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宏观动力学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动力学,催化剂,蜡油,模型,铃兰,马来,异丁烯。
宏观动力学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刘野,吕清林,霍稳周[1](2017)在《顺酐酯化反应宏观动力学模型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以DZH树脂为催化剂,在反应温度100~120℃,反应压力为0.6 MPa,搅拌速率为200r/min的条件下,在高压釜反应器中进行了顺酐酯化反应实验。根据得到的实验数据,采用1stOpt1.0软件中的通用全局优化法进行模拟计算,建立了顺酐酯化反应宏观动力学模型。顺酐单酯化反应活化能约为19.6kJ/mol,双酯化反应活化能为58.35kJ/mol。经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参数检验,证明顺酐酯化反应宏观动力学模型具有较好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精细石油化工》期刊2017年05期)
吴永[2](2016)在《西门子法钟罩炉内叁氯氢硅氢还原CVD宏观动力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已导出西门子法叁氯氢硅氢还原生成Si-CVD过程本征动力学模型基础上,结合钟罩还原炉内气相物料的基本流动特征和传递-反应-CVD过程,采用反应工程学经典方法,对关键组分在圆柱状硅芯表面CVD层的浓度分布进行分析,导出浓度分布微分方程(零阶贝塞尔方程)和积分方程(零阶贝塞尔函数),建立了Si的沉积速率模型,即考虑CVD层浓度分布时的平均沉积厚度模型和沉积质量模型,忽略CVD层浓度分布时的平均沉积厚度简化模型和沉积质量简化模型。(本文来源于《中国有色金属学报》期刊2016年09期)
吴永[3](2016)在《皮江法炼镁工艺的一种改良技术及其宏观动力学模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就皮江法炼镁工艺提出采用蜂窝煤式盘料取代传统桃核状团料的改良技术及配套改进措施;对采用蜂窝煤式盘料的还原反应进行了分析,应用端面积相当的圆板缩芯模型和体积相当虚拟圆筒柱缩芯模型合成法导出其宏观动力学模型,证明较传统团料可明显缩短还原时间;提出对还原料造型的优化措施。采用本技术可增大还原罐装料量,改善罐内热能分布和还原效果,缩短还原时间,提高单罐产量、降低吨镁成本,改善经济效益。(本文来源于《轻金属》期刊2016年07期)
彭冲,曾榕辉,韩龙年,黄新露[4](2014)在《蜡油加氢脱氮工艺及宏观动力学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考察了工艺条件———反应温度、氢分压、体积空速、氢油体积比对减压蜡油加氢脱氮反应过程的影响,建立了相应的关联曲线和减压蜡油加氢脱氮宏观动力学模型,对动力学模型的影响因素进行关联和实验验证,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具有较好的吻合性,具有工业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期刊2014年04期)
彭冲,薛金召,曾榕辉,王仲义,韩龙年[5](2013)在《减压蜡油加氢脱硫工艺及宏观动力学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3种不同VGO为原料,在200mL固定床连续等温加氢试验装置上,考察了反应温度、氢分压、体积空速、氢油体积比等工艺条件对加氢精制催化剂A脱硫反应的影响,同时建立了相应的关联曲线,探讨工艺条件对精制油中硫含量的影响趋势。建立了减压蜡油加氢脱硫宏观动力学模型,对动力学模型进行优化计算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具有一定的预测精度。(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张奎,戴立顺,刘涛,聂红[6](2012)在《催化裂化回炼油加氢精制反应十一集总宏观动力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催化裂化回炼油加氢精制反应特点,运用集总方法对催化裂化回炼油及其加氢精制油中烃类组成进行十一集总划分,并通过MatLab软件对各集总加氢精制反应动力学方程进行模拟计算,建立了催化裂化回炼油加氢精制反应十一集总宏观动力学模型。所建模型可体现不同烃类间加氢反应性能的差异;加氢反应网络可反映催化裂化回炼油的加氢精制反应过程;在计算过程中设定各集总质量分数反应级数为一级,求出其他动力学参数数值。验证实验表明,该模型可较好地预测催化裂化回炼油在一定加氢条件下的烃类组成分布。(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石油加工)》期刊2012年06期)
