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环子孢子蛋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间日疟,疟疾,环子孢子蛋白,原虫
环子孢子蛋白论文文献综述
张光磊,AImeida,APMM[1](2016)在《免疫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的重组嵌合体引起的持久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一文中研究指出孢子体最丰富的表面抗原-环子孢子蛋白(CSP),已被作为候选疫苗在不同的表达平台进行了广泛研究。临床试验显示:广泛而且高强度的体液免疫应答和大量CSP特异性的、尤其是产生IFN-γ的CD4+T和CD8+T细胞,对诱导保护力是必要的。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基于先前描述的作为疫苗候选成分的间日疟原虫CSP(Pv CSP)的抗原片(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期刊2016年01期)
刘颖,许汴利,杨成运,张红卫[2](2016)在《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PvCSP)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子孢子蛋白是存在于疟原虫属的一种特殊分子,整个蛋白包括叁个区域,中央重复区及保守I区、保守Ⅱ区,不同地理株疟原虫的中央重复区重复单位的数目和长度均不同。本文简要综述了该蛋白的分子结构及国内外学者对其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期刊2016年01期)
陆俭,李萍,马亚茹,李刚,陈勇[3](2015)在《恶性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四肽重复序列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针对恶性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circumsporozoite protein,CSP)NANP四肽重复序列[Asn-Ala-AsnPro(NANP)repeated motif]的单克隆抗体。方法采用马来酰亚胺修饰的BSA与(NANP)5C偶联法及ADH-EDC介导的BSA与(NANP)5偶联法,将合成的NANP多肽与载体蛋白偶联,免疫BALB/c小鼠后,采用免疫后小鼠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SP2/0杂交的细胞融合技术,获得分泌抗(NANP)5多肽单克隆抗体的阳性杂交瘤细胞株,间接ELISA法检测效价。通过免疫F1小鼠诱生腹水,采用50%硫酸铵沉淀法盐析纯化后,进行单克隆抗体亚类和特异性鉴定。结果采用2种方法制备了BSA-(NANP)5偶联蛋白,以该蛋白为抗原,获得10株抗(NANP)5多肽阳性杂交瘤细胞株,效价在1∶80 000~1∶640 000之间,均为Ig G1亚类,轻链类型为κ,可被(NANP)5及CSP抗原特异性识别。结论成功制备了抗(NANP)5多肽的单克隆抗体,该抗体可在恶性疟疾疫苗的研发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期刊2015年10期)
刘颖,钱丹,陈伟奇,周瑞敏,杨成运[4](2015)在《环子孢子蛋白基因检测法对1例间日疟病例的溯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2014年1例初诊为河南省本地感染的间日疟病例进行实验室检测与流行病学溯源调查,以明确其感染来源。收集该病例的流行病学资料,分别采用厚薄血膜吉氏染色法、疟疾快速诊断试纸(RDT)法和巢式PCR法检查患者外周血液,并对其环子孢子蛋白(CSP)基因序列进行分析。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该患者曾于2013年5月至缅甸停留约1周,同年6月发病,确诊为间日疟,经青蒿琥酯治疗后,疟原虫转阴,症状消失。CSP基因序列分析显示,该患者前后两次发病时的血样扩增出的CSP序列的中央重复区完全一致,与缅甸分离株(Gen Bank登录号为ABS95455和ABS95456)的序列一致性分别为95.1%和100%,与2个河南分离株HN3和HN7(登录号为KP888996和KP889000)的序列一致性分别为88.8%和67.1%。推测该病例为输入性间日疟复发病例。(本文来源于《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期刊2015年02期)
