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微观形态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结构,微观,基质,交联,甲基,真皮,壳聚糖。
微观形态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尤伟婷,但卫华,但年华,薛媛[1](2019)在《氧化羧甲基壳聚糖交联脱细胞猪真皮基质的微观形态与结构(续)》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羧甲基壳聚糖为原料、高碘酸钠为氧化剂制备了氧化羧甲基壳聚糖,接着用不同浓度的氧化羧甲基壳聚糖改性了脱细胞猪真皮基质(pADM),并通过FT-IR、SEM、AFM、XRD与TG等方法对材料进行微观形态与结构表征。结果发现,氧化羧甲基壳聚糖上的醛基与脱细胞猪真皮基质中胶原分子上的氨基发生了有效共价交联,除席夫碱反应外,还存在氢键作用与静电吸引作用。交联后脱细胞猪真皮基质中的胶原仍然保留其天然的叁股螺旋结构和D周期明暗相间横纹结构,横纹间距约为67 nm,交联产物仍然保持原有的叁维立体网状结构。(本文来源于《中国皮革》期刊2019年08期)
尤伟婷,但卫华,但年华,薛媛[2](2019)在《氧化羧甲基壳聚糖交联脱细胞猪真皮基质的微观形态与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羧甲基壳聚糖为原料、高碘酸钠为氧化剂制备了氧化羧甲基壳聚糖,接着用不同浓度的氧化羧甲基壳聚糖改性了脱细胞猪真皮基质(pADM),并通过FT-IR、SEM、AFM、XRD与TG等方法对材料进行微观形态与结构表征。结果发现,氧化羧甲基壳聚糖上的醛基与脱细胞猪真皮基质中胶原分子上的氨基发生了有效共价交联,除席夫碱反应外,还存在氢键作用与静电吸引作用。交联后脱细胞猪真皮基质中的胶原仍然保留其天然的叁股螺旋结构和D周期明暗相间横纹结构,横纹间距约为67 nm,交联产物仍然保持原有的叁维立体网状结构。(本文来源于《中国皮革》期刊2019年07期)
陈茂盛,曹丹敏,王勇,鲍先议,雷荣[3](2018)在《飞秒激光辅助晶状体前囊膜切开与手动撕囊的微观形态结构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飞秒激光辅助前囊膜切开与手动撕囊的形态学及超微结构的差异。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设计,观察重庆爱尔眼科医院2015年1月至10月接受手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25例(40只眼)的临床资料。其中,将飞秒激光辅助前囊膜切开的患者12例(20只眼)作为试验组,手动撕囊的患者13例(20只眼)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在术中撕囊后取出晶状体前囊膜制成电镜标本,观察囊膜边缘的连续性、光滑度及厚薄程度。基线指标和前囊口形态学参数采用均数±标准差(x±s)描述,二者的比较采用t检验。囊膜光滑度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裂隙灯数码照相法采集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的眼前节图像,并比较前囊口形态学参数。运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前囊口形态学参数组间和组内不同时间点的比较。前囊口水平直径及垂直径与人工晶状体(IOL)光学部覆盖度的相关性采用Person相关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游离前囊膜边缘光滑度和厚度存在统计学差异,在低倍镜下观察,试验组的囊膜光滑度优于对照组,但在高倍镜下结果相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79,-4.54;P<0.05);试验组的囊膜厚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62,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囊膜口参数的组间和组内比较结果显示,两组间垂直直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5,P>0.05);然而,两组患者的水平直径、圆度、最小距离(囊膜缘包裹人工晶状体光学部的最小距离)、最大距离(囊膜缘包裹人工晶状体光学部的最大距离)及覆盖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4.45,5.51,6.76,8.92,7.99;P<0.05);其中,除试验组最大距离小于对照组外,其他参数均为试验组大于对照组。