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薄皮构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断层,褶皱,盆地,帕米尔,燕山,样式,中生代。
薄皮构造论文文献综述
杜芳鹏,吕录仕,杨创,李聪聪,谭富荣[1](2018)在《巴基斯坦盐岭东部薄皮构造特征及演化过程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薄皮构造是前陆盆地向前陆冲断带转化过程中常出现的一种构造样式,不仅是造山带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前陆盆地、破裂前陆盆地以及前陆冲断带油气的富集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巴基斯坦盐岭位于印度板块北缘,是由沉积盖层沿前寒武系盐岭组盐岩层发生韧性滑脱、向南逆冲而形成的,属于典型的薄皮构造。盐岭及周邻的这一变形过程发生在第四纪,较好地保留了内部的次级构造变形。为了厘清薄皮构造内部的次级构造特征及变形过程,在盐岭东部以高精度SPOT遥感影像为指导,结合野外工作,对各级断层进行了细致调查,详细描述记录了其特征。经综合对比分析认为,盐岭东部断层(组合)类型主要包括背斜顶部局部正断层组、高角度逆断层及大型走滑断层,走滑断层周边偶见小型低角度逆冲推覆构造。这些断层的演化过程大致为:第四纪以来,在印度-欧亚板块强烈碰撞背景下,印度板块北部南北向挤压应力场导致了薄皮构造的形成;其后,南北向挤压使得薄皮构造整体发生波浪式连续褶皱,宽缓褶皱顶部形成了局部拉张应力,导致倾向相反的局部正断层组的形成,随着挤压的持续,部分正断层被迫发生反转,形成高角度逆断层,随着挤压进一步加剧,形成了北西向、北东向走滑断层,切割了南北向构造线,形成盐岭东部现今典型的"倒叁角形"地貌。(本文来源于《地质科技情报》期刊2018年03期)
汤双立,颜丹平,汪昌亮,张维宸[2](2011)在《华南雪峰山薄皮-厚皮构造转换过程:来自桑植—安化剖面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雪峰山及其北西侧邻区发育的厚皮-薄皮构造样式前人已进行过较多研究,但关于厚皮和薄皮构造组合样式间的关系及转换过程则较少涉及,因此难以建立起区域性运动学模式;并导致对华南大地构造,特别是中—新生代构造体制的不同认识。对穿越雪峰山北东段及其北西侧邻区的薄皮-厚皮(桑植—安化)剖面进行了详细的构造样式、运动学与变形过程分析,结合地震剖面和大地电磁测深对深部构造的解释,综合区域构造关系,我们认为:早志留世至中泥盆世雪峰山板溪群等基底沿高角度断层逆冲抬升形成厚皮构造;中叁迭世至侏罗纪,厚皮构造重新活化,大庸断裂带(亦称慈利—张家界—保靖断裂带)由一系列高角度断层向下收敛并沿板溪群内的板岩发育平缓的顺层滑脱断层,同时向北西侧逆冲形成薄皮构造。其薄皮构造样式主要为箱状向斜及受由深至浅的断坪-断坡式拆离断层控制的平缓背斜。(本文来源于《现代地质》期刊2011年01期)
张冰,颜丹平,宋鸿林,张维宸,徐萍[3](2008)在《断展褶皱要素对隐伏滑脱层深度及几何样式的约束:数学分析及其在重庆地区薄皮构造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平衡地质剖面原理,在前人建立的断展褶皱数学模型基础上,进一步推导出断展褶皱要素组合对隐伏滑脱层发育深度和几何样式的限定。需要给定的参数组合包括:断展褶皱后翼倾角2θ、翼间角γ、背斜的构造高度h、背斜的宽度LAB、断端点T以上地层厚度h0。这些参数均可由野外实测或地震剖面解释中给定。由这些参数可以推导出:断坡的倾角α、断坡的顶点T到断层滑距开始降低的点P的距离LTP、地层的压缩量f0、隐伏滑脱层的深度h’。将此推导过程用VC++编程软件ZB1.0加以实现。根据地震剖面的解释及地表资料整理结果,把上述演算结果应用于重庆方斗山地区的茨竹亚背斜的2个剖面中,计算出隐伏滑脱层的深度分别为8.10~8.63 km,证明茨竹亚背斜隐伏主滑脱层发育于寒武系底部。滑脱断层断坡倾角为29°~45,°属于中等倾角。这一研究成果既可在理论上定量计算隐伏滑脱层样式和深度,又能指导对潜伏构造的勘探实践。(本文来源于《现代地质》期刊2008年05期)