张海娟,李江红,张舒冬,王振宇,张喜文[7](2012)在《丙烷催化脱氢反应宏观动力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温度580~640℃、压力0.1 MPa、原料气空速1000~6000 h-1条件下,采用Pt-Sn催化剂,在固定床积分反应器中进行了丙烷催化脱氢实验,建立了脱氢反应宏观动力学模型。根据实验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宏观动力学模型的参数,丙烷脱氢反应的活化能约为78.4 kJ/mol。经统计检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丙烷催化脱氢宏观动力学方程是可靠的。(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2年07期)
费华[8](2011)在《煤颗粒热反应过程中宏观动力学模型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世界仅有的几个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之一,煤资源作为我国能源消费的主要支柱的局面必然长期存在。然而它的不可再生性以及附带产生的诸多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也逐渐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煤的利用带来的污染是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因而提高我国煤炭利用效率、减少煤炭利用带来的环境污染是我们急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以中国叁种典型煤种焦作无烟煤、云浮烟煤和小龙潭褐煤为研究对象,对煤热解和燃烧/气化机理及模型进行了详细系统的研究,对于加深认识煤热解、燃烧和气化过程,揭示其本质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采用气体分析仪开展了煤固定床热解的实验研究,对煤热解过程中气体产物的析出特性进行了实时在线分析,利用Weibull分布函数的特点和阶梯函数的性质,建立了简化的DAEM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修正。研究结果表明,升温速率、温度和煤种是影响煤热分解气体产物释放特性的主要因素。煤热分解过程中气体产物析出浓度的峰值随升温速率的升高而增大,且H2的释放发生在较高温度段。热解温度越高,主要气体产物(CO2、CO和CH4)析出浓度的峰值越大,并且主要气体产物释放特性随煤种的不同而差异较大。通过简化的DAEM模型和修正的DAEM模型,对煤热解过程中气体产物析出特性的模拟结果比较发现,这两个DAEM模型都能较好的模拟实验结果,但修正的DAEM模型的模拟值与实验数据更接近。采用TG/DTG方法对叁种典型煤种在化学反应控制条件下O2/C02燃烧特性进行研究,利用分形理论描述颗粒内部孔隙结构,并对随机孔模型中固定的结构参数(?)进行修正,然后建立了分形随机孔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叁种典型煤种在低温条件下O2/C02燃烧过程中,在反应起始阶段分形维数变化很小,而后阶段分形维数急剧减少。另外,热解终温对焦结构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这主要是由于孔隙结构的变化主要受挥发分析出和焦受热变形的影响。在煤焦燃烧过程中(?)的变化可分为两个阶段:在X=0~0.7阶段,(?)基本上保持不变,且起始阶段(X=0~0.3),(?)是略微减少,这主要由于在反应起始阶段大量新孔的产生和微孔的扩容使反应面积明显增加而造成;在后阶段(X=0.7~1),(?)急剧上升,这主要是由于在后阶段孔坍塌造成反应面积的急剧减少。通过五种不同随机孔模型,对叁种典型煤焦燃烧过程进行预测的结果比较发现,分形随机孔模型和Struis模型在整个反应阶段均能得到较好的预测结果,而前者更精确。在热重分析仪和固定床上对叁种典型煤焦在扩散控制条件下O2/C02燃烧特性进行研究,根据反应气体和焦颗粒的偏微分质量守恒方程,利用逼近的方法简化和求解该偏微分质量守恒方程,建立了在扩散控制条件下预测煤焦反应性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叁种煤焦在不同转换率的吸附等温线虽然在形态上稍有差别,但都呈反“S”形,并且随着转换率的升高其吸附量先增大后减小。在不同转换率条件下煤焦吸附等温线在形态上存在着差异,这意味着在不同转换率条件下焦的孔径分布是不同的。此外,在起始阶段叁种典型煤在高温条件下燃烧比表面积都有增加趋势,这主要是由于煤颗粒新孔的产生和微孔的扩容。而微孔孔容积与比表面积的变化规律非常相似,这是由于比表面积主要由微孔来提供。通过不同模型对实验数据的预测结果比较发现,本章中改进的量化模型在整个反应阶段均能得到较好的预测结果,这表明在扩散控制条件下该模型能够作为一种快速合理的方法来预测煤焦反应特性。最后在热重分析仪和沸腾炉上开展了煤与水蒸气气化的实验研究,对煤水蒸气气化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利用修正的DAEM模型模拟实验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煤种和温度是影响煤水蒸气气化气体产物释放特性的重要因素。