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钾素利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产量,钾肥,增效剂,利用率,成都平原,土壤,棉花。
钾素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敏欣,马跃,刘杰,孙鹰翔,李军[1](2019)在《海藻酸对不结球白菜生长及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以海藻酸为钾肥增效剂,通过不结球白菜盆栽试验验证了海藻酸添加量(0~5%)对钾肥的影响,为海藻酸增效钾肥的配方开发提供依据。结果发现,与普通氯化钾相比,当海藻酸增效剂添加量为0%~3.8%时,海藻酸增效钾肥处理,不结球白菜产量提高2.12%~14.5 9%,钾肥利用率提高5.76%~15.37%;不结球白菜根系的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分别增加3.08%~27.66%、7.80%~27.36%和11.90%~29.67%。试验还发现添加适量的海藻酸增效剂在氯化钾中具有良好的增效效果,可提高不结球白菜产量,促进养分吸收及根系生长,且随着增效剂添加量的增加,不结球白菜产量、钾肥利用率及根系的根长、表面积、体积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当增效剂添加量为0.8%~1.2%时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中国果菜》期刊2019年10期)
宋林强[2](2019)在《施钾对浙贝母产量品质形成和钾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2017年与2018年在中低钾土壤条件下,设置0 kg·hm-2、80 kg·hm-2、160kg·hm-2叁个不同施钾量处理,品种选用市场上使用较多的且光合性能存在差异的浙贝1号(狭叶品种)和多籽贝(宽叶品种),通过对不同施钾量下浙贝母生物量累积与分配、钾浓度、钾素累积与分配、土壤钾含量、钾素利用效率、产量以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差异研究,分析浙贝母生物量累积与分配规律、钾素累积与分配规律,比较不同施钾量下浙贝母产量品质的差异,探明不同植株钾浓度与植株生物量累积、钾素累积的关系,通过研究不同施钾量下土壤钾素含量的差异,探究土壤钾含量对浙贝母产量的影响。方法:1.通过对生物量、产量测定,分析不同施钾量对浙贝母生物量累积与分配规律及浙贝母产量形成的影响;2.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贝母素甲、贝母素乙含量进行测定,探究不同施钾量对收获期浙贝母品质的影响;3.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植株钾素含量和土壤钾含量,探究不同施钾量下钾素的累积与分配差异,以及土壤含钾量的变化规律,分析植株与土壤的钾含量对浙贝母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4.计算植株钾素利用效率,分析不同施钾量对钾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1.不同施钾量下浙贝母生物量、产量存在显着差异,其中80 kg·hm-2施钾量处理生物量最高,160 kg·hm-2施钾量次之,不施钾最低,表明施钾能显着提高浙贝母生物量和产量,浙贝1号产量高于多籽贝,浙贝母植株总生物量累积规律符合Logistic曲线,施钾对多籽贝植株总生物量影响更显着。与不施钾处理相比,浙贝1号80 kg·hm-2施钾量处理产量两年分别提高了21.19%和16.60%,多籽贝分别提高了33.10%和25.70%,浙贝1号160 kg·hm-2施钾量处理产量分别提高了8.60%和8.54%,多籽贝分别提高了17.16%和14.99%,多籽贝提高更显着。施钾对浙贝母各器官生物量分配有显着影响,施钾使叶生物量/植株总生物量降低,影响程度80 kg·hm-2施钾量>160kg·hm-2施钾量,施钾对茎生物量/植株总生物量影响不显着,施钾使鳞茎生物量/植株总生物量升高,影响程度80 kg·hm-2施钾量>160 kg·hm-2施钾量,施钾提高浙贝母生物量及产量的原因在于此。2.施钾能提高浙贝母主要有效成分贝母素甲、贝母素乙含量及两者含量总和,多籽贝提高显着,浙贝1号提高不显着。