—第四系主要发育走滑断层相关褶皱。伸展和走滑断层相关褶皱均可形成良好的圈闭条件,并促进油气运移,但走滑断层相关褶皱可能导致局部地区烃源岩生排烃时间滞后,促使浅层晚期快速成藏。(本文来源于《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期刊2016年03期)
郎岳[10](2016)在《正断层相关褶皱及其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油气勘探开发过程的不断推进,断裂附近油气富集现象越来越普遍,本文基于工区内“油源断裂附近油气差异富集”和“断裂带内外油气差异富集”的现象,对伸展环境中的正断层发育、生长特征及其活动引起的两盘地层变形进行了理论研究,并佐以实例证明,将伸展环境中的正断层相关褶皱按照成因机制重新进行类型划分,并详细描述了其几何学特征和分布特征,从“正断层相关褶皱为油气提供有利的聚集场所”和“利用正断层相关褶皱厘定油源断裂”2个方面入手,阐述正断层相关褶皱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断层的几何学特征会在其发育及生长过程中受其它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化。差异压实作用和岩石力学强度的变化会使得断裂倾角发生变化,从而形成铲式或反铲式正断层;断裂的位移在沿断层走向、沿断面和垂直于断面的3个方向上均具有中间最大向两端逐渐减小的特征,正是由于这些具有普遍性的发育与生长特征才使得正断层在活动过程中引起周边地层变形,从而形成正断层相关褶皱。本文以断裂发育和生长特征作为相关褶皱的成因机制并以此为主要依据将伸展环境中的正断层相关褶皱重新分为:断面倾角变化相关褶皱、断裂位移梯度相关褶皱和复合型褶皱3种类别。其中断面倾角变化主要产生滚动背斜;断裂位移梯度相关褶皱包括(逆)牵引、横向梯度褶皱和传播褶皱;而复合型褶皱主要发育于断层分段生长模式当中。伸展环境中的正断层相关褶皱可以为油气提供有利的聚集场所;早于烃源岩大量排烃时期形成的褶皱可以充作有效圈闭,基于临近断裂的优势,这些圈闭可在第一时间捕获沿断裂垂向运移上来的油气。另一方面,本文利用断裂周边地层变形来反推断裂活动时期从而帮助精确厘定油源断裂,这种方法能够消除对活动强度较小且未向上断穿层位的油源断裂的误判。(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6-05-04)
断层褶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宝坻断层是渤海湾盆地西北缘的边界正断层,地处燕山褶皱带与渤海湾盆地耦合的关键部位。宝坻断层处在古亚洲构造域与太平洋构造域的交迭部位,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其在中生代-新近纪的构造活动控制了武清凹陷的沉积和构造演化。宝坻断层整体走向近EW向,延伸长度约68km,最大位移达14. 2km,滑脱面深度约10~15km。横向上其主体断面及滑脱面均存在较明显的分段性,通过3个垂向转折轴面可划分为4段。剖面上该断层大部分呈上陡下缓的犁式正断层特征,中段部分区域为"坡坪式"结构。宝坻断层整体位移在横向上的变化与其几何学上的分段有着较好的相关性,表明其现今多次转折的结构与其生长过程密切相关。古近系底面、东营组底面及新近纪底面位移-距离曲线特征表明,沙河街组沉积期,各个断层在相对独立发育后,因横向生长而逐渐发生硬连接,至东营组沉积期之前形成整体断面,其活动于新近纪逐渐减弱,所控断陷规模萎缩。中生代以来,武清凹陷-燕山褶皱带主要受叁迭纪、早中侏罗世、中晚侏罗世、白垩纪、古近纪和新近纪-第四纪6个构造演化阶段的影响,其中,叁迭纪-侏罗纪末期,武清凹陷与燕山褶皱带经历了相似的构造演化过程,而自白垩纪以来,两者的构造-沉积响应出现了明显的分异。因此对宝坻断层及武清凹陷的构造解析对厘定燕山构造带陆内变形的时空范围及其与渤海湾盆地的耦合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断层褶皱论文参考文献
[1].王斌,汪伟,朱礼春,尹宏伟,屈洋.断层相关褶皱在塔里木盆地玛东地区的应用[J].高校地质学报.2019
[2].张煜颖,何登发,单帅强,崔永谦.宝坻断层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兼论燕山褶皱带与渤海湾盆地的构造关系[J].岩石学报.2019
[3].郑媛媛,张若愚,甘浩男,李弘珂,蒋浩.中下部地壳拆离断层带演化中的褶皱作用:以辽南变质核杂岩为例[J].地学前缘.2019
[4].杨振.四川盆地断层传播褶皱地震剖面解释与石油预测[C].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八)——专题36:沉积盆地矿产资源综合勘察、专题37:盆地动力学与能源.2018
[5].曹婷.库车坳陷东部碎屑岩层新生代断层传播褶皱过程中的裂缝发育模式[D].浙江大学.2018
[6].张伟康,何登发.叁角剪切断层传播褶皱应变分布[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8
[7].夏钦禹,吴胜和,冯文杰.定量评价同生逆断层及其伴生褶皱活动性——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湖湾区为例[J].新疆石油地质.2018
[8].张雨田.渭北隆起断层相关褶皱的分析[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
[9].杨克基,漆家福,余一欣,平英奇,张晨.渤海湾地区断层相关褶皱及其油气地质意义[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6
[10].郎岳.正断层相关褶皱及其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D].东北石油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