组内比较(1周、1个月、3个月)显示,水平直径、圆度及覆盖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2,0.67,0.85;P>0.05);然而,垂直直径、最小距离及最大距离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58,5.21,5.97;P<0.05)。其中,最大距离和最小距离逐渐变大,而垂直直径逐渐变小。尚未发现两组不同试点前囊口直径和覆盖度存在相关性。结论飞秒激光辅助前囊膜切开的连续性显着优于手动撕囊;在高倍镜下,手动撕囊游离前囊膜的边缘光滑度高于飞秒激光,在低倍镜下,飞秒激光辅助前囊膜切开的光滑度高于手动撕囊;术后3个月,飞秒激光辅助前囊膜切开的囊膜口圆度和覆盖度更优越;飞秒激光更加精准、位置居中,术后更能有效包裹IOL光学部。(本文来源于《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期刊2018年02期)
邓海福[4](2018)在《岩石微观形态结构重构模型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岩石微观形态特征对熟悉油气储层特点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尽管多孔介质中流体渗流的一些微观机理已经可以通过实验室来定性研究,但是缺少必要手段和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定量描述。随着X射线、CT扫描、图像处理及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微观定量地描述岩石孔隙形态特征和建立孔隙渗流模型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数字岩心,作为从微观层面上开展孔隙定量研究的基础,有物理实验法和数值重建法两大类构建数字岩心的方法。物理实验法使用了高倍显微镜、CT成像仪等高精度仪器首先扫描岩心信息并记录到平面图像中,再对得到的平面图像做叁维重建得到数字岩心;数值重建方法则是通过使用某种数学方法,根据岩心的一张或多张二维图片等少量资料分析提取建模信息数据建立叁维数字岩心。区别于物理实验方法的测试周期长、成本高、数据结果干扰大等弊端,数值重建方法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应用快捷等优点,正逐渐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常用的数值重构方法有高斯模拟法、模拟退火法、过程模拟法、多点统计法和马尔可夫随机重构法。本文第一部分主要是对模拟退火重构法的研究。首先,本文基于四个岩石样本分析两点概率函数以及线性路径函数所呈现出的物理意义,然后详细介绍了基于这叁个统计函数的模拟退火重构算法以及给出相应的改进建议。本文的第二部分,主要针对于第一部分中给出的四个岩心,对岩石孔隙进行孔径分布函数以及孔隙连通函数等形态属性分析,从而定量地描述岩石空间形态特征。本文最后还对孔隙形状因子的计算做了详细的介绍,并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计算形状因子,该方法是基于数字图像成像原理,利用图像边界像素点坐标的等效替代的思路来计算数字图像的周长,从而提高了计算图像形状因子的精度。同时,针对不同的形状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并做了详细的比较,从而为将来孔隙网络建模提供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8-03-26)
琚海燕,但卫华,但年华,刘秀英,刘雅倩[5](2016)在《壳聚糖/聚己内酯复合膜的微观形态与结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性能优异的生物可降解高分子聚己内酯(PCL)与壳聚糖(CS)进行冰醋酸酸溶复合,并采用流延法制备CS∶PCL质量比分别为0∶100、5∶95、10∶90、15∶85、20∶80、100∶0的CS/PCL复合膜,通过XRD、FTIR、1 HNMR、SEM及AFM对复合膜进行了微观形态与结构表征。结果表明:PCL与CS具有良好的相容性,二者分子间形成了较强的氢键,且伴有PCL端位羧基与CS侧链羟基反应生成了新的化学键,使CS/PCL复合膜结构稳定。CS/PCL复合膜的复合比对其结构特征及微观形态影响较大。CS/PCL(10∶90)复合膜的结晶度为29.97%,孔隙率达到85.61%,呈现表面防渗漏、内部多孔且连通的微观结构,初步确定10∶90为二者的最佳复合比。不同复合比的CS/PCL复合膜的微观形态与结构分析为其开发、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复合材料学报》期刊2016年09期)