刘颖,周瑞敏,赵玉玲,赵旭东,许汴利[5](2014)在《河南省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基因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河南省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CSP)的基因型分布。方法:收集经镜检确诊的河南省2011年间日疟患者血标本34份,24例患者为河南籍,发病前无外出到其他省份或国家的历史,10例患者有明确外出史。用核酸提取试剂盒提取滤纸血中疟原虫DNA,进行巢式PCR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和基因进化特征分析。结果:24份本地病例分离所得的本地株间日疟原虫CSP均属于PV-Ⅰ型,又可分为A和B 2个基因型;氨基酸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A型与VK210的同源性达90.6%~94.2%,B型为71.6%。结论:河南省间日疟原虫CSP的基因型均属PV-Ⅰ型,可以进一步分为2个基因型,与其他国家的基因型显着不同。(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吴姿蓉[6](2014)在《伯氏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N端和N+C端与肝细胞靶向性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Circumsporozoite protein,CSP)是疟原虫在子孢子阶段表达的一个重要蛋白质,均匀分布于整个子孢子表面。CSP主要由3个部分组成:含信号肽和I区的N端、中央重复区以及含有锚状序列和II区的C端。中央重复区是主要免疫显性位点,富含B细胞表位。CSP是目前疟疾疫苗及其诊断的重要候选分子之一。当含有疟原虫子孢子的雌性按蚊刺吸中间宿主(如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等)血时,子孢子随唾液进入机体,约经30min即可入侵肝细胞,其速度和选择性提示在该过程中存在配体-受体介导的入侵机制。研究表明疟原虫CSP作为主要分子参与了该过程。肝细胞与CSP结合的主要受体是肝细胞表面的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HSPGs),其中GAG是CSP的结合位点。以恶性疟原虫为例,CSP的N端(aa82-aa100)和C端(aa328-aa346)等片段可特异与肝细胞的HSPGs相结合。CSP作为配体可与肝细胞受体结合,故其具有成为肝细胞靶向药物分子的潜力。鉴于完整的CSP免疫原性较强,若作为药物靶向分子,可诱导较强的免疫应答,产生的抗体能抑制CSP与受体的结合。因此,即要保留CSP靶向结合的能力,又要降低其免疫原性,才能符合药物靶向分子的要求。研究目的本研究根据小鼠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P.b)的CSP表位分析,将富含T、B细胞表位的中央重复区去除,保留含极少量表位的N和C端,以降低其免疫原性。针对伯氏疟原虫CSP-N端和N+C端分别进行克隆、原核表达及重组蛋白纯化;在体外,通过Pull Down检测两种重组蛋白与肝细胞膜HSPGs分子结合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进一步观察两种蛋白是否与小鼠肝细胞膜特异结合;在体内,通过放射性元素标记示踪,检测两种重组蛋白在小鼠体内靶向肝组织的特异性,为进一步研究该蛋白能否作为肝细胞药物靶向性分子奠定基础。研究方法1.构建重组质粒pET28a-PbCSP-N和pET32a-PbCSP-N+C,表达并纯化重组蛋白提取伯氏疟原虫基因组DNA,根据已知的PbCSP基因全长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以全基因组DNA为模板行PCR扩增,将产物克隆入质粒,继而以构建成功的重组质粒为模板扩增N端和C端基因片段,将产物定向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ET28a-PbCSP-N和pET32a-PbCSP-N+C。将两种重组质粒分别转化入大肠杆菌BL21,进行IPTG诱导表达,用亲和层析技术纯化目的蛋白,行SDS-PAGE分析和Western-blot鉴定。2.体外观察PbCSP-N和PbCSP-N+C重组蛋白与小鼠肝细胞特异结合应用Pull Down方法,检测PbCSP-N和PbCSP-N+C重组蛋白与肝细胞膜蛋白HSPGs的结合能力。取正常小鼠新鲜的肝脏、肺、心脏、脾、肾脏、胃窦部、小肠、子宫、肠系膜淋巴结制备组织切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PbCSP-N、PbCSP-N+C重组蛋白与肝细胞膜结合的特异性。3.体内观察PbCSP-N和PbCSP-N+C重组蛋白靶向小鼠肝组织应用Na125I标记PbCSP-N、 PbCSP-N+C重组蛋白和Trx蛋白,将纯化的标记产物通过尾静脉注射入正常小鼠体内,分别于注射后1h、2h、4h、6h、12h观察PbCSP-N和PbCSP-N+C重组蛋白在小鼠肝脏、心脏、肺、肾脏、脾、小肠、血液中的动态分布。研究结果1.成功构建pET28a-PbCSP-N和pET32a-PbCSP-N+C重组质粒,表达并纯化重组蛋白以P.berghei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出PbCSP全长基因,约1000bp。