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民族,民族团结,制度,民族自治,西藏自治区,中华民族。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萨仁格日乐,格日乐[1](2019)在《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打牢民族团结坚实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要求我们认真总结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促进民族团结融合,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扎实推进新时代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要做到"四个必须、四个打牢"。必须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打牢民族团结进步的政治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坚持(本文来源于《实践(思想理论版)》期刊2019年11期)

姚铭,王雅南[2](2019)在《多元一体格局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论成熟意涵》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领导各民族共同发展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对于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得到了成长并取得了显着成果。从理论角度的多元一体格局研究到政策角度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遵循唯物史观的上升方向并沿袭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道路,民族工作虽经波折但得以在理论阐述上获得团结和凝聚的动力源泉,在制度安排上获得稳步前行的底气和保证。中华民族在步入新时代后,如何应对新挑战,实现民族复兴,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视角,提炼思想精华,摸索出民族工作取得成功的理论意涵,把握时代脉搏,奋斗新时代。(本文来源于《延边党校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李荟芹[3](2019)在《中国共产党西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历史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共产党西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历程,始于1950年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成立,完成于1965年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成立。在长达15年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民族区域自治理论与西藏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最终确保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的成功实现。(本文来源于《西藏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林亚军,何庆良[4](2019)在《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湖北省人大“民族团结进步荆楚行”调研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于1984年5月31日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修订通过,自1984年10月1日起施行;最后一次修订于2001年2月28日,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若干规定》(简称为《湖北省实施若干规定》)于1988年9月27日第七届省人大常委会第叁次会议通过,并于2003年4月2日由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修订通过。湖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是全国8个既有自治州又有自治县还有民族乡的省份之一。为进一步了解(本文来源于《民族大家庭》期刊2019年05期)

王芬[5](2019)在《民族区域自治研究范式述评——基于制度选择、设立与评价叁大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研究成果丰富,已有文献基于不同视角形成了多样化的观点,但目前还缺乏进一步地梳理与提炼。将民族区域自治聚焦"为什么选择""怎样设立"与"如何评价"这叁大关键问题的文献梳理,将其放在"国情论"与"局势论""原生主义"与"建构主义""取消论"与"坚持论"的研究范式中作进一步地分析讨论。在此基础上,反思不同范式的对立性与互补性,以丰富认知,深化共识,为新时代民族区域自治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完善提供新的启示。(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研究》期刊2019年09期)

常安[6](2019)在《缔造社会主义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奠基历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回溯《共同纲领》中所宣示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制度要义以及这一制度的奠基历程,可以发现:社会主义,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本质属性;巩固中华民族大家庭,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制度依归。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强调的是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当家作主、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人民性;平等,作为社会主义的天然要求,是少数民族公民当家作主、行使自治权的前提;新中国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的宗教改革,实现了政教分离和社会主义政治法律体系的统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旨在建立亲密合作、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因此,社会主义,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区别于中国古代羁縻制度的质的规定性所在;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把握好其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缔造、巩固"中华民族大家庭"为制度依归,强调大家庭成员的团结统一、不可分离;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奠基历程中,贯彻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政治伦理,坚持深入基层、凝聚人心的群众路线,各族人民共同发展、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具体民族事务处理方面,则秉着商量办事、综合权衡的大家庭式处理方式。(本文来源于《学术月刊》期刊2019年09期)

何龙群[7](2019)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广西的成功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探索、反复比较而作出的伟大创举,是载入宪法的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70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广西也实施近70年,形成了自治区、自治县、民族乡的多层次民族区域自治格局。这一(本文来源于《广西日报》期刊2019-09-19)

