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塞状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两相,产物,工质,形貌,流速,梯度,截面。
塞状流论文文献综述
朱子博[1](2019)在《20#钢在CO_2/水气液两相塞状流中的初期腐蚀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动态管流腐蚀试验装置模拟了石油运输管道的实际腐蚀环境,通过改装实验装备大幅度缩短腐蚀时间,研究了20#钢在CO_2/水气液两相塞流环境中初期阶段的腐蚀行为,并全面分析了腐蚀时间、CO_2分压、液相流速等实际生产中的环境参数在腐蚀开始阶段对腐蚀行为的影响。采用失重法、SEM、EDS、XRD和XPS等分析技术分析了腐蚀初期的腐蚀行为如腐蚀速率、腐蚀产物微观形貌、腐蚀产物元素含量及腐蚀产物相的组成等。研究结果表明:腐蚀速率在不同压力条件下均呈现出很高的初始腐蚀速率,腐蚀初期存在明显的腐蚀速率降低过程,处在不同CO_2分压下腐蚀速率的差异随着腐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小;腐蚀产物的沉淀从管壁表面的缺陷处或晶界处开始,腐蚀产物随时间的延长向缺陷四周扩展直至腐蚀产物全部覆盖钢基体,管壁表面最初形成针状腐蚀产物层,而后在其表面逐渐形成絮凝腐蚀产物,管道内部上壁面腐蚀产物的生长过程落后于下壁面,腐蚀产物层中的主要组成相有Fe_3C,FeCO_3,FeOOH和Fe_3O_4,并未发现多边形FeCO_3晶体。随着腐蚀时间的增加CO_2分压对初期腐蚀速率的影响逐渐减弱,腐蚀时间为5min时,腐蚀速率随分压的提高先升高再降低,当CO_2分压分别为0.05MPa和0.18MPa时腐蚀速率分别达到最小值(4.85mm/a)和最大值(7.38mm/a),腐蚀1h后,腐蚀速率随分压变化相对不明显,随着CO_2分压的增加,腐蚀产物斑逐渐明显,且针状腐蚀产物的密度逐渐增加。腐蚀速率随着流速的提高呈现增加的趋势,腐蚀5min后0.11m/s与0.18m/s的流速下腐蚀速率分别达到最小值(4.85mm/a)和最大值(9.05mm/a),随液相流速的增加,针状腐蚀产物与絮状腐蚀产物逐渐减少,基体表面逐渐由平滑变为粗糙。根据NACE RP-0775-91标准,以上各个条件下的腐蚀速率均大于0.254 mm/a,属于极严重腐蚀,经EDS元素分析可知下壁面的腐蚀产物主要由Fe、C、O叁种元素构成,XPS分峰图谱显示C 1s,O 1s和Fe 2p均出现了叁个拟合电位峰,其中C 1s中叁个峰值对应于渗碳体(Fe_3C)和碳酸铁(FeCO_3)中碳的结合能,O 1s叁个光谱峰分别对应于Fe_2O_3,Fe_3O_4和铁氧氢氧化物(FeOOH)中的[OH~-]离子,Fe 2p中叁个峰值对应于Fe_2O_3、Fe_3O_4和FeOOH。结合XRD分析结果表明腐蚀产物主要组成相有Fe_3C、FeCO_3、Fe_2O_3、Fe_3O_4、FeOOH。(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9-03-14)
杨贵荣,宋文明,董雪娇,张玉福,王富强[2](2018)在《CO_2分压对20#钢在CO_2/H_2O气液两相塞状流中腐蚀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失重法、SEM、EDS、XRD和XPS等分析方法在自主设计的动态腐蚀实验装置上研究了CO_2分压对20#钢在CO_2/H_2O气液两相塞状流中腐蚀行为的影响,对腐蚀试样进行了腐蚀速率分析、腐蚀形貌特征观察以及腐蚀产物成分与膜层结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随CO_2分压的增加腐蚀速率增加,0.04 MPa、0.28 MPa下分别达到腐蚀速率最小值(1.160 9 mm/a)和最大值(1.898 8mm/a);上管壁腐蚀产物随着CO_2分压的增加最终形成颗粒较大的节瘤状产物,下管壁腐蚀产物由球形颗粒形成初始致密的单层膜逐渐转变为由致密的内层膜和具有网状连通裂纹的片状疏松外层膜构成;经EDS元素分析可知上下壁面的腐蚀产物均由Fe、C、O叁种元素构成,XPS分峰图谱显示C 1s、O 1s和Fe 2p均出现了叁个拟合峰位,结合XRD分析可知腐蚀产物的主要组成相有Fe_3C、FeCO_3、Fe_2O_3、Fe_3O_4、FeOOH。(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8年09期)