将PbCSP全长基因克隆入pET28a(+)载体,构建pET28a-PbCSP克隆。经过PCR和双酶切鉴定、测序结果分析,表明成功构建了pET28a-PbCSP载体。以该质粒为模板特异性扩增出PbCSP的N和C端片段,大小约280bp和310bp。将扩增产物分别定向克隆入pET28a载体(+),成功构建了pET28a-PbCSP-N和pET28a-PbCSP-C。pET28a-PbCSP-C经SalI和XhoI酶切后,切下的PbCSP-C片段,定向克隆入pET28a-PbCSP-N重组质粒的SalI酶切位点下游,成功构建pET28a-PbCSP-N+C原核表达载体。因pET28a-PbCSP-N+C在BL21菌中经IPTG诱导不表达重组蛋白,遂将其亚克隆入pET32a。构建的pET28a-PbCSP-N和pET32a-PbCSP-N+C重组质粒,分别转化入BL21中进行原核表达,SDS-PAGE结果显示重组蛋白条带大小与理论值符合(PbCSP-N为15kDa、 PbCSP-N+C为39kDa)。pET28a-PbCSP-N重组蛋白主要存在于包涵体中,经8M尿素变性后应用亲和层析进行纯化,获得的纯化蛋白再经梯度透析进行透析。pET32a-PbCSP-N+C重组蛋白为可溶性表达,经纯化后可直接获得纯度较高的目的蛋白。Western-blot结果显示,纯化的重组蛋白PbCSP-N和PbCSP-N+C可分别被抗His抗体和抗重组蛋白PbCSP-N多克隆抗体识别。2.体外PbCSP-N和PbCSP-N+C重组蛋白与小鼠肝细胞特异结合重组蛋白PbCSP-N和PbCSP-N+C、Trx蛋白分别与小鼠肝细胞膜蛋白、His·Bind树脂混合,反复漂洗后,将混合物行SDS-PAGE电泳、转膜,分别以抗His和抗HSPG抗体进行识别。结果表明PbCSP-N和PbCSP-N+C重组蛋白均能与肝细胞表面的HSPGs结合。小鼠各组织冰冻切片免疫组化实验结果显示,以大鼠抗PbCSP-N重组蛋白的多克隆抗体为一抗时,在肝细胞上可见阳性棕黄色颗粒,而以正常大鼠血清为一抗,则未见该现象。在肾、胃、淋巴结、脾、心脏、小肠、肺、子宫组织切片,以PbCSP-N多克隆抗体和正常大鼠血清分别作为一抗时,在上述组织切片均未见阳性反应。纯化的Trx与各组织切片孵育后,以抗His抗体为一抗时,未见阳性反应。后用同样的方法行肝脏组织石蜡切片免疫组化,于肝细胞膜上可见棕黄色颗粒。结果表明PbCSP-N和PbCSP-N+C重组蛋白在体外可特异结合小鼠肝细胞膜。3.Na125I标记的PbCSP-N和PbCSP-N+C重组蛋白靶向小鼠肝组织Na125I成功标记PbCSP-N、 PbCSP-N+C重组蛋白和Trx蛋白,放射性活度分别为9.01mCi/ml、13.96mCi/ml、6.76mCi/ml。上述叁种蛋白和Na125I溶液以相同的放射量分别经尾静脉注射入小鼠体内,结果显示放射性PbCSP-N重组蛋白在注射1h、2h、4h、6h、12h后于脾和肝脏中分布较多;PbCSP-N+C重组蛋白则于各时间段均在肝脏分布最多,具有特异靶向肝组织的特性。研究结论1.成功构建了pET28a-PbCSP-N和pET32a-PbCSP-N+C原核表达载体,表达并纯化了PbCSP-N和PbCSP-N+C重组蛋白。2.在体外,PbCSP-N和PbCSP-N+C重组蛋白可与小鼠肝细胞表面的HSPGs分子结合,且与小鼠肝细胞膜特异结合。3.在体内,PbCSP-N和PbCSP-N+C重组蛋白可靶向小鼠肝脏。(本文来源于《广州医科大学》期刊2014-05-01)
刘颖,周瑞敏,陈伟奇,钱丹,赵玉玲[7](2013)在《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PCR-RFLP多态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集2011年河南省间日疟原虫阳性患者血样,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CR-RFLP)法分析环子孢子蛋白(circumsporozoite protein,CSP)基因型,并结合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初步种群分布分析。共采集间日疟患者血样37份,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确定河南当地感染病例血样26份,输入性病例血样11份。37份血样均扩增出1条约750 bp的条带。PCR-RFLP结果显示,CSP基因PV-Ⅱ型1份,占2.7%,PV-Ⅰ型36份,占97.3%。26份当地病例血样CSP基因均为PV-Ⅰ型,其中PV-Ⅰ-a型占42.3%(11/26),PV-Ⅰ-b型占57.7%(15/26);11份输入病例血样中,PV-Ⅰ-a型占90.9%(10/11),PV-Ⅱ型占9.1%(1/11),未见PV-Ⅰ-b型。提示河南省当地流行的间日疟病例中,CSP基因PV-Ⅰ-b型略多于PV-Ⅰ-a型;输入性间日疟病例中PV-Ⅰ-a型占优势。(本文来源于《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期刊2013年06期)