煤水蒸气气化气体产物析出浓度峰值的变化与煤的挥发分含量有关,低挥发分煤与高挥发分煤气化气体析出浓度峰值的变化明显有差异。气化温度越高,气化时气体产物析出浓度的峰值越大,达到其峰值所需的时间越短,且在不同温度下煤气化时气体产物的体积分数的变化也明显不同,高挥发分煤气化时气体产物体积分数的变化相对较小。修正的DAEM能够较好的模拟低挥发分煤水蒸气气化过程中焦的反应特征,但该模型模拟高挥发分煤气化反应特征的效果明显较差,这可能是由于煤的高挥发分使其气化过程中出现第二次反应高峰的现象,从而使其模拟结果产生误差。(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1-10-01)
陈艳平,王碧玉,黄智贤,吴燕翔[9](2010)在《柑青醛合成新铃兰醛水合反应宏观动力学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以柑青醛为原料合成新铃兰醛的水合反应宏观动力学。探讨了反应条件对反应速率常数的影响,较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338 K、柑青醛初始浓度0.534 6 mol/L和流化速率3.58×10-3m/s。采用拟均相反应模型对柑青醛合成新铃兰醛反应动力学数据进行拟合,得实验条件下宏观动力学模型:-rA=1.26×107CACH2Oexp(-66 670/RT)-3.68×106CBexp(-57 939/RT),正反应活化能(Ea+)为66.670 kJ/mol,逆反应活化能(Ea-)为57.939 kJ/mol。用动力学模型求得的计算值与实验值的相对误差均小于5%,验证了所建动力学模型是适当的,能较好的描述柑青醛水合反应过程。(本文来源于《生物质化学工程》期刊2010年06期)
张海娟,李江红,张喜文,张舒冬,孙潇磊[10](2010)在《Pt-Sn催化剂上异丁烷催化脱氢反应宏观动力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温度555~619℃、压力101.32~202.64 kPa、原料气空速2000~5000h~(-1)条件下,采用Pt-Sn催化剂,在积分固定床反应器中进行了异丁烷催化脱氧实验,建立了包括脱氢和裂解两个反应的异丁烷催化脱氢反应宏观动力学模型。根据实验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宏观动力学模型的参数,异丁烷脱氢反应的活化能约为166.78 kJ/mol,异丁烷裂解反应的活化能约为87.56 kJ/mol。统计检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异丁烷催化脱氧反应宏观动力学模型准确可靠。(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期刊2010年11期)
宏观动力学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已导出西门子法叁氯氢硅氢还原生成Si-CVD过程本征动力学模型基础上,结合钟罩还原炉内气相物料的基本流动特征和传递-反应-CVD过程,采用反应工程学经典方法,对关键组分在圆柱状硅芯表面CVD层的浓度分布进行分析,导出浓度分布微分方程(零阶贝塞尔方程)和积分方程(零阶贝塞尔函数),建立了Si的沉积速率模型,即考虑CVD层浓度分布时的平均沉积厚度模型和沉积质量模型,忽略CVD层浓度分布时的平均沉积厚度简化模型和沉积质量简化模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宏观动力学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刘野,吕清林,霍稳周.顺酐酯化反应宏观动力学模型初探[J].精细石油化工.2017
[2].吴永.西门子法钟罩炉内叁氯氢硅氢还原CVD宏观动力学模型[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6
[3].吴永.皮江法炼镁工艺的一种改良技术及其宏观动力学模型分析[J].轻金属.2016
[4].彭冲,曾榕辉,韩龙年,黄新露.蜡油加氢脱氮工艺及宏观动力学模型研究[J].化学工程.2014
[5].彭冲,薛金召,曾榕辉,王仲义,韩龙年.减压蜡油加氢脱硫工艺及宏观动力学模型研究[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13
[6].张奎,戴立顺,刘涛,聂红.催化裂化回炼油加氢精制反应十一集总宏观动力学模型[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12
[7].张海娟,李江红,张舒冬,王振宇,张喜文.丙烷催化脱氢反应宏观动力学模型[J].化工进展.2012
[8].费华.煤颗粒热反应过程中宏观动力学模型的构建[D].华中科技大学.2011
[9].陈艳平,王碧玉,黄智贤,吴燕翔.柑青醛合成新铃兰醛水合反应宏观动力学模型研究[J].生物质化学工程.2010
[10].张海娟,李江红,张喜文,张舒冬,孙潇磊.Pt-Sn催化剂上异丁烷催化脱氢反应宏观动力学模型[J].石油化工.2010