张翠华[6](2015)在《基于多孔结构的生物玻璃掺杂碳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微观形态演变与生物活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骨组织工程医学的不断发展,碳纳米纤维(CNFs)材料在骨缺损修复领域的应用成为研究热点。本课题组前期研究中将生物活性玻璃(BG)负载到CNFs上成功制备了一种兼具良好生物相容性、骨诱导性及机械性能的杂化纳米材料。而大量研究表明,生物活性玻璃中生物活性成分的释放速度与材料的比表面积等结构因素直接相关。因此,本文通过引入不同聚合物的致孔剂,并结合溶胶-凝胶、静电纺丝和高温碳化等工艺制备了生物活性玻璃掺杂多孔碳纳米纤维(PCNF/BG),系统研究了PCNF/BG的微观形态演变机制及多孔结构对其生物性能的影响规律,为研制高生物活性的碳纳米杂化材料提供基础数据与理论指导。选取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聚乙二醇(PEG)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为聚合物致孔剂,采用SEM等手段对比分析了叁者的制孔效果。结果表明PMMA的制孔效果最好,在CNFs的表面和内部均出现明显的孔结构,PEG效果次之,仅在CNFs内部存在较少的孔洞,而PVP在该体系中未表现出制孔作用。相差显微镜观察发现PMMA与PAN的相分离现象最明显,因此其制孔效果最好。选取PMMA为致孔剂,系统研究了其含量对PCNF/BG微观形态演变的影响规律。SEM、TEM、TGA和BET等表征结果表明:PCNF/BG-1/0(质量比PAN/PMMA=1/0)的CNFs表面无孔结构;PCNF/BG-2/1(质量比PAN/PMMA=2/1)因加入少量PMMA而使CNFs表面及内部出现不连续的狭长的孔结构,材料的比表面积和表面粗糙度均有明显增大;PCNF/BG-4/3(质量比PAN/PMMA=4/3)中PMMA的含量提高,碳纳米纤维表面及内部均出现连续的狭长孔,孔的数量及直径都迅速增大,因此其比表面积和表面粗糙度为叁者中最大。基于模拟生理体液(SBF)中体外生物矿化测试的方法,系统研究了不同孔结构对PCNF/BG生物矿化性能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矿化反应进行到第7天时,叁种材料表面都形成了晶型完善的HA,其生物矿化性能由好到差排序为:PCNF/BG-4/3> PCNF/BG-2/1> PCNF/BG-1/0。这是由于生物活性玻璃纳米粒子与1.5SBF相接触时即开始发生离子交换,PCNF/BG-4/3和PCNF/BG-2/1因具有多孔结构而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从而能够加速生物活性玻璃纳米粒子与1.5SBF的离子交换速度,同时更大的表面积能够为HA的形成提供更多的成核着位点,尤其是比表面积最大的PCNF/BG-4/3。通过体外细胞培养实验探究了不同孔结构对PCNF/BG的生物相容性和诱导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机制。细胞增殖实验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PCNF/BG材料表面的细胞数量都在不断增多,最终布满整个材料表面,其中PCNF/BG-4/3表面的细胞数量最多、增殖最快,即生物相容性最好。细胞分化实验表明:随分化的进行,PCNF/BG培养的细胞的ALP活性都在不断增长,并在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其中PCNF/BG-4/3的ALP活性最高,说明其诱导成骨分化的能力最强。这是由于粗糙的表面有利于细胞的贴附和生长。此外,BG与培养液接触时,会释放离子(如Ca2+,PO43)能够促进细胞的增殖与分化,PCNF/BG-4/3和PCNF/BG-2/1因具有多孔结构而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能够加速BG的离子释放速率,从而促进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尤其是具有最大比表面积和表面粗糙度的PCNF/BG-4/3。(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5-05-27)
易志文,闫婷伟,周贵强,于剑平,张玉梅[7](2015)在《聚酯纤维微观形态结构与老化特性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力学性能测试研究了高强型聚酯工业丝(HT-PET)和聚酯全拉伸丝(FDY-PET)在人工加速老化条件下的性能变化,并通过特性黏度、红外光谱、广角X射线散射、小角X射线散射对纤维在老化过程中的分子和微观形态结构变化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试验设定的人工加速老化条件下,FDYPET纤维的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都明显下降,沸水收缩率降低,而HT-PET纤维的力学性能没有显着变化。形态结构分析表明:两种纤维的端羧基含量相近,但在老化过程中,FDY-PET纤维的端羧基明显增多,特性黏度减小,晶区含量、微纤和片晶尺寸以及取向程度都发生显着变化,这是纤维力学性能变化的主要因素;而HT-PET纤维结构稳定,超分子结构和微观形态结构变化不明显,老化过程中只发生了少量无定形区的收缩,引起取向度有所下降,对纤维的力学性能影响不大。(本文来源于《合成纤维》期刊2015年01期)