韩东阳[3](2018)在《脉动热管塞状流模型在液氢温区的数值模拟与实验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脉动热管是一种利用工质的相变产生管内的压力波动,驱动气泡与液塞在管内运动,实现高效传热的传热元件。随着低温相关行业的迅速发展,小型低温制冷机的需求越来越广泛,如何克服低温制冷机仅在冷头处提供有限冷量,化“点”制冷为“面(或体)”制冷?低温脉动热管提供了一种解决的路径。由于低温温区脉动热管的可视化实验存在各种困难,建立模型探究其内部流态及传热机理显得尤为必要,为此,本文以氢为工质,开展了以下工作:1)针对脉动热管中典型的塞状流流型,采用“多液塞的质量-能量-动量守恒方程”方法,建立闭式脉动热管的模型。用乙醇工质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其传热量计算结果与实验值接近,模拟还得到了液塞的分离与聚合、气泡的产生、单向流动及流向的转变、液塞迅速上下振荡等实验现象,证明了所建模型的有效性。2)使用模型分别对100 mm与500 mm绝热段长度的氢工质脉动热管进行计算,得到以下结果:①氢脉动热管内部工质在启动过程后呈现单向流动状态;②脉动热管内新产生的气泡无法稳定存在。3)开展了 100mm与500mm绝热段长度氢工质脉动热管的实验研究。实验表明:①在0.8-2.8W的传热量下实验与模拟结果吻合较好,由此判定此区间为塞状流;②相同传热量下100 mm与500 mm绝热段的氢脉动热管温差接近,与模拟结果吻合;③氢脉动热管两端温差随冷凝段温度升高而减小,与模拟结果相符。(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3-07)
宋文明,杨贵荣,董雪娇,王富强,李健[4](2017)在《20#钢在CO_2/H_2O气液两相塞状流中的腐蚀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自主设计动态腐蚀实验装置研究20#钢在CO_2/H_2O两相塞状流条件下的腐蚀行为,利用失重法、SEM、EDS和XRD等手段对腐蚀试样进行腐蚀速率分析、腐蚀形貌观察以及腐蚀产物成分与膜层结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随时间的延长腐蚀速率呈先小幅减小、后快速增大、再明显降低的趋势,4h和8h分别达实验条件下的最大值(2.074 6 mm/a)和最小值(1.898 8 mm/a);下管壁腐蚀形貌特征表明随时间延长腐蚀产物膜层由初始阶段疏松团絮状产物+细小针状产物组成含有微裂纹的单层腐蚀产物膜层逐渐转变为双层腐蚀产物膜,外层膜疏松其具有贯穿性裂纹,而内层膜相对致密并随时间延长致密度逐渐提高,EDS分析结果表明内层相对致密膜层的铁含量高于外层膜,属于富铁腐蚀产物,外层相对疏松膜层的碳氧元素含量之和相比内层膜较高;在同时间段上管壁腐蚀产物沿垂直流动方向呈条带状分布,由初始粗大疏松产物颗粒逐渐转变为具有规则排列特征的晶粒;腐蚀产物主要由Fe、C、O叁种主要元素组成,主要组成相有Fe_3C、FeCO_3、Fe_3O_4、FeOOH.(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11期)
张福生,董峰,李伟[5](2009)在《应用多传感器时间融合的塞状流测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气液两相流由于其自身的复杂性,流型、流量等流动参数的测量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应用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测量气液两相流可以从多角度揭示流体信息,提高流动参数的测量精度。多传感器系统主要由截面信息测量系统和V型内锥式流量计构成,在利用相关技术对截面测量信息与V型内锥式流量计的测量数据进行时间融合的基础上,对水平管气液塞状流经行了分段式的流量测量.测量中将气塞和液塞分开计算,并引入了等效干度的计算,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的误差比较,验证了该方法是可行的,而且能一定程度上提高测量精度。(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09年10期)
