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大斑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玉米大斑病,敌杀死,安泰生,拿敌稳
大斑病论文文献综述
马海涛,李海燕[1](2019)在《玉米大斑病及玉米螟防治技术示范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示范,验证拿敌稳及其组合配方对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效果,敌杀死防治玉米螟与拿敌稳组合用药的可能性,以及对提高玉米产量的积极作用,探索出一条玉米大斑病和玉米螟防治的施药技术新模式。2018年黑龙江省七星泡农场进行了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1 试验材料与方法供试药剂:75%拿敌稳水分散粒剂、70%安泰生可湿性粉剂、43%富力库悬浮剂、2.5%敌杀死乳油,由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生产;40%氟硅唑乳油(福星),由美国杜邦公司(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农业》期刊2019年11期)
柳慧,郭芳芳,王世维,吴波明[2](2019)在《玉米大斑病在大尺度上的空间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由凸脐蠕胞菌(Exserohilum turcicum)引起的玉米大斑病是一种分布广泛的世界性病害,造成严重的玉米产量和质量损失。为了制定更有效的防治措施,探讨该病害在大尺度上的空间分布是十分必要的。2015—2017年在华北和东北玉米主产区,笔者共调查了山西省、河南省、山东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天津市和北京市的1 327个田块的玉米大斑病发病情况,记录田块的经纬度坐标和发病率。利用ArcGIS 10.5软件,采用地统计分析、热点分析和半变异函数叁种方法分析玉米大斑病在我国北方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在2015—2017年3年,玉米大斑病的发病率总体呈南低北高趋势。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北方的高风险区包括东北地区、山西中部地区和河北北部地区。热点分析结果表明热点区域和高风险区分布相似,但有些高风险点既不是热点也不是冷点。半变异函数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大斑病发病率具有明显的二级趋势,去除趋势后呈较强的空间依赖性。玉米大斑病的空间聚集范围在2015年为144.56km,2016年为225.49km,2017年为110.56km。本研究阐明了我国华北和东北玉米大斑病的空间分布,为制定科学的采样方法和防治策略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3)
阎晓光,李洪,董红芬,李爱军,王国梁[3](2019)在《杀菌杀虫剂混用对玉米大斑病·穗腐病的防控效果及其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4种药剂(其中2种杀菌剂、2种杀虫剂),通过不同混用方式研究其对玉米大斑病、穗腐病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在对玉米生产安全的前提下,吡唑醚菌酯与5%氯虫苯甲酰胺混用对大斑病的防治效果达93.66%,对穗腐病的防治效果达91.72%,且有显着增产作用,增产幅度达14.05%。(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9期)
祖英治[4](2019)在《粮饲兼用型玉米大斑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治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大斑病是粮饲兼用型玉米常患病之一,会严重影响到玉米产量和质量。当玉米患该病后,会在叶片上形成病斑,除此之外,叶鞘、苞叶都是主要的危害部位。引起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选种不科学,气候条件与病害的流行条件相吻合,没有进行科学的种植和田间管理等造成的。要想做好该病的防治工作,就需要了解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或者避免该病的发生。(本文来源于《现代畜牧科技》期刊2019年09期)
温雅雍,黄小静,胡婧,陈国亮,石旭珠[5](2019)在《天水市麦积区玉米大斑病发生规律调查及绿色防控技术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大斑病是当前天水市麦积区玉米种植当中的主要病害,对玉米生产造成的危害逐年加大,严重制约着本地区玉米产业的健康发展。为了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蔓延,保障粮食生产安全,近年来通过对玉米大斑病的发生规律以及防治对策进行调查研究,探索出一套适合麦积区行之有效的绿色防控技术,以确保粮食稳产增产。(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与信息》期刊2019年14期)