多籽贝80 kg·hm-2施钾量处理贝母素甲、贝母素乙含量及两者含量总和提高最显着,160 kg·hm-2施钾量处理次之,与不施钾相比,80 kg·hm-2施钾量处理贝母素甲贝母素乙含量总和两年分别提高了18.38%和17.69%,其中贝母素甲分别提高了19.32%和15.05%,贝母素乙分别提高了16.67%和25.93%。3.随着施钾量增大,土壤速效钾和土壤缓效钾含量也增大,植株钾浓度也随着升高,不同施钾量处理植株钾素累积量存在显着差异,其中80 kg·hm-2施钾量处理植株总钾素累积量最大,160 kg·hm-2施钾量处理次之,不施钾处理最低,表明施钾能使浙贝母植株总钾素累积量增大。施钾对植株钾素累积分配影响显着,施钾使叶吸钾占比降低,影响程度80 kg·hm-2施钾量处理大于160 kg·hm-2施钾量处理,存在显着差异,施钾对茎吸钾占比影响不显着,施钾使鳞茎吸钾占比提高,影响程度80kg·hm-2施钾量处理大于160 kg·hm-2施钾量处理,存在显着差异,各部位吸钾占比顺序由高到低为:叶>鳞茎>茎。4.施钾提高浙贝母钾肥偏生产力、钾素收获指数、钾素利用率、钾肥吸收效率、钾素表观回收率,80 kg·hm-2施钾量处理均高于160 kg·hm-2施钾量处理,而160 kg·hm-2施钾量处理高于不施钾处理,施钾使土壤-作物钾素表观平衡系数增大,土壤-作物钾素表观盈亏量为正,且施钾量越大,增加作用越明显。结论:1.80 kg·hm-2施钾量下浙贝母生物量、产量最大,相比于160 kg·hm-2施钾量,施钾能影响浙贝母干物质累积与分配,使鳞茎生物量分配增大,从而提高产量。2.施钾可使浙贝母有效成分含量得到提高,对浙贝1号影响不显着,对多籽贝影响显着。3.从结果分析,浙贝母产量与土壤钾含量存在正相关,产量与植株钾素累积量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基于从出苗至枯萎这一生长时期,在一定范围(15.3-36.1 mg·g-1),植株生物量与植株钾浓度呈显着的负相关,而植株钾浓度与土壤钾含量呈显着的正相关,施钾量越大,土壤钾含量越高,植株钾浓度也越高,在生育期内植株钾浓度过高反而不利于干物质累积,故80 kg·hm-2施钾量产量最高。4.施钾能有效提高土壤钾素含量,改善土壤含钾状况,进而提高植株钾素累积量,80 kg·hm-2施钾量处理钾素利用效率高于160kg·hm-2施钾量处理。(本文来源于《浙江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5-01)
尹笑笑[3](2019)在《不同肥力麦田钾肥运筹对冬小麦产量和钾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于2016-2017和2017-2018年度在山东省泰安市道朗镇玄庄村(116°54′E,36°12′N)大田进行。供试品种为山农29,分别于高肥力粉壤土地块(H)和低肥力砂壤土地块(L),在微喷补灌节水条件下,设置施钾量和施钾次数两因素试验。施钾量设为120kghm~(-2)(传统施钾量,K1)和96 kghm~(-2)(在传统施钾量的基础上减钾20%,K2)两个水平;施钾次数设为钾肥1次施用(钾肥于播种前全部底肥,T1),钾肥分2次施用(钾肥50%于播种前底施、50%于拔节期随灌溉水追施,T2),钾肥分3次施用(钾肥50%于播种前底施、30%于拔节期随灌溉水追施、20%于开花期随灌溉水追施,T3)叁个水平。同时设置全生育期不施钾处理(T0)作为对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肥力麦田钾肥运筹对土壤钾素状况的影响两地块施钾量为96 kghm~(-2)和120 kghm~(-2)时土壤钾素净输出量均低于施钾量,土壤供钾能力提升。在高肥力粉壤土地块,T2和T3处理与T1处理相比,促进了冬小麦对20~60 cm土层土壤钾素的吸收;低肥力砂壤土地块T2和T3处理与T1处理相比,减少了土壤钾固定,但T3处理冬小麦成熟期钾肥在0~20 cm土层土壤中残留增多。两地块T1处理均不利于作物对钾肥的吸收利用。2不同肥力麦田钾肥运筹对冬小麦花后旗叶光合和衰老特性的影响在施钾量为120 kghm~(-2)的条件下,高肥力粉壤土地块T2和T3处理与T1处理相比,低肥力砂壤土地块T2处理与T1处理相比,冬小麦灌浆中后期旗叶光合速率、旗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较高;丙二醛(MDA)含量较低;低肥力砂壤土地块T3处理与T1处理相比,上述各指标差异不显着;在96 kghm~(-2)施钾量的条件下,趋势与高施钾量条件下基本一致。