李文臣,温冬梅[8](2014)在《高分子材料微观形态结构的扫描电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扫描电镜对聚乙烯(PE)、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等高分子材料填料的分散性及表面与断裂界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扫描电镜能够详细观察研究高分子材料的表面结构、微观相分离等,便于表征高分子材料微观结构形态,是分析高分子材料微观结构形态的有效手段。(本文来源于《弹性体》期刊2014年06期)
胡昌平,陈果[9](2014)在《领域知识网络的层次结构与微观形态探证——基于k-core层次划分的共词分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知识网络是一种具有层次结构的复杂网络,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应用于知识网络分析时,需要结合知识节点间、知识关联间的语义差异,以深入探究知识网络的层次结构和微观形态。以"数字图书馆"领域为例,在可靠关联基础上构建一个更全面、简洁的共词网络,该网络表现出明显的层次结构。以k-core为参数进行网络子层分解,再以聚类系数、平均密度为参数对网络子层进行融合,可将整体网络归纳为基础层、细节层和中间层。基础层是知识网络的内核,可用于划分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细节层由多个独立的子知识群构成,代表领域内研究的具体内容,可用于揭示知识网络的微观形态;中间层介于两者之间,可用于揭示领域知识深化的路径和分化、交叉衍生的形式。对知识网络层次结构的揭示,有利于在当前复杂网络研究背景下重新发挥图情学科在知识组织方面的传统优势。(本文来源于《情报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沙沙[10](2013)在《纤维素基膜材料的微观形态结构及汽油脱硫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主要采用共聚共混和杂化共混这两种方式对乙基纤维素(EC)膜材料进行改性,分析不同处理条件下纤维素基改性膜材料微观形态结构的变化规律,研究汽油组分在不同处理条件下纤维素基改性膜材料中的传质机理,揭示了纤维素基膜材料微观结构形态与宏观脱硫性能的关系,对于高脱硫性能的纤维素基膜材料微观聚集态结构的设计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将具有优异的耐溶剂性能的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聚物(PANGMA)引入到EC膜中,制备出PANGMA-EC接枝共聚-共混膜。固含量为17%的PANGMA-EC膜,提高其成膜温度(从60℃升到80℃),EC岛状团簇尺寸减小,分布数量增加,团簇之间的碰撞频率增加,故渗透通量有所增加,硫富集因子整体变化趋势不大。而当PANGMA-EC膜的固含量降至15%时,EC条状团簇尺寸增大,所形成的传递汽油分子的通道数量增加,故PANGMA-EC膜的脱硫通量进一步增加。PANGMA与EC的接枝共聚反应同时也是交联反应,催化剂用量决定了EC团簇接枝交联态(岛状)与共混态(条状)的比例,催化剂用量较大(mEC:TEBA=2.5:1)时,导致通量降低的EC岛状团簇尺寸明显增大,综上所述,当成膜温度为80℃,固含量减小至15%,催化剂用量较少(mEC:TEBA=3.5:1)时,PANGMA-EC膜的硫富集因子几乎不受影响,渗透通量得到大幅度提高。所以当主体材料PANGMA与EC含量不变时,通过调控相应的制膜实验条件,可以改变PANGMA连续相中EC微相的状态、尺寸和分布密度,进而使得PANGMA-EC膜获得更优的脱硫性能。采用EC作为主体膜相,C60作为能够提高膜脱硫性能的共混物,制备出EC/C60杂化共混膜,探讨了EC基膜中C60的脱硫机制。C60有着优异的电子亲和力,相对于饱和汽油组分来说,C60与不饱和汽油组分间有着极强的电荷转移络合作用,因此促进了EC/C60杂化共混膜对噻吩、甲苯和环己烯的吸附和扩散。通过纯EC膜和EC/C60杂化共混膜的渗透汽化脱硫性能结果对此进行了证实,证明EC膜内C60的杂化共混有助其更加有效地完成膜脱硫。为了进一步提高EC/C60杂化共混膜的脱硫性能,对其进行加热退火处理和溶剂退火处理。溶剂退火形成的EC基膜内C60聚集体的形态由不规则(正庚烷、环己烷退火)变为球状(环己烯退火),再变为花状(甲苯退火),并进一步变为方状(噻吩退火),并且尺寸也由几纳米涨到几百纳米。C60团簇电子亲和势的变化规律整体上随团簇尺寸增大而增大,故五组分模拟汽油在环己烯退火处理的EC/C60杂化共混膜内的吸附系数/扩散系数大于环己烷和正庚烷退火处理的。