王卫阳,陈听宽,罗毓珊,高峰[6](2006)在《可变液膜厚度下垂直塞状流参数预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流动机理的分析建立了塞状流参数预测模型;模型中考虑了液膜的厚度变化。分析了液膜厚度变化对预测结果产生的影响,并用公开发表的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分析表明,若忽略液膜厚度的变化,将Taylor泡简化为圆柱体,会使其长度的预测值偏小,导致压力梯度的预测出现正偏差,且偏差会随气相表观速度的增加而增大。新建模型反映了液膜的流动特性,可对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本文来源于《核动力工程》期刊2006年04期)
欧阳洁,孙国刚,YUAi-bing[7](2003)在《垂直管道中塞状流的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简化的硬球模型模拟垂直管道中的塞状流. 固相行为通过跟踪离散颗粒的运动轨迹处理,气相运动由局部平均的NavierStokes方程处理,气固两相间的耦合作用服从牛顿第叁定律. 每个颗粒的运动过程被分解为颗粒间相互碰撞的过程及流体对其悬浮的过程. 该模型定性地模拟了垂直管道中的塞状流,即在细而长的管道中,颗粒形成沿管道运动的塞状物,且塞状物的运动速度独立于塞状物的长度,但随着气体速度的增加而增加.(本文来源于《过程工程学报》期刊2003年03期)
罗锐,杨献勇,王洲[8](1990)在《水平或小坡度上坡管气液两相塞状流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油气混输中常见的塞状流,给出了塞状流的数学模型及其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的比较。文中提出了一个水平或小坡度(0°<β<20°)上坡管的气液两相塞状流的半经验理论分析数学模型。它能适用于管径在25.4mm以上,中、低流速(U_M<6~7m/s)及中低压(<5MPa)的塞状流。该模型计算简便,精度较高。(本文来源于《油田地面工程》期刊1990年03期)
塞状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失重法、SEM、EDS、XRD和XPS等分析方法在自主设计的动态腐蚀实验装置上研究了CO_2分压对20#钢在CO_2/H_2O气液两相塞状流中腐蚀行为的影响,对腐蚀试样进行了腐蚀速率分析、腐蚀形貌特征观察以及腐蚀产物成分与膜层结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随CO_2分压的增加腐蚀速率增加,0.04 MPa、0.28 MPa下分别达到腐蚀速率最小值(1.160 9 mm/a)和最大值(1.898 8mm/a);上管壁腐蚀产物随着CO_2分压的增加最终形成颗粒较大的节瘤状产物,下管壁腐蚀产物由球形颗粒形成初始致密的单层膜逐渐转变为由致密的内层膜和具有网状连通裂纹的片状疏松外层膜构成;经EDS元素分析可知上下壁面的腐蚀产物均由Fe、C、O叁种元素构成,XPS分峰图谱显示C 1s、O 1s和Fe 2p均出现了叁个拟合峰位,结合XRD分析可知腐蚀产物的主要组成相有Fe_3C、FeCO_3、Fe_2O_3、Fe_3O_4、FeOOH。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塞状流论文参考文献
[1].朱子博.20#钢在CO_2/水气液两相塞状流中的初期腐蚀行为[D].兰州理工大学.2019
[2].杨贵荣,宋文明,董雪娇,张玉福,王富强.CO_2分压对20#钢在CO_2/H_2O气液两相塞状流中腐蚀行为的影响[J].材料导报.2018
[3].韩东阳.脉动热管塞状流模型在液氢温区的数值模拟与实验验证[D].浙江大学.2018
[4].宋文明,杨贵荣,董雪娇,王富强,李健.20#钢在CO_2/H_2O气液两相塞状流中的腐蚀行为[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7
[5].张福生,董峰,李伟.应用多传感器时间融合的塞状流测量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9
[6].王卫阳,陈听宽,罗毓珊,高峰.可变液膜厚度下垂直塞状流参数预测模型[J].核动力工程.2006
[7].欧阳洁,孙国刚,YUAi-bing.垂直管道中塞状流的模拟[J].过程工程学报.2003
[8].罗锐,杨献勇,王洲.水平或小坡度上坡管气液两相塞状流模型[J].油田地面工程.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