3不同肥力麦田钾肥运筹对冬小麦群体动态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在施钾量为120 kghm~(-2)的条件下,高肥力粉壤土地块T2和T3处理与T1处理相比,减少了冬小麦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群体,但增加了单茎重,促进了冬小麦开花到成熟期干物质的积累,提高了成熟期干物质向籽粒中的分配量和分配比例;低肥力砂壤土地块T2处理与T1处理相比,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均增加,成熟期干物质向籽粒中的分配量显着提高,群体动态变化与高肥力地块表现一致;而T3处理与T1处理相比,冬小麦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群体下降,单茎重、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差异不显着。在96 kghm~(-2)施钾量的条件下,趋势与高施钾量条件下的基本一致。4不同肥力麦田钾肥运筹对冬小麦钾素、氮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土壤肥力水平与冬小麦吸钾量呈显着正相关。两地块T2处理与T1处理相比,冬小麦拔节期至开花期的土壤供钾强度显着提高、拔节至开花期植株钾素积累速率亦提高,促进了成熟期植株钾素积累量和籽粒氮素积累量。但钾肥运筹对钾素在各器官中分配比例以及茎秆、叶片、穗轴+颖壳氮素积累总量影响不大。5不同肥力麦田钾肥运筹对土壤速效钾含量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在高肥力粉壤土地块和低肥力砂壤土地块,施用钾肥显着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和植株吸钾量,试验地块与施钾次数及两者互作均显着影响钾肥农学效率和钾素生产效率。同一施钾量条件下,两地块T2处理与T1和T3处理相比,均延长了活跃生长期,推迟了灌浆终止期,T3处理与T1处理相比,增大了平均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但缩短了活跃生长期。在施钾量为120 kghm~(-2)的条件下,高肥力粉壤土地块T2和T3处理与T1处理相比,提高了籽粒产量,但T2处理和T3处理之间无显着差异;低肥力砂壤土地块T2处理与T1和T3处理相比,提高了籽粒产量。施钾量为96 kghm~(-2)的处理与高施钾处理相比,在高肥力粉壤土地块施钾次数相同时,产量无显着差异;而在低肥力砂壤土地块T1处理和T2处理的籽粒产量均显着降低。综上所述,在微喷补灌节水条件下,高肥力粉壤土地块和低肥力砂壤土地块适宜的施钾量分别为96 kghm~(-2)和120 kghm~(-2),且均以播种期底施50%,拔节期随灌溉水追施50%的钾肥运筹方案最优。(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9-03-27)
董琴,李启权,王昌全,李冰,徐强[4](2019)在《成都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剖面钾素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土壤剖面钾素变化的影响,本研究选取成都平原4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稻-麦、稻-蔬、稻-油和园林),基于187个土壤剖面数据,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剖面速效钾、缓效钾、矿物钾和全钾4种不同形态钾的含量特征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从表层土壤来看,相较传统轮作(稻-麦、稻-油)而言,土地利用方式显着影响了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变化,稻-蔬轮作提高了表层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园林用地则加剧了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的消耗.对于较为稳定的土壤矿物钾和全钾而言,其含量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均无显着差异.