熊文钊,王楚克[8](2019)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与发展的基本逻辑》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植于中国的政治传统,贯穿着科学社会主义的主线,自改革开放以来与时俱进,获得了新的发展,在新时代则更加突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依然需要继续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落实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问题最终将在世界大同的图景中才有可能得到彻底解决。(本文来源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李辰[9](2019)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在内蒙古的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族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是涉及民族生存、发展和各种相关利益的社会矛盾,对民族问题处理得当与否关系着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定和边防巩固。民族问题的极端重要性,要求多民族国家高度重视并采取适当途径解决此类问题。当然,由于各国历史习俗、民族构成、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差异,其解决民族问题的途径与成效各有不同。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对于少数民族区域治理古已有之。因俗而治、羁縻统治很大程度上是中央王朝针对多民族国家的状况而实行的有效管辖政策。在重视和解决我国少数民族问题方面,中国共产党重视这一历史上客观存在的制度历史和它的积极功能,形成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之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自1947年正式建立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通过合理推行民族政策,把民族自治的构想融入到单一制国家结构内,从而保证了国家具有制度上的包容性,对少数民族的基本权益提供了有效保障,并且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在整个社会形成了各民族互相帮助、携手共进的和谐局面,有效调解了多民族国家内部的民族问题。然而,“3·14”和“7·5”严重暴力犯罪事件,让很多身居内地的人首次感受到我国是一个面临较为严峻“民族问题”的国家。当民族问题与“疆独”、“藏独”等民族分裂活动或宗教极端主义联合起来时,就变成了影响我国繁荣安定与各民族友好往来的巨大威胁。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成立的第一个省级自治区,在72年的发展历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事业蓬勃发展,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制定和落实打下了牢固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当然需要看到的是,制度的设计不可能是完美的,在运行过程中制度也会出现“磨损”,需要不断进行完善。因此,我们需要思考一系列相关问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基本政治制度,它在内蒙古的运行实效如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制度的设计初衷与实际运行效果有偏离情况发生?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又该如何调整?本论文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实践为主题,着重阐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内蒙古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各领域事业的推进作用,并据此分析了阻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挥作用的因素以及改进的措施。全文共分为引言、正文以及结语叁大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共有五章。第一章运用了历史制度主义关于制度形成与变迁的理论,分析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重点论述了历史制度主义关于制度形成的基本观点、路径依赖机制对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影响、中国历史上民族治理方式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原则及取得成就等内容。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内蒙古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轨迹。以关键时间节点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蒙古实施的进程分为1947年前、1947年至1956年、1957年至1977年和1978年以后4个阶段分别加以阐述。第叁章是本论文的重点,主要分析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功能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实现程度。笔者运用了开展社会调查时得到的一手资料以及其他内容详实的统计数据,为本章的论述提供了事实注脚。第四章主要论述影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蒙古发挥效果的阻滞因素,从民族法制体系不完善、权力界限不够清晰、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社会转型期民族关系复杂化以及公民素质不高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五章对如何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蒙古健康运行提出了对策建议。重点从完善制度设计、理顺权力关系、大力发展经济、巩固和发展和谐民族关系以及培育公民文化等五个方面,对不断创新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本论文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注重规范性研究与经验性研究相结合,运用历史制度主义关于制度形成、变迁的理论来阐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蒙古的实践问题,并且积极回应时代关切,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共中央党校》期刊2019-07-01)

刘绍卫,郎廓[10](2019)在《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治理视野和治理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重要制度,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必须着眼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提升,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国家视野,完善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治理机制。(本文来源于《传承》期刊2019年02期)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领导各民族共同发展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对于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得到了成长并取得了显着成果。从理论角度的多元一体格局研究到政策角度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遵循唯物史观的上升方向并沿袭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道路,民族工作虽经波折但得以在理论阐述上获得团结和凝聚的动力源泉,在制度安排上获得稳步前行的底气和保证。中华民族在步入新时代后,如何应对新挑战,实现民族复兴,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视角,提炼思想精华,摸索出民族工作取得成功的理论意涵,把握时代脉搏,奋斗新时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1].萨仁格日乐,格日乐.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打牢民族团结坚实基础[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9

[2].姚铭,王雅南.多元一体格局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论成熟意涵[J].延边党校学报.2019

[3].李荟芹.中国共产党西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历史考察[J].西藏研究.2019

[4].林亚军,何庆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湖北省人大“民族团结进步荆楚行”调研报告[J].民族大家庭.2019

[5].王芬.民族区域自治研究范式述评——基于制度选择、设立与评价叁大问题[J].贵州民族研究.2019

[6].常安.缔造社会主义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奠基历程[J].学术月刊.2019

[7].何龙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广西的成功实践[N].广西日报.2019

[8].熊文钊,王楚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与发展的基本逻辑[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

[9].李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在内蒙古的实践[D].中共中央党校.2019

[10].刘绍卫,郎廓.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治理视野和治理机制[J].传承.2019

标签:;  ;  ;  ;  ;  ;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