颜丹平,金哲龙,张维宸,刘少峰[4](2008)在《川渝湘鄂薄皮构造带多层拆离滑脱系的岩石力学性质及其对构造变形样式的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川渝湘鄂多层拆离推覆构造发育于秦岭-大别造山带、雪峰山厚皮构造带与四川盆地之间。这个薄皮构造带是在晚中生代沿一系列岩石薄弱层从南东向北西多层拆离滑脱构造作用下形成的,然而单纯的地表构造地质调查无法揭示各滑脱层是如何控制区内褶皱-断层关系的。因此,对拆离滑脱层进行识别是认识区内构造样式及其成因机制的关键。利用单轴岩石力学实验方法,对取自区内沿达县-大庸地质剖面不同岩性地层组合的样品进行岩石力学分析,并结合前人在区内已经获得的数据,结果表明区内至少发育5个可能的区域性拆离滑脱层。这些滑脱层主要由泥质岩、粉砂岩和泥质灰岩组成的,分别沿下寒武统牛碲塘组(DetI)、下志留统罗惹坪组和龙马溪组(DetII)、下二迭统栖霞组(DetIII)、下叁迭统大冶组(DetIV)和中叁迭统巴东组(DetV)发育。野外调查表明,DetI控制了深部构造层次的断弯褶皱和迭瓦扇,DetII可能控制了中部构造层次的断展褶皱和拆离褶皱,DetIII则可能与DetIV和DetV一起,共同控制了上部构造层次的侏罗山式褶皱。(本文来源于《地质通报》期刊2008年10期)
陈竹新,贾东,魏国齐,李本亮,曾庆[5](2006)在《川西前陆盆地南段薄皮冲断构造之下隐伏裂谷盆地及其油气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剖面构造解释发现,川西前陆盆地南段二迭纪之前发育伸展裂谷盆地,其中可能充填沉积了数千米厚的志留系—石炭系的古生代地层;晚期经历了新生代的构造挤压变形,最终在几何学上表现为一个双层构造,即浅层逆冲褶皱构造和深部裂谷构造。浅层构造表现为一些断坪-断坡式逆冲断层以及与其伴生的褶皱变形,构造样式主要表现为断层转折褶皱,局部褶皱发育突破断层;而深部裂谷构造则发育地堑盆地和半地堑盆地,遭受挤压变形后发育局部正反转变形,并使得上覆的二迭系、中生界和新生界发生同步褶皱变形。深部裂谷构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浅层冲断构造的发育形成。川西前陆盆地南段深部的古生界以及由于构造反转形成的古生界和中生界背斜中具有巨大的油气潜力,是川西地区油气勘探的新领域。(本文来源于《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期刊2006年04期)
刘楼军,陈伟[6](2002)在《北天山山前带厚皮与薄皮推覆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古牧地构造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 ,北天山北侧褶皱逆掩构造带东段 ,阜康大断裂的上盘。地面出露的背斜构造较为完整 ,构造线走向基本呈北东东向 ,从北向南依次排列如下构造带 :阜康背斜、南阜康背斜和七道弯背斜 ,各背、向斜构造夹于北部的阜康断裂和南部的白杨沟南(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工业》期刊2002年05期)
杨庚,柴育成,吴正文[7](2001)在《燕山造山带东段——辽西地区薄皮逆冲推覆构造》一文中研究指出辽西地区为华北北缘中生代燕山造山带东延部分。地表地质调查和新的地震剖面资料的构造解释表明辽西地区逆冲推覆构造系为大型薄皮构造组成的楔形体,主要由凌源—北票逆掩断层、牛营子—郭家店逆掩断层、汤神庙逆掩断层和建昌—朝阳逆掩断层,以及在这些逆掩断层上盘发育的大型推覆体组成。逆冲构造的扩展方式为背驮式,逆冲指向南东,定型时代为早白垩世中期,即早白垩世义县组火山碎屑岩(110Ma)和早白垩世九佛堂组之间。中侏罗世—早白垩世中期形成的辽西地区道冲推覆构造系既与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之间蒙古—鄂霍茨克大洋最终闭合碰撞有关,同时也与古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在东亚大陆之下有关。(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01年03期)
S.A.Stewart,杨明慧,田雨东[8](2000)在《沉积盆地中与滑脱层厚度有关的薄皮构造系统几何样式》一文中研究指出薄皮的伸展构造系统和挤压构造系统两者的表征特征可能受下伏流动物质的厚度所控制。在伸展断层系列内,滑脱层厚度连同滑脱角一起控制着断层的间距和极性的变化,因为只要有足够的下伏流动物质在断块的"断棱"(keel)之间重新分配,刚性的断块只发生自由旋转。伸展断层系列的不同样式从具有小间距断层的单极性系列(薄层滑脱)到彼此分离的旋转断块系列(厚层滑脱)。与此不同的其他样式取决于被多米诺骨牌型断块所支撑着的内部变形的总量。在收缩带内,滑脱褶皱发育在流动物质的总量经由重新分配作用能充填演化褶皱核的部位;而冲断层则发育在流动物质不足以维持滑脱褶皱生长的地方。这里所指的与可流动层厚度有关的各种伸展和挤压构造样式可组合成一种理想模式,以用来表示与区域性地层变化有关的构造样式的区域性变化。将该模式应用于一个盐盆地中,那么盐体最厚区域内的一个外来岩体就可用其上倾方向的(板块)筏移构造和其下倾方向的滑脱褶皱带来表征;这种样式在侧向上可能向着盐层较薄的地区或者下部纯盐层渐变为由上倾向的多米诺型断层系列和下倾向的冲断体系构成。(本文来源于《国外油气勘探》期刊2000年03期)