从深层土壤来看,稻-蔬轮作方式下速效钾含量随土层加深下降最为明显,传统轮作土壤速效钾含量显着高于园林用地,缓效钾变化趋势与速效钾相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矿物钾和全钾含量差异较小.在4种土地利用方式中,稻-蔬轮作方式下表层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占全钾比例相对其他3种土地利用方式较高,20~40 cm土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速效钾占全钾比例均显着下降,缓效钾随土层向下比例变化与速效钾变化趋势恰好相反.矿物钾占全钾比例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无显着差异.可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成都平原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在剖面中的分布具有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高磊,李余良,李高科,俞婷,李武[5](2018)在《施氮量对南方甜玉米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明南方鲜食玉米区高产条件下施氮量对甜玉米钾素吸收利用及其转运规律的影响。【方法】选用国审甜玉米品种粤甜16为供试材料,设置7个施氮量处理(N 0、100、150、200、250、300、450 kg/hm~2),连续进行2年的大田试验(2015—2016年)。在雄穗开花期和乳熟收获期测定甜玉米植株及各器官干重、钾养分含量,研究分次施肥条件下,不同施氮量对甜玉米乳熟收获期植株体内的钾养分吸收积累与分配比例、钾收获指数和效率,以及对花后钾素同化积累和转运的影响。【结果】在2个生长季,施氮量均显着影响甜玉米植株体内的钾素吸收量。在低于N250水平时,不同施氮量处理之间的钾素吸收量差异主要是由单位面积干物质生产量不同和植株钾浓度不同所引起;在高于N250水平时,不同施氮量处理之间的钾素吸收量差异主要是由单位面积干物质生产量不同所引起。随着施氮量增加(0~450 kg/hm~2),地上部干物质生产量、钾素吸收量均呈现上升的趋势。在施氮量0~250 kg/hm~2之间,鲜穗产量、穗钾素含量、钾素收获指数随着施氮量增加呈现上升的趋势,在施氮量250~450 kg/hm~2之间,鲜穗产量、穗钾素含量呈现平稳略波动的趋势,钾素收获指数呈现下降的趋势;随着施氮量增加(0~450 kg/hm~2),生产单位鲜穗所需的钾素量呈现先下降后略微波动的趋势。当施氮量高于250 kg/hm~2时,植株对钾素的吸收积累量增加,但主要是茎鞘叶部分,穗部的吸收量并没有明显增加。施氮量显着影响花后根系同化吸收、茎鞘转运和叶片转运对穗的钾贡献,在一定范围内(低于N 250 kg/hm~2),增施氮肥可以提高茎鞘、叶片对穗钾的花后转运量,随着施氮量增大(高于250 kg/hm~2),茎鞘、叶片钾的转运量不再增加,在施N 250 kg/hm~2时,茎鞘、叶片的钾素转运量达到峰值,粤甜16的穗钾来自花后茎鞘转运、叶转运、花后氮同化的贡献率分别为34.1%、30.8%、35.1%。【结论】采用多次施肥,不同施氮量对甜玉米植株的钾素吸收积累的影响呈现阶段性差异;在N 250 kg/hm~2时,鲜穗产量和钾素的吸收利用率均较高,从而实现高产与养分高效利用的协调统一。(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娄善伟,王大光,马腾飞,托合提·艾买提,边洋[6](2017)在《不同种植密度下棉花对钾素吸收、分配和利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下棉株对钾素吸收、分配和利用的差异,明确钾素与棉花产量的关系。【方法】设置5(A1-A5)种不同种植密度,研究植株钾素含量及器官中钾素的分配和变化规律。【结果】钾素的吸收、利用受密度影响较大,随着密度增加,单株钾素含量逐渐减少,但在群体积累上,吐絮前A3处理含量变为最高,达到483 kg/hm~2。不同器官钾素分配比例中,初花期茎叶器官钾素比占70%以上,且以茎比例最高,蕾比例最低;到吐絮时,叶片钾素比例变为最高且有随密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而铃的钾素含量比例中A3处理比例最高,为29.36。密度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随着密度增加,产量呈先增后减趋势,A3处理皮棉产量最高,为3 112.11 kg/hm~2,二者相关系数为0.979 2,但这也与吐絮时群体的钾素积累量和快速积累期A3处理值较高的趋势相一致。【结论】密度与产量二次相关,并能影响棉花对钾素的吸收、利用,但钾素也与棉花产量有关,钾素积累速率、群体钾素含量、生殖器官钾素占比等与产量相一致。(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11期)