车红伟,高伟江[6](2019)在《玉米大斑病防治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药剂对玉米大斑病的防效对比中,防效最高的是福星,防效为86.15%,防效排序:福星>爱可>世高>施保克,其中福星和爱可的防效高于80%。(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农业》期刊2019年07期)
李妍颖,何柯杭,房爱省,郝引川,仵均祥[7](2019)在《不同玉米品种对玉米主要病虫害的抗性及大喇叭口期喷药对大斑病的田间防效》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明确玉米品种对玉米主要病虫害的抗性及药剂防治对玉米大斑病的田间防效。通过田间调查,分析27个玉米品种对玉米大斑病和玉米螟的抗性;通过玉米大喇叭口期整株喷雾,研究不同药剂处理对玉米大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玉米灌浆中期,供试27个玉米品种的大斑病发病株率为58.33%~100%,平均91.42%;发病级别2.33~6.97,平均4.51。玉米蜡熟期所有供试玉米品种的大斑病发病株率均为100%,平均发病级别6.89;玉米螟危害的被害株率23.33%~71.67%,平均45.74%;百株虫量20.00~88.33,平均51.94。大喇叭口期整株喷雾,供试11个药剂处理对玉米大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均较低,其中最低0%,最高10.57%,平均仅为5.37%。由此可见,不同玉米品种对大斑病和玉米螟的抗性差异很大,且供试27个品种不同时期对玉米大斑病的抗性强弱排序不同;大喇叭口期药剂整株喷雾防治玉米大斑病,供试11个药剂处理的田间防效均不理想,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宋健[8](2019)在《丙环·嘧菌酯对锦州地区春玉米大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春玉米是锦州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400万亩以上。在田间采用两种药剂:32%丙环·嘧菌酯SE、18.7%丙环·嘧菌酯SE,防治玉米大斑病取得良好效果,合理浓度下喷施丙环·嘧菌酯对春玉米有保产增收效果。(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期刊2019年06期)
沈冰冰[9](2019)在《玉米茎腐病和大斑病生防菌的筛选及其促生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茎腐病和玉米大斑病是影响玉米品质和产量的常见的植物病害,其中玉米茎腐病造成玉米果实短小、玉米粒干瘪不饱满、色泽暗淡、脱粒困难、千粒重显着下降等一系列问题,严重时减产50%-60%。玉米大斑病表现为植株变黄早枯,发生翻秸,常常地里一片枯黄,严重损失玉米产量。这两种玉米病已成为限制玉米品质和产量的流行病害。然而,目前国际上对于玉米病害的防治主要是使用化肥和农药,但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产生了很多问题。比如:化肥和农药滞留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构成了威胁;使环境遭到了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生物防治这种新型植物病害防治方法,对人畜不会产生伤害、不产生抗药性,维护生态平衡。符合人们对绿色无污染食品的需求,顺应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逐渐被大家所认可。本研究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出具有生物防治功能的菌株,对筛选出的生防菌及病原菌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其生防功能进行测定,然后对筛选出来的生防菌进行促生能力的测定,包括产吲哚乙酸、产铁载体以及解磷的测定。同时,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筛选出的生防菌对玉米幼苗的生物防治效果和促生效果,以期达到为玉米病害的防治和玉米幼苗的促生提供有效的防治途径的目的。主要结果如下:1.本实验通过初筛共筛选出57株对玉米茎腐病(Fusarium graminearum)或大斑病(Exserohilum tarcicum)具有生防效果的菌株,进一步复筛筛选出1株放线菌,6株细菌,5株真菌对玉米茎腐病和玉米大斑病均具有较好生物防治效果,并将筛选出的生防菌进行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其中放线菌和细菌对玉米茎腐病和玉米大斑病生防作用为拮抗作用,真菌生防作用为拮抗、竞争和重寄生作用。细菌Bacillus subtilis Y21生防拮抗效果较好,其对玉米茎腐病、大斑病的抑制率分别可达到73%,88%;真菌Trichoderma harzianum YZ9生防效果较好,其对玉米茎腐病、大斑病的抑制率分别可达到64%,79%。2.对筛选出的生防菌进行促生功能检测,筛选出的生防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促生能力。其中Trichoderma harzianum YZ9可以分泌铁载体,铁载体类型为异羟肟酸类铁载体,产铁载体的含量为87.80 mg/l。