曲国胜,许建东,王俞,李亦纲,Canerot,Joseph[9](1999)在《西昆仑-帕米尔前陆依格子牙薄皮弧形推覆构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大量野外地表构造地质调查,结合研究区已有地震剖面和其他深部物探资料,对西昆仑-帕米尔交接区域的前陆构造——依格子牙弧形推覆构造系统进行了详细的构造分析,发现了依格子牙表层薄皮弧形推覆构造系统及推覆系统下盘的依格子牙背斜——达尔鼻状构造,阐述了依格子牙弧形推覆构造系统与齐姆根主弧形构造的斜冲-走滑关系,提出了新生代西昆仑—帕米尔前陆依格子牙弧形推覆构造系统演化的成因模式.(本文来源于《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期刊1999-10-01)
杨庚,柴育成[10](1999)在《燕山造山带东段辽西地区的薄皮逆冲推覆构造》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在辽西地区进行的野外地质调查并结合地震剖面资料的构造解释,对辽西地区边冲推覆构造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辽西地区逆冲推覆构造主要由凌源一建平一北票、牛营子一郭家店和汤神庙等叁条逆掩断层及属于它们上盘的许多大型飞来峰所组成。①凌建一建平一北票过掩断层平面(本文来源于《地学前缘》期刊1999年03期)
薄皮构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于雪峰山及其北西侧邻区发育的厚皮-薄皮构造样式前人已进行过较多研究,但关于厚皮和薄皮构造组合样式间的关系及转换过程则较少涉及,因此难以建立起区域性运动学模式;并导致对华南大地构造,特别是中—新生代构造体制的不同认识。对穿越雪峰山北东段及其北西侧邻区的薄皮-厚皮(桑植—安化)剖面进行了详细的构造样式、运动学与变形过程分析,结合地震剖面和大地电磁测深对深部构造的解释,综合区域构造关系,我们认为:早志留世至中泥盆世雪峰山板溪群等基底沿高角度断层逆冲抬升形成厚皮构造;中叁迭世至侏罗纪,厚皮构造重新活化,大庸断裂带(亦称慈利—张家界—保靖断裂带)由一系列高角度断层向下收敛并沿板溪群内的板岩发育平缓的顺层滑脱断层,同时向北西侧逆冲形成薄皮构造。其薄皮构造样式主要为箱状向斜及受由深至浅的断坪-断坡式拆离断层控制的平缓背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薄皮构造论文参考文献
[1].杜芳鹏,吕录仕,杨创,李聪聪,谭富荣.巴基斯坦盐岭东部薄皮构造特征及演化过程浅析[J].地质科技情报.2018
[2].汤双立,颜丹平,汪昌亮,张维宸.华南雪峰山薄皮-厚皮构造转换过程:来自桑植—安化剖面的证据[J].现代地质.2011
[3].张冰,颜丹平,宋鸿林,张维宸,徐萍.断展褶皱要素对隐伏滑脱层深度及几何样式的约束:数学分析及其在重庆地区薄皮构造中的应用[J].现代地质.2008
[4].颜丹平,金哲龙,张维宸,刘少峰.川渝湘鄂薄皮构造带多层拆离滑脱系的岩石力学性质及其对构造变形样式的控制[J].地质通报.2008
[5].陈竹新,贾东,魏国齐,李本亮,曾庆.川西前陆盆地南段薄皮冲断构造之下隐伏裂谷盆地及其油气地质意义[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
[6].刘楼军,陈伟.北天山山前带厚皮与薄皮推覆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J].天然气工业.2002
[7].杨庚,柴育成,吴正文.燕山造山带东段——辽西地区薄皮逆冲推覆构造[J].地质学报.2001
[8].S.A.Stewart,杨明慧,田雨东.沉积盆地中与滑脱层厚度有关的薄皮构造系统几何样式[J].国外油气勘探.2000
[9].曲国胜,许建东,王俞,李亦纲,Canerot,Joseph.西昆仑-帕米尔前陆依格子牙薄皮弧形推覆构造分析[C].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9
[10].杨庚,柴育成.燕山造山带东段辽西地区的薄皮逆冲推覆构造[J].地学前缘.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