刘爱忠,董合林,裴亮只,郑苍松,李鹏程[7](2017)在《氮素形态对不同钾效率基因型棉花钾素吸收利用及根系形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水培条件下,研究氮素形态对不同钾效率基因型棉花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方法】选择钾高效基因型棉花品种辽棉18、冀棉958和钾低效基因型棉花品种新棉99B为材料,在充分供钾(K+浓度为2.5mmol/L)或不充分供钾(K+浓度为0.02 mmol/L)条件下,研究两种氮素形态硝态氮和铵态氮对棉花干物质积累、钾含量、钾素积累量、利用指数以及根系形态的影响。【结果】充分供钾可增加棉花根、茎叶干物质积累,提高植物体内钾含量,增加钾积累量,促进根系发育;相比较硝态氮,铵态氮减少干物质积累,降低钾含量和钾积累量,阻碍根系发育;相比新棉99B,辽棉18和冀棉958在铵态氮处理下,干物质积累、钾含量、钾素积累量降低幅度较小。【结论】相比硝态氮,铵态氮不利于棉花生长发育和对钾素的吸收,钾低效基因型棉花品种对铵态氮更为敏感。(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06期)
孔丽丽,杨晓丹,李前,侯云鹏,秦裕波[8](2017)在《钾肥不同施用方式对春玉米钾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先玉335为供试品种,通过连续两年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钾方式对春玉米钾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2钾作基肥施用、1/2钾在拔节期追施的处理产量两年均最高,且肥料回收利用率提高1.7~10.3个百分点,玉米的干物质量和钾素积累量在整个生育期表现最好。施钾可显着提高春玉米产量,钾肥分次施用比一次性基施的产量有所提高。钾肥追施次数过多、追施时期过晚对玉米产量和钾肥利用率的影响均不显着,且不利于玉米营养体中的钾素向子粒转运。综合考虑玉米产量、钾肥利用效率和钾素吸收利用等因素,1/2钾作基肥、1/2钾在拔节期作追肥为最佳施用方式。(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17年03期)
花可可,王道中,郭志彬,李丛丛[9](2017)在《施肥方式对砂姜黑土钾素利用及盈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砂姜黑土长期施肥试验为平台,研究砂姜黑土冬小麦—夏大豆轮作系统下作物钾素吸收量、钾素回收率、土壤钾素盈亏量和速效钾含量的演变特征,探明土壤速效钾与外源钾投入、土壤累积钾盈亏的响应关系,分析不施肥(CK)、常规化肥(CF)、化肥+麦秆(SCF)、化肥+猪粪(PCF)、化肥+牛粪(CCF)等施肥方式对土壤钾素利用及盈亏的影响,以期探寻砂姜黑土地区高产高效的施钾方式。结果表明:29 a作物钾素平均回收率在55.1%~66.1%,高低顺序为CCF>PCF>SCF>CF。土壤累积钾盈亏与土壤速效钾增量呈显着线性关系(p<0.05),土壤中钾素每盈余100 kg hm-2,CF、SCF、PCF和CCF处理土壤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1.4、1.8、2.3和15.8 mg kg-1;土壤钾素投入量与速效钾含量呈显着线性关系(p<0.05),CF处理每投入钾100 kg hm-2,土壤速效钾含量增加0.4 mg kg-1,而SCF、PCF和CCF处理每投入钾100 kg hm-2,土壤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0.5、0.6和4.3 mg kg-1,这说明适当增施有机肥可提升土壤钾素的供应能力。综上所述,投入有机物料是影响土壤钾素利用的重要调控措施,长期增施有机肥可提高作物钾素回收率以及土壤中盈余的钾素向速效钾的转化能力,本试验条件下以增施牛粪效果最好,猪粪和秸秆次之。