但当C60团簇尺寸大于100nm时(甲苯退火、噻吩退火),C60团簇分子的电子亲和势基本保持不变,五组分模拟汽油在甲苯还有噻吩退火处理的EC/C60杂化共混膜中的吸附系数/扩散系数不及环己烯退火的。因此,相比较于其它四种溶剂退火,经环己烯退火的EC/C60杂化共混膜在操作温度75℃时获得了最大的渗透通量5.93kg·m-2·h-1,是未经任何后处理的EC/C60杂化共混膜渗透通量(2.32kg·m-2·h-1)的2.56倍,硫富集因子为4.55,稍稍小于未经任何后处理的EC/C60杂化共混膜富硫因子4.72。对多壁碳纳米管(MWCNTs)进行酸化处理,并采用杂化共混法制备了EC/MWCNTs杂化共混膜,利用酸化前后MWCNTs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热失重分析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指出,MWCNTs的酸化处理起到了对MWCNTs除杂的作用,且MWCNTs经酸化处理后产生了羧基和羟基等含氧官能团。经过混酸酸化的MWCNTs样品2较均匀地嵌在EC基相膜中,剪短后的MWCNTs管长长短不一,最短的接近200nm,小于样品1被酸化后的MWCNTs管长,可使得MWCNTs的电子亲和能力得到更好地发挥(MWCNTs的电子亲和势为4.0~5.1eV,C60的为2.6~2.8eV),因此不饱和汽油组分在混酸酸化的MWCNTs样品2形成的EC/MWCNTs(样品2)杂化共混膜中的吸附系数/扩散系数大于在EC/MWCNTs(样品1)杂化共混膜中的。EC/MWCNTs杂化共混膜微观结构与脱硫性能关系理论分析如下,酸化后的MWCNTs产生了羧基和羟基等活性基团,使得MWCNTs管壁间距离增大,改善了MWCNTs在EC基膜中的分散性,使得MWCNTs在EC基膜中分散的比较均匀。此外,由于酸化处理的MWCNTs可以利用表面增加的羟基与羧基,这些含氧基团属于亲电子基团,因而经过酸化MWCNTs形成的EC/MWCNTs杂化共混膜的汽油脱硫性能得到进一步提高。而且经过酸化的MWCNTs样品2对EC/MWCNTs膜材料的改性要比经过酸化的MWCNTs样品1对EC/MWCNTs膜材料的改性效果更为显着。因此,混酸酸化的MWCNTs样品2形成的EC/MWCNTs(样品2)杂化共混膜获得了优异的渗透汽化脱硫性能(7.14kg·m-2·h-1、4.80),优于经过环己烯退火后处理的EC/C60杂化共混膜的脱硫性能(5.93kg·m-2·h-1、4.55)。(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3-05-01)
微观形态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羧甲基壳聚糖为原料、高碘酸钠为氧化剂制备了氧化羧甲基壳聚糖,接着用不同浓度的氧化羧甲基壳聚糖改性了脱细胞猪真皮基质(pADM),并通过FT-IR、SEM、AFM、XRD与TG等方法对材料进行微观形态与结构表征。结果发现,氧化羧甲基壳聚糖上的醛基与脱细胞猪真皮基质中胶原分子上的氨基发生了有效共价交联,除席夫碱反应外,还存在氢键作用与静电吸引作用。交联后脱细胞猪真皮基质中的胶原仍然保留其天然的叁股螺旋结构和D周期明暗相间横纹结构,横纹间距约为67 nm,交联产物仍然保持原有的叁维立体网状结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观形态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尤伟婷,但卫华,但年华,薛媛.氧化羧甲基壳聚糖交联脱细胞猪真皮基质的微观形态与结构(续)[J].中国皮革.2019
[2].尤伟婷,但卫华,但年华,薛媛.氧化羧甲基壳聚糖交联脱细胞猪真皮基质的微观形态与结构[J].中国皮革.2019
[3].陈茂盛,曹丹敏,王勇,鲍先议,雷荣.飞秒激光辅助晶状体前囊膜切开与手动撕囊的微观形态结构对比分析[J].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2018
[4].邓海福.岩石微观形态结构重构模型及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8
[5].琚海燕,但卫华,但年华,刘秀英,刘雅倩.壳聚糖/聚己内酯复合膜的微观形态与结构特征[J].复合材料学报.2016
[6].张翠华.基于多孔结构的生物玻璃掺杂碳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微观形态演变与生物活性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
[7].易志文,闫婷伟,周贵强,于剑平,张玉梅.聚酯纤维微观形态结构与老化特性的关系[J].合成纤维.2015
[8].李文臣,温冬梅.高分子材料微观形态结构的扫描电镜研究[J].弹性体.2014
[9].胡昌平,陈果.领域知识网络的层次结构与微观形态探证——基于k-core层次划分的共词分析方法[J].情报学报.2014
[10].沙沙.纤维素基膜材料的微观形态结构及汽油脱硫性能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