张红卫,刘颖,周瑞敏,杨成运,赵旭东[8](2013)在《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基因亚型与地理分布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CSP)基因特征,分析其与地理分布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国内、非洲和东南亚等不同地理来源的间日疟原虫样本,对其CSP基因进行测序。用ChromasPro软件将正反向序列结果拼接成核苷酸序列,使用Bioedit转换成氨基酸序列,根据不同的9肽重复序列和重复次数进行基因亚型的命名,分析基因亚型与地理分布的关系。结果共收集到60例间日疟血样,本地感染39例,其中河南33例、江苏2例、贵州3例、云南1例;输入性样本21例,其中来自非洲7例,来自东南亚14例。根据间日疟原虫CSP基因测序结果翻译的氨基酸序列中9肽重复序列特征分为2个基因型:59例(98.3%)为VK210型(GDRAA/DGQPA),仅有1例(1.7%)为VK247型(NGAGNQPG),是来自云南腾冲县的样本。59例VK210型样本存在11种9肽重复序列,分别用字母A-K表示。9肽序列重复次数不同,国内间日疟样本重复次数为20-22个,而非洲和东南亚重复次数为17-19个。根据不同的9肽重复序列和重复次数命名17个基因亚型:国内本地感染间日疟样本共有11个基因亚型,其中河南有9个,分别是20B1F(1例)、2A2B6D2E3F3J2K(3例)、3A2B6D2E2F3J2K(12例)、4A13B1D1E1F(1例)、4A14B1D1E1F(11例)、4A15B1D1E1F(1例)、4A2B7D1E2F2J2K(1例)、4A3B7D1E1F2J2K(1例)、5A2B7D1E1F2J2K(2例);贵州有2个基因亚型,与河南的不同,分别是4A12B1D2E1F(2例)、7A4B7D1E1K(1例);江苏省的2例样本基因亚型与河南相同,均为3A2B6D2E2F3J2K。来自东南亚的输入性间日疟共有6个基因亚型,与国内本地感染的均不同,分别是8A1B10D(1例)、8A1B9D(7例)、10A7D(1例)、3A8D1E3G1H1I1K(2例)、7A1B10D(1例)、7A1B9D(1例);来自非洲的输入性间日疟有3个基因亚型,与东南亚的相同,分别是8A1B10D(1例)、8A1B9D(5例)和7A1B10D(1例)。结论根据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基因亚型不同可将本地感染间日疟病例与输入性病例进行区别。(本文来源于《2013年全国寄生虫学与热带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3-11-10)
刘颖[9](2013)在《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基因多态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课题主要通过研究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PvCSP)基因多态性特征,对我省本地和输入的间日疟原虫进行基因型分析。材料和方法2008年-2013年间,在河南省范围内收集经镜检和PCR双重方法确定的间日疟病人血标本,取患者外周血或静脉血制作成滤纸血,供DNA提取用。根据PvCSP序列特征设计特异性引物,经巢式PCR扩增后,对扩增产物进行正反双向测序,测序结果用ChromasPro软件进行拼接,然后在NCBI中BLAST查找,看有无相同序列,进而与Genbank中的CSP基因进行比对分析,选取国内外代表株,对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采用mega40绘制进化树。结果(1)52份间口疟原虫现场分离株经巢式PCR扩增,均能扩增出一条600-750bp的条带,用恶性疟患者及健康人标本对照未扩增出任何条带。(2)52份间日疟原虫分离株中,51份属VK210型,只有一份来自腾冲的虫株属VK247型,河南省本地的32份间日疟原虫分离株均属于VK210型。(3)32份本地PvCSP中央重复单位的数目在20-22之间,在中央重复区后,本地PvCSP氨基酸序列均能见到一段12肽的插入序列:GGNAANKKAEDA,插入序列之后大部分本地株出现重复两次的亚重复单位:GGNA;20份输入的间日疟患者血样中,共观察到VK210型的6种不同的序列,PvCSP中央重复区重复单位的数目在17-19之间,部分虫株出现了中央重复区后12肽的插入序列,GGNA亚重复单位的数目分别为1、2、3、5、6、7。(4)河南本地PvCSP序列主要有两种:VK210A(33.33%)和VK210G(42.42%)。与VK210重复单位基本序列相比,本地PvCS P序列有75%以上的中央重复单位至少有一个非沉默的碱基变换。9肽单位氨基酸序列观察到了7种变化,重复单位的变异主要发生在第3、4、6、7、9、14、21、22核苷酸,其中,第3、21核苷酸常发生沉默的碱基变换,第4、7、9、14、22核苷酸常发生非沉默的碱基变换,而第6核苷酸既可以发生沉默的碱基变换,又可以发生非沉默的碱基变换。(5)本地PvCSP可以分为2个基因亚型A和B,亚型A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A1、A2、A3。