因此,砂姜黑土小麦—大豆轮作系统下秸秆养畜过腹还田是实现作物高产高效的一种推荐施钾方式。(本文来源于《土壤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孙哲,史春余,刘中良,焦娟,田昌庚[10](2017)在《干旱胁迫下钾肥对甘薯产量形成及钾素分配利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研究干旱胁迫下钾肥对甘薯不同时期生长发育、产量和钾素分配利用的影响,以食用型甘薯品种‘泰中6号’为材料,以硫酸钾(K2SO4)为供试肥料,水分处理设正常灌水(W1)和干旱处理(W0),分别为土壤最大持水量的60%~70%和30%~40%;钾肥(K2O)施用量分别为0g/m~2(K0)、12g/m~2(K1)、24g/m~2(K2)和36g/m~2(K3)4个水平,测定茎叶生长指标、光合势、块根膨大速率、干物质质量分数、产量和钾素质量分数等。结果表明,施钾可以促进甘薯茎叶生长和产量提高,随着施钾量的增加,正常灌水下,甘薯茎叶生长指标、结薯数和产量在K2和K3处理均高于K1;而干旱胁迫下K2和K1处理均高于K3。正常灌水下甘薯光合势和块根膨大速率随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大,最大为K3处理,干旱胁迫下最大为K2处理。干旱胁迫下甘薯植株地上部器官中钾质量分数均高于正常灌水,块根中相反,且甘薯钾肥利用率显着低于正常灌水。干旱胁迫下施钾有利于甘薯茎叶生长,增强单株光合势,同时,植株茎叶钾素质量分数增大,渗透调节能力增强,从而提高甘薯的抗旱性;施钾增大干物质向块根的分配,提高块根产量,而且干旱胁迫下甘薯的适宜施钾量低于正常灌水。(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钾素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2017年与2018年在中低钾土壤条件下,设置0 kg·hm-2、80 kg·hm-2、160kg·hm-2叁个不同施钾量处理,品种选用市场上使用较多的且光合性能存在差异的浙贝1号(狭叶品种)和多籽贝(宽叶品种),通过对不同施钾量下浙贝母生物量累积与分配、钾浓度、钾素累积与分配、土壤钾含量、钾素利用效率、产量以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差异研究,分析浙贝母生物量累积与分配规律、钾素累积与分配规律,比较不同施钾量下浙贝母产量品质的差异,探明不同植株钾浓度与植株生物量累积、钾素累积的关系,通过研究不同施钾量下土壤钾素含量的差异,探究土壤钾含量对浙贝母产量的影响。方法:1.通过对生物量、产量测定,分析不同施钾量对浙贝母生物量累积与分配规律及浙贝母产量形成的影响;2.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贝母素甲、贝母素乙含量进行测定,探究不同施钾量对收获期浙贝母品质的影响;3.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植株钾素含量和土壤钾含量,探究不同施钾量下钾素的累积与分配差异,以及土壤含钾量的变化规律,分析植株与土壤的钾含量对浙贝母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4.计算植株钾素利用效率,分析不同施钾量对钾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1.不同施钾量下浙贝母生物量、产量存在显着差异,其中80 kg·hm-2施钾量处理生物量最高,160 kg·hm-2施钾量次之,不施钾最低,表明施钾能显着提高浙贝母生物量和产量,浙贝1号产量高于多籽贝,浙贝母植株总生物量累积规律符合Logistic曲线,施钾对多籽贝植株总生物量影响更显着。与不施钾处理相比,浙贝1号80 kg·hm-2施钾量处理产量两年分别提高了21.19%和16.60%,多籽贝分别提高了33.10%和25.70%,浙贝1号160 kg·hm-2施钾量处理产量分别提高了8.60%和8.54%,多籽贝分别提高了17.16%和14.99%,多籽贝提高更显着。施钾对浙贝母各器官生物量分配有显着影响,施钾使叶生物量/植株总生物量降低,影响程度80 kg·hm-2施钾量>160kg·hm-2施钾量,施钾对茎生物量/植株总生物量影响不显着,施钾使鳞茎生物量/植株总生物量升高,影响程度80 kg·hm-2施钾量>160 kg·hm-2施钾量,施钾提高浙贝母生物量及产量的原因在于此。2.施钾能提高浙贝母主要有效成分贝母素甲、贝母素乙含量及两者含量总和,多籽贝提高显着,浙贝1号提高不显着。