菌株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Q1、Bacillus subtilis Y21、Fusarium oxysporum Y10有产吲哚乙酸(IAA)能力,IAA含量分别为82.5 mg/l,80.5 mg/l,71.3 mg/l。真菌Trichoderma harzianum 6、Penicillium bilaiae YZ12、Trichoderm harzianum YZ9、Fusarium oxysporum Y10有解磷能力,并且经过7d培养,可溶性磷的含量分别可到达578.22 mg/l,87.09mg/l,286.61 mg/l,118.35 mg/l。3.通过在恒温培养室中进行盆栽试验分别研究了筛选出的生防菌对玉米茎腐病和玉米大斑病病害的防治效果和对于玉米幼苗生长和发育的促生效果。在生防盆栽中,细菌Bacillu subtilis Y21生防效果较好,生防效果达到70%以上;在促生盆栽试验中,经过Bacillu subtilis Y21菌悬液处理的玉米株高和鲜重以及干重,根茎叶长等显着高于对照。(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阎晓光,杜艳伟,董红芬,李爱军,王国梁[10](2019)在《不同浓度杀菌剂对玉米大斑病的防控效果及其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杀菌剂减量施用对玉米大斑病的防控效果。[方法]选用2种杀菌剂,以正常施用剂量为对照,各减量15%、30%为处理,研究其对玉米大斑病的防控效果。[结果]在减量15%用量的情况下,2种杀菌剂均达到了与常规用量同样的防控效果与产量水平,防治效果分别达68.37%和56.14%,增产幅度分别达15.08%和12.23%。[结论]杀菌剂减量15%施用的方法在玉米大斑病防控上确实可行,不但降低了生产成本和环境污染,同时达到了对大斑病预期的防控目标与产量水平。(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大斑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凸脐蠕胞菌(Exserohilum turcicum)引起的玉米大斑病是一种分布广泛的世界性病害,造成严重的玉米产量和质量损失。为了制定更有效的防治措施,探讨该病害在大尺度上的空间分布是十分必要的。2015—2017年在华北和东北玉米主产区,笔者共调查了山西省、河南省、山东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天津市和北京市的1 327个田块的玉米大斑病发病情况,记录田块的经纬度坐标和发病率。利用ArcGIS 10.5软件,采用地统计分析、热点分析和半变异函数叁种方法分析玉米大斑病在我国北方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在2015—2017年3年,玉米大斑病的发病率总体呈南低北高趋势。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北方的高风险区包括东北地区、山西中部地区和河北北部地区。热点分析结果表明热点区域和高风险区分布相似,但有些高风险点既不是热点也不是冷点。半变异函数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大斑病发病率具有明显的二级趋势,去除趋势后呈较强的空间依赖性。玉米大斑病的空间聚集范围在2015年为144.56km,2016年为225.49km,2017年为110.56km。本研究阐明了我国华北和东北玉米大斑病的空间分布,为制定科学的采样方法和防治策略提供了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斑病论文参考文献
[1].马海涛,李海燕.玉米大斑病及玉米螟防治技术示范试验[J].现代化农业.2019
[2].柳慧,郭芳芳,王世维,吴波明.玉米大斑病在大尺度上的空间分布[C].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3].阎晓光,李洪,董红芬,李爱军,王国梁.杀菌杀虫剂混用对玉米大斑病·穗腐病的防控效果及其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9
[4].祖英治.粮饲兼用型玉米大斑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治方法[J].现代畜牧科技.2019
[5].温雅雍,黄小静,胡婧,陈国亮,石旭珠.天水市麦积区玉米大斑病发生规律调查及绿色防控技术探索[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9
[6].车红伟,高伟江.玉米大斑病防治技术研究[J].现代化农业.2019
[7].李妍颖,何柯杭,房爱省,郝引川,仵均祥.不同玉米品种对玉米主要病虫害的抗性及大喇叭口期喷药对大斑病的田间防效[J].西北农业学报.2019
[8].宋健.丙环·嘧菌酯对锦州地区春玉米大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J].现代农业.2019
[9].沈冰冰.玉米茎腐病和大斑病生防菌的筛选及其促生作用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9
[10].阎晓光,杜艳伟,董红芬,李爱军,王国梁.不同浓度杀菌剂对玉米大斑病的防控效果及其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