在本地序列各个亚型中任选一个序列与输入性序列及Genbank中的序列做同源性分析:A1、A2、A33型的同源性为91.9%-96.0%,与M28746的同源性为89.8%-94.0%,与U08977的同源性为93.3%-97.4%,与M28745的同源性为16.8%-21.2%;基因亚型B与M28746的同源性为71.7%;与U08977的同源性为72.5%,与M28745的同源性为35.7%。HNSR27与M28745的同源性为99.3%,与AF316584的同源性为97.4%,与M28746的同源性为13.7%。结论河南省间日疟原虫CSP基因属VK210型,共观察到八种不同的序列;河南省PvCSP与非洲、东南亚等疟区输入的PvCSP差异较大,与中国贵州株、朝鲜株PvCSP相似但仍可以区分。(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3-09-01)
黄演婷,卢雪梅,金小宝,朱家勇[10](2012)在《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子孢子蛋白(circumsporzoite protein,CSP)是疟原虫成熟子孢子表面的锚定蛋白,约含400个氨基酸,由N端保守I区、种属特异性的中央重复区和C端保守Ⅱ区构成。CSP在疟原虫的迁移、靶细胞入侵和增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研究显示,CSP在疟疾疫苗和靶向给药系统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对疟原虫CSP的结构特征、功能及其应用前景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期刊2012年03期)
环子孢子蛋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环子孢子蛋白是存在于疟原虫属的一种特殊分子,整个蛋白包括叁个区域,中央重复区及保守I区、保守Ⅱ区,不同地理株疟原虫的中央重复区重复单位的数目和长度均不同。本文简要综述了该蛋白的分子结构及国内外学者对其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环子孢子蛋白论文参考文献
[1].张光磊,AImeida,APMM.免疫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的重组嵌合体引起的持久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16
[2].刘颖,许汴利,杨成运,张红卫.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PvCSP)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6
[3].陆俭,李萍,马亚茹,李刚,陈勇.恶性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四肽重复序列单克隆抗体的制备[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5
[4].刘颖,钱丹,陈伟奇,周瑞敏,杨成运.环子孢子蛋白基因检测法对1例间日疟病例的溯源[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5
[5].刘颖,周瑞敏,赵玉玲,赵旭东,许汴利.河南省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基因序列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
[6].吴姿蓉.伯氏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N端和N+C端与肝细胞靶向性作用的研究[D].广州医科大学.2014
[7].刘颖,周瑞敏,陈伟奇,钱丹,赵玉玲.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PCR-RFLP多态性分析[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3
[8].张红卫,刘颖,周瑞敏,杨成运,赵旭东.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基因亚型与地理分布关系研究[C].2013年全国寄生虫学与热带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
[9].刘颖.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基因多态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3
[10].黄演婷,卢雪梅,金小宝,朱家勇.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的研究进展[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