多籽贝80 kg·hm-2施钾量处理贝母素甲、贝母素乙含量及两者含量总和提高最显着,160 kg·hm-2施钾量处理次之,与不施钾相比,80 kg·hm-2施钾量处理贝母素甲贝母素乙含量总和两年分别提高了18.38%和17.69%,其中贝母素甲分别提高了19.32%和15.05%,贝母素乙分别提高了16.67%和25.93%。3.随着施钾量增大,土壤速效钾和土壤缓效钾含量也增大,植株钾浓度也随着升高,不同施钾量处理植株钾素累积量存在显着差异,其中80 kg·hm-2施钾量处理植株总钾素累积量最大,160 kg·hm-2施钾量处理次之,不施钾处理最低,表明施钾能使浙贝母植株总钾素累积量增大。施钾对植株钾素累积分配影响显着,施钾使叶吸钾占比降低,影响程度80 kg·hm-2施钾量处理大于160 kg·hm-2施钾量处理,存在显着差异,施钾对茎吸钾占比影响不显着,施钾使鳞茎吸钾占比提高,影响程度80kg·hm-2施钾量处理大于160 kg·hm-2施钾量处理,存在显着差异,各部位吸钾占比顺序由高到低为:叶>鳞茎>茎。4.施钾提高浙贝母钾肥偏生产力、钾素收获指数、钾素利用率、钾肥吸收效率、钾素表观回收率,80 kg·hm-2施钾量处理均高于160 kg·hm-2施钾量处理,而160 kg·hm-2施钾量处理高于不施钾处理,施钾使土壤-作物钾素表观平衡系数增大,土壤-作物钾素表观盈亏量为正,且施钾量越大,增加作用越明显。结论:1.80 kg·hm-2施钾量下浙贝母生物量、产量最大,相比于160 kg·hm-2施钾量,施钾能影响浙贝母干物质累积与分配,使鳞茎生物量分配增大,从而提高产量。2.施钾可使浙贝母有效成分含量得到提高,对浙贝1号影响不显着,对多籽贝影响显着。3.从结果分析,浙贝母产量与土壤钾含量存在正相关,产量与植株钾素累积量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基于从出苗至枯萎这一生长时期,在一定范围(15.3-36.1 mg·g-1),植株生物量与植株钾浓度呈显着的负相关,而植株钾浓度与土壤钾含量呈显着的正相关,施钾量越大,土壤钾含量越高,植株钾浓度也越高,在生育期内植株钾浓度过高反而不利于干物质累积,故80 kg·hm-2施钾量产量最高。4.施钾能有效提高土壤钾素含量,改善土壤含钾状况,进而提高植株钾素累积量,80 kg·hm-2施钾量处理钾素利用效率高于160kg·hm-2施钾量处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钾素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1].王敏欣,马跃,刘杰,孙鹰翔,李军.海藻酸对不结球白菜生长及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中国果菜.2019
[2].宋林强.施钾对浙贝母产量品质形成和钾素利用效率的影响[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9
[3].尹笑笑.不同肥力麦田钾肥运筹对冬小麦产量和钾素利用效率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9
[4].董琴,李启权,王昌全,李冰,徐强.成都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剖面钾素分布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9
[5].高磊,李余良,李高科,俞婷,李武.施氮量对南方甜玉米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8
[6].娄善伟,王大光,马腾飞,托合提·艾买提,边洋.不同种植密度下棉花对钾素吸收、分配和利用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2017
[7].刘爱忠,董合林,裴亮只,郑苍松,李鹏程.氮素形态对不同钾效率基因型棉花钾素吸收利用及根系形态的影响[J].新疆农业科学.2017
[8].孔丽丽,杨晓丹,李前,侯云鹏,秦裕波.钾肥不同施用方式对春玉米钾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2017
[9].花可可,王道中,郭志彬,李丛丛.施肥方式对砂姜黑土钾素利用及盈亏的影响[J].土壤学报.2017
[10].孙哲,史春余,刘中良,焦娟,田昌庚.干旱胁迫下钾肥对甘薯产量形成及钾素分配利用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